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粤教初中化学九上《4.2 水的组成》PPT课件 (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3/25

4/25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n今日课题4.2水的组成\n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理解水的组成,并能进行准确的描述.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电解水的过程.\n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2.北方的冬天气温零下几十度,为什么水里的鱼不会被冻死?3.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会将瓶子冻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水的物理性质有关内容。你想知道吗?\n一、水的物理性质归纳颜色气味状态凝固点(101.3kPa)沸点(101.3kPa)密度无色无味液体0℃100℃4℃时密度最大1g/cm3\n液氮炸弹\n例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A.铁管热胀冷缩B.铁管热缩冷胀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C\n活动与探究探究水的组成问题1、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2、水分子是由什么原子构成的?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假设2、一个水分子是由两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n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08页中的“观察活动”,看看我们应该如何来完成此实验,你又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设计实验\n你知道吗?2、氢气可以______,燃烧时产生_______的火焰,燃烧产物是水。1、用______________来检验氧气,若___________证明是氧气。燃烧淡蓝色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n实验:水的电解水电解器顶端带有活塞的玻管电极玻璃管内装满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以。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增强导电性因为纯水是不易导电的。\n观察实验\n实验现象与结论1、通电后可以发现,两个电极的表面都有____放出。2、电解后,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____,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____。(填“多”或“少”)它们的体积约为___:___。3、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____(可或不可)燃烧,产生________色火焰,它是____。4、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____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它是______。气体多少21可淡蓝H2能复燃O25、请大家一起动手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n正极负极现象体积性质结论1符号表达式结论2产生气泡产生气泡12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氢气H2O通电H2O2+现象与结论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n下面让我们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 解释该反应,请看下图所示:\n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电解水过程示意图氢原子水分子的拆分过程\n氧分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氢分子形成的过程氢原子氢原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n\n实验结论水是由氢(H)和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1、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宏观方面微观方面\n本节小结水物理性质: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正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水电解器、直流电源水、烧碱或硫酸②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n应用练习1、下列变化中不同于其他三种变化的是(  )A水变为冰B冰变为水C水变为水蒸气D水通电D\n应用练习2、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A防止发生事故B增强水的导电性C得到更多的氧气D得到更多的氧气B\nABCD3、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电源的正、负:A为__极,B为__极。(2)C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D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体积比是___。负正H2O22:1\n课间活动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安全小贴士\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9-02 19:00:15 页数:25
价格:¥8 大小:875.50 KB
文章作者:xihulunjian123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