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粤教版(2017)
>
四年级上册
>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9
2
/39
剩余3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粤教粤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2)38\n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1.种番茄【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1课。本课让学生通过播种番茄种子,种植和管理番茄等一系列活动,观察番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过程,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在花盆里播种”,本活动先让学生学习用点播法播种番茄,然后交流播种后的管理方法,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为后面观察番茄完整的生命周期做好准备。活动2“发芽了,长大了”,本活动让学生持续观察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过程,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等器官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一起种蔬菜”单元中已初步知道在花盆中进行简单种植的基本方法,以及种子发芽后的种植管理方法,基本了解植物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过程。但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持续而有效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却是第一次。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耐心,能较长时间地坚持关注同一件事情,但需要老师时常提醒。学生在种番茄的过程中,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在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等学习生活中,体会观察和研究的方法。【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2.观察并描述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过程,能说出植物的茎和叶等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3.能通过测量的方式了解植物茎的长度与周长的变化,养成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习惯。【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过程;能说出植物的茎和叶等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地测量植物茎的长度与周长。【教具准备】番茄种子图片、番茄幼苗图片、测量番茄植株的高度图片、测量番茄茎周长图片。【学具准备】花盆、小铲、土壤、喷壶、番茄种子(用清水浸泡2~3小时可加快种子萌发的速度)、直尺、棉线、透明的玻璃杯(或者塑料杯)、纸巾(或者棉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的情境图片。彬彬和波波在学校的生物园里开展种植活动。彬彬手里拿着番茄种子和种植工具,计划在花盆里种植番茄。问题:彬彬种的番茄种子也可以像豌豆那样发芽并生长成植物吗?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种豌豆的一样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在花盆里播种回顾:二年级下学期种植豌豆的过程。讲解:许多植物的生命都是由种子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播种的方式种植番茄、豌豆等植物。问题:我们曾经是怎样种植豌豆的呢?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种植豌豆的经验进行回答。讨论:用花盆种植番茄时要注意什么?汇报:分享小组用花盆种植番茄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①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2~3小时,能加快种子萌发的速度。②根据花盆的大小,选择2~4粒饱满的番茄种子来种植。③38\n用小棒在土壤中戳出约0.5厘米深的小穴,每个穴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避免幼苗出土后挤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空间生长。④将番茄种子放入小穴后,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⑤适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活动:在盛有土壤的花盆里播下番茄种子。指导:巡视并指导各小组在盛有土壤的花盆里播下番茄种子。讨论:播种后如何管理呢?汇报:小组分享播种后的种植管理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①早晨或傍晚时间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应避免出现积水现象。②播种后,要经常检查出苗情况,种子出苗后要把花盆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如果是室内种植,由于趋光性作用,幼苗会向光线强的一方倾斜,为此每隔数日要转动花盆,以保证幼苗直立生长。③幼苗长出1~2片真叶后,可开始施肥,促使幼苗生长健壮,但施肥不宜过勤,以免烧坏幼苗,建议每周施肥一次。猜测:播下去的番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问题: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呢?活动:制作一个便于观察种子发芽的装置(微视频)。①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者塑料杯,在杯子里面填满纸巾或者棉花。②将浸泡好的种子放入玻璃杯内壁和纸巾之间。③沿着杯壁倒水,让纸巾湿润。当纸巾干燥时要及时淋水,但要避免杯底有过多积水,保证种子既能吸收到水分,也能与空气接触。④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任务:观察番茄种子的萌发过程,并用图示方法进行记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2.活动2:发芽了,长大了交流: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种子终于发芽了。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汇报:分享小组的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问题:番茄种子萌发后会变成什么?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小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种子会开始萌发,逐渐长出幼苗。问题:番茄幼苗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交流:番茄生长过程中,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番茄生长过程中,叶子数量增多。新长出的叶子与最初长出的两片叶子形状与大小都不相同。交流:番茄生长过程中,茎发生了什么变化?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讨论:怎样测量幼苗茎的高度?小结:测量植株的高度时,以土壤和幼苗茎的交界处作为起点,植株的顶芽为终点。讨论:怎样测量幼苗茎的周长?小结:由于番茄幼苗的茎比较细,用软尺难以测量其周长,所以可以借助棉线绕幼苗茎的底部一周,在棉线上做好标记再用直尺测量棉线的长度,该长度就是茎的周长了。讨论:分析彬彬记录的数据,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叶子的数量增多,茎越长越高,也越长越粗。任务:持续观察番茄幼苗的生长变化。数一数叶片的数量是否增加,测量幼苗茎的高度及周长,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活动:分析自己的观察记录,说说番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结:番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叶子的数量增多,茎越长越高,也越长越粗。【教学后记】38\n2.开花和结果【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2课。本课通过学生观察番茄从开花到花凋谢,结出果实到果实成熟的过程,发现花与果实之间的关系,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科学阅读:谁帮花儿来传粉》通过介绍自然界中花的传粉媒介有风以及昆虫、鸟等动物,让学生了解动物在植物传粉中的作用。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开花了”,让学生持续观察番茄的开花过程,描述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了解植物开花大致经历的过程。活动2“结果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番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果实的变化,发现花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当植物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开花结果,这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番茄的花朵很小,也很少人在家里种植,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见过番茄的开花过程,甚至不能判断出刚长出来的花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花的基本组成,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科学术语准确地描述开花过程。番茄果实的变化过程是比较直观的,但学生不知道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植物的开花过程时,学生可能会发现花凋谢后会有果实,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观察、记录。【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2.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开花、结果以及果实成熟的过程。3.养成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变化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教学难点】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开花过程、结果到果实成熟的过程。【教具准备】番茄开花结果图片、木棉开花结果图片、朱槿开花图片、豌豆开花图片、紫茉莉开花图片、番石榴结果图片等。【学具准备】番茄花、镊子、放大镜、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琪琪和波波在生物园观察花盆里番茄的生长变化。琪琪发现在叶子中间长出了一个“小芽”,与刚长出来的叶芽的形态不同。问题:这是番茄的花蕾吗?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是番茄的花蕾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开花了问题:绿色开花植物的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花由哪些结构组成呢?小结: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活动:选择番茄或其他开花植物,观察花从开花到凋谢的过程,记录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交流:番茄的开花过程是怎样的?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番茄先形成小小的绿色花芽,绿色的萼片包裹着黄色的花瓣,黄色花瓣完全张开露出黄色的雄蕊和雌蕊,花瓣颜色变成褐色并枯萎。活动:观察木棉、豌豆等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总结植物开花过程的共同特点。交流:植物开花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植物开花过程有一些共同特点,先形成花芽,接着发育成花蕾,然后萼片和花瓣张开,最后花朵枯萎凋谢。38\n活动:借助放大镜,用镊子轻轻掰开番茄花或其他植物的雄蕊,露出雌蕊部分。用白纸触碰雄蕊以及雌蕊的顶端,记录你的发现。分享:雄蕊的花药上有花粉,雌蕊的柱头有黏液。讨论:番茄开花后怎样才能结出果实?小结:当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成熟后传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就完成了传粉过程。只有经过传粉后,雌蕊的子房才会发育成果实。思考:谁可以帮助花儿把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呢?阅读:“科学阅读:谁帮花儿来传粉”。2.活动2:结果了问题:观察刚形成的番茄果实,推测果实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活动:观察番茄在生长过程中果实的变化,并画下来。交流:说说番茄果实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番茄果实的成熟过程为花瓣凋谢,子房逐渐膨大发育成果实,果实逐渐膨大,果皮颜色从绿色逐渐转为红色。活动:观察木棉、番石榴等其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果实的变化,归纳植物结果的共同特点。交流:植物结果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结:果实在雌蕊部分形成,果实逐渐膨大,果皮颜色或形态等都会发生变化。问题:回顾番茄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小结:很多植物的生命周期像番茄一样,大致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形成种子)、死亡等过程。【教学后记】3.种子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3课。本课通过学生观察和比较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并将结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相关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知道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方式把种子传播到远处,使生命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及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谁把它们种上了房顶”,先让学生观察黄鹌菜的果实,然后进行交流,从而让他们认识借助风力传播的果实的结构特点。活动2“它们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蒲公英、鬼针草、椰子、桑等各种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并猜测其传播方式。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植物除了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外,还可以依靠水、动物、自身弹射力等传播种子。最后在观察植物果实和种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拟种子传播的模型,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及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房顶上生长花草,但很少会关注植物的种子是怎样到达房顶的;他们从一些文学作品中也知道风可以把蒲公英的种子传播到远处,但往往不会把种子的结构特点与它的传播方式相关联;对风传播以外的其他传播方式则了解不多。38\n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推测能力,因此,本节课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引导他们猜测其传播方式,从而把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联系起来。最后再制作模拟种子传播的模型,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认知,并初步形成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及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能依靠风力、水力、动物、自身弹射力等方式传播种子。2.通过观察和比较,能描述不同传播方式的果实和种子的主要结构特点。