首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汇编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18年10月1日,南极上演了极光秀,正在南极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用相机记录了“绝美极光遇上五星红旗”这一美好时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极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太阳辐射强度B.耀斑活动周期C.大气层的厚度D.八大行星位置2.极光多发时,地球上()A.“磁暴”现象多发B.发生强烈地震C.臭氧层空洞增大D.气候变得温暖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km。上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A.Ⅱ圈层B.Ⅳ圈层C.莫霍界面以下D.Ⅲ圈层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均第65页共65页\nC.Ⅱ圈层是地核D.Ⅳ圈层为固态物质“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下左图)和农业大棚上(下右图)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太阳的能量源于()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B.强烈的太阳风C.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D.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6.“光伏扶贫”中利用太阳辐射能()A.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B.促进圈层间物质迁移C.为人类间接提供能量D.为大气运动提供动力冲日是指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的现象。2020年10月14日发生了火星“冲日”现象,火星亮度增加,引发天文爱好者争相观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7.以下会发生类似天文现象的天体是()A.土星和水星B.金星和木星C.水星和金星D.木星和土星8.有人担心火星会撞上地球,网友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其理由是()A.地球表面拥有厚厚大气层B.火星、地球间存在小行星带C.火星、地球质量相差悬殊D.火星、地球绕日公转各行其道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观测到日面上出现两道极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远远超过光球背景,明亮的白光仅维持几分钟就消失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该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A.黑子B.耀斑C.太阳风D.极光第65页共65页\n10.该现象爆发具有一定周期,其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A.诱发强烈地震B.帮助信鸽正确识别方向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D.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河北平原在距今两亿多年左右,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右图中①~④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华美金凤鸟生长时期对应的地质年代是()A.①~前寒武纪B.②~元古宙C.③~中生代D.④~新生代12.华美金凤鸟生长的地质年代,地球上兴盛的植物是()A.藻类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后续火星车将开展巡视探测。资料显示,火星大气稀薄,常年有大风,表面遍布尘埃,有迹象表明曾经存在过液态水,但如今的火星上,液态水几乎不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火星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因为火星()①距太阳较远②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少③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④昼夜更替周期较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推测火星车主要使用的能源是()A.风能B.太阳能C.煤炭D.石油第65页共65页\n15.火星环境非常恶劣,火星车在完成任务时可能面临的困难有()A.沙尘暴B.洪涝C.台风D.旱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3分)材料一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在地球上修建了大容量的电磁波接收装置,用来捕获来自“地外文明”的电磁波……2016年是利用科学寻找外星生命的第56年,下列两幅图是英国科学家霍金构想的外星人的样子。材料二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5.29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贵星球可以接纳我们吗?”(1)如果宇宙探测器上向霍金构想的外星人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说?(7分)(2)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信息后悲观地说:“我们不用给X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息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即3×108m/s)(8分)(3)若X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星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8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西北地区大多选择面积广大的沙漠、戈壁处进行光伏电站建设,南方地区则在水上建起了光伏电站。材料二:安徽省淮南市是国家重要能源城市,是全国6个煤电(火力发电)基地之一。淮南市持续几十年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并形成面积广阔的闲置水域,2019年6月,淮南将采煤沉陷区约6000亩的闲置水面改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见下图),该电站使用“一体化浮筒”设计,水体对组件有良好的冷却效应,可降低组件表面的温度,提高组件发电量。第65页共65页\n(1)分析西北沙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6分)(2)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对水域环境要求较高,请列举较为理想的选址条件。(6分)(3)与西北沙漠中发展光伏电站相比,分析淮南市发展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9月17日14时11分,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35.54°N,94.44°E)发生里氏3.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图丙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玉树州曲麻莱县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玉树州曲麻莱县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4分)(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2分)第65页共65页\n(3)图乙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4分)(4)指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地壳”“地幔”或“地核”)。(4分)第65页共65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B;2.A解析:1.极光是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2.极光多发时,太阳活动频繁。太阳活动期间,大量的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空间,并被地球磁场捕获,容易发生“磁暴”现象。答案:3.A;4.B解析:3.因该地震震源深度为16km,应该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圈部分。4.Ⅰ圈层属于大气圈,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Ⅲ圈层是水圈,具有连续而不规则分布的特点,空间分布不均,B项正确。Ⅱ圈层是岩石圈。Ⅳ圈层为外核,物质状态接近液态。答案:5.D; 6.C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D正确。黑子、耀斑和太阳风都是出现在太阳外部大气层的太阳活动的形式,不是太阳的能量来源,A、B错误。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C错误。故选D。6.由题干可知,“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所以光伏扶贫利用太阳能为人类间接提供能量,C正确。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圈层间物质迁移、为大气提供动力是太阳辐射的作用,不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作用,A、B、D错误。故选C。答案:7.D; 8.D解析:7.由图文材料及所学信息可知,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冲日是由地球上观察行星与太阳各在地球的两侧的天文现象,水星、金星轨道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不会出现冲日现象,A、B、C错误,D正确。故选D。8.地球表面拥有厚厚大气层,这不是火星不会撞上地球的理由,A不符合题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火星、地球间不存在小行星带,B不符合题意;火星、地球质量悬殊,这不是火星不会撞上地球的理由,C不符合题意;火星、地球绕日公转,公转轨道在同一平面上,有各自的公转轨道,所以火星不会撞上地球,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9.B; 10.C解析:9.由材料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不会出现白光,A错误;耀斑是太阳色球爆发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亮度上升迅速,时间短,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耀斑,B正确;太阳风由来自太阳日冕的等离子体组成,当太阳光被遮挡,例如在日食期间太阳风就能被看到,第65页共65页\nC错误;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极光在极夜地区可见磁,极光发生在地球上,不出现在日面上,D错误。故选B。10.根据上题判断,该现象为太阳活动之一:耀斑。地震是地球内部释放方式之一,没有信息表明,它与太阳活动有关,A错误;信鸽不是靠眼睛辨别方向的,而是靠地球磁场,耀斑爆发时释放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磁场,扰乱信鸽辨别方向,B不正确;耀斑剧烈爆发时,发生出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得依靠电离层反射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C正确;云雨天气出现需要成云致雨的条件,与耀斑活动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C。答案:11.C; 12.C解析:11.从图中看,①为地球发展的初期其阶段,是前寒武纪;②为元古宙,③为中生代,④为新生代;A错误;由材料华美金凤鸟(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可知,华美金凤鸟生长时期③为中生代,C正确;B、D错误。故选C。12.由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时,是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进入裸子植物时代,C正确;元古代,藻类日益繁盛,A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B错误;新生代,进入被子植物时代,D错误。故选C。答案:13.B; 14.B; 15.A解析:13.考查火星的环境特征及大气受热过程。火星昼夜温差大与大气稀薄有关,火星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少,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弱;②③正确。距太阳远近主要影响均温高低,而不是昼夜温差;①错误。火星自转周期即昼夜更替周期与地球相似,稍长一点,而不是较短,而且如果自转周期较短并不会导致昼夜温差大,④错误。故答案为B。14.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行星)的影响。虽然选项中能源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辐射,但火星车容易直接使用的是太阳能。其他能源不方便在火星使用,故答案为:B。15.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火星常年有大风,表面多尘埃,因此易出现沙尘暴;A正确。几乎不存在液态水,因此不易出现洪涝、台风等。B、C错误。