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九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十九周小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周初分封都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领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中之居民叫“国人”,“野”中之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正确的是A.“国”在西周发展为封建城市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D项错误。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概况【名师点睛】关于对分封制作用的认识,要注意分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把握:(1)初期: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周天子的统治;扩大西周版图。体现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体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徐元瑞《吏学指南•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体现行省制的特点是A.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18-B.行省是中央派驻机构C.行省与腹里互为表里D.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派驻机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分镇方面”、“方面之权”和“方面之寄”,显然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划地统治民众,而是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掌国庶务”,故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派驻机构,D项正确。题干强调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派驻机构,而不是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或者是中央派驻机构,排除AB。题干强调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派驻机构,而不是与腹里互为表里,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3.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题干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富”字,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易位,“夫皆富,政将在家”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是诸侯国内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而非诸侯国间经济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这亦属于推理式而非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反映出经济地位的改变将引发政治地位的变更,故D项正确。4.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1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显然,这种做法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选B。【名师点睛】为应对西北军务,雍正帝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亲信官员充任。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5.作为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都长安的贵族子弟,你可能A.与少数民族王公子弟、东亚一些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在学习儒学为科举做准备B.喜欢吟诵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偶尔使用火枪到郊外狩猎D.热衷于阅读古典长篇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时日本有遣唐使,实行科举制,故选A;李清照是南宋词人,排除B;火枪发明于宋朝,排除C;《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排除D。6.在古代罗马,“罗马人根据罗马法而生活,异邦人则根据自己的城邦法而生活”。材料说明当时罗马A.公民存在着严重不平等B.国家尚未实现行政统一C.以法治国原则得到贯彻D.法律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异邦人则根据自己的城邦法而生活”,说明当时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异邦人,即罗马法律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故答案为D项。异邦人不属于罗马公民,排除A项;异邦人不是罗马国家的人,材料不能反映国家尚未实现行政统一,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8-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7.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8.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答案】C-18-【解析】按照财产等级制度,低收入公民也应该承担承包义务,城邦公共费用不能主要由富人来承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抽签制度的存在,同时也没有说明贫富差距的消除,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富人更多地承担公共义务,而且长久执行下去,这说明公民内部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共同认知,是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C正确;材料并不能看出民主机制的发展是否完善,排除D。9.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A.保护公民权益B.体现权力制衡C.主张法律至上D.追求司法公正【答案】A【解析】材料中“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维护公民个人权利,限制公权滥用,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是解题的关键。10.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C.维护罗马公民特权D.法律条文不够严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18-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可知维护的是罗马公民的利益,所以C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实质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白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A.权益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说明美国宪法要均等地维护每个州的权利;而“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说明美国宪法更加关注大州权力需要,因为大州人口众多,只有按人口比例分配较多的议员席位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所以总体而言美国宪法体现了权益平衡思想,答案选A,BD两项含义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与题意相反。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12.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答案】C【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18-1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4.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杰斐逊代表的共和党主张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行平民政治;汉密尔顿代表的联邦党支持建立强力政府和精英政治。最终国会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组成。国会建设方案体现了A.联邦制共和政体尚未完善B.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妥协理念C.美国制度设计的集权原则D.政治精英掌控了权力的中枢【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共和党和联邦党的妥协,最终达成两院制的建设方案,与联邦制共和政体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国会建设方案体现了共和党和联邦党的妥协,故B项正确;两院制体现了分权,故C项错误;参众两院分别代表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最终确立了两院制,也体现了平民政治,故D项错误。15.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18-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说明地方政府权力增强,这种变化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前没有进行地方自治,排除A项;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6.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所以咸丰皇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晚清兵权逐步下放到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批汉族官员担任地方督抚数十年之久,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用人权于一身,并左右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反映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17.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18-【答案】A【解析】永安城分封诸王反映了太平天国的落后性,《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先进性,所以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革命性、民主性、也不涉及空想性,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愚昧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8.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国家的分裂,恩格斯的分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所以A项错误。CD两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19.美国首都华盛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至上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州权平等观念D.政府中心与邦联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建筑的规划没有体现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故A项错误。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在美国宪法中是平等的,美国并非议会中心。故B-18-项错误。“国会大厦”、“总统府”、“联邦最高法院”三者并立,体现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原则和相互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D项“政府中心与邦联意识”与材料“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各州名称命名道路由内向外”的布局特点不符合,排除。