3.能根据植物果实或种子的结构特点,判断其传播方式。4.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并愿意与同学合作。【教学重点】知道植物能依靠风力、水力、动物、自身弹射力等方式传播种子,并能列举不同传播方式的实例。【教学难点】能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对其传播方式进行猜测。【教具准备】黄鹌菜、莲、酢浆草、木棉、鬼针草、槭树、蒲公英、桑、樱桃、椰子和番茄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图片。【学具准备】放大镜,黄鹌菜、莲、酢浆草、木棉、鬼针草、槭树、蒲公英、桑、樱桃、椰子和番茄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琪琪和波波从房间的窗户往外眺望风景,发现旁边的楼顶上长着开小黄花的野生黄鹌菜。问题:是谁把漂亮的小黄花种在房顶上?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黄鹌菜的种子是怎样落在房顶上的?(二)活动探究1.活动1:谁把它们种上了房顶问题:(出示长在石阶缝中的黄鹌菜图片)屋顶、石阶缝、墙角等很多地方都长有黄鹌菜。它的种子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任务:用放大镜观察黄鹌菜果实的结构特点。交流和分享:黄鹌菜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小结:黄鹌菜的果实很小,上面长有很多绒毛。讨论:根据黄鹌菜果实的结构特点,猜测是什么力量把它的种子带上房顶的?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和猜测,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黄鹌菜果实很多、很小、很轻,而且果实上长有很多绒毛,风一吹就会飘在空中,散落在远处或高处。2.活动2:它们是怎样传播的介绍:自然界中的果实和种子,有的借助风力传播到远处,有的通过其他方式传播。任务:观察莲、酢浆草、鬼针草、苍耳、槭树、蒲公英、樱桃和番茄的果实和种子,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并说明理由。要求:先对莲、酢浆草、鬼针草、苍耳、槭树、蒲公英、樱桃和番茄的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再根据特征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活动:学生观察比较莲、酢浆草、鬼针草、苍耳、槭树、蒲公英、樱桃和番茄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交流:说说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3.实践:制作模拟种子传播的模型任务:选择一种植物,设计并制作种子模型,并进行传播测试。要求:先观察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参考教科书上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拟种子传播的模型。分享:展示自己制作的种子模型,进行传播测试,并向同学阐明自己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交流:能成功模拟传播的种子模型有哪些制作要点?小结: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植物果实和种子,其传播方式也不同。【教学后记】38\n4.专题探究: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4课。在前3课研究种子繁殖的基础上,本课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知道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也能繁殖后代。本课由五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除了种子之外,植物的其他器官也可以繁殖后代吗?第二个环节“作出猜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第三个环节“制订计划”:根据猜测,选择一种植物的根(或茎、叶)进行扦插。四个环节“搜集证据”:持续观察并记录柳枝、马铃薯、落地生根、番薯的变化。第五个环节“得出结论”:通过繁殖活动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知道有的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种植蔬菜,已经知道很多植物都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同时他们已学习过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组成。虽然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见过人们用根、茎、叶育苗的实例,也见过马铃薯发芽、绿萝的茎长出气生根等自然现象,但是他们往往不会把这些现象与植物繁殖方式联系起来。经过前面种植番茄的活动,学生能够独立种植、管理植物,能对植物种植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因此,本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和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植物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能否繁殖后代。【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来繁殖后代。2.初步学会用茎和叶繁殖新植株的方法。3.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搜集和整理信息。4.能持续地对植物繁殖进行研究。【教学重点】举例说出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教学难点】在调查活动中能搜集和整理信息。【教具准备】图片(落地生根、长出新苗的落地生根、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红薯、发芽的红薯、柳条或绿萝枝条)、长根的柳条或绿萝枝条。【学具准备】花盆、土壤、小铲子、透明杯、花剪、小刀、泡沫块、卡纸、马铃薯、红薯、柳树(或绿萝)的枝条、落地生根的叶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琪琪和波波到郊区的亲戚家做客,院落的栅栏由柳枝围闭而成。琪琪看见用来做栅栏的柳枝长出了嫩叶。问题:柳枝插到土里就能活吗?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柳枝插到土里就可以繁殖出新植株吗?(二)活动探究1.提出问题讲述: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可以像番茄那样由种子繁殖出新的植株,使生命得以延续。问题:一株完整的植物由哪六大器官组成?小结: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组成。问题:我们知道很多植物都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如番茄、豌豆。除了种子之外,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可以繁殖后代吗?2.作出猜测讨论:观察发芽的马铃薯、叶缘长出小植株的落地生根等图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是否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并说明理由。38\n交流:各小组分享猜测结果,并说明理由。3.制订计划活动:各小组根据猜测,选择一种植物的根(或茎、叶),扦插在沙土或水中,每隔两天观察和记录一次生根、发芽情况。讲述:介绍扦插柳枝、马铃薯和落地生根的方法。提醒:扦好后置放于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半阴处,待生根后可以逐步增加光照,并注意浇水,使沙盆保持湿润。容器要罩上不透光的纸或塑料袋,黑暗环境有利于根的生长。4.搜集证据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根(或茎、叶)生根、发芽情况。5.得出结论分享: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交流: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可以繁殖后代吗?小结: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教学后记】5.一起来养蚕【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5课。本课以养蚕活动作为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载体,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了解到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饲养蚕宝宝,为了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了蚕幼虫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记录这一阶段蚕生长过程的变化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了解蚕从幼虫期化蛹的变化过程。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活动3“蚕的一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蝴蝶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情分析】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在各种媒体或书籍中见过白白胖胖的蚕幼虫,但是极少见过蚕卵的,当他们看到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蚕卵时,对于它们能否变成胖胖的蚕宝宝产生了疑问。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并没有把养蚕与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耐心,能够坚持进行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知。【教学目标】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2.初步掌握养蚕的方法。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38\n4.培养珍爱动物的意识及责任心。【教学重点】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并能说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刚产下的蚕卵、即将孵化的蚕卵、蚕蚁、蚕幼虫、蚕蜕皮后、蚕褪下的皮、蚕开始吐丝、吐丝完成一部分、已经完成吐丝的蚕茧、剪开的蚕茧、蚕蛾交配、蚕蛾产卵;大红蛱蝶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各种视频(蚕进食、蜕皮、吐丝、产卵)。【学具准备】放大镜、直尺、不同孵化阶段的蚕卵、蚕幼虫、蚕茧、蚕蛾、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和波波在校园里交流关于养蚕的事情。妍妍手拿一纸板的蚕卵给波波看,波波仔细观察蚕卵的外形。问题:蚕卵会变成蚕宝宝吗?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蚕卵会变成蚕宝宝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讲述: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任务:用放大镜观察刚产下的蚕卵,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蚕卵的外部特征。提醒:小小的蚕卵也是一个生命,要小心呵护。交流:蚕卵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小结:刚出生的蚕卵是淡黄色,形状是略扁的圆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任务:持续观察蚕卵的颜色及形态变化,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讨论:蚕卵在孵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刚出生的蚕卵是淡黄色,经1~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直至孵出小蚕。问题: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交流: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体小而黑,长约0.3厘米,长满细毛,会咬破卵壳钻出来,吃嫩桑叶,我们称为蚁蚕。2.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问题:从蚕卵孵出来的蚁蚕,是幼虫阶段的开始。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讲述:我们可以把蚁蚕放在纸盒里饲养,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问题:蚕卵孵化后,我们要怎样饲养才能保证蚕宝宝健康生长呢?任务:在纸盒中饲养蚕宝宝。养蚕要点:(1)桑叶要新鲜、干净,清洗后的桑叶要晾干。如附近没有桑树,可每次多采摘一些,把桑叶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湿毛巾包好后装入塑料袋内密封。或者把桑叶放置于冰箱冷藏室内(5℃),可保鲜一段时间。(2)蚁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待其外表颜色转为白色后可以喂养整片叶子。(3)每天清洁养蚕的纸盒,及时清除盒内的蚕粪及不新鲜的桑叶。建议学生用透气较好的纸盒饲养,如果用塑料盒饲养,可先在底部垫一张纸板,以便于清理。(4)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蚕,要提醒学生将病蚕及时隔离出来,转移到独立的盒子里,但不要随便丢弃。(5)用带有小孔的透明盖子完全覆盖在纸盒上,以防止老鼠、蚂蚁、蟑螂等动物伤害蚕。问题: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38\n活动:观察蚕在幼虫阶段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并记录体长、外形和蜕皮情况。交流:蚕在幼虫阶段一共要蜕皮几次?蚕是怎样蜕皮的?蜕皮前后有什么变化?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在幼虫阶段一共发生四次蜕皮。蚕蜕皮前开始不吃也不动,称为“眠”。蚕蜕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脱落,乍看之下,好像两条蚕接在一起。蚕在第一次蜕皮后,每隔六七天“眠”一次,每蜕皮一次,食量就会逐渐增加,身体也会变大,蚕在幼虫期需要“眠”四次。交流:蚕在幼虫阶段体长和外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在幼虫阶段体长明显增长,身体长胖变粗;颜色逐渐变淡,从黑色变成白色。活动:观察并记录蚕在吐丝结茧过程中的变化。交流:蚕在吐丝结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在吐丝前不再吃东西,身体也会变短些。蚕喜欢在小格子或角落里吐丝。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椭圆形的小空间里,这个由蚕吐丝形成的小空间称为“茧”。问题:蚕为什么要吐丝结茧,从而把自己严严地包起来呢?茧里面的蚕变成了什么样子?活动:剪开蚕茧,小心地取出蛹,仔细观察。交流:茧里面的蚕变成了什么样子?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吐丝完成后在茧里做最后一次蜕皮,就变成蛹。蛹呈浅棕色,且颜色会逐渐加深。3.活动3:蚕的一生问题:蚕茧还会发生变化吗?蛹变成了什么?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茧里的蛹羽化成蛾,蛾会排泄碱性的液体溶解蚕丝,然后从湿润的一端钻出来。活动:观察蚕蛾,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它的外形特点。交流和分享: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蛾是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比较大。问题:回顾蜻蜓的外形,并与蚕蛾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交流:学生回顾旧知识,分享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蛾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讲述:蚕蛾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蚕卵。雄蛾在与雌蛾交配后不久便死亡,雌蛾则在产卵后死亡。讨论: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汇报: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4.实践:养蝴蝶任务:参照养蚕的方法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发育过程。交流:观察大红蛱蝶的发育过程,交流蝴蝶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小结:蝴蝶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蝶四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教学后记】38\n6.