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道德法治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59
2
/59
剩余5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法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 我与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二、新课讲授(一)基于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将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提示:学生讨论回答。2.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还可以参与哪些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到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图片展示:社会关系网2.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提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趋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社会网络几乎可以以任何活动为中心,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为“社会网络革命”。(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活动一:情景探究设计意图: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1.问题思考:(1)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吗?提示:不是。(2)同一个人,为什么有不同的身份?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3)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2.相关链接:(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社会关系的框架,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自我定位,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教师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活动二:小辩论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依靠他人帮助的结果吗?提示: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3 板书设计我与社会4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尝试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注意引用有针对性且新颖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合作、共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能力目标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省榆林市某乡村,一名叫拴拴的“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时间里,与他相伴的是一只山羊。并且6年里,拴拴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想一想:为什么6岁的拴拴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二、新课讲授(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提示: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2.想一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提示: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养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讨,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取哪些东西?提示: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观看电影;等等。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提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深刻理解社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可以选择恰当的名言提升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认识。)教师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一)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活动一:视频欣赏(多媒体链接视频——支月英的故事)1.分析山村教师支月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提示: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学生讨论回答)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只要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就会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带来的温暖。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二)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方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2.结合图片和自己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学生讨论回答)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引导学生把探究成果归类,总结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板书设计在社会中成长4 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抓住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课时 网络改变世界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不回避网络生活,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知识目标知道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哪些便利;了解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对网络陷阱具有分辨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网络发展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积极作用。教学难点: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做哪些事情?教师讲述: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有了网络可以说“足不出户,却可以神游天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了解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二、新课讲授(一)网络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一:“云端”诊疗跨越山水(多媒体展示材料)“多亏有了远程会诊,老人在家门口就把骨折治好了。”家住贵州武陵山区腹地的石阡县村民蔡林讲起前段时间父亲的治病经历时说。当地医院将病历、影像资料等上传到远程医疗系统,与来自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骨科专家视频会诊,成功进行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结合材料谈谈,你应用网络做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感受?提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座拥有海量信息、开放的移动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二)网络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活动二:通信方式的变迁(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以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展示了人际交往的主流工具所经历的变迁——“书信—固定电话—台式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线上交往,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二是让学生感受人类科技进步的伟大成就,培养科学信念。1.请对比几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提示:书信传递耗时长;电话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方便快捷;电脑、手机可以视频聊天,增进感情交流;相对于电脑,手机是移动的互联网。2.通信方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师小结:网络改变了我们的通信方式,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过去杜甫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传统通信方式的不便。如今,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更快地了解故乡、亲人、友人的情况。(三)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双十一狂欢节图片)2.你有网络购物的经历吗?如果有,你的购物过程顺利吗?感觉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提示:提醒学生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注意个人的信息保密、资金安全,强化安全意识。教师小结: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求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一)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新媒体 电子商务2.上述图片体现了网络与经济发展的什么关系?提示:互联网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教师小结: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而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们在利用网络创造财富。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二)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活动一:我向总理说句话(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通过互联网,我们就可以与总理“直接对话”,表达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由此感受互联网为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让普通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思考:网络如何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提示: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活动二:(多媒体链接视频——物联网宣传片)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物联网阶段,感受物联网时代科技创新的成就与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1.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根据你的经验,物联网还有哪些常见的应用?(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城市中物联网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如共享单车、手机导航等,都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乡村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教师小结: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的浩渺,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测微观世界的精妙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人工智能等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教师过渡:前面我们介绍了互联网如何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改变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忽略互联网带来的弊端。就像xxx所说: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活动一:故事探究——网络陷阱(多媒体展示图片)1.图片分别展现了网络的哪些现象?提示:图片1、2、3、4分别说明了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利用网络犯罪和沉迷网络的现象。2.除了图片展示的情形外,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情形?(学生讨论回答)(二)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1.图片展示:低头族(多媒体展示图片)2.这些沉迷手机的现象有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回答)提示: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3.观看视频——低头人生(多媒体链接视频)4.请问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回答)(三)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活动二:网上信息飞(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旨在提醒学生要树立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意识。1.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信息泄露。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个人隐私空间容易被侵犯。活动三:小辩论关于新媒体的利与弊,可以在班内分组进行辩论,加深学生的理解。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认识到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兴利除弊。3 板书设计网络改变世界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大多比较形象,学生易于理解,授课中能够较好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教材,联系生活。