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9

2/89

剩余8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概念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第一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二框思维形态及其特征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方式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第一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二框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综合探究:学会科学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本单元关键句:“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是否合乎逻辑。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第89页共89页第一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第二框思维形态及其特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含义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思维的表现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能动性4.实践与思维的关系~~~~~~~~~~~~~~~~~~~~~~~~~~~~~~~~~~~~~~~~~~~~~本框重点与难点: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第89页共89页3.思维的表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补充:(1)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2)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3)辩证思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4)创新思维: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5)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补充: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4.实践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补充: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思维形态及其特征第89页共89页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2.思维的基本形态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的特征2.形象思维的特征3.二者关系~~~~~~~~~~~~~~~~~~~~~~~~~~~~~~~~~~~~~~~~~~~~~本框重点与难点:正确把握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明确二者的关系。~~~~~~~~~~~~~~~~~~~~~~~~~~~~~~~~~~~~~~~~~~~~~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1)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2.思维的基本形态(1)分类标准: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2)抽象思维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第89页共89页(3)形象思维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的特征: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3.二者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补充: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本课关键句:说话能否打动听众,写文章能否折服读者,辞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础性的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是否符合逻辑。语言的明快,在于思维的清晰、敏捷。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的多种含义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学研究的价值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狭义逻辑学第89页共89页2.广义逻辑学3.历史上的认知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5.论证与论辩6.逻辑学的意义~~~~~~~~~~~~~~~~~~~~~~~~~~~~~~~~~~~~~~~~~~~~~本框难点和重点:理解广义逻辑学与狭义逻辑学;学会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性质;理解并运用论证与论辩。~~~~~~~~~~~~~~~~~~~~~~~~~~~~~~~~~~~~~~~~~~~~~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的多种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学研究的价值(1)“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价值: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补充:列宁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狭义逻辑学: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逻辑学:人们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3.历史上的认知: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第89页共89页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5.论证与论辩(1)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6.逻辑学的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补充:单凭“会推理”并不能把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在于人可以对自己的推理进行“反思”,思考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可以推出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不能推出的。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反思能力,是人类“理性”的根基所在。对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规律与规则的思考与把握,就产生了逻辑思想,将这种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这门学问。在逻辑学史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代中国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为逻辑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理解同一律2.同一律的要求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理解矛盾律第89页共89页2.矛盾律的要求三、排中性: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理解排中律2.排中律的要求3.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本框重点和难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理解同一律(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2.同一律的要求(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补充: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第89页共89页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理解矛盾律(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2.矛盾律的要求(1)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2)关于自相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三、排中性: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理解排中律(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2.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3.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第89页共89页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2)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补充图表:关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要求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自相矛盾”“两不可”作用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假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第一框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第二框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第89页共89页本课关键句:人人都有思维,有的思维缜密而精妙,能够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有的思维构想虽然不失美妙,却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2.科学思维的内涵二、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本框重点和难点: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2.科学思维的内涵:(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2)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补充: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第89页共89页补充: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的战略指引。二、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3.总结~~~~~~~~~~~~~~~~~~~~~~~~~~~~~~~~~~~~~~~~~~~~~本框重点和难点: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第89页共89页~~~~~~~~~~~~~~~~~~~~~~~~~~~~~~~~~~~~~~~~~~~~~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1)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2)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1)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2)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补充: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补充: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补充:习近平说,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第89页共89页3.总结: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补充: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具有互补性。~~~~~~~~~~~~~~~~~~~~~~~~~~~~~~~~~~~~~~~~~~~~~综合探究学会科学思维提升思维品质1、你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培养科学思维?(1)要理性思考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被情绪左右,避免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2)要遵循科学思维的客观性。(3)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遵循思维规律。(4)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5)要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2、谈谈如何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1)形象思维偏重于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而抽象思维偏重于对事物普遍性的把握。(2)要正确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3、理论评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等共同特征。思维有不同的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各有特点,却又相辅相成。思维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万别。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能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第89页共89页~~~~~~~~~~~~~~~~~~~~~~~~~~~~~~~~~~~~~~~~~~~~~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第一框概念的概述第二框明确概念的方法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第一框判断的概述第二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第三框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一框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第一框概念的概述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第二框明确概念的方法本课关键句: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出了问题,相关的思维也就会不正确。