母鸡生蛋了【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6课。本课以研究母鸡把鸡蛋孵化成小鸡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卵生动物繁殖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然后再了解鸟类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经历求偶、筑巢、孵卵、育雏等许多有趣的行为。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从鸡蛋到小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鸡蛋的结构,知道卵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对孵化的作用,初步感知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然后通过观察图片和查阅资料,了解鸡蛋的孵化过程,知道卵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孕育出新的生命。活动2“哪些动物是卵生的”,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和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知道的卵生动物,了解卵生动物繁殖的共同特点。活动3“鸟的繁殖行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等资料,知道鸟类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经历求偶、筑巢、交配、孵卵、育雏等有趣的行为,提高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鸡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食物,也知道小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但是他们并不会把鸡蛋的结构与小鸡的孵化联系起来,也不知道只有受精后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对于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这一问题,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本课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和鸟的繁殖活动,对于学生是可以实现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卵生动物繁殖的共同特点和卵生动物的繁殖行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鸡蛋的基本结构,知道卵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孕育新的生命。2.能说出一些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名称。3.了解鸟类的求偶、筑巢、交配、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4.能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并初步学会整理资料。5.对动物的繁殖现象产生探究兴趣。【教学重点】能说出鸡蛋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对孵化的作用;知道卵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孕育新的生命。【教学难点】能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搜集小鸡孵化过程、卵生动物及鸟类繁殖行为的相关资料,并初步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教具准备】鸡蛋孵化过程的图片,常见卵生动物的图片(蝴蝶、蚕、蛙、龟、鱼、鸟),鸟类求偶、筑巢、交配、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的图片。【学具准备】镊子、放大镜、鸡蛋、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三个小朋友到彬彬老家去体验生活,在农家小院里,他们发现母鸡正在孵小鸡。问题:鸡蛋真的能变成小鸡吗?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鸡蛋是否能孵化成小鸡。(二)活动探究1.活动1:从鸡蛋到小鸡活动: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形特点,并猜测这些结构特点对卵孵化的作用。交流:鸡蛋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对卵孵化有什么作用?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和猜测,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鸡蛋是椭圆形的,椭圆形的结构能承受较大外力,能保护鸡蛋在孵化过程中不破裂和防止干涸;鸡蛋壳上有很多小孔,鸡蛋在孕育新生命时需要通过这些小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任务:逐层解剖并观察鸡蛋,把观察到的结构画下来,猜测这些结构在卵的孵化过程中的作用。38\n提醒:先从鸡蛋较钝的一端用镊子轻轻敲碎蛋壳,然后小心地用镊子把蛋壳掀起,这时能观察到卵壳和卵壳膜,再用镊子掀开卵壳膜,此时能观察到卵白和卵黄。接着用镊子小心地把鸡蛋的洞口弄大一些,把鸡蛋的内容物倒入透明的容器中,此时可以观察到系带、卵白、卵黄膜、卵黄和胚盘。交流:鸡蛋内部有哪些结构,各部分结构在卵的孵化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和猜测,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2.活动2:哪些动物是卵生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鸡和蚕都是靠什么方式繁殖后代的?小结:鸡和蚕都是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讨论:还有哪些动物是卵生的,卵生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交流:说说常见的卵生动物,总结卵生动物繁殖的共同特点。小结: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是卵生动物。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等大多数种类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3.活动3:鸟类的繁殖行为问题:鸟类是卵生动物,它们在繁殖季节有什么行为表现呢?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小结:像其他动物一样,鸟类通过繁殖后代来延续生命。鸟的繁殖过程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一系列行为。活动:观察鸟的繁殖活动,描述它们在求偶、筑巢、育雏等繁殖过程中的行为。分享:描述鸟类求偶、筑巢、育雏等繁殖行为。讨论:鸟类这一系列繁殖行为有什么作用?小结:鸟的这一系列繁殖行为能够增加产生后代的机会,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讨论:其他卵生动物是否具有与鸟类相似的繁殖行为?小结:其他卵生动物也具有求偶、交配、育雏等繁殖行为。【教学后记】7.胎生动物【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7课。本课以观察图片和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知道胎生动物由受精卵发育成幼崽的过程都是在母体内完成,而且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自母体。通过比较猫与鸡的繁殖过程,知道卵生与胎生是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猫妈妈产崽了”,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猫在繁殖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让学生了解猫的繁殖经历发情、交配、怀孕、产崽、哺乳等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和查找资料,了解猫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与鸡的繁殖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胎生的特点:胚胎发育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自母体。活动2“哪些动物是胎生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交流分享,认识常见的胎生动物。【学情分析】38\n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很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很多学生都有弟弟妹妹,知道婴儿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母亲用乳汁喂养婴儿。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看见胎生动物繁殖的过程。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学生对观察猫的繁殖过程有强烈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比较、归纳的能力,本课让学生比较猫与鸡的繁殖,帮助学生知道卵生与胎生是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教学目标】1.知道胎生动物的胎儿是在母体内发育的,母体用乳汁哺育幼崽。2.认识常见的胎生动物。3.通过观察和比较,能描述卵生动物与胎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4.认同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能说出胎生动物的胎儿是在母体内发育的,母体用乳汁哺育幼崽;通过比较猫与鸡的繁殖过程,知道卵生与胎生是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卵生与胎生的主要不同之处。【教具准备】猫怀孕和哺乳的图片,猫和鸡的繁殖过程图片,常见胎生动物图片(牛、猪、狗、猴、象、狮子、犀牛、仓鼠、狼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琪琪和波波到同学家里看望母猫和刚出生的小猫。琪琪看到刚出生的小猫毛茸茸的,觉得很可爱。问题:猫妈妈不产卵也可以生小猫吗?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猫妈妈可以生小猫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猫妈妈产崽了问题:(出示猫怀孕的图片)这只母猫的肚子越来越大,是怀孕了吗?活动:(出示母猫怀孕、哺乳两幅图片)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猫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交流: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猫的繁殖经历发情、交配、怀孕、产崽、哺乳等过程。活动:比较猫与鸡的繁殖过程,描述它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讨论:猫与鸡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胎生动物的特点是什么?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猫是胎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2.活动2:哪些动物是胎生的讲述: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且母体分泌乳汁哺育幼崽。交流:与同学交流自己了解的胎生动物。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分别通过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分享:植物通过种子、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动物通过卵生、胎生等方式繁殖后代。小结: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无论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虽然繁殖过程不同,但是都能产生新个体,因而使得生命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教学后记】38\n第三单元岩石8.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学情分析】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讲述:彬彬和波波到公园玩耍,彬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波波对这些岩石感到很好奇。问题:这么多种岩石,都在哪里找到的?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二)活动探究1、活动1:寻找岩石提出任务:我们也到户外收集一些岩石吧。(1)问题①:哪些地方合适我们去收集岩石?你准备到周围的什么地方收集岩石?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问题②:户外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收集岩石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媒体:课件展示户外不同环境的岩石。38\n交流:教师从采集岩石、收纳岩石等方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3)问题③:大自然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各种岩石,采集多大的岩石比较合适?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纳盒子的大小、方便携带、便于观察等方面讨论采集和收纳多大的岩石会比较合适。(4)收集到岩石后,要怎样处理才带回学校?交流:学生交流怎样处理收集到的岩石,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媒体:课件出示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岩石。小结并布置课外实践活动:①在家人的陪同下,准备好收集岩石的袋子、铲子等工具,到户外采集大小合适的岩石。②采集的岩石带回家,洗净,晾干,放入盒子,做标签,标注采集地点。③完成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的内容。在收集岩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地势危险的地方采集岩石;同时,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破坏当地环境。2、活动2:观察岩石提出任务: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岩石。它们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认识它们呢?媒体:实物展示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标本。(1)问题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三种岩石?这些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从多种感官、使用简单工具等方面交流观察岩石的方法,并说说每种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例如,眼睛能观察到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等,而手能感受到岩石的轻重、粗糙、温度等特征,而利用放大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岩石内的颗粒组成。(2)问题②: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软硬特征?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用刻划的方法可以观察物体的软硬特征。我们可以用铜钥匙在三种岩石上分别进行刻划,并根据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深浅来判断岩石的软硬。用铜钥匙刻划,如果岩石只留下浅浅的印痕,说明这块岩石比较硬。如果留下比较深的印痕,说这块岩石比较软。如果刻划不出印痕,说明这块岩石很硬。媒体:展示刻划的方法。(3)活动:学生运用感官和放大镜、铜钥匙等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4)交流与展示:各小组分别介绍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后的发现,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互相评价、质疑和补充。