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秋九上语文名师教案:21 创造宣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1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4.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学习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勾连历史,导入新课师: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宣言”吗?(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例如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等。追问:大家知道“宣言”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查字典后,自由发言)预设:宣言,一是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是指宣告、声明。追问:根据“宣言”的义项,大家猜猜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吧!【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自然切入,便于学生自主生成本文的学习聚焦点,即抓住“宣言”来学习。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n1.理清思路,完成填空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2.比照思路,明晰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呢?请完成下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小结)预设:课件出示: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创造批驳的观点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陷入绝境不能创造【设计意图】以提示性填空练习为手段,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抓手,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思路。三、探究归纳,辩证深思1.精读探究(1)阅读第3、4段以及第13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没有创造力的可悲”这两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预设:\n第3、4段主要运用了喻证法,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第13段主要运用了喻证法,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用“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2)阅读第5—11段,探究作者批驳错误观点时所采取的方法。预设: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在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磅礴。资料助读:举例论证课件出示: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2.扩写深思请同学们任选作者批驳段落的一个论据,根据示例将其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扩写内容能支持作者观点,重点扩写作者所举反例中能驳斥观点谬误的相应细节或事实。课件出示: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形状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粗糙之极;颜色深浅不一,丑陋无比,可是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经过他们的雕刻,叮叮咣咣,丑陋变神奇,平凡变不朽,谁说平凡不能创造?学生仿照示例扩写,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6岁的莫扎特(也译作“莫扎尔特”),小小年纪,周游欧洲,用天赋、汗水创造了轰动世界的经典名曲《第一交响曲》。小小年纪,如此创造,谁能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呢?3.探究思辨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哪一段中作者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首先,第9段中作者列举不识字的慧能来驳斥“我太无能,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n“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这个类比缺乏严密性。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设计意图】此板块教学,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感悟驳论的基本方法,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是必然的关系。既有比较归纳,即思辨的思维训练,也有语言实践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思维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2.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品读“宣言”,体悟“激情”1.品读,发现语言魅力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1)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排比,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2)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比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3)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4)富有激情地反问、呼告。比如: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2.朗读,体悟激情与号召力\n[学生读相关语段(句),师生评价交流]预设:例1: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僵了,死了”语速快)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读出“死人”不能“创造”,意在强调人们要“创造”。例2:创造之神!↑你回来呀!↑通过重音和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大声疾呼。3.探究发现你认为文中哪一段最不具号召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4.深思感悟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陶行知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才能显得不疾不徐。【设计意图】该板块的教学,通过四个活动重点让学生体会感悟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激情充盈、张弛有度的语言风格。二、缩写“宣言”,感悟“文体”1.朗读,感知宣言特点课件出示: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各赋有理性良知,诚应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他种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出生或他种身份。\n且不得因一人所隶国家或地区之政治、行政或国际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地区系独立、托管、非自治或受有其他主权上之限制。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节选自《世界人权宣言》,形式略有改动)2.缩写,生成宣言理解仿照《世界人权宣言》的形式,缩写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三、朗读宣言,理解“创造”请同学们朗读自己仿写的“创造宣言”,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学生、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创造的理解。(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预设:教师要创造,就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教材多一份思辨,让教育多一份智慧。学生要创造,就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小小年纪同样也能有所发现。社会要创造,就不能因循守旧,习惯的事情并非就是正确的事情。【设计意图】通过缩写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宣言”的文体特点以及对“创造”的理解,更易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践行创造。【板书设计】\n创造宣言【我的设计亮点】抓住宣言的文体特点,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通过阅读、比较、辨析、仿写等形式,让学生能充分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最后,顺应学情,因势而动,生成自我“创造”的意识和践行“创造”的能力。[写作背景]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创造宣言》写于1943年10月,在正式发表前,该文在育才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宣讲(故可以视本文为演讲稿)。后收录在时代印刷出版社1944年1月出版发行的《育才学校手册》中。[关键能力]思维发展与品质——反例驳论反例驳论,即首先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列举相应的反例,做出具体的分析,以此证明错误观点的荒谬。比如文章第5段,先针对有人认为“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指出“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一块石头”,然而画家、雕塑家,却可以将“平凡”创造成伟大的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反例,证明了即使平凡也可以创造。当然在驳论中,一定注意所列举的具体事例必须是古今中外具有知名度的事例,其次还要注意事例能证明观点,忌讳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自洽性。[疑难探究]文中东山樵夫泰山砍树的故事有何寓意?东山樵夫因为只知道割草,因而到了泰山,不能欣赏泰山的名胜古迹、参天大树,只发现泰山茅草没有东山多,因而得出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结论。泰山树苗听说东山好,就想去东山,结果被樵夫随手拔下,当成柴草烧掉。作者用“东山樵夫”\n比喻没有创造之心的老师,以树苗、茅草比喻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只能毁灭学生。(设计/王兴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6 11:39:04 页数:8
价格:¥3 大小:402.50 K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