~~~~~~~~~~~~~~~~~~~~~~~~~~~~~~~~~~~~~~~~~~~~~第89页共89页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关于属性2.概念的含义3.概念与语词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何谓概念的内涵2.何谓概念的外延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本框重点和难点: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概念的含义1.关于属性: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补充: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3.概念与语词: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二、概念的基本特征第89页共89页1.何谓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何谓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补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补充: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a.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在汉语中,“……就是……”、“……即……”常被用来表达全同关系。b.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种属关系的举例:大学生与学生、等腰梯形与梯形c.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属种关系的举例:矛盾与社会矛盾、学生与高中生d.交叉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交叉关系的举例:党员与大学生、医生与科学家补充: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a.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b.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矛盾关系的举例:金属与非金属、核国家与无核国家。第89页共89页c.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的举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好与坏。补充:讲到概念的外延,总会涉及不同概念在所指范围上的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1.理解定义2.定义的方法3.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二、明确外延的方法1.理解划分2.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定义的含义、目的、构成和方法,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划分的含义、方法、构成,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1.理解定义(1)运用定义的方法的目的: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2)含义: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3)下定义的目的: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第89页共89页2.定义的方法(1)属概念: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2)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补充:艺术包括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是“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的属概念,“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是艺术的种概念。(3)定义的构成: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具体的说,“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分析“文学”概念下定义的案例:“文学(被定义项)就是(定义联项)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种差)的艺术(属概念)”;“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就是定义项。“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就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别,即种差。3.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1)(总述)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2)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3)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4)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5)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补充: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1.理解划分(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划分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第89页共89页(3)划分的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补充:战争(母项)分为正义战争(子项)和非正义战争(子项)。2.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1)(总述)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2)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3)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4)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补充总结: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补充: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补充:这是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关内容,请大家铭记。第89页共89页补充:如果说定义的思维是“从种到属”,那么划分的思维则是“由属到种”,同时请大家明确划分与分解的区别:逻辑学意义上的划分,是分类意义上使用的,如果我们将整体划为部分,这是分解;如“亚洲分为东亚、西亚、北亚、中亚、南亚”属于分解。而“人类的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属于划分。区分方法:将子项之一与母项位置互换,如果能说得通,就是划分。~~~~~~~~~~~~~~~~~~~~~~~~~~~~~~~~~~~~~~~~~~~~~~~~~~~~~~~~~~~~~~~~~~~~第一框判断的概述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第二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第三框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本课关键句:虽然概念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但仅凭概念还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判断的概述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2.判断的基本特征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2.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3.判断的类型~~~~~~~~~~~~~~~~~~~~~~~~~~~~~~~~~~~~~~~~~~~~~第89页共89页本框重点和难点:判断的基本特征;判断的表达与类型。~~~~~~~~~~~~~~~~~~~~~~~~~~~~~~~~~~~~~~~~~~~~~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补充: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补充:没有判断能力的人,往往对一件需要做的事无法开始,即便开始也无力进行。2.判断的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3)判断与实践的关系: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补充: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补充: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2.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第89页共89页(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3.判断的类型(1)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2)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3)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含义2.组成3.种类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2.组成3.关系的性质4.意义~~~~~~~~~~~~~~~~~~~~~~~~~~~~~~~~~~~~~~~~~~~~~本框重点和难点:简单判断的类型;掌握性质判断的规则;准确把握关系判断的种类。第89页共89页~~~~~~~~~~~~~~~~~~~~~~~~~~~~~~~~~~~~~~~~~~~~~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补充: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2.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3.种类(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这样的判断称为单称判断。(3)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补充案例:“所有(量项)商品(主项)是(联项)有价值的(谓项)”属于全称肯定判断;“所有(量项)真理(主项)不是(联项)一成不变的(谓项)”属于全称否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是(联项)共青团员(谓项)”属于特称肯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不是(联项)球迷(谓项)”属于特称否定判断;“董卓(主项)是(联项)乱臣贼子(谓项)”属于单称肯定判断;“这个人(主项)不是(联项)小学生(谓项)”属于单称否定判断。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第89页共89页(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补充: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组成(1)三部分: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2)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3)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4)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补充某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有的(量项)被告(第一关系者项)反控(关系项)某些(量项)原告(第二关系者项)。3.关系的性质: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1)对称性关系: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a.对称关系含义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举例1小时等于60分钟;小花和小娜是双胞胎词语“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第89页共89页含义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张明比李乐高,“高”这一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因为李乐肯定不比张明高词语“大于”“小于”“晚于”“多于”“少于”“高于”“低于”“重于”“轻于”等含义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蓝队支持红队,在“支持”这一非对称关系中,红队不一定支持蓝队词语“尊重”“爱戴”“帮助”“佩服”“重视”等b.反对称关系c.非对称关系(2)传递性关系: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a.传递关系含义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举例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这里的“…比…长得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肯定比丙长得高含义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垂直于直线,直线b垂直于直线c这里的“垂直”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直线a必不垂直于直线c含义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蓝队支持红队,红队支持黄队。这里的“支持”关系是非传递关系,蓝队不一定支持黄队第89页共89页b.反传递关系c.非传递关系4.意义: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补充:请大家铭记下图内容,以正确区分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也要区分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含义及组成2.复合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含义及结构2.如何判定联言判断的真假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第89页共89页1.含义及结构2.选言判断的种类3.真与假的标准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含义及结构2.理解三种假言判断的铺垫3.关于假言判断的真假问题4.总结~~~~~~~~~~~~~~~~~~~~~~~~~~~~~~~~~~~~~~~~~~~~~本框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复合判断;准确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复合判断的真假判定。