小结: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在颜色、形状、颗粒组成、硬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三)总结与拓展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拓展:请课后按要求到户外收集岩石,下节课带回学校。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观察收集到的岩石。【教学后记】38\n9.制作岩石标本盒【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2课。通过第8课的学习,学生已收集了各种岩石,并初步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的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我的岩石标本盒”、活动2“制作岩石‘身份证’”、实践“身边的石材”等四个教学环节。本课以参观岩石博物馆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思考“能否将收集的岩石做成标本”,驱动学生探究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活动1引导学生完成岩石标本盒的初步制作。活动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的标签。“实践 身边的石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石材,了解岩石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盒活动,引导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岩石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观察和描述更多的岩石。本课是前一.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应用和延伸,也为本单元后续.岩石与矿物》《保护矿产资源》等课起铺垫作用。【学情分析】制作岩石标本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设计和制作岩石标本盒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做事情方面往往缺乏统筹意识,也经常出现考虑不周的现象,例如,容易忘记事先应将岩石洗干净、晾干备用,或在给盒子做收纳格子时不会考虑岩石的大小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提醒和引导学生在制作岩石标本盒前,先做好周全的计划,以保证制作活动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标本标签的基本要素,并能尝试利用标本标签的形式描述岩石标本的信息。2.能完成岩石标本盒的设计和制作。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4.知道岩石在人们的生活中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岩石标本制作“身份证”。【教学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利用卡纸制作岩石标本盒的纸格子。【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纸盒、卡纸、剪刀。【学具准备】纸盒、各种岩石(课前洗净晾干)、固体胶、A4纸、硬卡纸、棉花、剪刀、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讲述:妍妍、彬彬和波波参观岩石标本展。提问:通过岩石标本展,我们能了解到什么?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岩石标本展展示的物品、内容和作用。讲述:制作岩石标本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岩石。提出任务并出示课题:今天让我们来制作岩石标本盒,将自己收集的岩石做成岩石标本。(二)活动探究1、活动1:我的岩石标本盒问题1:制作岩石标本盒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它们分别能起到什么作用?媒体:展示岩石标本图片。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制作岩石标本所需材料及其作用。小结:制作岩石标本盒需要盒子、棉花、卡纸、标签纸等材料。盒子可以对岩石标本进行收纳和展示,卡纸做成小格子将各块岩石进行分开收纳,避免岩石混乱。松软的棉花可以保护岩石;标签纸可以标明岩石的名称。我们还需要用剪刀和固体胶等工具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问题2: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岩石标本盒?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吗?小组活动: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设计岩石标本盒,并讨论按照什么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38\n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顺序和设计图。问题3:怎样利用卡纸做成格子?怎样确定格子的大小和数量?媒体:播放利用卡纸制作格子的图片。问题4:在制作岩石标本盒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组织交流:学生讨论制作岩石标本盒的要点、注意事项。小结: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制作岩石标本盒。先在纸盒中铺垫A4纸,利用卡纸制作格子(格子的数量和大小要根据岩石的大小和数量确定),放入棉花,给岩石编号并粘贴标签纸,然后放入相应的格子中,同时在标本盒的盖子上填写岩石的名称。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提出制作任务:按要求制作好岩石标本盒。活动:学生根据设计利用已准备的材料制作岩石标本盒。2、活动2:为岩石制作“身份证”媒体:展示岩石标本图片以及岩石标本的作用。问题1:我们的岩石标本能发挥这些作用吗?与标本展的岩石标本比较,我们还要做什么改进?交流:学生讨论怎样完善岩石标本的信息。小结:岩石标本的标签就像岩石的“身份证”。它包括岩石的名称、采集信息、特征等信息。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制作岩石标本“身份证”。问题2:我们的岩石“身份证”能反映这块岩石的特征吗?活动:学生各组互换岩石“身份证”,并根据信息寻找相应的岩石,测试“身份证”的有效性。交流:展示岩石标本盒及岩石标本“身份证”,汇报岩石“身份证”的测试结果。活动:根据测试情况,修改岩石标本“身份证”的信息。(三)总结与拓展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总结:今天我们将收集的岩石制作成岩石标本。我们先设计与制作了岩石标本盒,并给每块岩石标本制作了“身份证”。通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岩石标本,还对岩石有了更多的认识。布置课外实践任务:从古到今,岩石都是人类重要的生活生产的原材料。课后请做个调查,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用石材制成的,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岩石。【教学后记】10.岩石与矿物【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3课。本课以花岗岩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探究花岗岩颗粒的组成,从而初步感知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并获得观察矿物表面特征的技能。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三个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妍妍在建材店里发现花岗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花岗岩的物质组成。活动1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花岗岩断面中不同颗粒的特征,并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成分不变,还是花岗岩。活动2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石英、云母和长石等矿物的表面特征,并推测组成花岗岩的颗粒是什么矿物,从而知道花岗岩是由多种矿物组成。38\n【学情分析】在前2节课观察和认识岩石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他们认识了花岗岩等常见岩石,并留意到有些岩石的颗粒组成有多种类型。例如,花岗岩里有不同颜色的颗粒。不少学生对这些颗粒是什么物质非常感兴趣。这些为本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究技能还需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例如,敲开花岗岩而观察花岗岩的断面能更有效地观察和了解花岗岩里不同颗粒的特征,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会很急着动手敲开花岗岩一探究竟,而忽略安全问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才进行活动。另外,在探究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常见矿物的特征时,对于观察和比较各种矿物条痕和光泽方面,学生觉得很陌生,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和讲解。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探究各种岩石的光泽时,教师要提供铁片、玻璃片、蜡烛块等不同光泽的物体作为辨别岩石光泽的参照物。【教学目标】1.知道岩石由矿物组成,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特征。2.知道岩石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岩石的物质没有改变。3.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的表面特征。4.对探究自然界中的矿物产生兴趣。【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矿物的表面特征。【教学难点】理解观察矿物的条痕是辨识矿物的可靠方法之一,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光泽。【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学具准备】花岗岩、布袋、锤子、护目镜、三种常见矿物的标本(云母、石英、长石)、铜钥匙、放大镜、手电筒、表面磨光的铁片、玻璃片、蜡烛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图。讲述:妍妍和琪琪经过一个建材商店。妍妍被花岗岩断面的不同颜色颗粒吸引住了,她非常好奇。问题:花岗岩中不同颜色的颗粒是什么?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简单交流自己的想法。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岩石与矿物》。(二)活动探究1、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提出任务:花岗岩里都有哪些颗粒,它们各有什么特征?(1)问题:怎样观察花岗岩里的颗粒?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结:因为断面的颗粒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更能反映颗粒本身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把花岗岩敲开,用放大镜观察断面的颗粒。媒体:课件展示如何敲开花岗岩及如何做好安全措施。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带好护目镜、把花岗岩装入布袋再敲开花岗岩,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各种颗粒的特征,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任务1”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后的发现,各组互相质疑、补充。小结:花岗岩里主要有三种颗粒:第一种是黑色颗粒,片状,反光能力较好,用力推挤会分层;第二种是肉红色的颗粒,长条形,不透明,反光能力较差;第三种是乳白色、半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反光能力较好。(2)讨论: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吗?交流:学生一边观察花岗岩碎石,一边思考回答。小结:花岗岩敲碎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因为它们的颗粒组成没有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2、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38\n讲述: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有很多种类。云母、长石和石英都是常见的矿物。媒体:出示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提出任务:花岗岩里的颗粒是不是这三种矿物呢?怎样观察、比较这些颗粒与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的特征?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小结:我们可以像观察岩石那样,利用各种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观察矿物。例如,分别用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直接观察,用铜钥匙刻画不同的矿物来观察它们的硬度情况。另外,人们还常利用手电筒观察矿物的透明度,用金属、玻璃和蜡块等比较观察矿物的光泽,还将矿物在无釉白瓷上摩擦观察矿物留下的条痕颜色等。媒体:分别展示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条痕颜色等的操作方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并初步与花岗岩里的三种颗粒的特征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将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交流:各组学生汇报三种矿物的观察后的发现,并初步推测花岗岩里三种颗粒是什么物质的。小结: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各有其特征,它们分别与花岗岩里的黑色颗粒、乳白色颗粒和透明颗粒的特征很相似。讲述:地质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花岗岩里的三种主要颗粒进行鉴定,发现这三种颗粒分别就是云母、长石和石英。也就是说,花岗岩主要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组成。(三)总结与拓展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拓展:矿物的种类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更多岩石的组成和更多矿物的特征。媒体:出示各种矿物的图片。【教学后记】11.岩石碎裂了【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情分析】38\n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3.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4.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教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PPT教学课件。【学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讲述: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彬彬和波波到郊区玩。他们被山上一块岩石吸引了。提问:这块岩石有什么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问题:这块大岩石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出示课题《岩石碎裂了》。(二)活动探究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1)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提问:裸露在外的岩石都会逐渐碎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关于岩石碎裂的猜想。讲述:大家认为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2)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提问: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昼夜气温变化是否会引起岩石碎裂?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模拟昼夜温度变化设计实验。讲述:加热岩石可以模拟白天气温高而引起岩石的温度升高,让岩石冷却可以模拟夜晚气温下降引起岩石的温度下降。