第2课时 合理利用网络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网络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不沉迷于网络,树立珍惜亲情、友情的意识;树立对科学技术的崇敬之情,以崇尚科技为荣知识目标了解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能力目标提升辨识、取舍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交往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网络的利与弊,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第2课时: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如何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各种媒介信息,如何选择、理解和评判,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媒介素养,进而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觉得天气预报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1.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学生讨论回答)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小军之所以这么忙碌,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没有学会“信息节食”。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3.展示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4.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怎样避免再出现这种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沉迷于网络会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中学生要学会自主掌握和分配时间,适当使用网络,杜绝网瘾。活动二:“谣言”来了!(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网络谣言虽层出不穷,但谣言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减少信谣传谣的行为。网络谣言:(1)紫菜是用塑料做的。(2)国家确定4个全球城市和11个中心城市。(3)微信头像一年只能修改5次。(4)鸟巢慈善活动参加者可领5万元。(5)吴京一家都是外籍。(6)人民日报客户端H5作品“军装照”是诈骗。(7)清华大学迁入雄安新区。1.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让谣言止于智者。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信息很多,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教师小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辱骂他人行不行?(多媒体展示材料)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1.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生活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小结: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2.展示图片3.分析上面图片中的行为,谈谈为什么会被禁止。提示:左图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所以被法律禁止。右图是利用网络攻击他人网络,是违法行为,所以也被法律禁止。活动一: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多媒体展示材料)2017年4月12日,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提示: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师小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二:网络助力张远坤的愿望(多媒体展示材料)张远坤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库纳巴扎小学支教。当他看到学生们大冬天的还在接自来水管的凉水喝,冬天只是把四件夏装穿在身上时,就想到通过募捐获得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短短三天时间,爱心人士送来了约70公斤的物资。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出乎张远坤和学校的意料。随后,张远坤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运动场地。希望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将募集到的善款建一个运动场,并购买篮球架、单双杠、球类等体育器材,丰富学校的体育运动。张远坤的事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提示:张远坤利用网络募捐,解决所在学校学生的困难。他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传递了网络正能量。教师总结: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三、课堂总结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即网络生活,我们处于现实与虚拟之中,我们不仅要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更要遵守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的规则,让网络为我所用,不要为网络所困;让网络助力生活,推动社会发展,不要让生活困于网络,不要让社会受阻于网络。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网络的了解,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总体教案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教材,正确处理了教学难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了解教材内容。因此,今后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利用教材,更要善于利用现实资料和学生的自身实践,更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课时 维护秩序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规则的社会功能具有高度认同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秩序的含义;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有秩序才有美好的社会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来维护。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1课时:维护秩序。二、新课讲授(一)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1.什么是社会秩序?提示:“秩”指条理,“序”指次序,社会秩序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地安排社会各组成部分,以达到正常运转的状态。即,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提示: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也包括经济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生态文明秩序等。(二)社会秩序的意义活动一:雨天的校门口(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生活情境“校门口的交通乱象”,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1.角色扮演:请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者以及行人等不同角色。2.思考“我”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境遇分别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混乱。3.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提示: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4.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提示: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5.浏览“阅读感悟”,谈谈你对社会秩序的认识。提示: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教师小结:“无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行人等各有其“需要”,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间“需要”的关系。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家只有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一)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活动一: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多媒体展示材料)(1)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2)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1.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规则。提示:生活中有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道德、纪律、法律等。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3.如何理解规则?教师总结:它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二)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活动二:“一米线”的提醒(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通过“一米线”这一规则,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感受社会规则是如何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的,让社会生活各方面、各要素处于有序状态。“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1.日常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排队等候的经历吗?当时是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回答)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规则?提示:勿在此处倾倒垃圾;前方人行横道;前方学校;公交专用道;等等。3.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活动三: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多媒体展示材料)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1.想一想:动车组列车为什么要全列禁烟?为何不设吸烟车厢?提示:从技术上分析:列车全封闭,烟雾会随着空调系统传遍整个车厢;从经济上分析:单设抽烟车厢,成本会增加,最终把成本分摊到票价里面,会损害不吸烟乘客的利益;从安全上分析:列车布满易燃物品,是火灾重大隐患。2.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3 板书设计维护秩序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情境、新闻等形式揭示了生活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2课时 遵守规则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知识目标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懂得怎样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能力目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教学难点:维护社会规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打手机的“自由”(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1.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讨论回答)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教师总结: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但在公共场所,他人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他人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活动二:我的自由谁做主?(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据了解,目前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1.观看视频,谈谈感受。2.为什么阻止高铁发车,看似是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调查?提示:挡车门阻止列车启动,损害了乘客的利益,该妇女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权利基础上的,因此不应当受到保护。3.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强行拦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经历?结果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1.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2.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提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3.你认为如何形成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提示: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教师补充: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也就是说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活动一:中国式过马路(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种闯红灯情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让我们破坏规则的“借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真正做到把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式过马路:靠规则不如靠自己观点一: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观点二:只要没人看到,没人管,就可以闯红灯。观点三: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讨论:这三种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交通规则?提示:这几种观点都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决定是否遵守规则,还停留在他律阶段。教师总结:自律的人,一方面,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敬仰感、敬畏感;另一方面,能够约束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做到了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1.图片展示2.角色扮演:请学生分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规则的重要性。3.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你有什么好的方案?提示:请相关工作人员批评教育他们;委婉劝说提醒等。教师总结: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当然,我们在善意提醒别人时要注意有“礼”、有“理”、有“节”。