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3/23

4/23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题西林壁》说课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n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n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n一、说教材\n《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n二、说学情\n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古诗,古诗积累已经进入高一层次;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领悟能力。\n三、说教学目标\n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n四、说教学重难点\n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n五、说教学法\n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n六、说教学过程\n1、激趣导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2、初读感知。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n3、理解诗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4、理解诗意。(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n(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5.品读领悟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n6、诵读巩固(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n七、说板书设计\n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题西林壁横(岭) 侧(峰)远近高低(实写)(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n八、说教学反思\n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课后也认真阅读了各位老师的教学建议,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中史老师、刘老师、梅老师、喻老师还有廖校长给出的建议,让我看到了本课教学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n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09 09:00:07 页数:23
价格:¥9 大小:7.43 MB
文章作者:没叶子的菜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