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一些外部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运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双翼,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可以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该影响到文学批评,否则批评家的工作就很难做到理性与客观。但当下一些文学批评活动,深受作家与批评家个人关系的影响,出现了“人情批评”,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抹不开面子,而某些商业因素使得这种关系更为复杂。 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的影响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商业文化通过市场行为、商业运作等多种方式,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之中,文学自然难以例外。在当下,要求文学批评完全与商业文化隔离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二者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只是在现实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不少文学批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主宰。一些文学批评家也已经习惯于按照商业文化的邀请来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文学成为他们与商业文化进行交易的筹码,文学因素已经退居边缘。 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都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 第16页共16页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其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当前文学批评状况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要改变文学批评的非文学现状,让它真正回归文学本体,需要批评家乃至整个文学界长期的自觉和努力。就其基本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是批评家的精神自律,就是要有文学情怀和道德自律精神。(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材料二: 好的文学批评,一定是批评家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含英咀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很多年前,我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字,就深深体味到这样“咀华撷英”的美妙感受。像李健吾这一代评论家,大多愿意将自己对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深深地植入对作家的故事、人物、语言和细节的感受、体悟之中。批评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对文本进行“不遗余力”的倾情阐释和解析。这样,就使得他的文学评论文字,充满体悟和感性的张力,评论的激情在文本世界中,对应着作家的性情,同时捕捉那些令人激动的细部和美妙的心理、精神的瞬间,正可谓“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念兹在兹,“情往以赠,兴来如答”。而且文字中,仍不乏理性的思辨和精神的沉淀。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是“镜与灯”的关系。说到底,批评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因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其最高的境界都应该是洞烛幽微,以“隐曲之心”显露出对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对于蕴藉在文学文本中的文化意蕴,还要有深邃的感悟。(摘编自张学昕《文学批评的“镜与灯”》)第16页共16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目前,一些文学批评家因为和作家有良好私人关系,以致于他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时抹不开面子,出现了"人情批评"。B.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因素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文学批评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大。C.非文学因素介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它使文学批评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降低,还会使整体文学生态受到伤害。D.好的文学批评是批评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对文本进行的"不遗余力"的倾情阐释和解析,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前,商业文化已经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之中,因此要求文学批评与商业文化完全隔离是不现实的。B.最近几年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和作品,大多数都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而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C.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首先要从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关注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D.李健吾这一代评论家,大多愿意将自己对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写入评论中,以期让读者和研究者产生共鸣。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与以往有着继承关系。B.一个评论家要有见解、情怀、品位,也要有胆识与魅力,还要高屋建瓴。C.新时代要求文艺评论家胸怀全局、大局,有政治意识、思想文化品质和智慧光芒。D.从《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一书中,读者可感受到文艺评论家心灵的悸动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再创造。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结合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批评家与作家之间“镜与灯”的关系。(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高歌冯至第16页共16页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他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第16页共16页“我的原籍是一片硵地,不用说五谷不能生长,就是院子里想种一点花草,都必须到天津去取些泥土放在花盆里栽。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远处也许有比这里更凶险的地方,但是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也许是我祖母的儿童时代,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想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作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第16页共16页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与三位友人游览西山后的感想落笔,先后讲述了两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B.石匠没有正式工作时,会对路、桥残败处加以修补,可见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开凿龙门的原因也在于此。C.建灯塔者不惜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残忍地对待自己,目的是表达诚意,取得人们的理解和信任,进而筹钱建塔。D.无论是意志坚定、忍受枯燥与单调的石匠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壮举的建塔者,都体现出超然的勇敢和担当。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的语言以叙述为主,穿插议论、描写,饱含情感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句式长短灵活,富于变化。B.文章主要故事分别由C君和T君讲述,这样的叙事方法可以避免平板、单调,使内容真实可信且更具感染力。C.写云冈、敦煌及河南龙门等石窟开凿时间长、参与人员多,直接表现了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开凿的艰难。D.文中画框线的语句通过T君的联想,把有着共同精神特质的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连结在一起,过渡巧妙自然。3.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先后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人的高歌”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第16页共16页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①。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②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③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节选自明代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注】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B.