只有人人相互帮助,相互提醒遵守规则,才能维护规则的尊严,才能使规则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利益。5.学生阅读教材P31的“探究与分享”。6.你还知道哪些被改进的规则?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教师讲述:例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并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对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九个罪名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取消死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就需要被改进或者废除。教师小结: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室总结:“独善其身”抑或“兼济天下”,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环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不懈地努力。一方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这是维护规则的最基本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己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从而做到大家遵守规则、大家维护规则。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对待规则的三方面内容:了解了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要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也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明白了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改进规则。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怎样对待规则: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本节内容涉及知识点比较多,每个活动都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由于本框题教材安排的“探究与分享”部分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活动时多以本课背景材料为主。在维护规则部分,应适当安排学生表演规劝他人遵守规则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明白与人沟通要讲究技巧。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 尊重他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个人知识目标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应如何尊重他人能力目标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教学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教师总结: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美德。尊重他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希望大家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启迪,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1课时:尊重他人。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讨论关于尊重的几种观点设计意图:本活动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逐步体会到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的观点。1.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1)小组讨论:确定议题,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作记录。(2)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结果,并提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提示: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认同。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教师总结:通过对被他人尊重、相互尊重、自尊等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的尊重情境。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活动二: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尊重不分出身、家境、职业等,在尊重的氛围中,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图书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对他们,图书馆唯一的要求是先把手洗干净。为此,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读者甲: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读者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思考: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提示:读者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读者乙和馆长的观点是正确的。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有进去读书的权利。不能因为乞丐的身份而拒绝乞丐享受公共资源。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乞丐,乞丐也会尊重我们共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的秩序不会因为多了乞丐的进入而无法保障。所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教师总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活动一:情境讨论——他该怎么做?1.学生阅读教材P34的“探究与分享”。2.从情境中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提示:情境一:站在小东的角度看,去美术馆的时间是自己定的,晚去一会儿没关系。既然同学有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可以先给她讲了以后再去。这是关注、重视他人的表现。站在小萌的角度看,如果小东有事需要办,可以等别的时间再请教他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小东的头上。情境二:站在小光的角度看,撰写演讲稿是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与集体的事发生冲突时,可以选择将集体的事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对同学们尊重的表现。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为小光考虑,允许他再看一会儿球赛。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情境三:站在小明的角度看,可以耐下心来听一会儿舅舅的谈论,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告诉他。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是尊重他人的体现。站在小明舅舅的角度看,可以不再与小明谈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小明,是对小明的尊重。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看出,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活动二:你说我说——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1.学生阅读教材P35的“探究与分享”。观点一: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尊重。观点二:我尊重那些自立自强的人。观点三: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熟识的人,我都会尊重他。观点四:我特别尊重言而有信的人。2.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说说理由。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三是正确的。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言而有信的人各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尊重他们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看,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观点一、二、四有道理。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也需要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的长处。3.发散思维: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提示:我们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还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和怎样做到尊重他人。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尊重他人的原因。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什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活动的问题分析还不够浅显易懂,可以通过课后调查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第2课时 以礼待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知识目标知道礼是什么;明白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能力目标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这时,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请问他悟出了什么?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2课时:以礼待人。二、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识礼2.礼是什么?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活动一: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世设计意图: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本活动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做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1.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1)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提示: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懂得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正确做法是: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提示:如果我是一起就餐的客人,我会觉得小岩缺乏道德修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觉得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离开,或者以后不参加这种有小岩参加的聚会。(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它可以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2.相关链接:“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多媒体展示材料)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是否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伯鱼说,他曾经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另一次他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伯鱼说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很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知道了关于诗和礼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儿子的态度。”教师讲述:由此我们知道,礼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和践行的。不学习和践行礼节、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活动二: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1.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2.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哪些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高速行驶并鸣笛,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活动三: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多媒体展示材料)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1.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情境二: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恩来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作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那个美国官员。2.读完后,有什么感想?3.学生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提示:情境一: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情境二:我们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不卑不亢的巧妙应答,既有力地回击了美国官员的无礼,又展示了中国文明有礼的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教师总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教师过渡:《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呢?(一)知礼懂礼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文明有礼的相关要求。提示:(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二)明礼守礼(多媒体展示校园中存在的现象)①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②松松垮垮地穿着校服,胸口衣裳大敞。③在饭堂排队打饭,遵守秩序。④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⑤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⑥不给同学起“绰号”,不开恶意玩笑。⑦在课室内讲粗言滥语、打闹嬉戏。以上哪些现象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提示:①正确,语言文明,举止文明。