~~~~~~~~~~~~~~~~~~~~~~~~~~~~~~~~~~~~~~~~~~~~~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含义及组成: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2.复合判断的种类:复合判断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补充: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补充: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如“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都属于联结词。不同的联结词是区别各种类型复合判断的唯一根据。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第89页共89页1.含义及结构(1)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补充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这篇散文文笔生动(联言支)并且(联言项)这篇散文富有哲理(联言支)。”(2)结构: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时……”等。(3)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2.如何判定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含义及结构(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补充: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需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2)结构: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3)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补充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或者(联结项)你说错了(选言支)或者(联结项)我听错了(选言支)。”种类特征联结项第89页共89页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或者……或者……”不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要么………要么……”2.选言判断的种类相容选言判断的案例——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乏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不相容选言判断的案例——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3.真与假的标准(1)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含义及结构(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补充:认识对象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一种是条件联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到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人们认识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第89页共89页(2)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种类特征反映情况联结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如果……那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当且仅当……”2.理解三种假言判断的铺垫:有命题p和q,如果p能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q能推出p,则p是q的必要条件;如果p能推出q且q也能推出p,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3.关于假言判断的真假问题: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情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补充:“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这个判断却是真的。因为它所反映的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关系真实存在。第89页共89页补充:“只有年满18周岁,才能有选举权”。18周岁是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年满18周岁,就是对年满18周岁的否定,就一定没有选举权。“无前必然无后”最好不要把“没有年满18周岁”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因为这是一个否定句式,不是简单肯定句式。补充:“没有…就没有”,这种句式,属于“无前必无后”的句式,属于假言判断中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4.总结(1)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如果我们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情况,那样形成的假言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2)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框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本课关键句: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人类了不起的心智能力,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含义及构成2.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推理进行分类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第89页共89页~~~~~~~~~~~~~~~~~~~~~~~~~~~~~~~~~~~~~~~~~~~~~本框重点和难点:推理的含义及分类;演绎推理的必备条件;掌握推理的逻辑要义。~~~~~~~~~~~~~~~~~~~~~~~~~~~~~~~~~~~~~~~~~~~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含义及构成(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补充: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要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一个判断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2)剖析推理的结构a.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b.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c.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补充: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示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治是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前两个判断是推理时所依据的判断,即推理的前提)我国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后一个判断是从前提通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即推理的结论)补充:伽利略指出,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2.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推理进行分类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第89页共89页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进行分类a.必然推理,如演绎推理就属于必然推理。b.或然推理,如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就属于或然推理。补充:关于推理类型的关系图示案例呈现:1、凡是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市场经济。(演绎推理,前提对,不过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推理结构不正确,不具有保真性)2、短篇小说是有情节的,中篇小说是有情节的,长篇小说是有情节的,所以小说都是有情节的。(归纳推理)3、达尔文曾根据植物自花授粉的后代较弱的事实,得出近亲所生子女体弱多病的结论。(类比推理)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2)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补充: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89页共89页案例呈现:放火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电信诈骗不是放火行为,所以,电信诈骗行为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分析:这是一个演绎推理,且这个推理不正确。因为这个推理结构错误,不具有保真性。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换质推理2.换位推理3.换位推理的规则4.具体推理方法5.掌握换质法和换位法的意义二、三段论推理1.含义2.构成3.进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本框重点和难点:明确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和三段论推理含义与规则,掌握三种推理的具体方法;理解三段论的公理与省略式。~~~~~~~~~~~~~~~~~~~~~~~~~~~~~~~~~~~~~~~~~~~~~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换质推理第89页共89页(1)含义: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换质推理的案例:原命题“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进行换质推理→“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的”。(2)换质推理的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3)具体推理方法第一步: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第二步: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例:有些唯物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步: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步: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者。2.换位推理(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2)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a.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b.每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c.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d.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注意:如何判断主项、谓项是否周延,简单的说,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具体的说,主项前面带有全称性质的词汇(量项),如“所有的”“一切”等,或带有单独性质的词汇,如“刘德华”“那个人”等,这个主项就属于“周延”第89页共89页。主项前面带有某类性质的词汇(量项),如“有些”、“一群”、“有”等,这个主项就属于“不周延”。谓项是否属于周延,就看联项,联项代表肯定的,谓项就属于“不周延”,联项代表否定的,就属于“周延”。具体案例呈现如下:全称肯定判断:“所有(量项)商品(主项,属于周延)是(联项)有价值的(谓项,属于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所有(量项)真理(主项,属于周延)不是(联项)一成不变的(谓项,属于周延)”。特称肯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属于不周延)是(联项)共青团员(谓项,属于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属于不周延)不是(联项)球迷(谓项,属于周延)”。单称肯定判断:“董卓(主项,属于周延)是(联项)乱臣贼子(谓项,属于不周延)”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主项,属于周延)不是(联项)小学生(谓项,属于周延)”。3.换位推理的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量项一般不变)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4.具体推理方法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分析某一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错误甲: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乙:有些相声演员不是人。换位后错误的原因:前提中主项“人”是不周延的,换位后就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就变成周延的概念,扩大了概念“人”的外延。第89页共89页5.掌握换质法和换位法的意义: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提醒1:区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一般看联项“是”或“不是”,没有联项,看整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还是否定的判断(标准句型),如“所有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全称肯定判断”;“所有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全称否定判断”;“有甲班同学不是中国国籍—特称否定判断”;“有甲班同学是非中国国籍—特称肯定判断”;“公民拥有的持枪权对社会没有好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甲班同学考试及格—全称肯定判断”。提醒2:有些判断要经过转化成标准句型,才能区分是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如“没有零件经过检验—全称否定判断”;“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全;称肯定判断”;“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特称否定判断”。二、三段论推理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构成(1)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各有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每个主项和谓项在推理中都出现两次。