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测评语文版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模块测评(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解析:A项,假设关系不当。B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与原文内容不符。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答案:C2.导学号9292403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11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解析:在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认真对照上下文,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解析: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在答此题时应抓住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辩证理解分析,要善于识别多余信息。答案: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时  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气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11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这永恒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有改动)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从停电燃烛起笔,引发思考,以来电打断思考收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中间紧扣“思考”,按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B.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认为在不知不觉中岁月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形象地诠释了“年根儿”的说法。C.“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这永恒的只能是自己。”这句话是说艺术家只要抛弃世俗和虚荣,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就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就能达到永恒。D.作者庆幸自己把时光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巧妙地照应了前文。解析:B项,“比拟”错,应是“比喻”。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抛弃世俗和虚荣”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庆幸”“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错,原文说的是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把大量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感到羞愧。答案:A5.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解析: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注意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结合前后文来分析。参考答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一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6.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6分)解析:概括作者的看法,应回到文本,找到作者对“时光”的看法,然后逐条概括。作者在文章中分别讲了普通人和艺术家对待时光的做法,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看法。谈启发要据文本展开,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阐释。参考答案:11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2022·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22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22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1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解析:A、B、C三项的表述均符合文字和图表的内容。D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2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答案:D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解析:B项,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作用的评价错,原文主要从居民和政府两方的责任谈,并未涉及媒体。C项,原文没有否认“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只是在材料二第3段中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的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没有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答案:AE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解析:材料二第2段明确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分为居民和政府,答题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联系后两段文字,勾画有关内容,分要点概括。参考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11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词,一是句中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本题,通过通读可知整个句子大意,一是少时常见战争,立有功名之志;一是平陈之役有功。其次根据虚词“所”“及”,名词“护儿”“宇文忻”“淮南”“白土村”“疆埸”“军旅”“广陵”“役”等就基本可以判断断句所在。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A项,“字”,古代男子成人(20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所以A项正确。B项,“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所以B项正确。C项,“嗣”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嫡长子与最年长的儿子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也可代指京城、宫殿。所以D项正确。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11“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说法错误,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已经怒气消解,之所以没有设法保护他,是因为炀帝自己也已经被抓。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解析:(1)关键词:“军旅”,战事;“咨怨”,叹息怨恨;“游幸”,外出巡游。(2)关键词:“凶逆”,凶恶悖逆之人;“王室”,朝廷;“泉壤”,黄泉。参考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训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一定为国家消灭贼寇,以取得功名!”众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恰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叹,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我衣锦还乡之地,我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让来护儿晋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当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来护儿将要去上朝,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是异于他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5题。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14.下列对该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B.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11C.“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D.这首词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侵略而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状态。