干旱对火星车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16.答案:(1)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2)因为X星球距离地球约5.29光年,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的时间,当地球上的信息传到该星球时,时间已是10年以后了,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3)该星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等。解析:(1)地球的位置可从天体系统等级和在太阳系的具体位置来说明。(2)可以通过计算看一下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3)某星球存在生命,它所具备的条件应和地球相似。可参照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进行归纳。17.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西北地区纬度较高,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第65页共65页\n日照(白昼)时间长。(2)水域面积较大;水位相对稳定;水面相对静止(风浪小);无结冰期:无大规模航运等。(3)离东部(用户)较近,输电距离短;基础设施(如电网等)相对较好;由于光伏发电不稳定,该市是煤电基地,火力发电可以起到调节、控制发电作用,保证电网输电半稳;水体对组件有良好的冷却效应,发电效率较高;光伏面板少沙尘且便于清洗。解析:(1)分析太阳能是否丰富可以从海拔高低、晴天多少、太阳高度角大小、日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再加上西北地区纬度较高,夏季太阳高度角大,且日照(白昼)时间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就多。(2)首先,从图中可以看出水面漂浮式电站占地较多,因此需要水域面积要大;其次,所在水域降水要较多,水位要保持相对稳定,以提供较稳定的可支持漂浮的水面:第三,当地风力要相对较小,使水面保持相对静止,保证光伏发电的效率;第四,水,域不能结冰,保证漂浮式光伏电站不受影响;第五,要求受人类活动干扰要少,特别是没有大规模航运等。(3)从自然条件看:相比西北沙漠中发展,该地在水体表面发展,对组件有良好的冷却效应,发电效率较高;相比西北风沙天气多,该地光伏面板少沙尘且便于清洗,提高发电效率。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与西北相比,淮南市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输电距离短;位于中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建设和维护条件相对较好:由于光伏发电不稳定,该市是煤电基地,火力发电可以起到调节、控制发电作用,保证电网输电平稳。18.答案:(1)短;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地震波; (3)横波;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速度慢。(4)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解析:(1)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海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小,故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们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3)据图可知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表示纵波。(4)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第65页共65页\n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21·山东德州月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3题。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2.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第65页共65页\n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3.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层大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所占体积比重最高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紫外线,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020·江苏大丰期中)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m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左图)”,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据此完成4~5题。4.右图中,与“阳光保暖房”类似具有保暖作用的是(  )A.①B.②C.④D.⑤5.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①较弱B.海拔高,⑤较弱C.海拔高,②较弱D.多晴天,④较强6.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C.减弱噪音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7.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第65页共65页\n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C.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D.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某气象研究团队选取河北崇礼山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两个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山谷风的日变化特征。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山风一般自2时起,至次日7时结束;谷风一般自10时起,至16时结束。据此完成8~9题。8.有利于观测到较强山谷风的天气条件是( )A.背景风较弱的晴天B.背景风较弱的阴天C.背景风较强的晴天D.背景风较强的阴天9.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影响崇礼山区山风与谷风时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背景风速B.植被覆盖C.昼夜长短D.山坡坡度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对图中A、B、C、D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A.PB>PA>PC>PDB.PA>PD>PC>PBC.PB>PA>PD>PCD.PB>PD>PA>PC11.关于A、B、C、D之间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B地温度较高,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B.因为B地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C.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第65页共65页\nD.垂直方向上,大气由D运动到A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12~13题。12.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气流上升更易于水汽凝结13.关于湖陆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空气湿度下降(2020·湖北省仙桃月考)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hPa温度≥0℃和850hPa温度<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图(单位:℃)”。读图回答14~15题。第65页共65页\n14.“融化层”位于图中(  )A.①B.②C.③D.④15.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A.南昌B.郑州C.清远D.赣州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5分)1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原因是____。(2)B层空气运动以____为主。(3)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填层名),天气变化复杂的是____(填层名),电离层所在的位置是____(填字母)。(4)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____,对地面____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第65页共65页\n17.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12分)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受热不均→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大气___→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弯曲。(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由此可总结出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____。18.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第65页共65页\n(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19.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甲图为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乙图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1)读图,比较①②③④四地下列数值大小并排序。气压:____;气温:____。(2)比较①②两处的降水概率:____;第65页共65页\n比较①②的昼夜温差:____。(3)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21·山东德州月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3题。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2.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温度的变化( C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3.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低层大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所占体积比重最高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紫外线,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第65页共65页\n[解析] 第1题,空气中的水汽来自地面,在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高度高,离地面远,离水汽源地远,空气稀薄,水汽少。第2题,从地面上升到100千米处要经过三个大气分层,每个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不同。平均高度12千米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处为平流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高度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第3题,低层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比重为氮(78%)、氧(21%)、氩(0.93%)、其他(0.032%)、二氧化碳(0.038%),从中可以看出,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比重较小,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地表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正确;空气中的杂质主要来自地表,受重力作用影响,主要集中于近地面大气中。(2020·江苏大丰期中)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m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左图)”,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据此完成4~5题。4.右图中,与“阳光保暖房”类似具有保暖作用的是( C )A.①B.②C.④D.⑤5.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主要原因是( B )A.海拔高,①较弱B.海拔高,⑤较弱C.海拔高,②较弱D.多晴天,④较强[解析] 第4题,据图各箭头特点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第5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因此气温低,官兵“四季穿棉袄”,B正确。