②错误,服装不整,不注意仪表。③正确,遵守秩序。④错误,举止不文明,缺少行为美。⑤正确,爱护环境,举止文明。⑥正确,语言文明。⑦错误,语言不文明,举止不得体。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方面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礼的认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个文明有礼的人,来启发学生平时多思考、多反省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有礼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还要提醒身边的人,大家一起树立文明风尚。本课时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上课时要多准备资料,如我国出台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近期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第3课时 诚实守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知识目标知道诚信的含义;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懂得怎样践行诚信能力目标懂得诚信是每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珍惜个人诚信记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诚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践行诚信的做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我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哪怕是对小孩子许下的诺言。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3课时:诚实守信。二、新课讲授(一)诚信的含义1.解读诚信教师讲述: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二)诚信的重要性活动一: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1.学生阅读教材P41“运用你的经验”。2.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提示:不按时赴约耽误了同学的时间,影响了志愿者活动的进程,是不讲诚信的表现。3.你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吗?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提示:学生讨论回答。活动二: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1.学生阅读教材P42“探究与分享”。2.某工艺厂为什么赢得了市场?某公司为何宣告破产?提示:某工艺厂勇于承担责任,长期诚信经营,最终赢得了市场和良好的口碑;某公司弄虚作假,最终导致破产。3.通过以上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教师讲述: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教师总结: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活动三: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推出了一档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面对记者突如其来的提问,许多人坦言:“家风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许多家庭不断传承的理念。诚信重要无可非议,但诚实守信的美德会对家庭带来何种影响?身边的诸多诚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恪守诚信美德的传统给家庭带来了经久的名望和声誉。材料二:没有一种文明建立在谎言之上,没有一项事业能在言而无信的环境下获得成功。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已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力,具有真金白银般的价值。“信义兄弟”孙东林诚信做人,如今事业飞速发展;“油条哥”刘洪安因诚信获得30万元信用贷款;马虎坚守诚信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做起,如今已成为公司总经理……好人有好报,诚信不吃亏。诚信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宁静,更有事业的勃兴,社会的进步。诚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人人讲诚信,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教师讲述:诚信美德是家风理念,为“家族”加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美德是“真金白银”。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教师总结:诚信的重要性:(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3)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1.承接教材P41“运用你的经验”。2.小方如何做才能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准时去学校门口集合,如果迟到了应向同学们道歉,说明原因并请求同学们原谅。教师总结: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即: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活动一:运用诚信智慧(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小明昨天没来学校上课,小亮问他为什么没到校,他说:“我昨天去网吧打了一下午的游戏,咱俩是好朋友我才告诉你,这是我的隐私,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材料二:《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主人公是琼西、苏、贝尔曼。它描写的是身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讲述完室友琼西的故事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用心灵的画笔在墙上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1.如果你是小亮,你要不要告诉老师?为什么?提示:为了帮助小明认识到去网吧玩游戏的危害,小亮应该告诉老师,请老师教育他改正自己的错误。2.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给你哪些启示?提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爱我们以及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教师总结: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照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的隐私。即:运用诚信智慧。活动二: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一名成绩优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准备找工作,他不知道,他的档案袋里有三次乘公共汽车逃票的经历。材料二:共青团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青年信用体系通过记录和评价青年的诚信状况,把志愿服务、获奖、培训等“正面”信息作为加分信息,应用到青年教育、就业、创业、融资、婚恋等方面,营造激励守信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注重诚信。1.你觉得用人单位会录用这名大学生吗?为什么?提示:不会,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2.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的诚信记录?提示:我们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为建设诚信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总结:践行诚信:(1)树立诚信意识。(2)运用诚信智慧。(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诚信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诚信,明白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懂得了践行诚信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学习什么是诚信,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诚信品质的做法,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为国家诚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本节课活动较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思考探讨诚信方面的知识,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另外,诚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珍惜个人诚信记录与学生生活有些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诚信智慧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境去运用,作出正确选择。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 法不可违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二、新课讲授(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1.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有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教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3 板书设计法不可违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第2课时 预防犯罪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这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2课时:预防犯罪。二、新课讲授(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教师明确:(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教师补充:犯罪不是自古就有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定义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什么是犯罪,往往有着不同的概念。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二)犯罪的特征活动一: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行为一: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提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三)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活动二:了解刑罚(多媒体展示材料)2018年3月22日,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江苏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李某受贿一案,对被告人李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对李某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1.李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提示:犯罪行为。2.李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提示:刑罚处罚。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提示:有期徒刑十二年是主刑;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是附加刑。教师总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活动一:预防犯罪设计意图:材料中的陈某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到犯罪,由好学生一步一步地变成罪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1.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2.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提示:不对。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3.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提示: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原因可以从陈某缺乏道德修养、自制力不强、缺乏法治观念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方面来谈。4.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提示:(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活动二:杜绝不良行为(多媒体展示表格)行为表现对行为人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填表并回答: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教师讲述:行为表现对行为人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扰乱公共秩序夜不归宿可能受到他人侵害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令父母担心易导致犯罪携带管制刀具可能被他人伤害毒害身心健康,诱导犯罪令父母担心败坏社会风气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3课时 善用法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知识目标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2.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3.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提示:依据法律,根据事实。保安的做法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小华的人身自由和名誉权。超市的保安不是执法人员,无权搜查他人的身体,其搜身行为损害了小华的人格尊严。本案中,是由于超市的过错引起报警器鸣叫,保安客观上实施了侵犯小华人身自由和名誉权的行为;主观上明知没有权利搜查而实施搜查行为,因此有过错;保安的行为造成小华人身自由和名誉权受损,且损害和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依照我国民法总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侵犯消费者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教师过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3课时:善用法律。二、新课讲授(一)依法维权1.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2.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村民却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示:镜头一中的王某以暴制暴,采取非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镜头二中的农民依据合同法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3.