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师一号】2022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双基限时练(六) 辛弃疾词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玉簪(zān)僭越(jì)糌粑(zān)自古暨今(jì)B.螺髻(jì)云鬟(huán)鬓发(bìn)须髯飘洒(rán)C.揾拭(wèn)翁媪(ǎo)愠怒(ǎo)不瘟不火(wēn)D.会稽(ɡuì)市侩(kuài)刽子(ɡuì)脍炙人口(kuài)解析 A项,僭jiàn;C项,愠yùn;D项,会kuài。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私营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遭遇这样一些瓶颈,管理上突不破宗法观念,容不下现代管理模式;经济上缺乏远见,稍有发展,便要求田问舍;用人上任人唯亲,引不进有活力的人才。B.《唐山大地震》一剧,对于金戈铁马,人流滚滚、惊天动地的营救场面没有过多地渲染,而是把主要笔墨集中在了灾难面前人性、亲情的揭示上。C.被不少网友认为已然“廉颇老矣”的轰六,如今,经过升级改造,各种性能堪与世界上先进的轰炸机相媲美,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保卫祖国的战略值班任务。D.现在,个人信息泄密渠道很多,尤其是个人电脑,一旦受到病毒攻击,那么所有信息就会付诸东流,从而暴露无遗。解析 A项,求田问舍:比喻只知道置办家产,胸无大志;B项,金戈铁马:①指代精锐部队,②指战争或戎马生涯,句中用第①种意思;C项,廉颇老矣:多指英雄老去,难堪大任;D项,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答案 D3.对下列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英雄业绩B.天然一段风流态度风流:风韵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英雄一时-7-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的解析 C项,“风流”应为“英雄,杰出的”。答案 C4.诗词中的一些句子,语序常有倒置现象,下面是对几个诗句倒置语序作的调整,选出调整不当的一项(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拍遍栏杆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孙仲谋无觅英雄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解析 C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答案 C5.下面的诗句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是(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 例句写景抒情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A项,写春景,抒写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项,写寒食节,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却传蜡烛,富含讽喻之意;C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项,与例句意境同。答案 D6.对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是宋代近事。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解析 B项中“刘备拜访陈登”错,应是“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拜访陈登”。答案 B二、课内阅读(一)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7~8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7-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并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试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残照里,近景是独登高楼的游子,远景为掉队独飞的孤鸟。残阳如血,倦鸟悲鸣,游子思归。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高度凝练。让人不禁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势衰微,故土难收,知音寥落。作者将这种种难言之痛以一幅高度凝练的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9~10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词人在词尾选用廉颇一典有其深刻用意,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答案 该句是以廉颇自况。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此题具有半开放性,答出以廉颇自况,概括上述三方面内容,且言之成理即可)10.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作为怀古诗,其对比手法多是所怀之古与所讽之今之间的对比。答案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④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三、能力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1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采桑子注(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写。欧阳修早年曾贬知颍州,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13.词人写“群芳过后”西湖的“好”,用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围绕“群芳过后”西湖的“好”,对所写意象作出赏析,答题时注意,先摘取意象,再概括图景或感情。答案 通过“落花”(残红)“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通过“笙歌”“游人”“归燕”等意象,表现了繁华喧闹的消失、安闲自适的获得。14.“始觉”是顿悟之词,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词赏析“始觉”一词的作用,题干中说“始觉”是顿悟之词,作答时可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出作者“顿悟”了些什么,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而后再看“始觉”与上下文的关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 “始觉”是“笙歌散尽游人去”的感受,表现词人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繁华喧闹消失,既有若有所失的空虚,又有获得宁静的畅适。与首句的“好”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通过“垂帘”与“燕归”表达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作铺垫。(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鹊桥仙·夜闻杜鹃-7-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15.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16.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四、语言表达17.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美国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伞遭遇的麻烦而突发灵感,发明出一种新型雨伞,可以帮助双手完全“解放”出来,同时护止伞因风大而被吹翻。发明者将它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撑的雨伞。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雨伞名为“Nuberlla”,发明者艾伦·考夫曼现年45岁,曾经是一名职业网球手。这种雨伞打开成半球形,里面装有背带,使用时将背带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只需轻按一个按键,雨伞就会自动打开。这种新型伞用尼龙和铝合金制成,其前端伞面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为材料,重约1.2公折,售价30英镑(约合59美元)。除挡雨外,这种防风的新型雨伞同时具有保暖功能。考夫曼说,虽然戴上这种新型雨伞会让人们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当你在一个糟糕的天气外出,不会有许多人注意你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世界首款“免提伞”面世18.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辛弃疾的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①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有《稼轩长短句》。②22岁的辛弃疾率众两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他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③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④他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境界。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人物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曾参加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其词豪放,抒写爱国热情。著有《稼轩长短句》。(人物评价:)他文武双全、文才盖世,被后世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19.“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中均提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阐述作者认为他是英雄的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三国时吴国的君主孙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中国的人。他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辛弃疾渴望恢复失地,报效国家,对于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自然崇拜不已。-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54 页数:7
价格:¥3 大小:51.6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