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栋节能型房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第65页共65页\n6.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B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C.减弱噪音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7.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B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C.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D.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解析] 第6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可吸收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强甲室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故B项正确。第7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房间乙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某气象研究团队选取河北崇礼山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两个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山谷风的日变化特征。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山风一般自2时起,至次日7时结束;谷风一般自10时起,至16时结束。据此完成8~9题。8.有利于观测到较强山谷风的天气条件是( A )A.背景风较弱的晴天B.背景风较弱的阴天C.背景风较强的晴天D.背景风较强的阴天9.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影响崇礼山区山风与谷风时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A.背景风速B.植被覆盖C.昼夜长短D.山坡坡度第65页共65页\n[解析] 第8题,由材料“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可知,山谷风应在背景风较弱的时候较强,排除C、D项。又因山谷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山坡与谷地的受热不均,只有在背景风较弱的晴天,这种“受热不均”才会更强,山谷风才会较强,A项正确,B项错误。第9题,该区域位于河北省,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我国北方的冬季,植被覆盖变化不大,同一区域短时期内,山坡坡度也不会变化,排除B、D项。背景风速只会影响山风或谷风的强度,不会影响“时长”,排除A项。昼夜长短,会影响到山坡与谷地的“受热时间”,进而影响山风与谷风时长。故选C项。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对图中A、B、C、D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C )A.PB>PA>PC>PDB.PA>PD>PC>PBC.PB>PA>PD>PCD.PB>PD>PA>PC11.关于A、B、C、D之间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因为B地温度较高,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B.因为B地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C.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D.垂直方向上,大气由D运动到A[解析] 第10题,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高,向下凹处气压低。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据图,PB>PA,PA>PD,PD>PC。故选C。第11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气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气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据图,因为B地温度较低,大气冷却下沉,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故选C。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12~13题。第65页共65页\n12.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D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气流上升更易于水汽凝结13.关于湖陆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空气湿度下降[解析] 第12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此时为白天,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于水汽凝结,②处湖泊气流下沉,③处比①处风力大。第13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城市吹向湖泊,可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空气湿度。(2020·湖北省仙桃月考)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hPa温度≥0℃和850hPa温度<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图(单位:℃)”。读图回答14~15题。第65页共65页\n14.“融化层”位于图中( D )A.①B.②C.③D.④15.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D )A.南昌B.郑州C.清远D.赣州[解析] 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位于2~4℃,①②③都位于0℃以下,所以“融化层”位于④处。第15题,常以700hPa温度≥0℃和850hPa温度<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赣州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5分)1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A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_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__,原因是__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随高度升高,获得地面辐射减少__。(2)B层空气运动以__水平运动__为主。第65页共65页\n(3)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平流层__(填层名),天气变化复杂的是__对流层__(填层名),电离层所在的位置是__C__(填字母)。(4)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__增强__,对地面__保温__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全球气候变暖__。[解析] 第(1)题,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随高度升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所以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3)题,B层为平流层,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天气变化复杂的是对流层。风雨雷电都是发生在对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第(4)题,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17.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12分)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受热不均→__空气上升或下沉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气压差异__→大气__水平运动__→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变化。第65页共65页\n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向下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向上__弯曲。(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__B>A>D>C__。由此可总结出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__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__。[答案] (1)如下图:(2)如下图所示:[解析]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为地面冷热不均,因此本题应紧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应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18.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第65页共65页\n(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热岛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由郊区吹向城市__。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答案] (1)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城市地面硬化,比热容小,吸热快;城市建筑物高大稠密,空气流动速度变慢。(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多上升气流;城区空气中杂质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3)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城区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城区气温较高,反映了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受热岛效应的影响,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地面硬化,吸热快。第(2)题,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从大气运动和凝结核两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绿化带的功能和城市热岛环流来分析。绿化带具有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的作用。19.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甲图为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乙图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1)读图,比较①②③④四地下列数值大小并排序。气压:__②>①>③>④__;气温:__①>②>③>④__。(2)比较①②两处的降水概率:__①>②__;比较①②的昼夜温差:__①<②__。(3)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答案] (3)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促进了空气流动。第65页共65页\n[解析] 第(1)题,根据已学知识,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②处气压大于③④处气压;据“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规律可知,①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②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相反,故④处为低压,③处为高压。故气压排序是②>①>③>④。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气压越低,而①处为低压,故①处气温高;②处为高压,故②处气温低;根据温度随高度递减规律可知,④处气温低于③处。综合得知,气温排序是①>②>③>④。第(2)题,①处为低压,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大;②处为高压,气流下沉,降水概率小,故降水概率为①>②。阴雨天气温差小,晴朗天气温差大,故昼夜温差为①<②。第(3)题,屋前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形成高压,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强了空气流动,可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第65页共65页\n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模拟实验,将海水倒入透明玻璃水箱,在阳光照射下,透明玻璃水箱内温度会升高,从而获取淡水。