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2)每个三段论都有两个前提。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包含大项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项的前提叫作小前提。(3)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案例: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展览厅是公共场所。所以,展览厅是禁止吸烟的。第89页共89页在这里,“禁止吸烟的”是大项;“展览厅”是小项;“公共场所”是中项。3.进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第一,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举例:“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我是共产党员,所以我的意识也是钢铁铸成的”。这一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错误。第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举例: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逛的,所以,你就是卖国贼。从逻辑角度看,该诡辩犯了“中项不周延”错误。 第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举例:干部应起带头作用,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应起带头作用,犯的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举例:数学课是非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数学是大学必修课,所以大学必修课是非意识形态性质的课程,这一推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第四,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举例:“调查报告不是文学作品,这篇文稿不是调查报告,所以这篇文稿是文学作品”。这个推理就证明了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正确的案例:“雷锋是人,雷锋不是自私的,所以有的人不是自私的”。这一推理就说明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补充:以上是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悉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第89页共89页~~~~~~~~~~~~~~~~~~~~~~~~~~~~~~~~~~~~~~~~~~~~~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及分类2.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3.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和分类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本框重点和难点: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含义;进行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第89页共89页必要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规则(1)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2)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典例曹操是政治家,曹操是军事家,所以,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分析:“曹操”属于联言推理,其前提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分别存在,而在结论中断定它们同时存在。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必要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情况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规则①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②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典例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健康的学生。分析:“学生”属于联言推理,其前提所断定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而在结论中断定其中的个别情况也存在。请记住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时”、“然而”。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及分类(1)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第89页共89页(2)分类: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应地,选言推理也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2.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必要性事物存在的可能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对其中的每种情况都通过实践来认识,这就需要运用选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规则①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②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典例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不合逻辑,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所以,这个语句是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分析:这个推理的第一个前提是相容选言判断,它断定了“语句错误”的三种可能情况,这三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第二个前提否定了这个语句错误的语法问题,结论就能够肯定是不合实际或者是不合逻辑的问题。3.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内容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①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②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典例①肯定否定式: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所以,武松没被老虎吃掉。第89页共89页②否定肯定式:要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么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和分类(1)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分类: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关系规则典例注意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如果下雨(前件),地上就湿(后件),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不能靠否定前件来否定后件,也不能靠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如果下雨,地上就湿,地上不湿,所以,没下雨请记住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如果……那么……”、“若……必……”、“只要……就……”、“一旦……就……”、“倘若……就……”。错误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后件)。第二天上午下雨了,所以他们就一定不去图书超市买书。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的,犯了“否定前件来否定后件”的错误。第89页共89页错误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后件)。他们去图书超市买书了,所以第二天上午一定没下雨。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的,犯了“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的错误。关系规则典例注意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张三不满18周岁,所以,张三没有选举权。不能靠肯定前件来肯定后件,也不能靠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张三有选举权,所以,张三年满18周岁。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请记住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除非……否则……”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患者甲接受了做手术,他的疾病一定能治愈。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犯了“靠肯定前件来肯定后件”的错误。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他的疾病没有治愈,患者甲一定没有接受做手术。第89页共89页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犯了“靠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的错误。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他的疾病治愈了,患者甲一定接受了做手术。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正确的,符合“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规则。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充分条件;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可以作为假言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依据。关系规则典例结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这个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5.掌握假言推理的意义: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第89页共89页6.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本课关键句: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叩问创新思维之门。~~~~~~~~~~~~~~~~~~~~~~~~~~~~~~~~~~~~~~~~~~~~~本框重点和难点: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分类;归纳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然后,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而不属于或然推理。第89页共89页案例呈现:从“1”到“100”之间,凡是首尾距离相等的每两项之和都是“101”。这是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发现的结论,属于完全归纳推理。3.不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2)必要性a.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b.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3)特点:这种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补充: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4)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案例:牵牛花是在黎明四时左右开放,野蔷薇是在黎明五时左右开放,龙葵花是在清晨六时左右开放,芍药花是在清晨七时左右开放,万寿菊是在下午三时左右开放。我们观察了许多花,它们开放的时间虽不同,但都有固定的开花时间。由此可知,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第89页共89页补充: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二、归纳推理的方法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1)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2)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可靠程度。(3)补充: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补充:毛泽东指出,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3.因果联系(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2)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第一是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同法的典例:人们会在夏天雨后发现天空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后来人们在早晨的露水珠里看到了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这些场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因此,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七色彩虹出现的原因。第89页共89页第二是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异法的典例: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第三是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共变法的典例: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第四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典例:有一天某校发生了近百名学生腹泻的情况,经调査发现,发生腹泻的学生中午都在食堂一楼用餐,同时发现一楼的消毒柜坏了;在其他地方用餐的学生都没发生腹泻,其他地方的消毒柜都正常使用。所以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是发生腹泻的原因。