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兼爱》课件(32张PPT)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3/32

4/32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兼爱》《墨子》止楚攻宋《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感受墨子的情怀,结合当下思考“兼爱”的现实意义。关于墨子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早年经历: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师从儒者: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创立墨学: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周游列国: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墨家三分: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关于《墨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已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疏通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思路梳理什么是兼爱?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重要性的?如何践行兼爱之道?阅读课文,梳理全文内容,尝试绘制思路图。治天下知乱之所自起不相爱父兄君自利不爱子弟臣不慈自爱其室盗不爱异室窃贼其身人贼亏大夫其家异家乱诸侯其国异国攻损人利己例例思路梳理什么是兼爱?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重要性的?如何践行兼爱之道?阅读课文,梳理全文内容,尝试绘制思路图。思路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问题的意义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总结全文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解决的办法现象的根源“兼爱”《墨子·兼爱中》: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知,谓之不义。今知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易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杀死一个人,说它不义,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贤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放大到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这是义。这实在因为不知道这是不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义的,有什么理由把那些不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呢?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现在一般喜好攻伐的国君,又辩饰其说,用以非难墨子说:“(你)认为攻战为不义,难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吗?从前大禹征讨有苗氏,汤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这些人都立为圣王,这是什么缘故呢?”墨子说:“您没有搞清我说法的类别,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他们的讨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诛’。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菲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如果象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思考墨子谈“兼爱”,“非攻”,是否意味着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贼这类人的。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写作手法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墨子的这种“絮絮叨叨”是否有其原因与作用?写作手法文章看似絮叨,其实这是墨子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清光绪钱振锽《名山小言》:“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尚实尚质,言之无文《墨子》之文,意显语质,言多不辩;重视实用,不讲文采。这是与墨子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的。墨家唯恐“以文害用”,故不事文采。其文虽然反复论辩、不尚空谈,却未免“言之无文”,因而也就“行而不远”。《墨子》对后代散文影响不大,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儒墨之别——①“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儒墨之别——②“天命”与“非命”的对比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儒家承认有“天”这一客观限制,故人生的意义是“尽人事以安天命”。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而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儒墨之别——③不重鬼神与“明鬼”的对比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神论者。墨家确信鬼神之存在,而且讲求“尊天事鬼”,宗教意味较浓,以天为最高而鬼神次之。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在观念上采用“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墨之别——④在“尚贤”方面的对比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映了上层贵族的利益,没有在根本上否定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家的“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墨子把“尚贤”的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同时,墨子也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对于国家的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儒墨之别——⑤主张厚葬和主张节葬、节用的对比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为儒家所维护和提倡。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墨家的节用思想,与当时的各诸侯王国的王公大人浪费奢侈、讲排场的风气相抵触,这种主张并未被任何诸侯所采纳。从小生产劳动者立场出发,任何时富的创造和积累均不易,必须加以节省爱护,所以墨家主张节用,代表了这种阶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儒墨之别——⑤重乐与“非乐”的对比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中就包括了“乐”。“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在精神上抒发感情的活动与享受,但也应该有所节制。不仅贵族享受,还要像孟子主张的那样“与民同乐”;而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因此他得出结论:要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必须要禁止音乐。儒墨之别儒家和墨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墨家思想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但在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心怀天下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援助,人与人之间超越利益的关爱,“兼爱”的思想至今在温暖着这个世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08 12:13:02 页数:32
价格:¥10 大小:2.10 MB
文章作者:158****2033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