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实验获取淡水过程中,未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径流C.降水D.水汽输送2.该实验模拟的水循环过程,主要体现的地理意义是()A.塑造地表形态B.调节水热分布C.联系四大圈层D.更新淡水资源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3.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减少大气降水B.减少植物蒸腾C.减少地表径流D.减少地下径流4.图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具有的作用是()A.在雨水排放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后可以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B.进行渗滤、滞蓄处理C.发挥削减径流流量峰值、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D.将径流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5.关于生物滞留设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施工技术难度较高,建设费用高B.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带C.适用于停车场的周边绿地D.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能好的绿地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著名的盐场。下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冬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区域夏季海洋表层盐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A.河流径流多B.降水量小C.气温高、蒸发量大D.寒流影响7.布袋盐场每年3~5月产盐量大,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段()A.日照强,气温高B.风力小,蒸发量大C.河流稀释,盐度低D.降水多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8.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的()A.密度、温度、盐度B.温度、盐度、密度C.温度、密度、盐度D.密度、盐度、温度9.影响曲线②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性质B.太阳辐射C.陆地径流D.海域形状10.下列关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60°N表层海水密度低于60°SB.60°N表层海水盐度低于60°SC.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温度约为25℃D.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密度约为1027kg/m3“乍起闷雷疑做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是钱塘江大潮观景写照。读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的主要原因是()①天体引力②海湾形状③海陆风④洋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12.下列人类活动与潮汐无关的是()A.海水养殖B.潮汐发电C.港口建设D.海水淡化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水位差最大时潮汐现象最明显。读“潮汐电站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13.下图是日、地、月三者的运动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H在一个月内达到最大时,月球位于()A.甲、乙位置B.甲、丙位置C.丙、丁位置D.乙、丁位置14.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A.1次B.2次C.3次D.4次15.利用潮汐发电可造福人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潮汐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B.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C.潮汐发电会带来严重的海域污染D.潮汐能与波浪能来源相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按空间分布,甲、乙、丙三个区域水循环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简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水循环的原理说明解决我国水循环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第65页共65页\n(10分)(3)简述乙区域水循环的过程。(5分)17.下图为“世界洋流分布局部示意图”(实线为暖流,虚线为寒流),读该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洋流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6分)(2)在①、②、③洋流中,受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是_______和_______。(4分)(3)②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是_______,促使南美洲西岸形成狭长的最靠近赤道的_______气候类型。(4分)(4)下列关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2分)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C.大洋东岸为暖流D.大洋西岸为寒流(5)甲附近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写出此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9分)材料一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薄层的高温、低盐水;下层为厚层低温、高盐水,下层也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温跃层。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某深度内温度和盐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材料二下图为黄海中部海区某月海水温度垂直结构。第65页共65页\n(1)描述图中海域内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6分)(2)推测黄海海域温跃层最明显的季节,并分析成因。(9分)(3)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发展和有口与温跃层的演变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指出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特点。(4分)第65页共65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2.D解析:1.该实验获取淡水过程中,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有海水蒸发,水汽在上方玻璃顶上凝结,相当于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凝结,凝结的水滴从玻璃顶滑动流入储水器相当于径流,该模拟实验相当于海上内循环,没有体现水汽输送环节,故选D项。2.该实验模拟的水循环过程是将海水转化成储水器中的淡水,相当于自然界水循环中的更新淡水资源,故选D项。答案:3.C;4.A;5.A解析:3.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海绵城市的生物滞留设施,增加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4.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生物滞留设施在雨水排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前起作用。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A。5.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生物滞留措施的施工难度不高,但建设和维护费用较高,生物的滞留措施可以用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停车场等处以增加下渗。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6.C;7.A解析:6.河流注入量多,海水稀释程度大,海水的盐度应该会较低,A错误。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B错误。该区域夏季气温高,海水的水温高,蒸发量大,海水盐度较高,C正确。寒流影响会导致蒸发较弱,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低,D错误。故选:C。7.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降水较少,日照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所以产盐量大,A正确。风力小、盐度低、降水多不利于晒盐,BCD错误。故选:A。答案:8.A;9.B;10.C解析:8.由于赤道附近的热量较高,可知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伟向高纬逐渐递减,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附近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③为盐度分布曲线;由于地球的表面的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递减的,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增,可知①为密度分布曲线。A正确,B、C、D错误。故选A。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低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热量少。所以影响温度曲线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B正确;洋流性质、陆地径流、海域形状都不是影响温度曲线出现图示变化的主要因素,ACD正确。故选B。1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60°N表层海水密度高于60°S,A错误;60°N的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高于60°S,B错误;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区约为25°N左右,水文温度约为25℃,C正确;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约为25°N左右,密度约为1025kg/m3,D错误。故选C。第65页共65页\n答案:11.A;12.D解析:11.钱塘江大潮发生在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此时,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①正确;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②正确;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与季风有关,但与海陆风无关,③错误;钱塘江附近没有发现洋流,④错误。故选A。12.潮汐产生的海水运动会对海水养殖造成破坏,A不符合题意;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汐产生的动能,B不符合题意;潮汐产生的海水运动冲击海岸,对港口建设不利,C不符合题意;海水淡化只是利用海水,与潮汐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13.B;14.D;15.B解析:13.H在一个月内达到最大时,表示大潮来临,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一线的时候,潮汐现象最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潮差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天之内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两次,每次涨落都会引起海水水位差异,可发电两次,共四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根据所学可知,潮汐能来源于天体引力能,不是来源于太阳辐射能,A错误;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B正确;潮汐能是清洁能源,潮汐发电不会带来严重的海域污染,C错误;潮汐能与波浪能来源不同,潮汐能来源于天体引力能,波浪能是海水运动,来源于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B。16.答案:(1)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解决措施是修建水库。(3)乙区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循环过程是:海面水蒸发到海洋上空,再由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到陆地表面,在地表汇集为地表径流和下渗到地下汇集为地下径流,最终流入大海。