第五是剩余法: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剩余法的典例:居里夫人发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是该矿石中含铀量放射性强度的许多倍。她推测:在沥青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她从沥青铀矿石中提炼沉淀物,从沉淀物中发现了两种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钋和镭。~~~~~~~~~~~~~~~~~~~~~~~~~~~~~~~~~~~~~~~~~~~~~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含义2.客观依据第89页共89页3.类比与其他概念的关系4.理解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5.注意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内容与方法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3.类比推理的作用~~~~~~~~~~~~~~~~~~~~~~~~~~~~~~~~~~~~~~~~~~~~~本框重点和难点:类比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类比的内容与方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常常会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示案例:天空中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流都发出同样颜色的光,爆发时都有噪声,都有不规则的放射,都快速运动,都能杀死动物,都能使易燃物燃烧;同时又知地面上的电流可以用导线传导。由此推出天空中的闪电也可用导线传导。2.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类比推理示案例:化肥中所含的主要养分是钙、镁、氮、磷、钾,这些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而且化肥呈粉末或液体状态时,植物更容易吸收。石煤渣中也含有较多的钙、镁、氮、磷、钾,把石煤渣磨成粉末,植物也容易吸收。第89页共89页所以,我们可以把石煤渣磨成粉末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实验结果证明,用粉末状的石煤渣作植物生长的肥料,效果良好。这个结论,是通过类比化肥与石煤渣的属性而得到的。3.类比与其他概念的关系(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4.理解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5.注意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类比推理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错误的案例:传说伯乐的儿子曾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对照其父在《相马经》中所说的好马特征: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他自认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对其父说,他发现的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只是蹄子不够大!伯乐哭笑不得。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内容与方法(1)含义: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2)涉及的范围(内容与方法具体表现):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第89页共89页(3)常用的类比推理方法:模拟方法。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拟方法,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第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示例评析:《晏子春秋·杂下》载:“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从思维方法看,晏子反驳楚王的推论是不可靠的。因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它的结论不是必然的,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就推知另一个属性也相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但是在本案中,橘与人的本质属性相距甚远,因此不能推出这样的结论。3.类比推理的作用(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2)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通过类比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论证和说明。(3)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第89页共89页(4)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综合探究:把握逻辑规则纠正逻辑错误理论评析: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准确把握概念,就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第一框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二框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第一框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第一框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第89页共89页第二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本单元关键句: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判断社会万象中的是非、正误、主次,人生历程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第一框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第二框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本课关键句:我们将了解辩证思维的特征,学习用分析的视角深刻地认识世界,用综合的方法全面地看待问题,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避免形而上学思维2.辩证思维的含义和必要性3.辩证思维的发展二、辩证思维的特征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3.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局部独立性、动态性与相对静态性的关系第89页共89页4.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区别5.学会辩证思维的意义~~~~~~~~~~~~~~~~~~~~~~~~~~~~~~~~~~~~~~~~~~~~~本框重点和难点:辩证思维的含义;辩证思维的特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避免形而上学思维(1)分析——认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需要将普遍联系着的对象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各种关系,相对地独立起来、区别开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样才能获得具体、深刻的认识。(2)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如果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3)形而上学思维的缺陷:如果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是形而上学思维的缺陷之一。2.辩证思维的含义和必要性(1)辩证思维的含义: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2)辩证思维的必要性: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属性;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辩证思维。3.辩证思维的发展(1)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2)古代人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矛盾运动。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研究辩证思维,但这时的研究大多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第89页共89页(3)在总结人类最新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以往辩证思维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复杂大系统的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辩证思维学说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二、辩证思维的特征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1)整体性的依据: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2)整体性的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3)整体性的作用a.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此”与“彼”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对立双方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b.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与部分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事物的整体总是相对而言的。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1)动态性的依据: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2)动态性的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3)动态性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4)动态性的意义: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3.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局部独立性、动态性与相对静态性的关系: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第89页共89页4.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区别: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诡辩,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5.学会辩证思维的意义:学会辩证思维,我们就能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辩证思维会使我们充满智慧。补充: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理解分析2.理解综合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本框难点和重点:分析与综合的含义;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理解分析(1)分析的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2)分析的必要性: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逐步“解剖”认识对象。第89页共89页(3)分析的各种方法:实践的需要不同,人们进行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补充: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4)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5)分析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但是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2.理解综合(1)综合的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2)综合的必要性: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这就需要运用综合方法。(3)不同综合的方法和目的:不同的认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于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补充:(1)结构综合是从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构方式上形成对对象的整体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但由于构成它们的要素结构方式的不同,形成对象的性质也不同。对象的结构不同决定了对象性质的不同。人们应当通过综合获得关于对象的整体结构的认识。第89页共89页举个例子:有机化合物中的乙醇和甲醚是同分异构体,它们的分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成分。又由于这些原子在空间排列上的差异,即它们的结构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两类化合物。甲醚是气体,而乙醇(酒精)是液体,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很不一样。(2)功能综合:功能综合主要是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上,把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被研究对象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人们可以根据实践目的的不同,依照各种不同的功能作出不同的综合。功能综合还可以用在不同类的对象之间进行,即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它们在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共同特征,从而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规律。举个例子:对人体的各种功能的综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医学上通常按照运动系统等系统来认识人体的功能。如果从人体的消化功能着眼,就把口腔食道、胃、肝、胰、小肠、大肠等组合起来构成了消化系统。