将岩石进行一热一冷的处理就是模拟每天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引导:自然界中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是成千上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虽然难以觉察每天的昼夜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影响就很显著。提问: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把自然界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长期作用体现出来?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和加快温差的变化,将缓慢的细微变化在短时间内变得明显。媒体:视频展示模拟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作用的实验方法和要求。方法:利用酒精灯将岩石加热到泛红,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用同样的方法加热、冷却,反复几次。注意事项:戴上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做好观察记录。提问:水流、风等引起岩石的互相碰撞、摩擦是否也会使岩石碎裂呢?怎样做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指导:把岩石标本放入塑料瓶中,拧紧瓶盖,然后用力地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38\n媒体:图片展示模拟实验方法。活动:分小组实验,模拟昼夜温差变化、岩石的互相碰撞和摩擦对岩石的影响。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各组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引导各组互相补充,并尝试解释昼夜温差变化、岩石之间互相摩擦和碰撞造成岩石碎裂的原理。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气温变化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这是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昼夜的气温变化造成岩石的热胀冷缩不均而发生碎裂。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由于水流、风沙等原因引起的岩石之间的摩擦和碰撞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并不断地变小。提问:河岸边的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讨论:小组内讨论,尝试解释河岸边鹅卵石的变化。小结: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同时岩石之间长期互相碰撞和摩擦,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圆滑。经过漫长的作用,就形成了鹅卵石。(3)探究植物的生长是否会引起岩石的碎裂。提问: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吗?怎样做模拟实验?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布置课外实践活动:用鸡蛋壳模拟岩石,在鸡蛋壳里种植根系较发达的植物,随着植物生长,观察鸡蛋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总结与拓展问题:你能解释任务驱动中波波的问题吗?交流: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解释本课的情景问题。总结:昼夜的气温变化、各种环境原因引起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等自然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碎裂、不断变小。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越变越小,最后会变成什么呢?拓展: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科学阅读”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过程,然后用自己语言向同学介绍。活动: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并向同组同学介绍岩石的变化过程及阅读心得。总结:通过科学阅读,我们知道了岩石在阳光、流水、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地碎裂,越变越小。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碎石,再由碎石变成沙粒,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土壤。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变化过程,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教学后记】12.保护矿产资源【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最后一课。在前面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几种常见岩石和矿物的表面特征,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岩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矿产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知道矿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矿物的用途”、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38\n三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以一张记录矿车正在运输矿物的图片,激起学生探究矿物用途的热情。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矿物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活动2先引导学生了解“煤、石油、天然气也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矿产资源,且它们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其认识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从而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学情分析】矿石、矿物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工农业。虽然在前面第9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石材,了解到岩石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材料、家庭用品等领域,但他们对矿物的用途关注很少,对矿产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并不多。因为许多矿物不能直接供人们使用,需要经过冶炼和加工才能变成人类需要的物品。例如,铁矿需要通过高温冶炼才能成为钢铁,然后再进行多个步骤的加工才能制成各种钢铁制品。学生对便利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例如,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可随时满足他们生活、学习需要,按一下开关就有电,就可以启动各种生活设备等。他们大多并不知道便利生活的背后是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消耗。他们也许听说过要保护矿产资源,但不知道保护矿产资源的原因,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及自己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小事参与到保护矿产资源的行动中。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思辨能力,通过查找矿产资源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例子,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矿产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如何更加有效地收集、整理资料及通过讨论树立保护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2【教学目标】1.知道矿物、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矿产资源的例子。3.认识到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愿意节约资源。4.乐于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想法。【教学重点】分享与交流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各种矿产资源的例子。【教学难点】理解矿产资源不能无限地开采下去。【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学具准备】课前收集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利用矿物的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讲述:每天,在矿场里满载着各种矿物的矿车都在忙碌地工作着。问题:这些矿物被运到哪里?媒体:出示矿物冶炼的图片。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各种矿物都有什么用途?提出探究任务:让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各种矿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二)活动探究1.活动1:矿物的用途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铁、铜等金属制品,其原材料就是从铁矿、铜矿等矿物中提炼出来的。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铁或铜的金属制品呢?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分类。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要用到各种铁制品和铜制品。因此,铁矿或铜矿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提出任务: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各种矿物用途的资料,现在我们进行分享,来了解更多矿物的用途。交流:学生汇报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将矿物的用途从学习、生活(衣食住行)、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归类。38\n小结: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各种矿物。矿物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2.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讲述:除了矿物,在地球上还蕴藏着其他重要的矿产资源。提问: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吗?媒体:出示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图片。交流:学生看图回答。提问: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有什么用途呢?交流: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类,并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进行引导。媒体:出示煤、石油和天然气用途的图示。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我们日常必备的能量资源和材料资源。讲述: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都要经历几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提问:我们能无限量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吗?为什么?讨论:引导学生从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人类消耗矿产资源的速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小结:与短暂的人类历史比较,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相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是非常快速的。而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不加以保护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将很快会枯竭。(三)总结与拓展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种矿产资源的用途,知道它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各种矿产资源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各种矿产资源?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来进行讨论。小结:小学生可以从节约用电、节约各种物品的使用等日常行为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保护矿产资源。【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声音13.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学情分析】38\n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教具准备】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学具准备】橡皮筋。【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问题: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汇报: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思考: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二)活动探究1.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问题: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器类似?汇报:学生回答。小结: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任务: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管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小结: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讨论: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由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2.活动2:振动与声音任务: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问题: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实验: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小结: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提问: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讨论: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38\n实验: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否还有声音发出。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小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后记】14.声音的强弱【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二)活动探究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38\n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汇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活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分贝值。