解析:(1)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根据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甲处为内流区,故只参与陆地内循环;乙位于外流区,故参与海陆间大循环,丙位于海洋,故参与海上内循环。(2)考查水资源的知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为供给少、需求量大和利用不合理,水资源短缺的治理措施为开源、节流和降需。我国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所以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所以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匀,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3)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海洋水体蒸发,夏季风将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乙地遇冷凝结,形成降水,第65页共65页\n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部分下渗到地下,在地下形成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都汇入海洋。17.答案:(1)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北赤道暖流;(2)①;③;(3)降温减湿;热带沙漠气候;(4)A;(5)寒暖流交汇解析:(1)图中①是北大西洋暖流、②是秘鲁寒流、③是北赤道暖流。(2)图中①是北大西洋暖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③是北赤道暖流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②是秘鲁寒流是补偿流。(3)图中②是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促使南美洲西岸形成狭长的最靠近赤道的热带沙漠气候。(4)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如秘鲁寒流。(5)图中甲地位于纽芬兰岛附近,是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18.答案:(1)①表层水温高,向深处水温降低;②在水深10米~30米附近,随着深度增加海水温度迅速下降;③约3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明显。(2)夏季。原因:夏季,太阳辐射强,浅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水温高;夏季由于降水量大,并且注入海域的淡水多,受之影响浅层海水盐度低;而较深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和淡水的影响小,水温低、盐度高,所以在水深10-30米深处出现了水温和盐度突然变化的温跃层。(3)春季形成发展,夏季成熟,形成明显冷水团;秋冬季衰退。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较大,上层高温,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海面0米~10米,基本不下降;水深10米~30米,随深度增加,海水温度急剧下降;约到达30米之后,海水温度随海水深度增加下降的不再显著。(2)海水温度方面: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浅层海水增温明显,水温高;底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小,增温不显著,水温低。海水盐度方面: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进入雨季,河流流量达到峰值,补给海洋淡水增多,海洋表层盐度降低显著;但底层海水受淡水补影响较小,盐度还是较大。温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导致出现了显著的温跃层。(3)由上题分析可知,温跃层最明显的季节是在夏季,发育于春季,消退于秋冬季。冷水团的形成、发展和消亡与温跃层的演变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冷水团也是春季发育,夏季鼎盛,秋冬季消退。第65页共65页\n第四章地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读某洞穴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①②③依次为()A.石笋、石钟乳、石柱B.石钟乳、石柱、石笋C.石钟乳、石笋、石柱D.石柱、石笋、石钟乳2.图示洞穴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溶蚀B.风力沉积C.人工开挖D.开采地下水第65页共65页\n海南博鳌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狭长形沙滩半岛,如下图。玉带滩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而被列入为“吉尼斯之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玉带滩是由()A.地壳下陷导致与陆地分离而形成的B.热带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的C.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D.海浪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4.玉带滩的形成使得其西侧水域趋向()A.变宽B.变浅C.变深D.稳定5.近年来万泉河等河流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库,这最有可能造成玉带滩()A.远离大陆B.连接北岸C.向东推进D.向西后退“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公里,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咸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6.“千湖沙漠”景观中沙丘的成因主要是()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雨林大量被砍伐,东北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7.图中新月形沙丘()A.1~4月移动速度快B.缓坡大致朝向东方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A.沉积物质来源复杂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C.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9.高阶地的相对高差和表面倾角与中阶地明显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A.高度不同B.年代不同C.规模不同D.速率不同10.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A.冲(洪)积扇B.三角洲C.风积沙丘D.风蚀沟谷近年来户外登山运动蓬勃兴起,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崖顶与③处最大高差可能为()第65页共65页\nA.1299米B.1199米C.1099米D.999米12.游客站在图中最高处,最可能直线观测到的地点是()A.位于西北的①B.位于正南的②C.位于西南的③D.位于东南的④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远远望去,雄伟秀丽,多姿多彩,极为壮观,历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地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依次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14.造成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岩层厚度差异B.外力侵蚀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D.沉积物质差异15.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暴雨淋溶④风力堆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第65页共65页\n(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6分)(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2分)(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2分)(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坝顶海拔为500m,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8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6分)(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并说明理由。(8分)(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2分)第65页共65页\n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西高止山区某地由两列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组成,河流自东向西入海。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下图)。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1)说出图示区域因流水侵蚀已经发生的变化。(6分)(2)列出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9分)(3)简述气候对图示区域悬崖演变的影响。(6分)第65页共65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A解析:1.读图可知,①处向下生长,为石钟乳;②处向上生长,为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连形成石柱(③)。2.读图可知,图示洞穴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答案:3.C;4.B;5.D解析:3.沙滩地貌是外力沉积形成的,图中玉带滩呈狭长形状,沿海一侧较平直,应是河流带来泥沙受海浪的顶托在此堆积而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4.玉带滩为流水沉积地貌,它的形成会使其西侧水域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而变浅,故B正确,A、C、D错误。5.上游水库的修建会使下游水量减少,泥沙沉积量减少,西部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东部海浪的侵蚀作用增强,使玉带滩向西后退,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6.D;7.B解析:6.依题意可知,“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巴西暖流和南赤道暖流),A错误;“千湖沙漠”位于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错误;沙漠地处河口位置,应该是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风力堆积地貌,不是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吹蚀的结果,C错误;“千湖沙漠”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千湖沙漠”所在地区纬度较低,终年高温,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风携带着河口附近的泥沙被吹向陆地,形成“千湖沙漠”,D正确。故选D。7.1-4月赤道低压带在南半球,是这里的雨季,风的影响较小,沙丘移动速度慢,A错误;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因此新月形的缓坡大致朝向东,B正确;缓坡是迎风坡,风在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并堆积,缓坡的风力应大于陡坡,C错误;该地雨季时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均匀,信风影响时为少雨季节,且沙丘面积较小,缓坡和陡坡降水差异不大,缓坡的降水不会大于陡坡的,D错误。故选B。答案:8.A;9.D;10.A解析:8.由图可知,高阶地表层沉积物以沙丘沙为主,这是风力沉积物,而低阶地沉积物既有风力沉积的沙丘,又有河流沉积的粉砂-粘粒,来源较高阶地复杂,所以沉积物均匀程度较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9.由图可知,高阶地落差较大,表面倾角大,说明地壳抬升较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中阶地落差小,表面倾角小,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所以影响因素是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65页共65页\n10.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剖面图绘制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流刚出山,携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11.B;12.D解析:11.读图可知,图中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3-1)×300≤H<(3+1)×300,即600米~1200米,陡崖最大高差接近1200米,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2.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位于图中最高处的正北方、正南方、正西方、东南方。