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5

2/45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1)时间:1921年7月;(2)党诞生的条件: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②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阶级基础)③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结论: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第45页共45页新中国成立前,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难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1.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立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历程①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②1953年12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45页共45页③1954年颁布我国第一部宪法;④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艰难探索期:(1)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2)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1.开启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改革开放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改革开放的目的①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45页共45页②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1.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2.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3.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第45页共45页4.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程,是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乘胜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结合前面每个时期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课本14页整理了)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要求: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全体共产党员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二、党的执政理念1.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原因(为什么)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检验标准)第45页共45页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③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决定。④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3.含义(是什么)①立党为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②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怎么做)①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②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2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1.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第45页共45页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原因一)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回答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P22)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原因二)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与时俱进第45页共45页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求真务实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P23)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原因三)1.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含义: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2.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因:①决定性因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②重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3.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容:①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②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8个模范)4.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45页共45页①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从含义角度)②广大党员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不同时期不同表现角度)③将模范作用体现在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密切联系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8个模范)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1坚持党的领导一、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P25)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3)理论依据: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1)政治领导第45页共45页含义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思想领导含义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组织领导含义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体现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要求第45页共45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2.具体内容(具体体现):①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②同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3.坚持全面领导重要性(为什么):①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第45页共45页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3.2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因(1)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2)必要性: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3)重要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加强党的建没,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3)总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第45页共45页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科学执政含义: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2)民主执政①含义: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②要求: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3)依法执政①含义: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②要求: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第45页共45页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特别提示】1.对比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侧重怎样执政—强调规律、科学为谁执政—强调民主依照什么执政—强调法律关键词规律、科学、顺势而为征求人民意见、民主、群众路线法、法治、法律程序(人大审批)2.比较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侧重于管理的内容、领域。(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侧重于:领导管理的手段、要求。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一、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1.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3.我国的国家政权的具体内容第45页共45页(1)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①工人阶级特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②地位: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③工农联盟的作用: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①表现: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②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最真实①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第45页共45页②制度保障:我国已建立一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③实现方式: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最管用①原因: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②表现: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4.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人民民主专政包含两方面内容: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2.为什么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2)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4)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第45页共45页3.如何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在国家生活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犯和颠覆活动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1.国家的职能:(1)对内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①维护国家稳定内容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目的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②促进社会发展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落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内容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第45页共45页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重点题,模板】为什么要打击xx违法犯罪行为?(1)(专政是民主的保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打击犯罪活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民利益,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民主特点,如果有法律就写这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国家依照xx法依法打击犯罪,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3)(历史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4)(国家职能)国家对内履行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材料体现对外,就是对外履行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国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如果材料涉及阶级矛盾,答课本42页,一起背上,如果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1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45页共45页2.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民主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代表组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针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委员会,乡级人大不设常务委员会。4.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5页共45页①地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②职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③各专门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特别提醒】①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才能加“最高”。人大≠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立法权;人大职权≠人大代表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人大审议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审议并通过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是决定权,通过预算报告是决定权,通过决算报告是监督权,通过法律是立法权。③有立法权不一定就是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人大职权关键词判读立法权制定、修改、废除、解释法律第45页共45页决定权决定事情(通过……的决定)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人员监督权宪法的实施、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运行(1)不要用材料中的“决定”;(2)听取审议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3)通过、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是决定权。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3.人大代表的职权包括:审议权、表决权和提案权、质询权等。审议权对列入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和议案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表决权对交付表决的报告和提案有关事项表明各种意愿。提案权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定程序,向人大提出议案。质询权有权依法定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报告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4.义务:①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第45页共45页②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特别提醒】人大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 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2)决定因素: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国体)决定的。(3)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4)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体现: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第45页共45页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②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③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④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⑤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基本内容(1)地位:第45页共45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基本内容:①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③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④多党合作根本的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特别提醒】①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它不是国家机关。它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它不直接处理行政事务;②人民政协不等于民主党派,不能将二者混淆;比较人大人民政协性质不同国家权力的机关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第45页共45页区别职能不同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产生不同选民选举产生民主协商推荐产生联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般同时召开,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1)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2.民族自治地方:(1)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2)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3)统一受中央管辖: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第45页共45页(2)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为新型民族关系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⑥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内容:①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无自治乡)②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无司法机关),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3)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依据):第45页共45页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③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提取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②四个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45页共45页①权利义务相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政教分离)。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3)坚持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4)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组织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形式不能变,实践形式可丰富发展)(1)农村:村民委员会第45页共45页①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②职能:其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③如何实行村民自治:1)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民主选举)2)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问题,村民委员会必须提取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民主决策)3)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民主管理)4)许多地方采用村务公开、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干部的行为实行有效监督,推动了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监督)5)确保民主协商议事渠道有效畅通,让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找出解决问题的上佳方案。(民主协商)(2)城市:居民委员会①性质: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②任务:其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③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④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提醒】第45页共45页①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基层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府;②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工作,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③村支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工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1.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2.我国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协商;③民主决策;④民主管理;⑤民主监督。【知识归纳】区分基层民主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形式内容民主选举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居委会成员民主协商有序参与,合理表达,在城市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民主决策凡关系到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的事项,集体做出决定民主管理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监督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第45页共45页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4.中华法系: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形成: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5.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第45页共45页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7.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进行法治建设的原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④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45页共45页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保障公民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④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要性)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具体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如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第45页共45页①11个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城一场广泛面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5条)【特别提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立法)了;“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全面依法治国保持正确的方向。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45页共45页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原因: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法治实现良法善治。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①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使全面依法洽国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②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8.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45页共45页一、法治国家的内涵1.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2.特征: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含义: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①坚持良法之治;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良法的标准:一方面,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需要,符合理念;另一方面,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各方面。良法的制定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表现: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③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表现: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要求: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二、建设法治国家1.如何建设法治国家?第45页共45页(1)建设法治国家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力,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3)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4)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力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5)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为准绳,定纷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2.意义①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②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8.2法治政府一、法治政府的内涵1.内涵: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1)职能科学的政府第45页共45页①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2)权责法定的政府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②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3)执法严明的政府①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②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4)公开公正的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②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5)智能高效的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6)廉洁诚信的政府(7)人民满意的政府。第45页共45页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情正气、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二、建设法治政府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1)总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2)措施:①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⑤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3.意义①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对政府)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对人民与社会:)8.3法治社会一、法治社会的内涵第45页共45页1.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具体表现(特点)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二、建设法治社会1.如何建设法治社会?(措施)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第45页共45页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2.建设法治社会意义:①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9.1科学立法(前提)一、科学立法的内涵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1.内涵: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科学立法原则: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②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③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第45页共45页二、如何推进科学立法①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②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③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客观地认识、确认和保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回答如何推进科学立法:内涵+原则+措施9.2严格执法(关键)一、严格执法的内涵1.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2.意义:①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③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第45页共45页二、如何推进严格执法?(措施)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段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②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是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9.3公正司法(防线、重点)一、公正司法的内涵1.内涵: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2.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求公正;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3.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结果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二者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结果公正是程序公正的最终目的,程序公正是实现结果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二、如何推进公正司法?(措施)①确保审判权力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第45页共45页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②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9.4全民守法(基础)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具体要求①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第45页共45页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二、推进全民守法4.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①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②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③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回答如何推进全民守法:具体要求+措施第45页共4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2-08-19 04:00:03 页数:45
价格:¥18.88 大小:88.6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