【教学后记】15.声音的高低【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3课。声音的高低相对声音的强弱是一个难点,不仅是因为通过观察来判断声音的高低比判断声音的强弱难,而且更是因为通过观察物体的振动,来发现振动快慢与产生声音高低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困难的。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琴弦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特征。并在观察中将琴弦的长度差异与振动的快慢及产生声音的高低联系起来。活动2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学情分析】38\n大多数的学生对声音高低的区分是不清晰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学习乐器而对高音和低音能够较好地区分。虽然学过乐器的学生能够区分出高音和低音,但他们对物体振动快慢与产生声音高低的联系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本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要通过感官辨识声音的高低,即能够描述高音和低音的特点。其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与产生声音的高低的联系,从而掌握与声音高低有关的科学概念。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的环节、关键的特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描述、去总结,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活动2的完成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探究和尝试,大胆动手多做尝试是这个活动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完成活动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3.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4.对声音变化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通过观察,辨识声音的高低;发现物体振动速度和产生声音高低的联系。【教学难点】认识到物体振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橡皮筋琴、铝板琴、课件等。【学具准备】长短、厚薄不同的木片、长短不同试管、大小不同的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乐器展示,发现琴弦有长有短。问题:为什么竖琴的弦长短不同?驱动任务:长短不同的琴弦(发声部位)是不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琴弦的秘密问题:长短不同的琴弦是不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板书(声音强弱、高低等)。活动:自制橡皮筋琴模拟竖琴或钢琴不同长度的琴弦。再弹奏长短不同的琴弦,观察橡皮筋振动的特点与发出的声音特点。汇报:分组汇报发现,教师归纳板书。小结:橡皮筋振动得快,发出声音高;橡皮筋振动得慢,发出声音低。问题: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有什么区别?演示:用铝板琴(电子琴等)演示发出高低与强弱不同的声音,学生仔细听并进行描述。小结:高音比较尖锐,低音比较低沉;高音、低音都可以有强弱。2.活动2:高低不同的声音问题:如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猜一猜自己带来的不同物体能发出高音还是低音?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活动:试一试让长短、厚薄不同的木片,长短不同试管,大小不同的盒子等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汇报:分组演示、汇报自己小组不同物体的发声效果。活动:生活中也有很多高音低音的现象,引导学生分辨。(PPT演示)警车鸣叫、笛子、蝉鸣、牛叫……交流:学生听音后交流。小结: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大家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教学后记】38\n16课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4课。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本单元安排了设计制作.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可以发出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小乐器。本课属于“设计与制作”课,为技术与工程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技术工程领域主要概念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所以本课的核心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在制造产品的活动当中解决设计、制作等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动手做一直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四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前面几课当中,特别是上一课活动2的内容,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于本课要求学生制作的小乐器。学生了解了物体产生强弱不同、高低不同声音的科学原理后,应该可以有目的地进行乐器设计和材料收集。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应该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制作展示和评价。【教学目标】1.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2.能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小乐器。3.对自己或他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教学重点】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小乐器。【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及制作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等。【学具准备】制作小乐器的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工具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同学们用自制小乐器演奏。问题: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能不能做小乐器?(二)活动探究1.任务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自带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可以发出高低或强弱不同声音的小乐器。交流:分组汇报各自的想法,教师及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2.设计媒体:展示排箫的照片,观察排箫的结构,并思考利用哪种材料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小排箫。交流:分组汇报各自的想法,教师及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小结:以排箫制作为例,说明自制小乐器的环节、步骤及注意事项。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自制乐器的类型、选用的材料和工具、设计草图(学生活动手册)。3.制作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小乐器,强调动手、协作能力的培养。4.测试活动:组织全班开展小小演奏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小乐器上台演奏。演示:学生轮流上台演奏,并介绍自己的小乐器结构与特点。演奏时其他同学根据学生活动手册的评价表进行评价。小结:教师对参加演奏的同学提出表扬。讨论:小组同学根据评价结果,思考各自的小乐器如何改进,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报:请学生对有代表性的几个小乐器做出点评。38\n小结: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产品都有改进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小乐器,才能让产品越来越完善。5.改进任务: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产品的改进。【教学后记】17.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5课。声音在物质中传播也是声音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声音可以在听诊器管道里的空气中、桌面的木板中和水中传播,从而理解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声音传播的现象非常常见,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材采用学生不太熟悉的物品——听诊器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推测听诊器的传声是依靠管内的空气还是管壁?虽然多数同学会认为可能是和空气有关,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够做出肯定的判断。因此,活动1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听诊器内的传播,找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证据,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证的科学精神。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后面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实施。最后是制作土电话的实践活动,学生应该非常感兴趣。教师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甚至一节课来开展此活动。【学情分析】所有同学都对声音的传播这一现象非常熟悉,但都缺乏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本课活动1的探究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这个实验的难度不是很大,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才是重点。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才能让他们把关注点放到声音的传播到底依靠什么物质上来。对于这个实验的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四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描述得非常全面,但应该能够抓住关键的地方。另外两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应该可以顺利地完成。最后制作土电话的实践活动,学生应该非常感兴趣,难度也不是很大。四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出更加复杂的土电话。【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2.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4.体会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在物体中传播的现象。【教学难点】从通过实验现象(可见)理解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过程(不可见)。【教具准备】课件、听诊器、实物展示台等。【学具准备】橡皮管、漏斗、橡皮膜、水槽、碰铃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问题:听诊器为什么可以帮助医生听到波波肺部的声音?汇报:学生回答。小结:声音从波波是肺部传到医生的耳朵里,是声音的传播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传播”(板书)。(二)活动探究38\n1.活动一:听诊器传声的秘密问题:想知道声音通过听诊器传播的秘密,还要从听诊器的结构开始研究。这里有一个听诊器,老师把它拆开,请大家观察一下它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汇报:里面是空的管道。媒体:课件演示听诊器的发明,两百年前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给病人看病。早期的听诊器就是一个中空的木管,虽然和现代的听诊器样子不一样,但原理是相同的。问题:根据听诊器的结构,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从听诊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的?汇报:学生回答。小结:有很多同学认为,声音是在听诊器的管道里面传播的。我们知道管道里面充满了空气,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声音是通过管道里面的空气传播的呢?汇报: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有不少同学赞同,也有同学疑惑。由于声音的传播是肉眼看不到的,我们要确认声音是否通过管道内空气传播,这需要证据来证明。怎样找证据呢?媒体:用橡胶管、小漏斗、气球薄膜组装一个简易“听诊器”,再用它来做实验(实物展台演示制作过程)。问题:听诊器有了,怎么做实验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44页。汇报:学生汇报实验方法。问题:为什么第2步要把橡胶管中间夹起来?汇报:学生回答。小结:正确,夹起来就阻断了管内的空气。如果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这样就会传播不了……任务:按要求做实验,并填写记录表格。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汇报:实验完毕,分组汇报。小结: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发现声音的确是通过管内的空气传播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板书)。阅读:没有空气声音能够传播吗?(教材第45页“资料”——在太空中能听到声音吗)2.活动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问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活动: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内不同位置发出声音,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通过听声音来判断声源的位置。再说说声音从不同的位置传播到自己和同学耳朵里的路线。讨论:组内学生结合刚才的小活动,并参考教材中的图片,说说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点。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小结:我们平常听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是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基本上是无方向性的,所以人们可以利用喇叭或半球形的聚音罩让声音定向传播。3.活动3:声音能在其他物体中传播吗问题:除了空气以外,声音还可以在其他物体中传播吗?任务:试试声音能不能木板中传播。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方法。活动:学生实验。汇报:学生汇报发现。小结:耳朵贴在木板上(桌面)能清楚地听到手指摩擦桌面的声音,说明了声音也可以在木板中传播(板书:木板)。任务:再看看声音是否能在水中传播。演示: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其他同学听水中碰铃发出的声音。思考实验现象可否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汇报:学生回答。38\n小结: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通过空气、水、木板传播。你还知道哪些和实验类似的声音传播现象么?汇报:学生回答(敲击铁栏杆传声、伏地听音、土电话等),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小结:除了这些例子以外,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各种物质传播。