E.“生子当如孙仲谋”,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解析:A项,应指曹操和刘备。E项,“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说法不当。答案:AE15.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品主旨来理解,要注意理解几个典故的内涵。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曾在《书愤》中用“          ,          ”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          ,          。” 答案:(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词句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②银行卡明明在自己手中,身份证也没有丢失,可是卡内的9万多元存款却不胫而走,这是发生在一个市民身上的事情。③只见他持笔蘸墨,随着目光在笔尖上的凝聚,眼、笔、手一体,笔走龙蛇,任笔墨共翻飞,一幅长卷下案,一胸豪气方泄。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⑤三苏中之苏洵,成名较迟,大器晚成,人过中年方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并没有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没有人怀疑他的才华。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A.①②④     B.②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解析:①“不胫而走”,没有腿而能跑,形容传布迅速,多指消息等。⑤“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与句意不符。⑥“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答案:B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车展,上海车展汇聚了国内外各家车企以及汽车圈内外众多人士。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C.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11D.据了解,江西省减灾委已于21日启动省级Ⅲ级救灾应急响应,江西省民政厅联合财政厅下拨自然灾害补助资金600万元人民币。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是受……影响”,或“是由……造成的”。C项,“采取”缺宾语,在“稳妥”后加“的方式”。答案:D19.导学号9292403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解析: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B项,“责成”一般用于上极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C项,“指责”“不吝赐教”不应该从“自己”嘴里说出。答案: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①               ,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②               ,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③               。 解析: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①处应填“外国公民……”,与“统一”相对,关键词应该是“分散”一类词。②根据前后内容一致的原则,应填“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③处是总结全文,应填“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参考答案:①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 ②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③全面了解中国文化21.(2022·全国Ⅰ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               。 ③               。 解析:所给的①句“只有……才”关联的推断结果关系不恰当,据此可知,下文也会存在这类问题。梳理所给语句,可知“必将”“就一定”两处也属于表述不严谨,说法绝对,有违事理逻辑的问题,指出即可,不要求改正。参考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11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提示:本题属材料作文,材料主体是假想未来出现了一种高科技产品“智慧芯片”,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变化与深刻的影响,直接地把话题指向科技发明与人类获取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上来,引发我们对信息时代中如何学习、运用知识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所给的材料语言轻松幽默,内容新颖有趣,读后可引发比较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思辨性,能够为考生提供丰富的联想空间与多维的思考角度。在内容上,可以探讨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知识储存与情感体验的关系;也可思考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共享与个性缺失、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又可反思科技发展的利弊、信息爆炸及相关问题。考生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精神认知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出来。既可以进行思辨,说理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想象未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活,记叙抒情,写成散文、小说乃至科幻故事。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一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二要注意一定要立足现实,适当想象,不能凭空乱想。在选材上要化大为小,写智慧芯片在身边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例文我不愿成为科技的提线木偶当我揪着头发,皱着眉头思索着一道复杂的题目半天得不到结果时,我总是幻想着把一枚智慧芯片植入我的大脑,让我立刻便能准确地写出答案;当我参加软笔书法大赛,紧握着笔杆看着周围的人在纸面上挥毫自如时,我多么希望有一枚智慧芯片能让我写出连王羲之也自愧不如的作品;当我看到电视上的演说家滔滔不绝,我曾期盼有一枚智慧芯片让我瞬间获得众人艳羡的口才……也许将来有一天,真的会有这样一枚芯片,让人们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但是有时我又会想,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植入了这样一枚芯片,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青春将会如何?倘若一枚智慧芯片植入脑海,我们不会再做蠢事,因为脑海中知道该如何做才是聪明的;我们不会再因为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而紧张,因为答案已储存在脑中,没有人会因为在课堂上出错而引得大家偷笑了;大概友谊会变得平淡吧,毕竟我们是按照智慧芯片中的智慧法则交友,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种机械化的思维定式。我不想要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校园,它太完美,完美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度,我宁愿自己是懵懂的,也不要青春是冰冷的。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前路又将如何?人生路蜿蜒曲折,前路布满荆棘,一次又一次勇往直前,每闯过一片荆棘,我们都会长大一点点,懂的比过去更多一点点,曾经模糊的目标越发清晰了,感受挫折的洗礼,我们的棱角被岁月打磨得越发圆润,我们渐渐褪去青涩……倘若让一枚芯片控制了心神,世间一切都在脑海中有了固定的模式,近乎完美的现状,让我们一步未跨就已身在终点,已到尽头,又何谈前路?人生没有拼搏的过程势必是枯燥而乏味的,一步跨到终点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那种为了梦想而奋力向前的感觉有多么快乐。11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你我又将如何?小塞涅卡说过: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因为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将智慧融入骨血,让我们因此变得充实而美好、明理而高尚。人们用学习让生命充实起来,让自我价值与修养得到提升……而脑海中储存着智慧芯片的人却是空虚的,虽然他们的脑海中藏书千万,但究其本身不过是个有温度会呼吸的储存机器罢了,他们依附着芯片生存,没了芯片只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都曾在困窘时渴求高科技的解救,但我不愿为了获取智慧成为科技的提线木偶。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8:1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64.6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