两个案件中的当事人同样遇到了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了侵害,同样积极维护权利,却是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讨论回答)提示:没有依法维权,按照法律办事。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法律救助帮维权1.阅读教材P58—59“阅读感悟”。2.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权?提示: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了解学习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律师的职责、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能,寻求国家救济的做法。3.上个事例中的王某应该如何帮弟弟维权?(承接教材P58“探究与分享”)提示:可以与李某协商,要求对方承担相关责任,或者向派出所报案等。(三)诉讼维权最权威1.阅读教材P59“探究与分享”。2.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你了解这种维权方式吗?提示:小峰通过诉讼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讲述:什么是诉讼?(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目标导学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活动一:见义勇为是责任(多媒体展示材料)小周是小区保安。一天,他为抓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他忍住剧痛将犯罪嫌疑人制服,并将其交给民警。因此,他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观点一:小周的做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观点二:如果他在与歹徒搏斗时把歹徒撞伤了,他就不会获得光荣称号了。请你对这两个观点发表看法。提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小周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小周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即使将歹徒撞伤也可以获得“见义勇为”称号。活动二:智勇双全斗歹徒(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在武汉,一个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歹徒吃夜宵之机,趁歹徒不备,一面向饭店老板暗指3名歹徒,一面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老板明白后立即设法报警,几分钟后,3名歹徒被民警抓获。材料二:晚上7点钟左右,15岁的小张用手机打着电话往家走,全然没有注意到一名男子尾随而来。走到巷道一黑暗处时,尾随而来的男子突然掏出一把匕首将其抵住,让其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交出来。小张将手机和钱包递给了对方。看到钱包里总共只有7元零钱,持刀男子心有不甘,继续挟持着小张往小区里面走。快到小区入口的值班岗亭时,看到里面有2名保安正在值班,小张对持刀男子说:“我有个包裹在岗亭里,要去取一下。”觉得顺便再劫个包裹也不枉此行,持刀男子放开了小张,让他走进了岗亭,自己站在不远处等候。来到保安身旁,小张低声将自己遭遇持刀抢劫的经历告诉了保安,让其立即报警求援。随后,2名保安人员出门叫住持刀男子,趁其不备将他制服,并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巡逻民警。后经审讯,持刀男子姓吴,对于持刀抢劫的犯罪事实,吴某供认不讳。说起被擒经过,吴某表示,他见受害人整个过程中都比较配合,根本没料到他会以取包裹的名义向保安求助,以至于保安来到他身旁都毫无防备。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提示: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面对歹徒行凶,你会怎么做?提示:(1)设法稳住歹徒。(2)记住歹徒相貌。(3)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当我们遭遇违法犯罪时,首先要观察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宜与犯罪分子硬碰硬,而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设置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关于诉讼的特点和运用的时机,未免有些生硬,应尝试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第1课时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责任的明确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社会负责的人心存感激的意识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要对自己负责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并依据角色的转换而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够为他人负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责任的含义、角色与责任。教学难点:明确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总统里根的照片)里根从事过多种职业,做过救生员、解说员、广播员等,虽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再以后,他进入演艺界,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1966年,他进入政界,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并于1980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他就是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教师过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你是否也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第1课时: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二、新课讲授(一)责任的含义活动一:回顾生活 明确责任(多媒体展示表格)填充表格,引出责任的含义。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应该做的事情逃避打扫教室卫生……法律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遵守交通规则……不应该做的事情偷窃他人财物……教师总结: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二)责任的来源活动二:众志成城 抢险救灾(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时,天津消防总队共调集23个消防中队的93辆消防车、600余名官兵在现场全力灭火处置。事故发生后,国院理xxx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全力组织力量扑灭爆炸火势,并对现场进行深入搜救,注意做好科学施救,防止发生次生事故;抓紧组织精干医护力量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因伤死亡。国家级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200余名官兵进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现场展开救援。截止第二天傍晚,事发现场3000人安置完毕,剩余3000人当晚安置完成,食物、水、床、棉被等物资充足。1.在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提示:上级领导、消防队员、部队战士、医生、民政部门等。2.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他们承担的责任来自于哪里?(多媒体展示表格)教师归纳: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三)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活动三:什么角色 什么责任1.准备五张小纸片,写下自己所扮演的五种角色,如“学生”“子女”“朋友”“邻居”“姐妹(兄弟)”“乘客”等等。2.组内交流,每种角色分别要承担什么责任。把自己最想放弃的角色扔到小组中间,并说出放弃的理由。依次扔掉第二、第三种角色。(1)说出扔掉这些角色时的感受。(2)说明自己最珍惜的角色及理由。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3.讨论:角色与责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总结:(1)角色越多,责任越多。(2)不同的责任来自于不同的角色。(3)只有尽到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明确责任活动一:听故事 明责任(多媒体展示材料)东汉有个少年陈蕃,独居一室,屋内脏乱不堪,当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劝告他时,他慨然道:“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是谁的责任?扫天下是谁的责任?不会扫屋的人一定会扫天下吗?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讲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二)积极担责活动二:我的责任我承担1.阅读教材P67“探究与分享”。2.当前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承担了哪些责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现在在家洗碗、洗衣服、扫地,在学校整理床铺、维护卫生区和教室卫生、认真学习、及时完成作业等,我们都能做得很出色。出门时,选择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搭公共汽车、走路等。在社会上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保护环境等。3.哪些责任本该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如果这些事情由别人来做,对你会有什么影响?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失去挖掘自己潜能的机会,没办法锻炼自己的能力。活动三:他人为我担责任(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说一说交警、老师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活动四:学会感恩 承担责任(展示材料“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节选)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撒阳光让新苗茁壮/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次满含着感动的泪花把未来畅想/学会感恩,就会虔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1.请学生朗读本诗,体会诗中的感情。2.从责任的角度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责任的含义和来源;明白了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每个人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责任的相关知识,责任一词有些难于理解,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现象等设置情境,吸引学生思考、讨论,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有待努力。第2课时 做负责任的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言代价与回报的人心怀感激之情,并努力向他们学习;能够自觉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无怨无悔知识目标理解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会获得一定的回报;懂得不履行责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能力目标通过对责任与角色、责任与代价和回报等关系的探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履行责任的代价,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教学难点: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远涉重洋的一封来函)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教师讲述: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一份承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第2课时:做负责任的人。二、新课讲授(一)承担责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活动一:最美孝心少年梁维月(多媒体展示材料)5岁的时候,梁维月的妈妈不堪清贫,离家出走。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中毒,成了聋哑儿童。又过了三年,爸爸在一次饮牲口时不慎摔下山崖,造成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年仅八岁的小维月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已经瘫痪八年的爸爸没有肌肉萎缩,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低保。每天,小维月做好饭菜趁热先喂爸爸,可爸爸经常是吃了就吐,她就等爸爸吐完再喂,直到爸爸吃饱了她才捧着已经变凉的饭自己吃。维月爸爸因为常年卧病在床,脸上很少有笑容,她就变着法儿哄爸爸开心,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床对面的墙上。为给爸爸和奶奶赚够药费,每个周末小维月都要去家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根本不让她干,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她,搬一块砖的报酬是一分半,小维月每次要坚持搬两千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能赚到30元,打工挣来的钱除了要维持家用,还要给患有脑血栓的奶奶买药。尽管饱受生活艰辛,小维月始终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家人在一起,她说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家人带到哪里,因为家人是她最大的牵挂。梁维月为了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付出了什么代价?得到了什么回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梁维月付出了时间、精力、体力,得到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的回报。无论是谁,承担责任都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活动二:我要竞选班干部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他人的误解等;同时,承担责任也会获得一定的回报。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辩证、冷静地看待责任问题,学会作出合理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言代价与回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1.阅读教材P70“探究与分享”。2.小龙选择的责任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3.如果竞选成功,可能会付出什么?提示:如果竞选成功,可能要比其他同学承担更多的班级工作;可能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精力,造成自己成绩的下降;可能会受到不良诱惑;可能要面对同学的不理解和指责;等等。4.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小龙有什么帮助?