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C.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第16页共16页D.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侘傺,失意的样子,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一句中“侘傺”同义。B.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考中举人或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的“公车”含义不同。C.慢易,意为怠慢、轻忽。这里的“慢”与李密《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慢”含义相同。D.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同致仕。文中指春所公解除政务职责,卸任退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所公先世以务农为生,到他这一代才开始读书,最终通过科举进入官场。B.春所公年轻时家境贫寒,即使教书授徒,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C.春所公平易近民,听说有不利于民生的政令,便向官府告发邑长令,言辞激烈。D.春所公虽已年过七旬却仍然童心未泯,和晚辈同嬉同游,诗词唱和,其乐融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2)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5.春所公为诸生时便“拓落有大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出塞曲林鸿十五蓟门①行,能探黠虏情。潜兵秋度碛②,牧马夜归营。苦雾沉旗影,飞霜湿鼓声。第16页共16页昨来承密诏,东筑受降城③。[注]①蓟门:古幽州治所,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碛:沙漠。③唐中宗李显命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中、东、西三座受降城,唐王朝北疆得以固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塞曲》多写边防将士的生活,这首诗就描绘了一位智勇双全的边塞军人形象。B.前面四句叙事,在冷静客观的语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位军人的深切同情之心。C.尾联借典抒情,以张仁愿奉诏筑城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必胜的信念,豪情溢于言表。D.本诗以叙事为主,凸现主人公的勇武豪迈,笔力雄健,充满浓郁的边塞生活色彩。2.颈联“湿”字有独到之处,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①,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第16页共16页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②。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1.下列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2.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处画线处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3.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试分析第2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这并不是件可耻之事。因为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得不①。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的人,如果不知道“礼”,②,做事也就成不了“方圆”。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__________第16页共16页),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B.教化是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而不是折狱 C.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折狱,而不是教化 D.折狱不是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而是教化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也就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委以重任。 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孟孙把一个因随意放走小鹿被赶走的罪人请回来做他儿子的老师,自有他的道理。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系列选人用人新理念新要求,多次强调选人要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以“用人以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一、(一)答案:1.B;2.A;3.D;4.作者首先指出了当前影响文学批评正常运行的外部因素,然后归纳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文学评论的特征,指出文学评论受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的观点,并论述了如何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最后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论证。第16页共16页5.①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他们能够相互照亮,相互鼓舞,实现某种内在的精神互证,并且对各自美学品质和意味相互诠释。②批评家作出的批评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像“镜与灯”一样,能洞烛幽微,以“隐曲之心”显露出对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解析:1.B.“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文学批评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大”于文无据,由材料-第二段"只是在现实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不少文学批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主宰”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商业文化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主宰了不少文学批评活动,而没有说商业文化对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大还是小。2.B.”大多数都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偷换概念,材料-第三段说的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C.“首先要从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曲解文意,由材料-第五段“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得非常必要。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是评价一位作家、-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可知,原文没有说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首先要从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D.”以期让读者和研究者引起共鸣”于玟无据。材料二第-段举李健吾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好的文学批评,-定是批评家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含英咀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故选:A。3.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好的文学评论是批评家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含英咀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A.强调文学批评对以往有着继承关系。B.强调评论家的见解、情怀等素养。C.强调评论家要有大格局。D.强调批评家对作家文本的感受思考和对艺术的再创造,所以D项与材料二观点相符。故选:D。4.材料-共有7段。第1、2段“当前,--些外部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运行”“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的影响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业文化"指出了当前影响文学批评正常运行的外部因素;第3段“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是”“二是”“三是”归纳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文学评论的特征;第4段"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指出文学评论受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的危害;第5、6段"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提出了”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的观点,并论述了如何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第7段“要改变文学批评的非文学现状,让它真正回归文学本体,需要批评家乃至整个文学界长期的自觉和努力”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论证。第16页共16页5.