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测评试卷 2套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测评试卷1(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乾隆、嘉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到中国,希望通过与中国谈判以实现中英之间的自由贸易、在广州以北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但无果而终。后来,英国通过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上述目标(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2.有学者指出,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3.(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这一条款中(  )A.“贸易通商无碍”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对中国无不良影响C.“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4.(2021·福建漳州高一期末)《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因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  )第26页共26页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介绍了欧洲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6.(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被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目的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7.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第26页共26页8.(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洋务派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  )A.期望保障国家安全B.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C.致力改革封建政治D.大力发展官督商办企业9.(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一些西方轮船公司。这说明洋务运动(  )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10.(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鸦片战争后,各国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非法的,后来美国曲解中法等条约中“工厂”一词,声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均享有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的权利,为清政府拒绝。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2021·安徽高三质检)《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上述“第三次失败”(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第26页共26页12.(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到:其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诸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民智之成何验乎?验于议会。夫学校与议会,相联络、相终始者也。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  )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14.(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义和团揭帖中写道:“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并表示要清除一切与西方相关的事物。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5.(2022·黑龙江哈九中二模)晚清某学者认为,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因此其结果只能使共同体蜕化变质。该学者认为(  )A.西学东渐应该在思想领域进行第26页共26页B.国家制度需要根本变革C.民主主义应该融入民族主义D.传统道德是正确的选择16.(2022·重庆实验中学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  )A.维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虽然失败了但却挽救了民族危机D.推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摘编自《李鸿章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第26页共26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19.(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建设海防、图强御侮的方案;第26页共26页一部分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概况。前一部分包括《筹海篇第一》《筹夷章条第十四》《夷情备采第十五》《战舰条议第十六》《火器火攻条议第十七》《器艺货币第十八》各篇。后一部分包括《各国沿革图第二》《东南洋海岸各国第三》《东南洋各岛第四》《西南洋五印度第五》《小西洋利未亚第六》《大西洋欧罗巴各国第七》《北洋俄罗斯国第八》《外大洋弥利坚第九》《西洋各国教门表第十》《中国西洋纪年表第十一》各篇。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皆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人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分)第26页共26页20.(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4分)第26页共26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五口通商,故选C项;其余选项中的条约均在《南京条约》之后签订,排除。2.A西方的真正优势在于工业化,强大的军事技术仅仅是工业化的一部分,魏源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A项正确。3.D条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通商方面的规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D项;“贸易通商无碍”指的是在规定的五口按照约定进行贸易,而不是在华自由贸易,排除A项;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必然会对中国产生不良影响,排除B项;“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协商得出的,所以并不是双方的平等协商,排除C项。4.A材料反映清政府官员主动划给英国人租界,说明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这并不是妥善解决华洋矛盾,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并未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排除D项。5.D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的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6.A《资政新篇》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被洋务派所实施,说明《资政新篇》中的一些内容是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借鉴其全面改革内政,排除B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统治,所以二者的改革目的并不一致,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未改变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排除D项。第26页共26页7.B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能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因此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8.A材料反映洋务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所产军事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国家安全,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军事产品并非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办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排除D项。9.D材料反映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故选D项;洋务运动并没有将外商企业全部排挤出中国市场,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技术依赖外商,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项。10.C《马关条约》中有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所以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马关条约》,故选C项。11.B“第三次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了,排除D项。12.A康有为以英美为例,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13.B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失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14.C材料反映义和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故选C项;揭帖中体现了义和团存在许多落后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反对的是列强,排除B项;义和团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第26页共26页15.B“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意味着该学者反对君主专制,这显然是要求在国家制度方面放弃君主专制,从根本上实现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对君主专制,并未提及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6.A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分析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举措: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校;创办新式海军。根本原因:单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时代潮流相悖。