(4)综合方法的特征: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区别: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2)联系:从辩证思维角度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1)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的含义: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2)理解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世界充满矛盾。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两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事物矛盾的总体,使事物成为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体。人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矛盾,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89页共89页(3)如何运用:要求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补充: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常常用到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精确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事物,避免孤立浅显的看待事物。~~~~~~~~~~~~~~~~~~~~~~~~~~~~~~~~~~~~~~~~~~~~~~~~~~~~~~~~~~~~~~~~~~~~第一框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本课关键句:我们将在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基础上理解适度原则,学会用适度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变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2.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与质变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3.连续性与间断性之间的辩证关系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5.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本框的重点和难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第89页共89页~~~~~~~~~~~~~~~~~~~~~~~~~~~~~~~~~~~~~~~~~~~~~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1)关于质a.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都固有的规定性。b.质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且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2)关于量a.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b.量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c.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即使像数学这门从“纯粹”形态上研究量的科学,归根到底也是对客观事物的量与量关系的反映。2.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与质变(1)含义: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2)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第89页共89页(2)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3.连续性与间断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正如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一样,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2)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5.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把握适度原则一、适度的含义1.度与关节点2.区分量变与质变:适度原则二、掌握适度原则1.防止过犹不及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本框重点和难点: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在“度”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掌握适度原则。~~~~~~~~~~~~~~~~~~~~~~~~~~~~~~~~~~~~~~~~~~~~~第89页共89页一、适度的含义1.度与关节点(1)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2)关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2.区分量变与质变:适度原则(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要求遵循适度原则: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二、掌握适度原则1.防止过犹不及(1)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3)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补充: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端。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1)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2)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第89页共89页(1)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2)当量变已达到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补充:关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内涵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特征与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评价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第一框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第二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本课关键句:我们将了解辩证否定的要义,学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和创新,提升推动认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3.反对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危害)第89页共89页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正确认识辩证的否定观2.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本框重点和难点:肯定与否定的含义;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1)肯定: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2)否定: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补充: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1)对立性: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2)统一性: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3.反对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危害):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第89页共89页补充:辩证否定的丰富内容在“扬弃”这一范畴中得到了恰当的表述。这个词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义。我们要把否定的环节、否定的过程既看成是消灭旧事物的环节,又看成是产生新事物的环节;既看成是先前事物与后续事物中断的环节,又看成是后续事物与先前事物连续的环节。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正确认识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2.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性2.关于思维抽象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2.认识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3.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框重点和难点:感性具体的含义与局限性;思维抽象的含义与环节;思维具体的内涵;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第89页共89页~~~~~~~~~~~~~~~~~~~~~~~~~~~~~~~~~~~~~~~~~~~~~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性⑴感性具体认识的含义: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⑵感性具体的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补充: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2.关于思维抽象⑴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⑵思维抽象的目的和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⑶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示例:冬奥会前夕,某短道速滑运动员虽然训练很刻苦,但是他在多次测试中成绩均不理想。在教练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转弯滑道重心掌握不好。在以后的训练和测试中,他重抓转弯滑道重心。经过努力,他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b.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补充: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第89页共89页示例: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c.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示例: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可以用一个公式简略地表示:S=1/2gt²“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常数。落体定律揭示的是真空中的自由落体的运动定律。通常所说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不能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补充:理想化各环节都可能出现,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示例: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揭示的是真空中的自由落体的运动定律。通常所说的落体运动是在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规律,不能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⑷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对策a.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b.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⑴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⑵特征: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2.认识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第89页共89页(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把这个“胚芽”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3)(具体方法)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示例:人们知道磁铁吸引铁屑现象、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法拉第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提出了电动力学,使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制造出发电机、无线电发射机等。补充:展现认识发展历程的案例1.小刘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这属于感性具体。2.回到家后,小林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属于思维抽象。3.小刘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养殖松鼠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这属于思维具体。补充: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是思维过程的起点;思维抽象是思维过程的桥梁;思维具体是思维过程的终点。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89页共89页综合探究领悟辩证精髓处理复杂问题1.应用辩证思维方式的理论依据: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不能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应该用辩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有自己的科学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方法等。2.应用辩证思维方式的目的: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认清事物质与量的规定性,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掌握适度原则;不作简单否定与肯定,在辩证否定的“扬弃”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实现认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与飞跃。3.