20.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释中,合乎美国历史的有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错误,两者都要求民主权利,只是手段不同。因此应选D。ABC都正确,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21.“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下列材料能够为之佐证的是A.“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B.“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C.“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答案】A【解析】-18-试题分析:据材料“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壬寅立约指《南京条约》签订,“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符合“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故A正确。“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反映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故B排除。“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反映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C排除。“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反映了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名师点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旗帜,开展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学习马列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22.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使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便利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故本题选择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3.“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A.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B.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C.民族抵抗意识的丧失D.传统意识支撑下的排外思想【答案】B【解析】-18-【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说明中国人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排除A;面对列强的侵略,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民族抵抗意识没有丧失,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意识的信息,排除C。24.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时间“1853年”和“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应该推断出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5.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解析】-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林则徐提出了鸦片泛滥的几大危害,如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等;但从材料看,林则徐最担心的还是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所以鸦片必须禁止,D项正确。故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国门洞开26.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A【解析】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在今天是平等条款,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侵犯了天朝的尊严,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真正的不平等条约,但对清王朝而言只不过外在的物质利益与皮毛的损失,因而并不在意。27.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波及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材料中的“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来看,符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不符合“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不符合“前所未有的”,排除ABD项。28.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18-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亥革命在梁启超的眼里是多种阶层的人凑在一起机缘巧合的开展了一场运动,因此组织的松散性和人员的混乱性都是其失败的最终原因。A选项说法错误,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B选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选项与题意相符;D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特点【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失败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组织的混乱。很多参与革命的人都是在听说革命这件事之后参与到其中来,各自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尤其是其中一些立宪派以及地方官僚投机革命,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随风倒,叛变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在组织上失败的原因。29.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答案】D【解析】-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13年,大清宣统五年”、“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影响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主张教育救国”,C项“主张与时俱进”无从体现;B项“推崇西方文明”,不符合题意;。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相关影响30.20世纪初,《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的斗争要点归纳如下《民报》《新民丛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同时主张政治革命和种族革命;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望政府以开明专制;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相容;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政治革命只需要求;……以上史料说明双方编创者A.都主张种族革命B.都主张救亡图存C.都主张政治革命D.斗争焦点是政体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保皇派主张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两者不相容,因此不是都主张种族革命,故A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救亡图存的有关信息,故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保皇派主张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两者不相容,因此不是都主张政治革命,故C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其中心主题是在中国建立什么政体的问题。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保皇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由目标不同产生的斗争方式自然也就不同,故双方斗争的焦点是政体问题,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8-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灾难、痛苦等牺牲者的立场上,还要认识到外来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以具体的某一场战争为例加以论证也可)示例2:“文化大革命”给党、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混乱,经济滑坡,文化破坏,道德沦丧.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还应看到“文革”时期我国取得的一些成绩,如卫星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健全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和中国现代的文化大革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在强调遭受灾难后的民族的崛起,题目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说明,可从近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造成的危害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崛起进行分析;现代史可结合“文革”时期的史实分析其危害和取得的成就。32.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18-材料二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问答:(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答案】(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2)第一类.有领事馆、租界等.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解析】【详解】(1)由材料“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和“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即可概括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是外国人权利大小和地域分布趋势来归纳。(2)由材料“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和列强在上海设立租界可知属于第一类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上海自然经济瓦解较快,近代企业比较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3)由“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18-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说明“条约口岸”是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可以从物质生活的变迁说明。(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不论同意或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要求围绕“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即通商口岸促进中国社会进步设立论点,结合相关史实说明。-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0:08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2.4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