读图可知,图中最高处与①处之间为凹坡和山谷,可以直线观测到;图中最高处与②处之间先是凹坡后是凸坡,凸坡会阻挡视线,不可以直线观测到;图中最高处与③处之间有陡崖阻挡视线,不可以直线观测到;图中最高处与④处之间为凹坡,可以直线观测到。综合起来,游客站在图中最高处,最可能直线观测到的地点是位于正北方向的①和东南的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答案:13.D;14.B;15.A解析:13.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下降,为图③;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为图①;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形成最后的丹霞地貌,为图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从图中峡谷和方山地貌的区别来看,峡谷和方山属于同类岩石被侵蚀的不同地貌形态,厚度差异小,与地壳运动无关,A、C错误;峡谷成因是河流侵蚀,源于岩石裂缝被流水不断侵蚀形成。峡谷和方山属同一类岩石,沉积物质差异不大,D错误;很明显二者流水侵蚀程度不同,因此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外力侵蚀差异,B正确。故选B。15.结合材料”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①②正确: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和养分等淋溶至下层,与丹霞地貌形成无关,③错误:此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没有风力堆积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AB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2)800~1200m之间。(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或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解析:(1)地形、地势特征包括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地势高低与起伏状况;有无特殊地貌。根据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出,河流形成于山谷地区,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低向高凸的地方为山谷,河流的流向与山谷走向一致,在地形图上表现为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第65页共65页\n再结合图中左上方的指向标可判断出河流的流向。(2)甲聚落海拔在300~500m之间,朝阳峰的高度在1300~1500m之间,计算出二者的相对高度介于800~1200m之间。(3)根据图示,丁村和山峰之间有山脊(体)阻挡视线。(4)水库坝址位置选择在口袋形洼地的峡谷处,同时要考虑被淹土地、城市等。图中A、B均位于峡谷部位,但移民、工程量、淹没范围、需水量都有差异,结合图示分析即可。17.答案:(1)河谷变宽;河道弯曲;谷底平坦;分布有河漫滩和沙洲。(2)沙源地:江心沙洲与河谷、河漫滩。理由: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3)东南风。解析:(1)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沙丘所在河谷附近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河谷较宽,谷底平坦,河道弯曲;河谷两侧的等高线比较密集,且数值大,说明河谷两侧高山耸立;读图及图例可知,该段河谷有河漫滩和沙洲分布。(2)丹娘沙丘的沙源地是江心沙洲和河谷、河漫滩。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此处河谷变宽,河道弯曲,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裸露;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较小,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该地降水少,植被较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因而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3)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由图可知,“丹娘沙丘”的沙源来自江心沙洲和河谷、河漫滩,沙丘应位于沙源地的下风向,由此推测该段河谷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18.答案:(1)高原面面积变小,被切割形成诸多孤立山丘,起伏增大;悬崖Ⅰ所在山脉高度下降,被切穿形成豁口;总体地势降低,形成自东向西倾斜的阶梯地形。(2)悬崖Ⅰ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理由: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Ⅰ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Ⅰ;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Ⅰ,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3)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径流量大,河流快速侵蚀利于悬崖发育;西侧为迎风坡,低位河流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促进了分水岭的切穿,悬崖由海洋向陆地方向依次形成;高温多雨的环境,风化、侵蚀强烈,已形成的悬崖易坍塌、退化。解析:(1)读图可知,在高原表面河流侵蚀切割了高原面,在悬崖Ⅱ处分岭式河流的溯源侵蚀,使高原面面积变小,高原面上被切割形成诸多弧立山丘,起伏增大;悬崖Ⅰ处河流的溯源侵蚀使所在山脉高度下降,被切穿形成豁口;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西高止山区总体地势降低,形成自东向西倾斜的阶梯地形。(2)读图可知,悬崖Ⅰ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理由是由材料“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可知,第65页共65页\n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Ⅰ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Ⅰ;该地区高温多雨,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Ⅰ,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3)由材料“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可知,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径流量大,河流快速侵蚀利于悬崖发育;图示地区地势东高西低,西侧为迎风坡,低位河流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促进了分水岭的切穿,悬崖由海洋向陆地方向依次形成;高温多雨的环境,风化、侵蚀强烈,已形成的悬崖易坍塌、退化,促使悬崖逐渐降低。第65页共65页\n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A.森林B.盆栽C.一树花枝D.几株灌木2.属于人工植被的是()①原始森林②荒漠第65页共65页\n③农作物④城市绿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4.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株风干处于休眠状态。下图示意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和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表示地衣气体代谢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6.12时前后,地衣()A.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B.有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D.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较强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容积、陡峭且圈闭的岩壁、深陷(深度100m以上)的井状或桶状轮廓,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下图为云南省沾益喀斯特天坑群中大毛寺天坑“坑口、坑壁、坑底”木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7.从坑口—坑壁—坑底,物种()A.丰富度逐渐增加B.多样性逐渐增加C.均匀度逐渐增加D.优势度逐渐增加8.该天坑群坑底木本层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最高,其主要原因是()A.光照充足,气温较高B.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大C.坑壁崩塌,土层深厚D.雨水下渗,坑底积水多9.影响该天坑坑壁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坑口高的主导因素是()A.盛行风向B.水源补给C.土壤肥力D.垂直高度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对土壤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棘者欲肥,肥者欲棘”,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A.土壤可矿物质B.土壤水分C.土壤有机质D.土壤空气11.造成“上(高)田弃亩(垄),下(低)田弃甽(沟)”的最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C.热量D.水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类型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巨大,同时也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差异,有着种类多样的土壤类型。下图示意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根据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5页共65页\n12.图中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的分布格局体现了()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3.我国东部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土壤颜色由偏红色逐渐变为偏黑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时间读广西九万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甲处的自然带为()A.荒漠带B.草原带C.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15.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原因是()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②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薄③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第65页共65页\n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生长稠密,分枝低矮粗壮。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下表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区气候平均状况,下图为中国矮曲林分布图。项目气温/℃年降水量/mm7月1月寒温带矮曲林15-20-30.5--19.3500-800常绿苔藓矮曲林17-226.5-12.3600-2000(1)根据矮曲林群落的生态特征,推测其生存环境的严酷性。(8分)(2)矮曲林群落组成以树木和苔藓为主,组成简单,试说明理由。(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第65页共65页\n“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1)说明灌丛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原因。(6分)(2)描述该地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的强弱变化,并从水源补给角度说明灌丛入侵的原因。(6分)(3)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提出合理保护措施。(8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1分)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第65页共65页\n(1)分析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9分)(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第65页共65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B解析:1.所谓植物群落,是指占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等。一树花枝是植物的组成部分,盆栽、几株灌木等属于植物范畴,而不是植被。2.农作物和城市绿地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为人工植被。