提高辩证思维素养的积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辩证思维素养是我们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辩证思维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是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要、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补充: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其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第一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二框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一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第89页共89页第二框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求超前第一框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二框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本单元关键句:时代不断前行,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积极开动脑筋,善于开拓创新。~~~~~~~~~~~~~~~~~~~~~~~~~~~~~~~~~~~~~~~~~~~~~第一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第二框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本课关键句: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创新。但创新不可能是凭空进行的,而是需要我们善于联想、学会迁徙、发挥想象,借助联想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创新思维的含义2.创新思维的条件二、创新思维的特征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第89页共89页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4.创新思维的“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本框重点和难点:创新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的特征。~~~~~~~~~~~~~~~~~~~~~~~~~~~~~~~~~~~~~~~~~~~~~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创新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2.创新思维的条件(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补充: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创新思维都不能凭空产生。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二、创新思维的特征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思维会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设想,探试多个答案。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很快转向另一个方向。与单向性的思维相比,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正是这种省略或跨越,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有时就带有神秘的色彩。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第89页共89页4.创新思维的“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1)一是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落窠臼,出路才能巧妙。(2)二是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3)三是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当然,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创新之“果”。~~~~~~~~~~~~~~~~~~~~~~~~~~~~~~~~~~~~~~~~~~~~~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一、联想思维的含义1.理解联想思维2.联想思维的特点3.联想思维的水平和能力二、联想思维的方法1.迁移2.想象~~~~~~~~~~~~~~~~~~~~~~~~~~~~~~~~~~~~~~~~~~~~~本框重点和难点:联想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联想思维的方法。~~~~~~~~~~~~~~~~~~~~~~~~~~~~~~~~~~~~~~~~~~~~~一、联想思维的含义1.理解联想思维(1)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2)客观联系对联想思维的意义: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离开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思维中的联想只能是臆想。第89页共89页补充:联想不是单纯的回忆,而是带有思维加工的成分。联想和想象有区别,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补充:联想思维是根据事物之间相似、接近或对比的关系,将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可能的联结。时间、空间和性质等是联结的主要途径。时间和空间途径的联结是外在联结,性质途径的联结是内在联结。联想思维就是通过相似、接近或对比等思维机制,寻求对事物在时间、空间和性质等方面的相关性认识,将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牵引出来,这就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选择。联想不同于简单的回忆,而是带有思维加工的成分。2.联想思维的特点(1)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联想思维的“联”就是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2)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思维在联想时之所以会发生跨越性的联结,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荒唐”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非逻辑制约的畅想功能。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3.联想思维的水平和能力(1)衡量的重要依据: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是衡量联想思维的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2)提高的重要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联想思维的方法1.迁移(1)地位: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2)含义: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第89页共89页(3)作用a.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人们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可能从零开始,而是要汲取先前的经验,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b.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要实现由“此岸”到“彼岸”、触类旁通的认知过渡、将先前的经验运用到对新情况的认识之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运用迁移。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补充: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存在于不同经验之间。迁移有可能是在功能上发挥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可能是发挥负面作用的负迁移。可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直接应用到其他工作之中进行同化性迁移,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的顺应性迁移。2.想象(1)含义: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通过感知形式的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2)分类①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标的想象。(类似比喻句)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在意识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各种想象,属于有意想象。第89页共89页(3)展开想象的方式含义作用形象化的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假设式的想象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4)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创新思维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想象在这里可以起到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人们想象事物可能有更为完美的功能,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自己可以实现更高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等,这样的想象可以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5)总结: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人的大脑有联想的功能,思维中有联想的机制。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那将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第一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二框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第89页共89页本课关键句:我们将学会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辩证把握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互补关系,提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含义2.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3.发散思维的特点4.发散思维的技法5.正确看待发散思维二、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1.聚合思维的必要性2.聚合思维的含义3.聚合思维的特点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比较5.聚合思维的功能与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本框重点和难点:发散思维的技法;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比较;发散思维的功能;聚合思维的功能。~~~~~~~~~~~~~~~~~~~~~~~~~~~~~~~~~~~~~~~~~~~~~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2.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第89页共89页(1)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的性质和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性质和关系、功能和作用,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人们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3.发散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在思维方向上的特点为“扩散、辐射”,如图所示:4.强制思维发散的技法(发散思维的技法)(1)检核表法: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检核表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a.他用:现有事物有无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变后是否可作他用?如尼龙丝最初只他用用于军事,而尼龙袜就是将尼龙丝的用途进行了“迁移”。b.借用:能否引入其他领域成功的办法解决某个问题?如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借用肾结石。c.改变:改变现有事物的形状、颜色、意义、式样等,会产生什么结果?如将平面改变镜改为多种曲面镜,制成哈镜。d.扩大:现有事物能否另外加些什么?伸一伸、扩一扩行吗?如在两块玻璃之间加扩大入某些材料,制成防震、防碎、防弹的新型玻璃e.缩小:现有事物能减少什么?变小、变轻、变短、浓缩将会如何?如微型计算缩小机、压缩饼干、折叠伞等。f.代替:现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工艺、动力、结构、方法来代替?如电子表代代替替机械表。g.调整:调整顺序、速度、程序会怎么样?如飞机诞生之初螺旋桨装在头部,后来调整装到顶部,便成了直升机。h.颠倒:正反互换会怎么样?倒转事物的因果关系会如何?如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颠倒能,电能也可以转化成化学能。i.组合: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组合起来怎么样?如带橡皮的铅笔、带微型电扇的太阳帽、印有火车时刻表的一次性纸杯等。(2)信息交合法第89页共89页a.含义: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b.作用: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案例:要制作一种新型的杯子,运用信息交合法可以这样展开。把材料、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列为x、y、z三个坐标轴,再把每个方面所可能包含的要素标注到坐标轴上。将坐标轴上的各个点联结起来,便可以得出很多新奇的创意。考虑的因素越多,得出的创意便会成倍增加。如联结y1-x2-z1,y2-x3-z3,就可以产生这样一个“新杯”:陶瓷的杯体,用来盛液体,杯盖是玻璃的,具有观赏价值。将坐标轴上的每个要素再分解为更小的要素。如将y轴上的杯盖(y2)细分开来,又可以得到新的坐标。(3)头脑风暴法a.含义: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b.原则:“延迟评判”“以量求质”。