“镜与灯”是一种比喻,形象地解说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批评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对文本进行不遗余力’的倾情阐释和解析””评论的激情在文本世界中,对应着作家的性情,同时捕捉那些令人激动的细部和美妙的心理、精神的瞬间”可知,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他们能够相互照亮,相互鼓舞,实现某种内在的精神互证,并且对各自美学品质和意味相互诠释。结合”好的文学批评,-定是批评家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含英咀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批评就是-种审美的再创造,因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其最高的境界都应该是洞烛幽微,以'隐曲之心’显露出对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可知,批评家作出的批评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像"镜与灯”--样,能洞烛幽微,以"隐曲之心”显露出对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二)1.答案B解析:“修补”不仅是对于工作的热爱,更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的体现,所以“他开凿龙门的原因也在于此”分析错误,石匠开凿山路是为了他人行走时更加便利、安全。2.答案:C解析:直接表现错误。3.答案:①这句话是对两则故事社会意义的提炼和升华,强调了类似的无名英雄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暗示我们,作者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万个披荆斩棘、造福后人的无名英雄。反复出现两次,突出了文章主旨。②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听了石匠的故事后M君发出的感慨,引出了下文T君讲述灯塔建造者的故事;第二次出现是听了两则故事后C君发出的感慨,是对上文的总结。反复两次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解析:画线的句子“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从内容上看,强调类似的故事之多,赞美那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作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使本文的内容更丰富,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从结构上看,相同的话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4.答案:①“人的高歌”在文中是指对石匠和建塔者品质的歌颂和赞美,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也是给那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无名英雄们献上的颂歌。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散文的“神”。②文章围绕“人的高歌”这一核心主旨,以对话的形式先后讲述了以顽强意志凿成石径的石匠和不惜以伤害身体为代价造福他人的建塔者的故事。③两个故事互为补充,彼此强化,层层深入,凸显“人的高歌”这一主旨。两则故事中,后一个故事尤其凄婉动人,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样的先后安排,使文章情感更为饱满,更令读者因他们伟大的献身精神而肃然起敬。解析:题目“人的高歌”表面上是指人的放声歌唱,但在文中是指它的深层含义,即人们与大自然抗衡的精神。由“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可知,文章从作者与三位友人游览西山后的感想落笔,主要写由分别由C君和T君讲述的两个故事,由“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第16页共16页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可知,第一个故事是吴姓石匠凭一己之力完成石路的开凿;由“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可知,第二个故事是建灯塔者不惜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残忍地对待自己,最终成功建造灯塔的故事。两个故事都表现了“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作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的主旨,照应题目“人的高歌”。 三、(一)1.答案:A解析: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2.答案:B解析:“公车代指考中举人”错误。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后来便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3.答案:C解析:“便向官府告发邑长令”错误,原文是说龚大器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就会立即上报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4.答案:(1)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春所公都是笑着走开,不做任何争辩。春所公在第二年中了进士。(2)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大笑起来。解析:(1)数shuò四:多次,多个;竟:全,都;谢:辞别,离开;忤:违背,抵触。(2)示:给人看;以:因为;晏:迟。翻译时,要把句子主语补充完整。5.答案:①家徒四壁,断粮绝炊,仍然谈笑如常。②如遇横暴无理之事,亦可安然承受。③科考接连受挫,也能平静自得,不气馁。【解析】附:文言参考译文第16页共16页龚氏世世代代在谷升里这个地方务农,到春所公时,才开始读书做儒生。春所公的名字叫大器,做生员时,就为人放达,心胸宽广,人们很少看见他的喜怒之色。他家境极其贫寒,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但春所公却舒徐自得,一点也没有失意的样子。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有时横暴无理的事情袭来,人们大都不可承受,可他却安然接受,不久就把它忘了,不再记得。他做生员时,每次考试都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在科举选拔中却连连受挫。凡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都在发榜之前就回家。唯独春所公安舒地等待发榜,他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才收拾行囊回家。没有考中的人,有的故意把自己藏起来,躲避他人,只有春所公和那些考中的得意者没什么两样。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说:“你应该拜读《广文选》,升一个老别驾的官职就够了,为什么要同我们年轻人一起上礼部应试呢?”春所公笑着走开了。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春所公都是笑着走开,不做任何争辩。而春所公就在第二年中了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不久后给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司、臬司做助手,后做河南布政使。做官时他总是平易近民,所到之处被称作“龚佛”。龚春所公从不做奇异偏激、违逆常情的事,又一向节俭,所得俸禄,除经营家业外,都分给了同族人。在家闲居时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他就会立即上报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邑长令一向敬重他的为人,全都听他的。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年纪七十多岁了。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有一天,春所公的儿子偕同我哥哥及几位外甥去石洲游玩,因为春所公年纪大,不便来来往往奔波,就没有邀请他去。大家到了石洲,正一起饮酒,捡拾彩色石子,不久就看见雪白的浪花中有小船快速划过来,船上有个老人家坐在矮凳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大家纷纷猜测那是谁。靠近一看,原来是春所公。船已靠岸,春所公在船上大声喊着:“为什么就扔下我一个老头子啊!”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约好分韵去写诗记述这次石洲之行。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二)答案:1.B2.①“湿”字生动地描绘了鼓声的沉闷滞重,突出边地苦寒;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转为触觉,引发读者联想;③烘托出边地将士不辞辛劳、奋不顾身的顽强斗志。第16页共16页解析:1.三、四句写的是军队生活情景。秋天,他所在的部队秘密出发,越过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深入敌方。进入沙漠后,他又在军中放牧,往往要到夜深人静时才能返回兵营。寥寥数语,一位沉着机智、不辞辛劳的边防军人形象已凸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平淡叙述,在冷静客观的语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位军人的衷心赞美之情。(三)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杨花落尽子规啼三、(一)答案:1.A2.示例:①在产生之前;②与孔孟是一样的 3.示例:假如老庄真的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已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这个假设不成立。 解析:1.“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错,结合前句“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分析,此处是说曾点有关“言志”的回答给人感觉他没有学问,而“不学无术”的意思正是指没有学问。所以,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妥当,不能用“胸无大志”替换。(二)答案:1.A2.示例:①有个顾问(或“向律师寻求帮助”);②就是没有规矩;③这却是公认正当的解析:1.前文的主语是“父母官”,所以应从“父母官”做法的角度来陈述,排除B、D两项;根据后文“如果非打官司不可”可知,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应“是教化,而不是折狱”,排除C项。四、答案:略第16页共1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