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和自我定位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第14页共14页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中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14页共14页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和自我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A项,偷换概念,“它”应是“家国天下”。C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项,“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根据材料三第1段可知,“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答案:A解析:A项,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第14页共14页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D解析: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参考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解析:可以分析论证思路,即先论述什么,后论述什么。其中,材料二的第1、2段是并列关系,第3段是对“天下情怀”的分析。答题过程中应指出论证方法。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如何践行”即回答主要做法。如材料中提及的“家国天下”“天下为公”等的继承和发扬,再如材料三中要培养“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等。谈看法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我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魆魆的,就缺面无光。第14页共14页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④母亲经常说一句话: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底下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文章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⑦我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播放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挖光阴。第14页共14页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两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坊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就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住在向阳房间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生活。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两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答案:A解析:A项,“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意在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小树苗成长的艰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14页共14页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B.文章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的思路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有条理。答案:B解析:B项,应为“借助记叙和议论”,“过渡到下文对过日子的联想和思考”。8.文中第④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述。(4分)参考答案:①“年”和“月”是就时间概念来说,时间很容易度过,“日子”是指生活,“过日子”指人生活在世间;②在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有酸甜苦辣,生活需要无尽的付出,是艰难的。解析:可以从“年”“月”“日子”的含义入手,前两者很明显是指具体的时间点;而“日子”则是漫长的时间,结合文意来看,指的是生活,是生活环境。所以说一个时间点好过,一段漫长的日子是不好过的。9.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水到渠成,点明题意,升华了“积极行动、不断奋斗”的主题;②首尾呼应,文章以拉家常写起,又以人物对话结束,结构完整;③作者不但是“说”而且在“做”,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解析:因为是结尾文字,所以首先要联系文章主旨分析,“挖光阴”即不懈奋斗;其次要注意其与前文的照应;最后,结尾中有语言,有行动,还要注意结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阴诋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第14页共14页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七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答案:B解析:断句要依据文化常识和文意。“服未阕”是文化常识,指“服丧期未满”,由此排除A项和D项;“德恳请”指“欧阳德恳请立储君”,“建储”指“确立储君”,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第14页共14页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答案:B解析:B项,掌管“军令”的属于兵部。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暗中指责王守仁,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循试题的观点。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答案:B解析:B项,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2)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参考答案:(1)(欧阳德)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2)(欧阳德)很晚才被皇帝赏识,即将被重用掌权时,然而欧阳德突然去世。解析:(1)甫:刚刚。冠:二十岁。之:动词,到。(2)见:表被动。知:动词,赏识。遽:副词,突然。14.“众相顾色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反衬,用众人的惶恐反衬欧阳德的神态自若;突出人物形象,说明欧阳德是一个坦荡磊落的人。第14页共14页解析:既要联系语境分析其中的手法,众人“色战”,“德意气自如”这是反衬;另外,还要分析出表现的人物性格。参考译文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欧阳德)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在会试策问中暗中指责王守仁,欧阳德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徇试题的观点,最终进士及第。欧阳德被授任六安知州,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学生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皇帝诏令选拔朝士中有学问和德行的人做翰林,于是改任欧阳德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司业,设置讲亭,召集众多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卿。随后被征召入京担任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欧阳德)守孝期满后仍留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每日讲学。其后因为被荐举而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他才赴任。皇帝命令他在无逸殿当值。当时,皇太子迟迟不立,皇帝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避讳谈及确立储君之事。欧阳德恳请立储君。恰逢皇帝有诏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应出京,并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亲的身份为儿子操办婚事,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弟的身份操办婚事,才会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皇帝不答应。欧阳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曰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皇帝不高兴,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举行册立呢?”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奏上。皇帝更加不高兴,然而最终体谅他的忠诚。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照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进行丧葬,皇帝不答应。欧阳德遇事刚直,裁断众多被分封的宗室诸侯尤其有坚守的原则。有时遇上利害之争,众人面面相觑神色惶恐,(只有)欧阳德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当时,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处在显要地位。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和他们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来聚会的人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聚会,因此盛行。欧阳德仪表气概温和纯正,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虚论。(欧阳德)很晚才被皇帝赏识,即将被重用掌权时,然而欧阳德突然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庄。(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梦李白二首(其二)杜 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第14页共14页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B.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C.“冠盖”以下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D.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答案:C解析:C项,“冠盖满京华”写当时高冠华盖者充斥长安的现实,而不是李白对自己的希望。16.“告归”至“若负”六句,从不同角度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通过双关手法写李白现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寥寥三十字,从多个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眼前。解析: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局促”是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出门”是动作,“白首”是外貌等。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并分析展现出的人物和现实特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是“ , ”。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这两句话是“ , ”。 第14页共14页(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化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解析:(1)“固”是易错字。(2)注意不要漏写“夫”字。(3)“摧”“栈”“钩”是易错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C.他叫什么名字?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答案:D解析:A项,表示特指问。B项,表示设问。C项,表示一般疑问。D项,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19.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句中把树比作人,抓住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有外形上的相似点。③多种多样的树在数量上和兄弟姐妹人数多有相似点;另外,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大家庭也有相似点。第14页共14页解析:要围绕“相似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树和人在外形、数量上的相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意上看改写句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句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句的修饰成分“无比”“伟大”,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解析:首先要注意原句和改后句子的差别,然后分析原句的表述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如原句多为短句,短句显得更活泼,更有力度;再如改后的句子改变了语序,改后的句子不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另外,改后的句子删掉了两个修饰成分,降低了托尔斯泰作品的影响。21.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4分)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相较于一般的课堂形式,空中课堂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进步。参考答案:空中课堂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课堂形式。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所给句子的主干成分,即句子的主谓宾,然后把其他句中的要点转换成相应的定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注意不要漏掉成分,以保证句子意思的完整。22.观察下图,围绕图中所题诗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5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梅花何必攀高枝,风吹零落化作泥;不如低处傲霜雪,自有幽香满乾坤。高枝斗芳菲,你失之太招摇;低处竞风流,你赢得好精彩!俏也不争春,就是那赏心悦目的两三枝。第14页共14页示例二乘一阵寒波,策杖而来,疏影幽香,让人触目动情,又岂限在这些字句?仰首处,枝头朵朵竟遮住了云淡风轻的日子。这境界,花中有你,你中有花,是多么的优美。解析:要体现梅这一主体,并着重描绘“触目横斜千万朵”的状态,进而突出“两三枝”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5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了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钟南山院士在典礼上做了主题演讲。跨越17年,经历过两次疫情,钟南山院士对个人与家国的联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在演讲中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钟院士认为,国家、世界是一个“大我”,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我”,个人要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这个“大我”做出一些贡献,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小我和大我”不是单纯体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和全世界的关系上。同时,他还认为,“小我和大我”的理念不单对世界如此,对自然界亦然,我们应该时刻考虑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准备在班会课上发言用的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选取了钟南山院士在2020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内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同学们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个人与家国的联结”“小我和大我”“贡献”等进行立意。钟南山院士对“小我和大我”的解读在传统观念上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小我和大我”不只停留于个人与国家,还包括个人与全世界、人类与自然。这是同学们应该注意到的,在行文中对这些点要有所体现。理念上,题目旨在培养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意角度:①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②以“小我”成就“大我”。③开“小我”之苔花,留“大我”之芳华。④以青春之芳华,助力世界发展。⑤“小我大我”,并进闯天下。⑥善待自然,用“小我”共筑“大我”。⑦天地蜉蝣,心系九州。⑧个人发展与国家、自然息息相关。第14页共1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