18.朝贡体系的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具有内敛性、不计经济成本、强调德治归化。朝贡体系的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传统的华夷观(或儒家思想的影响)。条约体系的特点:西方列强主导,具有侵略性、本质上属不平等的殖民体系。条约体系的原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或列强的经济军事优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19.(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第26页共26页(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20.(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26页共26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测评试卷2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朝廷重臣皆“鲜见其文”,社会各界更无从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皇帝迫于列强压力,准许将所签屈辱条约向地方各省颁发。这一变化()A.有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压力B.表明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趋成熟C.说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列强D.体现出清政府严格遵守条约体系2.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第26页共26页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4.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条约内容,当时连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施压下,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颁发各省。这一变化()A.说明《南京条约》的影响有限B.体现出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C.有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D.表明清政府统治逐渐公开透明6.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战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局面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皖地区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客民争携耒耜来,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第26页共26页A.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B.西方列强势力深入东南C.原有社会秩序遭到冲击D.自耕农的数量急剧减少8.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仅半年后就不得不采取“照旧交粮纳税”,准许地主收租。该变化主要是因为()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面临现实困境B.《天朝田亩制度》不是革命纲领C.太平天国政权面临严峻国际形势D.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更受农民欢迎9.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10.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王韬等人关于“变局”的讨论,在士大夫之间日渐流传开来,而关于“变局”的推断由“数百年”扩展为“千年”乃至“数千年”。这表明()A.西方思想拓宽了士人视野B.洋务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C.中国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D.早期维新思想理论的成熟11.《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唐景崧(时任台湾巡抚)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A.反帝爱国的精神B.同情清廷战败丧失主权C.斗争取得了胜利D.因内部矛盾致斗争失败12.漫画《日本兵舰到湘游历》。漫画反映的是日本军舰在中国刺探情报的情景,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该漫画所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是()第26页共26页A.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B.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C.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D.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13.梁启超在《时务报》中对“广民智”的含义作了解释:“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梁启超意在()A.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B.激发全民获取新知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4.有学者指出:甲午战败使下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促使他们不甘心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就此灭亡。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A.具有地域和社会阶层的普遍性B.促使民族抗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鲜明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精神D.引起群众性收回权利运动的热潮15.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第26页共26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材料一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材料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第26页共26页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即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力量以对抗西方侵略的方针,即所谓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而开启了“以变应变”的新的救亡思路,而这一新的救亡思路的开启为日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超越救亡思路进行更为深远的思考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材料二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进步性。(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甲午战后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但即使是这样,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因此当“戊戌政变”发生时,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摘编自雷颐《维新的挫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前清王朝面临的“危险形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变法运动遭到“挫顿”的原因。第26页共26页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很不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朝廷内外少有人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将所签屈辱条约向地方各省颁发。这一变化使地方官员得以知晓条约内容,有利于在对外交涉中减少地方的外交压力,A项正确。清政府是迫于列强压力,将条约内容颁发各省,无法表明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趋成熟,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列强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是否严格遵守条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关于美国船只的进口停泊条款,清朝谈判代表耆英认为中国无从统辖美国贸易船只,这说明晚清外交官员为了减少事端,放弃了对外国贸易船只的管辖权,反映出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C项正确。耆英的这一做法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在华并没有出现畅销的局面,由此西方列强认为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此西方列强提出了“修约”要求,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未反映。4.答案:D第26页共26页解析:“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体现了当时俄国意图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侵占我国领土,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D项正确。“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的规定意味着俄国可以通过英法对中国的侵略获得权益,排除A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5.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颁发各省,这有利于地方官员了解条约内容,从而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清政府是在列强施压的情况下颁发条约给地方的,不能体现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故B项错误;清政府将条约颁发各省不代表其统治公开透明,D项与史实不符。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材料中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B正确;“彻底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材料未强调动摇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排除C;材料没有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信息,排除D。7.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皖地区人口流亡之后,外来人口占据土地的情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当时依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列强无关,排除B项;外来人口占据土地,这些人依然是自耕农,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解析:第26页共26页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行政机构大加扩充,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当时粮食来源主要靠攻克州县获取仓储,不能持久,因此改变了土地政策。