提示:在这个过程中,小龙也锻炼了自己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提高了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技巧,赢得自尊和自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等等。5.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学生讨论回答)提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选择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机会和可能的放弃,有舍才有得。反过来,要有回报,必然需要付出,没有付出只有回报是不现实的,不劳而获的思想只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教师总结: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一)敢于担责1.学生阅读教材P71—72“探究与分享”。2.小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提示:值得。小青承担了责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教师总结: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3.敦煌“女儿”樊锦诗 (多媒体链接视频)教师总结:责任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成功。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樊锦诗的兢兢业业、不离不弃,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二)敢于担当 感动你我(多媒体展示材料)1.你认识这些人吗?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提示: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从耶鲁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等。2.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行为。提示:在承担责任时,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总结: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知道任何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懂得了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对于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我承担我无悔;我们应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无私奉献社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3 板书设计做负责任的人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有些抽象,宜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思考探讨如何对待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拓展了一些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明确了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奉献社会,才使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品质。这些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破本课难点。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第1课时 关爱他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关爱的力量,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知识目标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懂得关爱要尽己所能;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能力目标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关爱他人的意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关爱他人的作用。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艺术。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 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老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女士对老奶奶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怎样看待这位女士的行为?教师讲述:奉献社会,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关爱他人能给人带来温暖,社会需要关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1课时:关爱他人。学习为什么关爱他人和怎样关爱他人。二、新课讲授(一)关爱他人的含义及表现1.什么是关爱?提示: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2.你得到过哪些关爱?这些关爱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3.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关爱他人的图片。(二)理解关爱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公交车等待老人的温馨一幕,旨在引导学生对情境中乘客、司机、售票员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关爱对于他人、社会的意义,感悟关爱他人传递的社会正能量。1.展示教材P76第一个“探究与分享”。2.人物评价:分别对情境中的司机、售票员、乘客的行为进行评价。提示: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令老人深受感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3.你从中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因为关爱,大家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在与人为善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增进体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教师总结: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4.回忆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赶公交车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三)关爱他人也是善待自己活动一:关爱收获幸福(多媒体展示材料)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工人和保安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教师总结: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一)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活动一:小品扶不扶(节选)(多媒体链接视频)1.看完小品(节选),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关爱他人时受人的素质、客观情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误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关爱他人的行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这一基本素质,始终心怀善意。2.展示教材P77—78“探究与分享”。3.你如何看待这位中学生的行为?提示:是关爱他人的表现。4.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提示:耐心、诚恳地向自行车的主人说明情况,让她相信我说的话或者寻求证人以证实自己的说法。教师总结: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二)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几位中学生关于向贫困山区孩子献爱心活动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无大小之分,贵在心意,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应尽己所能,在能力范围内对他人进行援助。1.阅读教材P78“探究与分享”。2.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提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3.社会上有哪些主动关爱他人的人?(多媒体展示材料)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出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三)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活动二:关爱讲策略(多媒体展示材料)这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的故事。有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码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舒畅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实际上,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运。读完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关爱,为什么关爱他人以及怎样关爱他人。知道关爱他人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收获幸福;懂得了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还要讲究策略。关爱他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付出努力和共同行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就会充满爱的阳光。3 板书设计关爱他人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为什么要关爱他人,以及怎样关爱他人,教材中的事例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案例,通过讨论、辨别明确事理。为了激发学生尽己所能地关心他人的情感,特选取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人物事迹加以佐证关心他人的必要性。第2课时 服务社会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奉献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知识目标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能力目标结合生活经验说明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提高搜集、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你认为参加这种活动能给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教师过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2课时:服务社会。探讨为什么要服务社会以及如何服务社会。二、新课讲授(一)服务社会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曹师傅热心公益并带动周围人一起参与公益事业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服务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使学生关注公益活动,增强公益意识。1.学生阅读教材P80—81“探究与分享”。2.曹师傅的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提示: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曹师傅服务社会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能影响周围的人。3.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讲述:公益活动的好处在于,帮助别人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可以对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就会感觉个人不再是渺小的、隐藏于芸芸众生中的微小部分,而是对别人有意义的,为外界所认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二)服务社会 全面发展1.学生阅读教材P81“探究与分享”。2.小方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提示:通过参加义卖活动,小方与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见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活动:支教日记(多媒体展示材料)很多事情你不去做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去理解它。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当老师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刚开始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对他们也不够了解,在上课的时候,总有些学生不能耐心地听课,也就在这时,第一次发现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被人所珍惜是多么的不开心和难过。难过之余,它也教会了我作为一位老师是多么的辛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努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堂也慢慢变得生动和活跃起来,达到我们此次支教的宗旨:给他们带去新东西,传播新思想,激发新的兴趣。每个人都在努力着,加油着,几天下来大家都有些筋疲力尽,好多人生病,嗓子也沙哑了,但谁也没有放弃。8月16日一大早,好多学生送来了玉米、豆角还有橘子等食物,真的很开心,特别感谢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兴致更加高涨,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3.从这位大学生写的参加下乡支教活动的日记中,你发现她得到了什么?教师讲述:她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增长了才干。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学会与人相处等。所以说,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活动一:奉献社会我担当(多媒体展示材料)2003年开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16年来,29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在西部广袤土地上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仅2018年,服务期满扎根新疆工作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就有1372人,扎根西藏工作的有788人。阅读上述材料,说说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的。从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师总结:西部计划志愿者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愿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活动二:参加公益我能行(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在参加类似的活动时,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学生讨论回答)2.