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词语解释 片断赏析 写作特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词语解释+片断赏析+写作特色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1.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去游乐园、爬山、踢球……)2.假如父母承诺在星期天带你去公园玩,但到了那天,父母爽约了,你是什么心情?如果那天父母兑现了承诺,你又是什么心情?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切身体验导入新课,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习本课的生字。媚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惶 吻 偎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盼星期天,母亲带“我”出去玩。第二部分:(3自然段—最后)写“我”盼母亲带“我”出去时的心情变化。3.主要内容: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满怀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作者在盼的过程中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学生自学、勾画、批注、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汇报。(1)“我”跟母亲捉迷藏。“我”的心情:满怀希望。(2)母亲买菜。“我”的心情变化:焦急又兴奋。①这段时光不好挨。从“挨”字看出作者着急的心情。②这段时间“我”做了些什么?找出相关句子。(结合45页的插图体会作者的心情)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③为什么兴奋?只要母亲回来,就能带自己出去,“我”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3)母亲翻箱倒柜。“我”的心情变化:奇怪、焦急“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从句子中能看出“我”急切地想要母亲带“我”出去的迫不及待的心情。(4)母亲洗衣服(难过的心情)①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A.“我”的动作是“蹲”“看”“一声不吭”,从这些动作都能看出“我”复杂的心情,希望母亲立刻带“我”出去,一刻也不能再等待的心情。B.看46页的插图,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母亲在洗衣服,“我”蹲在旁边,愁眉苦脸,心情难过的样子。)②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不停地说:“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A.惊惶的意思是什么?震惊惶恐;惊慌。B.母亲没有想到“我”会哭,在不出声地流泪,也知道自己答应了出去,而没有做到,所以会惊惶。表现在,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亲吻着“我”,不停地说:“对不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3.“我”盼着、盼着,“我”的愿望最后实现了没有?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惆怅:伤感;失意。③作者的心情变得失望、沮丧。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四、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交流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不同点:《匆匆》: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时间一去不复返,并反复追问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情感。《那个星期天》:抓住作者从满怀希望到最后失望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盼”的心情变化。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五、拓展:说说自己的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一开始导课的时候,由“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引起了话题,这里再次让学生说自己的星期天如何度过,前后照应,同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学以致用。【板书设计】9 那个星期天满怀希望——焦急又兴奋——奇怪、焦急——难过——失望、沮丧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和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4.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学习重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预习导航】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________,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读重点字盼望()明媚()念叨()拨弄()耽搁()揉动()泡沫()缥缈()急遽()【学习过程】一、主题探究本文讲述了在一个___________,母亲答应带作者外出,作者从_________等到_________,再到天色暗下去,最终___________的事,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____________,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_______________,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 二、品读达标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2.文章结尾“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3.你如何评价母亲没有实现承诺带作者外出这件事?三、疑难探究1.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这一天里,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达标检测】一、识多音字1.他欣然应()允了我的请求,答应()和我一起参加书法比赛。2.光阴似箭,自离开老屋到现在,一晃()已经3年了,我还时常想起老屋前那棵在风雨中摇晃()的小树。3.老师很重()视这个问题,请重()说一遍。二、辨形近字 1.màn()长而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凉爽怡人的秋天mànmàn()()走来。2.她轻轻bō()弄着琴弦,弹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她在所有表演者中出类bá()萃。3.生命须经过沉diàn()才能zhàn()放出夺目的光彩。三、解关键词。1.():消失2.荒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9 那个星期天课题那个星期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理解其中的情感。3.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课文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重难点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重点语句PPT。(教师)2.预习课文。(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用时:4分钟)1.谈话指导:星期天,你会在家里做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吗?2.文中的“我”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思考、交流。2.齐读课题,质疑:主人公是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醒有关“星期天”的记忆。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认读生字。(2)针对难读的字开展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2.小组开展互学生字活动:(1)认读生字。(2)交流识字方法。媚、砖、蚁、叨: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形近字区分记忆:“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揉、搓:做动作识记。与“手”有关。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3.开火车读词语,读通每一个句子。1.认读生字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识记。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内容。1.小组合作读课文。然后与同学交流,找一找反映“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当时是什么心情。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得。  引导学生尝试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内容。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2.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3.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予以个别指导。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媚”的右部的“”有一竖;“揉”的右上部有一撇;“搓”的右部注意横的间距和长短。2.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逐一练写。4.互评,看一看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1.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生字,做到心中有字,笔下生字。2.书写生字要正确,还要注意美观,讲究比例,掌握规则。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2.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展开思考。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1.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想表明什么?2.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轨迹。(1)“我”做了哪些事?(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词句。点拨: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看到了“我”的情感变化: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描写方法的能衬托出“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1.默读第1自然段,讨论问题,汇报学习收获。2.细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3)“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3.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对“我”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情变化。1.在朗读时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默读、浏览等习惯的养成教育。2.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3.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参与度,不能变成一言堂,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1)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2)环境描写衬托的是“我”的心情。环境的对比是“我”前后心情的对比。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5.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我”的描写,说说“母亲”的表现,分析人物形象。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如,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感受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1)语言描写:“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表现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2)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5.读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想一想:母亲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母亲是个怎样的人?4.关于对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 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思考:课文表面写“我”的抱怨,实质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尝试写几句这样的环境描写。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读、体会描写母亲的句段。2.读句子并分析,尝试写一写。3.进行交流。  学生尝试环境描写时,教师可给出主题提示,如,今天公布成绩;我考了全班第一;描写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等。四、布置作业,搜集分享(用时:2分钟)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2.根据教师的推荐积极阅读。  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后,可以组织一个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词语解释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焦急:指非常着急。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也说翻箱倒箧(qiè)。急遽:急速。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永无休止:永无休止,永不罢休,永不停止的意思。《那个星期天》片断赏析[片段一](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师: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明确: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片段二](课件出示:“……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师: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明确:(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生小练笔。[片段三]“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片段四]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写作特色1.写作特点。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 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2.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2 )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二、质疑互辩(一)活动一: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2.说说课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三、精讲点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2)我对电影画报里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3)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紧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变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理。(4)“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5)“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这篇课文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活,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易叙述的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这些任务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二和三来进行。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那个星期天,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能说明她不是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 出去的,她很早就承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她终于还是答应要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的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与“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凉的心绪,让“我”获得些许安慰。母亲,始终是一位好母亲,哪怕她不向生活低头,却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亲的本质。当然,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二是不应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体谅母亲,进而结合全部的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4.拓展阅读,扩宽视野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曹文轩《草房子》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阅读。读完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说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四、系统小结《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小节。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五、作业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如:走在小巷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园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方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六、板书设计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相对应的光线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08 09:00:10 页数:16
价格:¥6 大小:144.26 KB
文章作者:追求真实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