比如:各种气体,各种液体,岩石、金属等各种固体。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板书)。4.实践:做一个土电话任务:简单介绍土电话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制作土电话。【教学后记】18.生活中噪声【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最后一课。噪声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和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去了解噪声的存在,还要认识到噪声离我们其实很近,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最后,学生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实践,真正参与到保护听力的活动中。本课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活动1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噪声及身边的噪声现象。通过调查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噪声,是否采取了防治噪声的措施等,让学生体会噪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并且认识到噪声是可以防控的。活动2承接上一个活动中噪声的危害,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听力问题。本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因素会造成听力受损,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并由此重视听力的保护。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海报。本实践活动是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方式,加深同学、家长等对保护听力的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学情分析】前面几节课对声音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跟声音有关的科学概念。本节课有关噪声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但与之相关的一些科学概念学生并不是十分的清晰,例如噪声强度、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控等。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实际的调查与访问及收集资料中学习相关的科学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调查身边的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强度、噪声的危害、有无防控措施等,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可以顺利完成的。对于保护听力的问题,学生一般不是特别重视。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到有些情况会造成听力永久损害。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认识,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教学目标】1.能说出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治的。2.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了解身边的噪声现象。3.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愿意在宣传听力保护方面做出努力。【教学重点】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实地调查身边的噪声现象。【教具准备】课件、分贝计、相关图片或视频、课件等。【学具准备】绘画纸、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主题人物讨论高架桥两边的隔音墙的问题。问题:为什么高架桥两边要有高墙呢?38\n(二)活动探究1.活动1:隔音防噪问题:高架路边的高墙有什么用途?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结:高架路边的高墙是为了隔绝噪声。问题:什么是噪声?有哪些噪声现象?讨论:分组讨论。汇报: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汇报噪声情况,教师分类汇总。小结:噪声是比较嘈杂、刺耳,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一般噪声根据来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任务:我们身边有没有噪声现象?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讨论:如讨论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地点、内容、方法等。活动: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教师随同进行指导和监督。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记录,教师归纳汇总。讨论:学生根据汇总的调查记录,讨论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小结:根据讨论结果,对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进行小结。2.活动2:保护听力问题:噪声的环境对人的听力有什么影响呢?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讨论。媒体:用多媒体介绍噪声影响人听力的资料。小结:噪声对人的听力有较大的危害;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用耳习惯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任务:我们应该像保护视力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听力,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听力的保护并不是很在意。让学生收集保护听力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宣传海报。媒体:介绍海报的基本特点和绘制的一般技巧。活动:学生搜集资料并根据搜集的资料绘出海报的草图,组内学生对草图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再根据交流和指导改进草图,然后根据草图绘制宣传海报。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绘制的宣传海报,评选出最佳海报若干张,在班级或校园内展示。【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简单电路19.我的小灯笼【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1课。本课活动是通过拆卸电灯笼,知道电灯笼里装有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电灯笼能发光的重要原因。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对电路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闭合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主要是观察常见的电池、导线、灯泡、开光等电路元件,了解不同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是让学生利用导线把灯泡和电池连接起来,使灯泡发光。实践活动“闯关游戏”38\n是让学生利用闭合回路的特点,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什么不同,是照明的工具不同。学生对每一个电路元件不会陌生,因此对了解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基础,不过其中对灯泡的几个连接点这一点会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认识。同时学生也比较少会将这些电路元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简单电路,具体怎么连接呢?学生还是需要进行引导和多次尝试才能成功。而对于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十分感兴趣的,积极性会很高。【教学目标】1.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2.能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初步了解形成电路的条件。3.对观察电的现象产生兴趣。【教学重点】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教学难点】怎么用导线连接电池、灯泡,使灯泡亮起来。【教具准备】纸灯笼、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灯泡实物和图片、导线、电池、开关、铁丝、电工胶布、纸板(或软木板)。【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晚上,两个小朋友在玩灯笼,彬彬手上是电灯笼,波波手上是蜡烛灯笼。问题:电灯笼是用小灯泡照明的吗?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电灯笼是怎么用小灯泡照明的?(二)活动探究1.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出示:纸灯笼、吊灯笼的实物或图片。提示:为了方便和安全,现在很多灯笼都是电灯笼,在灯笼里安装一个简单电路,用灯泡来照明。任务:观察灯笼里的各种电路元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要求:灯泡的内部构造需要结合图片一起进行观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电路元件。交流:结合实物和图片交流各个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电路元件的特点,并能结合观察到电路元件的特点提出其作用进行评价。小结:灯泡具有照明的作用,它有两个连接点;导线有两层,一层金属芯,一层塑料外皮,起到连接作用;电池能提供灯泡照明的能量,是电路里的电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正极是凸起来那端,电池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开关可以开关灯笼;等等。2.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提示:灯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除了灯泡还有其他的用电器。如果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就能组成简单电路。任务: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开关连接起来,让灯泡能亮起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接电路的探究活动。汇报:展示连接成功的连接方法。提示:电路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池正极→导线→灯泡其中一个连接点→灯泡内部线路→灯泡另外一个连接点→导线→开关→导线→电池负极→电池内部→电池正极。连接成的这个电路是简单电路。任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判断小灯泡是否能亮的内容。交流:就不同的连接是否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行解释。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从能否形成闭合、联通等方面解释进行评价。38\n拓展:设计一个电灯笼,怎么给这个电灯笼安装简单电路呢?把设计图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交流:介绍电灯笼的设计图。评价:根据简单电路是否连接正确进行评价。3.实践:闯关游戏出示:闯关游戏的图片。任务:根据电路组成的条件,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要求:先构思再制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制“电路闯关”装置。汇报:一边试玩一边展示游戏装置。评价:根据装置能否正常使用进行评价。【教学后记】20.电路的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2课。本课活动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电路,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观察和比较这些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取出其中一个灯泡的方法来认识到连接方法有两种,从而引导学生对闭合回路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活动2“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取出一个灯泡,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的特点。实践活动自制“数学游戏机”是让学生进一步利用闭合回路的原理,自制“数字游戏机”。【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基础上,已经知道了用导线如何连接灯泡、电源能使灯泡亮起来,本节课增加一个灯泡,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对学生来说不算很大难度。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是串联的方法,而并联的方法他们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或者激发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想多些可能的连接方法。通过取下其中各灯泡再观察另外一个灯泡的观察方法,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串联和并联的不同,这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一步了解闭合回路。自制“数字游戏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游戏机是十分感兴趣的,能积极主动思考怎么利用简单电路的原理去设计这个游戏机。【教学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让电路中的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2.通过多种方法对简单电路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电路形成的条件。3.愿意与同学合作,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教学难点】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教具准备】有两个灯泡的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38\n【学具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晚上,几个小朋友在玩电灯笼,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小车电灯笼中的两个车灯灯泡都在发光,其他小朋友的电灯笼只有一个灯泡发光。问题:这个灯笼里的两个灯泡是怎么连起来的?交流:对教科书中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二)活动探究1.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出示:有两个灯泡同时亮的灯笼实物或图片。提示:这个灯笼有两个灯泡,两个灯泡能同时亮起来。前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电源、导线、灯泡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后,灯泡就会亮起来了。任务:用导线连接灯泡、电池,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要求:把可能的方法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连接两个灯泡才能两个灯泡亮起来。汇报:展示连接方法的记录单。评价:根据连接图上的方法是否能形成闭合回路、是否能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进行评价。任务:根据自己的想法连接电路,观察是否成功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连接图的方法进行连接,验证自己的想法。交流:是否能成功连接。2.活动2: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提出:有多种方法都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些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任务:比较不同连接方法的不同。