原始森林和荒漠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自然发展的产物,为自然植被。答案:3.D;4.A解析:3.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误;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正确。故选D。4.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据以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5.B;6.C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③、④曲线都是白天高,对应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叶状体温度,排除C、D选项;荒漠地区日出前温度最低,地表最湿润,图中①日出前后最大,对应地衣含水量,②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升高,迅速降低,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6.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迅速降低直至停止。12时前后,②的数值为0,表明地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结合材料“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株风干处于休眠状态”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7.A;8.B;9.D解析:7.根据图中天坑群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的变化可知,从坑口—坑壁—坑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故选A。第65页共65页\n8.由于天坑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坑底空气湿度较大、气温适宜,为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选B。9.由材料可知,天坑群深度达100米以上,垂直高度大,其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坑口高。故选D。答案:10.C;11.D解析:10.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土壤有机质,C正确;土壤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具有影响,但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ABD错误,故选C。11.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摘;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早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抗涝则体现在下田弃甽”;在不同位置的田地,水分条件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D正确;“上“下”无法体现成土母质的差异,A错误;“上“下”看似是不同地貌位置中田地的安排,实则是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B错误;虽然不同位置对热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考虑的还是水分差异,C错误,故选D。答案:12.B;13.B解析:12.图中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中部温带地区,分布方向为由东向西,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所以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在南北方向,A错误。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在从低海拔到高海拔,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一般是局部的分异,D错误。故选B。13.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锰呈水化氧化状态并随雨水淋溶,在迁移的过程中,铁、锰的水化氧化物遇到缺水的环境就会脱水,变成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锰固定下来。因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就形成了偏红色的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且位于半湿润区,这样的环境为草甸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植被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晚秋时节植物死亡后,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无法充分分解植物残体,土壤中腐殖质不断累积,呈现出偏黑色。因此,气候(水热条件)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土壤颜色由偏红色逐渐变为偏黑色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地形、生物与时间对土壤染色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答案:14.D;15.A解析:14.气候与自然带广西九万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自然带应与当地自然带基带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正确。15.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加之该地为山地地形,坡度大,且该地降水较为集中,地表物质易被冲刷而快速迁移,导致该地土壤肥力较低。A正确。16.答案:(1)山顶(山脊)风力大,风向多变;冬春积雪多(埋压);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贫瘠;亚热带山地多雾、光照弱,湿度大,冷湿环境。或温带山地最冷月极寒。第65页共65页\n(2)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矮曲林生存能力强(可以占据其它物种所不能分布的生境),成为一种简单群落。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风力大,风向多变,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山顶附近多雾,光照弱,湿度大;冬春多积雪,压埋枝叶;山顶附近气温低,特别是寒温带矮曲林冬季温度极低;生长环境恶劣。(2)结合上题分析,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地势高,气候寒冷,风力强劲,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其他物种难以生存,矮曲林生存能力强,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简单的群落。17.答案:(1)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能截留降水且遮阴,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2)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增强。原因: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3)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修剪灌丛,缩小冠面,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控制灌从生长数量;铺设草方格,增加截水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解析:(1)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使得灌丛冠下土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下有机质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2)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化阶段,植被增多,吸收到额水分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中水分减少,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更容易存活,数量逐渐增多,草甸不易获得水分,逐渐減少,整体表现为灌丛入侵。(3)适时适量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用水。据材料可知,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人为減少灌丛的植株数量,从而减少生长用水量,控制灌从生长数量;还可以在灌从冠下及灌丛间铺设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状增加截水面积,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等。18.答案:(1)草原、落叶林广布,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河流沉积物丰富。(2)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地形起伏大,有机质流失速度快,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解析:第65页共65页\n(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植被繁茂,草原落叶林广布,而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树木落叶,草原枯萎,枯枝落叶层厚,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得多;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物质迁移速率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河流众多,河流沉积物丰富。(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层少;气候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得少;降水多,南方地区又多低山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较快,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高温多雨条件,土壤渣滓作用强,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多,地表累积的养分少;地形起伏大,有机质流失速度快,物质迁移速度高,地表累积的养分少;高温多雨条件下,植被繁茂,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第六章自然灾害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图为某地区月降水量与强风日数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若该地区发生扬尘天气,最可能发生的时段在()A.2~4月B.5~6月C.7~9月D.10月~次年1月2.下列地面状况最易产生扬尘的是()A.草地B.林地C.裸地D.水面受寒潮的影响,1月25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大部地区遭遇强降温雨雪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本次寒潮的发源地可能是()A.西藏自治区B.辽宁省C.蒙古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65页共65页\n4.此次寒潮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海南省河流出现冰冻B.缓解南阳市农田高温状况C.缓解了小麦旱情D.南阳市农田病虫害增加5.下列预防寒潮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及时发布准确的寒潮预警B.在封闭室内采用煤炉取暖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回港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11月16日23时54分在重庆万州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B.本次地震发生地位于莫霍面以上C.重庆的地带性植被以落叶阔叶为主D.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肥力较高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9.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第65页共65页\n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11.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人口外迁④房屋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06月24日10时53分在印尼班达海(南纬6.36度,东经129.2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13.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C.