除了这些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服务社会的活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方式很多,比如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以参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可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果。活动三:传递正能量(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之《深海钳工》的主人公管延安,18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一个个细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积,成就了“大国工匠”的传奇。材料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卢永根——87岁的院士毕生积蓄捐教育。他“小气”,为省钱楼顶种菜;他“大方”,毕生积蓄880多万捐教育。他,是卢永根,8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他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这些都是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典范,他们的行为给了你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三、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知道奉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懂得了奉献和服务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3 板书设计服务社会4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服务社会展开教学,通过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补充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突出了本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不足之处: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方面仍需探讨。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第1课时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积极践行维护国家利益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懂得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能力目标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利益的含义。教学难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叙利亚战乱的图片)观看图片,谈谈感受。教师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曾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青年学生曾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学生的呐喊发出了所有同时代人的共同心声,激发了民众对山河沦陷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帮助民众意识到覆巢无完卵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1课时: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二、新课讲授(一)爱国情感材料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1.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提示: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材料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2.结合材料二诗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感?教师总结: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国家利益与我们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名言。(多媒体展示材料)提示: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二)国家利益的内涵1.展示教材P87“探究与分享”。2.结合篆书“国”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一”代表;三是以代表古代兵器的“戈”,象征军队组织,“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四是疆土与地域的境界和范围,以大“口”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國)字。“国”字的原创形态直接告诉我们:国家就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它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三)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材料)39岁的Daad从叙利亚来到黎巴嫩,离开叙利亚以后她失去了家、失去了4岁的儿子、失去了工作以及几乎所有的财产。为了保护自身安全,Daad要求不要拍摄她的脸,并改变了名字。她只是叙利亚1100万无家可归者中的一员,Daad与5位家人目前住在Baalbek农场的一个帐篷里。这段材料给我们哪些感受?教师总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四)国家利益的范围1.学生阅读教材P88“探究与分享”。2.分析一下国家利益包括哪些方面。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部署在韩国的萨德。(多媒体展示材料)往大了说这就是美国架在韩国的一枚大炮而且这枚大炮的观测范围确实广可以一直盯着中国看4.萨德的部署威胁了我们国家的哪些利益?教师讲述:威胁到安全利益、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萨德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其作用对于中俄都会是致命性的打击。目标导学二: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活动一:新年说愿望设计意图:我们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全面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1.学生阅读教材P89“探究与分享”。2.在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3.请简单阐述个人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述:每个人都渴望安居乐业、家庭和睦,都期盼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就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它离不开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活动二:“两会”展利益(多媒体展示材料)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交,体现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时刻铭记自己的入党“初心”,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是我们党永不脱离群众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1.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有怎样的关系?提示:(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2.感受国家力量(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军舰也门撤侨)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及国家利益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国家利益。同时也知道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密切联系。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3 板书设计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国家利益的了解,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国家利益观,养成维护国家利益的习惯。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基础知识,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情感,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本课内容表面上简单,实际上教学内容扩展面大,只有不断地扩展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个人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呈现知识的形象化方面做得不够好,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机械。第2课时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能够主动为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贡献力量知识目标知道要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能力目标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同人表现出的国家利益观念和行为;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教学难点: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父亲何力1984年在中印边境地区原始丛林留影;右图为儿子何宇恒2016年6月16日在拉萨市留影。父亲何力1983年入伍进藏,在位于中印边境的解放军某团三连当兵3年。何宇恒2014年研究生毕业入警进藏,在边境一线工作。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有这么一群“父子兵”:数十年前父辈们远离亲人,翻山越岭来到西藏守卫边疆,他们渐渐老去,相继离开了曾经战斗过的雪域高原;如今,他们年轻的孩子长大成人,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接力棒”指的是什么?“父子兵”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师总结:接力棒是指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怀爱国之情,以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努力维护国家利益。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2课时: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二、新课讲授(一)国家利益至上的要求设计意图:聚焦网络安全,旨在教育学生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平时网络交往活动中提高警惕,提高辨别能力,避免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给国外情报机构以可乘之机,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利益。活动一:随手拍有讲究(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名军事发烧友在成都某军用机场附近用手机拍下一张军机照片,发到互联网上。这位发烧友做梦也想不到,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为美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个投入巨资也没有挖到的军事机密——正在试验中的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媒体评论称,这名发烧友“随手一拍胜过了美国一年耗资800亿美元的情报业”。1.军事发烧友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我们要有爱国之情,要有危机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2.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信息保密与窃密之间的斗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严重影响国家利益的维护。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教师总结: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二)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活动二:危害国家利益的种种行为(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参加境外各种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或代理人的任务的行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行为;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或者将防地设施、武器装备交付他国或敌方的行为;组织、策划或者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活动的;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布文字或者言论,或者制作、传播音像制品,危害国家安全的;利用设立社会团体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制造民族纠纷,煽动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不听劝阻,擅自会见境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重大嫌疑的人员的。材料二:我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规定了具有恐怖性质的行为;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提示:当今时代,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维护国家利益。2.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学会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设计意图: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捍卫国家利益意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活动一:抵制萨德(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韩国乐天集团宣布出让旗下土地给政府布置萨德。乐天的行为引起乐天中国员工的不满,纷纷提出辞职。员工在辞职信中提到“国家利益大于一切”。1.员工辞职,个人会有哪些损失?提示:失业,需要重新就业。2.从长远来说,员工会有损失吗?为什么?提示:乐天的行为侵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损害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也损害了个人利益。教师总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国家利益是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整体利益照顾到了大多数人民的长远需求,符合大多数群体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一致的。活动二:缅怀先烈(多媒体展示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请列举几个为国家牺牲的英雄。