补充: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创新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本意是让大家相互启发和激励,让思维火花发生碰撞,以期在大脑中“刮起风暴”。5.正确看待发散思维第89页共89页(1)优点: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2)不足: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3)效果的影响因素: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二、聚合思维的方法和功能1.聚合思维的必要性(1)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不同事物之间,不论其差异有多大,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2)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需要运用聚合思维。2.聚合思维的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3.聚合思维的特点:聚合思维在思维方向上的特点是“收敛”“集中”。可以用右图来表示。聚合思维的思路具有归一性。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案例:餐桌上的一碟盐被偷吃了,小偷可能是毛毛虫、蜥蜴和猫三者之一。它们带去受审,供词有:毛毛虫说,蜥蜴偷吃了盐;蜥蜴说,是这样;猫说,我根本不吃盐。已知三者中至少有一个讲了假话,也至少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是谁偷吃了盐?分析时,根据问题中心,步步假设,排除假设的判断。最终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毛毛虫”,这就用到了聚合思维。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比较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区别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第89页共89页联系①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③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④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5.聚合思维的功能与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1)聚合思维的功能:聚合思维如同凸透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起,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它把有关信息集中起来,从中寻找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2)聚合思维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补充:汤因比指出,要获得一个好想法的最佳方式是拥有许多的想法。补充:吉尔福德指出,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一、逆向思维的含义1.逆向思维的必要性2.逆向思维的含义3.逆向思维的方法二、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理解正向思维2.逆向思维应当合“理”第89页共89页3.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4.正逆互补,携手共进5.针对创新思维的若干总结~~~~~~~~~~~~~~~~~~~~~~~~~~~~~~~~~~~~~~~~~~~~~本框重点和难点:逆向思维的主要路径;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一、逆向思维的含义1.逆向思维的必要性(1)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2.逆向思维的含义(1)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2)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3)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3.逆向思维的方法(1)结构反转a.含义:结构反转就是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b.原因:事物的存在总有定的结构顺序,不同的结构顺序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效用。c.意义:人们已知的事物结构顺序,会有人们已知的功能。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第89页共89页补充结构反转的案例:有一位家庭主妇对煎鱼时鱼总会粘在锅上感到很郁闷,煎好的鱼常常是东缺一块、西烂一片。经仔细观察鱼皮,她发现,这是锅底加热后,鱼油滴在锅底上造成的。她反过来想:能不能不在锅底加热,而在锅的上面加热呢?她先后尝试了好几种在上面烧火的做法,都不理想。最后,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阻丝的办法,这种锅不仅不会把鱼煎糊煳、煎烂,而且省油。(2)状态反转a.含义:状态反转就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b.对状态的认识会改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是相对确定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或不可改变的。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补充状态反转的案例:当初,为了解决洗衣机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大问题。(3)功能反转a.含义:功能反转就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b.出现功能反转的原因:事物的功能,即有用还是无用,是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评价和取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人们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某种事物此时无用,彼时却会有用;此地无用,彼地却会有用;对此人无用,对他人却会有用。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4)因果反转a.含义:因果反转就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b.出现因果反转的原因: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补充:(1)在采用正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再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如果采用正向思维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解决得很好,就不必采用逆向思维。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因为他根据“地心说”不能解释自己观察的天文现象,如果能够解释的话,哥白尼也就不会提出“日心说”了。第89页共89页(2)逆向思维只能在只有正反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对某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有很多种,而且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此时逆向思维就缺乏了必然性和有效性。二、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理解正向思维:正向思维也称顺向思维,是指人们按照常规的思路、遵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示例:鞋垫可以和哪些东西组合构成新产品,这个问题直接用正向思维就可以解决了。与吸湿剂组合可以构成防汗鞋垫,与药物组合可以构成防臭鞋垫,与磁铁组合可以构成磁疗鞋垫,与按摩块组合可以构成按摩鞋垫,与发热剂组合可以构成保暖鞋墊,与计数器组合可以构成计步鞋垫等。2.逆向思维应当合“理”(1)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2)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思维创新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注意:逆向思维与逆反心理完全不同。那种在自然科学领域不讲事物的确定性和精确性,在社会生活领域拒斥理想和崇高的思潮。就其思维方法而言,都不是我们所倡导的逆向思维。3.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不知道正向思维,就谈不上逆向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4.正逆互补,携手共进(1)原因: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2)意义: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与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5.第89页共89页针对创新思维的若干总结: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第一框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第二框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本课关键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将学会综合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立足现实,用超前思维规划好美好的未来。~~~~~~~~~~~~~~~~~~~~~~~~~~~~~~~~~~~~~~~~~~~~~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超前思维的含义1.产生的前提2.超前思维的含义3.思维对事物反映的三种状态4.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二、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本框重点和难点:理解超前思维的含义;把握超前思维的特征。~~~~~~~~~~~~~~~~~~~~~~~~~~~~~~~~~~~~~~~~~~~~~一、超前思维的含义第89页共89页1.产生的前提: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2.超前思维的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3.思维对事物反映的三种状态:从人们的认识状态和认识对象的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看,人的思维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如下图所示:其中,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态,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4.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超前意识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二、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1)三个原因: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第89页共89页(2)如何提高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一、超前思维的方法1.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2.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4.超前思维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二、超前思维的意义1.超前思维有助于认识和改造世界2.超前思维有助于正确决策3.超前思维有助于规划未来~~~~~~~~~~~~~~~~~~~~~~~~~~~~~~~~~~~~~~~~~~~~~本框重点和难点:领会超前思维的意义;掌握超前思维的条件;理解超前思维的方法。~~~~~~~~~~~~~~~~~~~~~~~~~~~~~~~~~~~~~~~~~~~~~一、超前思维的方法1.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1)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2)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2.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1)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第89页共89页(2)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3)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 (1)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2)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4.超前思维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1)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2)超前思维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之中。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二、超前思维的意义1.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2.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3.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探究结合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1.创新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是综合应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破除迷信、超越陈规、知难而进、善于因时制宜、开拓求新的思维。第89页共89页2.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没有创新思维,人类一切创新活动,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均无从谈起。创新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3.创新思维的要求(1)要积极训练联想思维,灵活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辩证使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要有超前意识,学会下好先手棋,切实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2)要学会把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89页共8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9-08 20:23:03 页数:89
价格:¥15.88 大小:524.9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