要求:取下一个灯泡,观察另一个灯泡是否仍在发光。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学生取下其中一个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发光。汇报:展示观察结果,提出分析理由。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够从闭合回路的方面来分析和解释进行评价。小结:这两种连接方法都能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但是一种方法是有一条闭合回路,另外一种方法是有两条闭合回路。3.实践:自制“数学游戏机”出示:“数学游戏机”的图片。任务:根据简单电路的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用于学习数学公式的游戏机,用灯泡亮与灭的方式来表示答案正确与否。要求:先构思用什么材料制作,再想硬纸板的背面应该怎么连接才能让“数学游戏机”正常使用。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这四个数学公式外,还可以用其他的公式替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制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一边讲解设计与制作过程,一边展示如何使用。【教学后记】38\n21.控制灯泡的亮与灭【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3课。本课活动是通过研究开关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开关可以连接和断开闭合电路,知道开关是控制电路的元件。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开关的作用”,主要是把开关接入一个简单电路中,控制灯泡的亮与灭,认识到开关的作用是连接和断开电路。活动2“开关加在哪里”是让学生在有两个灯泡的不同方法连接的电路中,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时需要把开关安装在不同位置。【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对开关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有动手操作开关的基础,对开关的作用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开关控制电路的原理是什么,这一点学生一般没有去了解。对于在只有一个灯泡的简单电路中接入开关,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但是增加一个灯泡后变成两个灯泡的电路,如何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或者分别控制每个灯泡的亮与灭,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基础进行思考,激发他们从闭合回路方面去寻找连接方法。同时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过画电路图,学生有能力将连接的方法用简图画出来。【教学目标】1.知道开关能连通和断开电路。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3.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探究活动,认识开关如何控制电路。【教学难点】在有两个灯泡的不同方法连接的电路中,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与灭时开关加在哪里。【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开关、学生活动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几个小朋友在玩电灯笼,其中波波自己制作的电灯笼中的灯泡一直在亮着。问题:能不能在这个电灯笼加一个开关?交流:对教科书中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在电路中接入开关,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与灭。(二)活动探究1.活动1:开关的作用出示:没有开关的电路图。提示:在电路中接入开关,通过开关可以控制开关的亮与灭。任务:尝试将开关接入电路中,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将开关接入电路中。汇报:可以在电路中接入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开关处于“开”的状态,灯泡不亮;开关处于“闭”的状态,灯泡就亮。小结:开关能通过让电路形成闭合或断开的状态来控制电路。2.活动2:开关加在哪里提示:电源、灯泡、开关连接好后,当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当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电路就断开了。任务:若要控制同一电路中的两个灯泡的亮与灭,如何在电路中连接开关?出示:电路元件图。要求:先在图上画一画连接起来方法再尝试动手操作,可以最后把电路是怎么连接的用简图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么连接导线。汇报:利用实物和电路的连接简图这两个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连接方法汇报如何连接导线。38\n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说明白怎么控制两个灯泡是否能同时发光进行评价。根据学3生是否能将电路简图画明白进行评价。问题:能否让一个灯泡亮着,而另外一个灯泡不亮?交流:根据开关的原理能从分别控制这两个灯泡的方面进行思考。【教学后记】22.灯泡不亮了【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4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在学习了前几节课的电路知识基础上,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引导学生利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判断故障电路中的故障在哪里。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主要是灯泡不亮是因为电路出了故障,分析其中原因,想办法通过检测电路的每个元件来确定故障出在哪里。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是让学生会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学会使用它来检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有故障。【学情分析】“电路出现故障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能常常看得到,学生也有经历过,但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停电了,比较少会想到其他的方面。经过几节课的电路连接操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正确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因此能很快掌握如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教学目标】1.知道电路出现故障后,其中的用电器就不能工作。2.了解简易电路检测器,并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3.能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尝试对检测结果作出判断。4.养成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教具准备】故障电路、电路检测器、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故障电路、灯泡、导线、电池、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书房中,妍妍发现在桌面的一盏台灯不亮了。问题:是不是没电了?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二)活动探究1.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提出: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等电路元件形成闭合回路后,灯泡就能亮起来。在一个正确的连接的简单电路里,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什么原因?交流:提出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某个元件出问题或者连接不稳等。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电路哪里出故障了?交流:能从重新连接电路、查看每个元件等方面进行检查电路的故障在哪里。38\n2.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出示:简易电路检测器实物和图片。提出: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能正常使用。任务:尝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要求:组装好简易电路检测器后需要进行自检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使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装简易电路检测器。提出:将“检测头”连接到待检测的元件的两端,观察检测的灯泡是否发光进行判断元件是否有故障。任务:尝试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判断是哪里出故障了。要求:每次使用电路检测器前都要先检查自己能否正常使用。但要明确的是禁止将简易电路检测器用于检测家用电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问题:怎样检测小灯泡?检测电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呢?交流:能够从灯泡的连接点和可以直接更换元件到简易电路检测器中等方面进行思考。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汇报: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故障的元件在哪里。拓展:在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任务:根据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交流:能根据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时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例如移动不方便可以用一块板固定,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可以使用胶布进行粘贴等。【教学后记】23.导体与绝缘体【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5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让学生了解电的重要用途以及如何安全用电。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主要是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活动2“安全用电”是让学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认识到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接触导电这方面内容,但认识的层次比较浅显,而且对材料的认识也不会涉及导电性能上。经过前一节课的操作使用,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也能容易理解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能。学生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如果提供检测物品是两种或以上材料构成的物品,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从材料上去检测,因此需要强调检测的某种材料,不是具体物品,建议直接提供单种材料的物品。学生对交流电、高压电等的名词会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在交流“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内容时,学生想到的内容可能并不多,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加以分析,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38\n2.能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3.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4.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教学重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简易电路检测器、不同材料的物品(含木材、金属、塑料、布纤维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后正在用电路检测器,琪琪拿着一根导线说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露出金属芯。问题:塑料不能导电吗?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以及各种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二)活动探究1.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出示:导线实物和放大图。提出:导线由金属芯、塑料外皮组成。金属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或数层的塑料。问题:将未剥开两端塑料外皮的导线直接接入电路,灯泡能发光吗?交流:从导线中的金属、塑料两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方面进行讨论。任务:将木块、金属、塑料等材料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提示:可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容易导电的属于导体,极不易导电的属于绝缘体。要求:每个材料的检测至少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汇报: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的材料分别归类,找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判断进行评价。2.活动2:安全用电出示:使用电的场景和用电器的图片。提出:电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轻松地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烹饪食物……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而高压电更是具有危险性,更加需要注意。出示:教科书中的两个场景图。问题:为什么要按照图上的做法呢?交流:能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讨论。任务: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全用电?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对图示的5种不同的用电情境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交流:能进一步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判断。评价:根据是否判断准确进行评价。拓展:阅读历史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要求:了解富兰克林这个科学家研究、设计和发明避雷针的过程。【教学后记】3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小学科学粤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粤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4课)(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械好帮手》教案(共7课)(2022版).doc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遗传与进化》教案(共8课)(2022版).doc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6课)(2022版).doc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8-29 09:00:04
页数:39
价格:¥8
大小:301.50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