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形势,排除C项;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9.答案:B解析: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经济严重困难,且与材料中“仍余三万金”不符,故A错误;B.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与材料中“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相符,故B项正确;C.“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不是破产,故C错误;D.洋务企业原来就有官商合办,开始了股份制尝试与材料中“甲午战后”不符,故D错误。故选:B。10.答案:C解析:李鸿章、王韬之所以讨论变局,是因为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C项正确。西方思想拓宽视野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得到了拓展,与变局在时间线上的纵向延伸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的是技术,而非思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早期维新思想并未达到成熟,而且材料主旨不是围绕早期维新思想展开,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台湾人民反对割占台湾,并武装斗争,力拒日军入台,这体现了台湾人民反帝爱国的精神,A项正确。台湾人民反对清政府割台,排除B项;反割台斗争最终失败,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12.答案:B第26页共26页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兵舰在中国湖南刺探情报,用日本的大军舰对比中国政府船只的渺小,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之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B项正确。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体现的并非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与漫画中“日本兵舰到湘游历”体现的情景不符,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可知梁启超进行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开民智”,也就是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开民智”,不是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排除A项;“全民”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变法改革,而不是进行革命,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场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由“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可知A项错误。义和团以其失败的惨烈,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抗争运动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以“主权”为核心,以“争利权”为基本诉求的一系列民族抗争,构成1901年以后近代民族运动的时代特征,其起点就是义和团运动,故B项正确。D项是由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政策引发的,故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这反映了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战斗热情,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不能说明“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不能体现“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16.答案:(1)趋势:外国在会审公廨的权限逐步扩张;中国在租界的法权日渐丧失。实质:法权与主权之争。第26页共26页(2)因素: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动(辛亥革命、一战、二战);历届政府的努力;人民的呼声和民间团体的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认识:1841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攫取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法治变革,但使中国丧失了对在华外国人的司法管辖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与践踏;围绕领事裁判权的斗争反映了国人主权意识的觉醒,斗争的过程说明贫弱的中国难以捍卫国家主权,唯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展国家经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结合“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驻沪领事团)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等信息可知,外国在会审公廨的权限逐步扩张;根据材料一中“(《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外国领事团)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可知,中国在租界的法权日渐丧失。实质:综合材料一中中英双方在上海会审公廨中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为法权与主权之争。(第26页共26页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1911年武昌起义后”“民国政府成立后”,材料二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动(辛亥革命、一战、二战);根据材料一中“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材料二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等信息可知,历届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可知,人民的呼声和民间团体的推动;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发展的需求,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和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认识:根据材料二中“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等信息,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原因、历程和结果等方面分析可知,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法治变革,但使中国丧失了对在华外国人的司法管辖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与践踏,围绕领事裁判权的斗争反映了国人主权意识的觉醒,斗争的过程说明贫弱的中国难以捍卫国家主权,唯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展国家经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17.答案:(1)摆脱了守旧派不注重改变自身的救亡思路;开创了自我主导学习西方以挽救危亡的新思路,为后世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2)观点:中国的危机不仅仅是由外部引起,也是中国内部长期发展不足引起的,要想应对危机,不能仅仅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改进。评析:该观点具有极大地进步性。它能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在技术学习上不足,并引导国人认识到制度方面学习的重要性,这个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但该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意识到国人守旧意识的强大阻碍作用,也未充分考虑到制度变革的具体策略问题,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解析:(1)根据材料“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可知,摆脱了守旧派不注重改变自身的救亡思路;根据材料“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可知,开创了自我主导学习西方以挽救危亡的新思路,为后世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2)第26页共26页观点:根据材料“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可知,中国的危机不仅仅是由外部引起,也是中国内部长期发展不足引起的,要想应对危机,不能仅仅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改进。评析:根据材料“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及所学知识辩证的评析观点,可知该观点具有极大地进步性。它能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在技术学习上不足,并引导国人认识到制度方面学习的重要性,这个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意识到国人守旧意识的强大阻碍作用,也未充分考虑到制度变革的具体策略问题,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18.答案:(1)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出五点得满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一“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得出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得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根据材料二“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得出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人的了解;根据材料二“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得出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根据材料二“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得出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出五点得满分)第26页共26页第26页共2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0 19:58:03 页数:26
价格:¥8.88 大小:95.7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