跳楼逃生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下图为某台风某时刻风圈范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示沿海各省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主要是预防台风带来的()①狂风②暴雨③风暴潮④严重干旱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5.我国对此次台风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数字电视D.地理信息系统第65页共65页\n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新加坡平均海拔约为15m,最长的河流不足16km。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如图中甲处)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甲河修复前后景观。(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6分)(2)说明将甲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6分)(3)指出将甲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的积极作用。(6分)17.读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9分)第65页共65页\n(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6分)(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下列地区中形成泥石流的水流与其他三地不同的是()(2分)A.云南B.广西C.新疆D.台湾(4)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加剧,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_____。(2分)(5)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还有哪些?(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1月29日21时42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4级地震,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215次,最大地震分别是2019年4月18日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的6.7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65公里)和2016年2月6日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222公里),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第65页共65页\n(1)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6分)(2)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的地区,根据材料说明台湾地区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3分)(3)谈谈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预防并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9分)第65页共65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2.C解析:1.降水少,天气干燥,地表沙源可能比较丰富,大风天气使地表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形成扬沙天气。读图可知,10月~次年1月该地区降水少,多强风,易形成扬尘天气。2.四种地表相比较,裸地缺少保护,在风力作用下最易产生扬尘。答案:3.C;4.C;5.B解析:3.由材料可知,寒潮的路径是由北向南,所以发源地为我国北部的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地区,C正确;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部,位置与题目不符,A错误;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位置与题目不符,B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位置与题目不符,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4.由材料信息“受寒潮的影响,1月25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大部地区遭遇强降温雨雪天气”可知,寒潮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了冬小麦旱情,C正确;寒潮会带来大幅度降温天气,会冻死越冬害虫,会减少病虫害,D错误;海南省纬度低,受寒潮影响小,河流不会出现冰冻,A错误;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气温较低,不能缓解南阳市农田高温状况,B错误。故选C。5.由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自然灾害的预防,首要工作是发布信息,及时发布准确的寒潮预警,以便各个部门和居民安排相关防治工作与生活;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回港;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可以预防寒潮,这些都可以预防寒潮,不符合题意,ACD正确,不合题意。在封闭室内采用煤炉取暖,如果烟肉排气不良,可能会产生煤气中毒事件,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答案:6.A;7.C解析: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约8千米,所以是地壳。7.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属于浅源地震,莫霍界面在大陆的深度约为20-70千米。重庆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植被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川盆地主要是紫色土。答案:8.C;9.D解析:8.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项。9.读图可知,古河道应最先形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了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项。答案:10.B;11.D解析:10.地震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鼠害、旱灾都具有渐进性特点,寒潮灾害可能来得突然,但一般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洪涝灾害适用于此救灾工作程序。第65页共65页\n11.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唯一办法就是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小灾后损失。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往往是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重升高,财富密度加大,同等强度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故选①④⑤⑥。答案:12.B;13.D解析:1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震发生在印尼班达海,震源深度210千米,而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左右,说明该震源发生在地慢中,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地震发生时,不能躲在高大建筑物下,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坍塌,应尽快远离高大建筑物,故A错,电梯会因断电而停运,故B错,跳楼逃生会造成伤亡,故C错,快速有序地撤离到空旷地是最安全可行的,故D正确。故选D。答案:14.C;15.D解析:14.台风能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还会带来丰富的雨水,缓解干旱,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15.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受灾的情况,但不能进行统计,A项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功能,但不能进行统计,B项错误。数字电视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C项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完成灾情的统计与评估,D项正确。16.答案:(1)降雨丰富,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海潮顶托。(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造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加之海潮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下渗减少,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2)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改建后的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的阻碍小,水流速度快;拓宽了河道,加大了泄洪量,泄洪能力提高,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其积极作用可从水质、水生生态系统以及河流修复后衍生的其他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首先,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增强,河流水质得到净化;其次,河流修复后,营造了美丽的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17.答案:(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松散物质;具备丰富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流;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第65页共65页\n(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壳活跃,岩石易破碎。(3)C(4)植被破坏(5)火山喷发、滑坡、地面沉降。解析:(1)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碎屑物、充足的水源、植被覆盖率低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一般地壳也很活跃,岩石易破碎。(3)新疆的泥石流多发生在春季,积雪融化形成大量水流,引发泥石流;其他三地都是大气降水形成的水流引发泥石流。(4)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越发严重,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加剧。(5)我国地质灾害多发,除了地震和泥石流外,还有火山喷发、滑坡、地面沉降等。18.答案:(1)滑坡;泥石流、崩塌;(2)台湾位于板块边界,板块运动活跃,地壳极不稳定,地震多发。(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3)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早预报并对致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提高建筑物防震能力;实施防震的法律法规,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及时有序进行灾害救援与救助;尽早进行灾区重建,恢复重灾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解析:(1)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动力引发的称为外动力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2)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面,是两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板块运动相互挤压造成其地形时常变化,形成地震。(3)预防并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的举措。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区;房屋等建筑物根据基本烈度加固房屋布置要增设安全角,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制定救灾预案,普及地震知识,学习救灾技术,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如水库、堰塞湖垮塌)。建立灾害监测好预报体系,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移民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第65页共65页\n第65页共6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9-08 23:22:03 页数:65
价格:¥15.88 大小:3.38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