提示:维和烈士申亮亮、杨树朋、李磊;抗洪抢险牺牲的战士刘景泰、空军歼-10女飞行员余旭、消防英雄孙茂辉。2.他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教师总结: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国家利益与个人的关系,明确了个人要勇于维护国家利益,不仅仅需要放弃,更需要牺牲。我们要养成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心中长存国家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抽象中蕴含着具体,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之对具体事例与教材理论之间形成理解。教学内容的唯一不意味着学生回答的唯一,要引导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第1课时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安全的意义;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背景和内涵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安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的内容。教学难点:树立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它由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上述材料在国家安全方面给你带来哪些感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稳定的环境,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加强,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大军队,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第1课时: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活动一:新闻播报(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新闻一:加拿大公民迈克尔因涉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被依法审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加拿大公民迈克尔,英文名:SpavorMichaelPeterTodd,因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于2018年12月10日,被辽宁省丹东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审查。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新闻二:云南省泸水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消息显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2月21日,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怒江州泸水市一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该养殖场存栏生猪300头,发病6头,死亡2头。新闻三:外交部:美国要求引渡孟晚舟实质是科技霸凌行为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3日表示,美国声称要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晚舟的请求,既不符合国际法,也不具备任何正当性,实质上是一种科技霸凌行为。她指出,美方声称要向加拿大提出的引渡请求,实质上是涉及美国对伊朗制裁法案问题。但是正如大家所知,华为已多次声明其遵守业务所在国的所有适用法律法规。1.什么是国家安全?提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教师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活动二:感受国家安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设计意图: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幸福和欢乐,初步体会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对比图片,谈谈你对人民幸福生活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认识。2.视频(多媒体链接视频——南京大屠杀部分实况)教师总结: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安定,社会才能稳定,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我们要了解国家安全,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努力维护国家安全。活动一:安全威胁面面观1.学生阅读教材P98“探究与分享”。2.图片反映出我国安全形势面临哪些挑战?教师总结:网络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面临挑战。3.你还能找到哪些威胁国家安全的实例?(多媒体展示一组威胁国家安全的图片)提示:领土争端、“台独”、生物入侵、水资源短缺、西藏冰川消融等。教师总结: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活动二:学习xxx对国家安全的阐释(多媒体展示材料)xxx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上述图片和材料带给我们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我国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巴厘岛火山喷发,我国紧急派飞机接返游客当地时间11月28日13时32分,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发生了自21日开始喷发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喷发,并且接下来将持续性喷发岩浆、岩石、碎屑及火山灰,或将发生爆炸式迸发。当地时间29日,关闭近3天的伍拉莱机场重新开放。中国南航、东航紧急调派客机,赶赴巴厘岛接人。截至11月30日当天,民航局安排国内航空公司共7架飞机协助近千名滞留旅客回国。3.视频欣赏(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游客亲历者讲述)4.结合材料和视频,谈谈感受。活动三:我为国家安全作宣传学生实践: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具体案例,说明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制作一期手抄报。(展示分组情况及各小组具体任务: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收集资料,第二组负责分类归纳,第三组负责手抄报版面设计)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了解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并能初步树立国家安全意识。3 板书设计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大多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不易记忆。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我们在本节中采用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理解,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思考。由于学生的国家安全观相对来说比较狭隘,所以讲解起来需要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理解,这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第2课时 维护国家安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的观念;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知识目标明白如何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损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能力;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大约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它降低水产品产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甚至威胁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云南昆明市滇池内连绵一千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由于水质污染和水葫芦的疯长,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至10亿元。水葫芦破坏生态安全,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教师过渡: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态安全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人类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第2课时:维护国家安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原因活动一:材料分析材料一: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开通了两个官方微博,分别为“中国火箭军”和“东风快递”,“中国火箭军”微博于19日发布了一条介绍视频,“东风快递”随后也发博称即日开始”营业”。材料二:“快递千万家,东风第一家;发货快准狠,敌人两行泪。”“东风快递,使命必达。”1.材料中的“东风快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发货快准狠,敌人两行泪”?提示:“东风”指的是东风系列的导弹,“快递”指的是快速定位,指哪儿打哪儿。“东风”系列导弹是我国的“护国重器”,是遏制战略对手的重要战略武器。所以才有“发货快准狠,敌人两行泪”的说法。2.结合对“东风快递”的了解,说说我国研制东风系列导弹的原因。提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教师总结: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原因宪法的规定;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二)如何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活动二:你说我说1.结合影视剧、纪念馆、书籍等,说说自己对军人革命精神的体会。提示: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笃定笃行、热血忠诚等。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的例子。提示:学生讨论回答。3.结合上述所学,说说如何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示: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目标导学二: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一)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巴西龟严重威胁本地龟及相关物种生存事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避免类似行为,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活动一:生活思考——生态安全急需保护(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展示教材P99“运用你的经验”。2.怎样避免发生类似的行为,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生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都跟我们个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二)维护国家安全的做法活动二:情境再现设计意图:教材以两个镜头为引领,让学生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止这些行为,让学生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1.学生阅读教材P101“探究与分享”。2.遇到以上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教师总结: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活动三:感悟法律的尊严(多媒体展示图片)1.学生阅读教材P102“阅读感悟”。2.思考:常某为什么会被批捕?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可以看出,常某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必然受到法律制裁。教师总结: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为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我们在本节中采用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拓宽知识面,应尽量多给学生呈现相关知识和资料。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第1课时 关心国家发展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国家巨大进步,激发自豪感;能够正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知识目标了解祖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了解国家发展中的问题,知道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目标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建设中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国家的发展成就而自豪。教学难点:正确看待国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你知道国家建设取得的这些成就吗?教师讲述:图1—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图2—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图3—C919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机体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虽然大量部件是利用全球生产分工合作(减少成本)。2017年5月5日上午,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图4—大桥由云贵两省合作共建,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这也是世界最高的桥梁。教师总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众志成城,脚踏实地,共同奋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第1课时:关心国家发展。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身边变化展成就1.学生阅读教材P104“探究与分享”。2.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国家进步(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3.我们身边的变化还有哪些?(多媒体展示材料)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国家建设方面的成就,课上由小组代表发言。提示:(1)以科技、法律法规为例。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墨子号”圆满实现目标;“天舟一号”完成多项应用;“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开通;“一箭双星”发射北斗三号;“复兴号”命名并投入运营;“造岛神器”“天鲲号”下水。(2)2018年1月1日,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将正式实施。《导游管理办法》规定,强迫购物将被吊销导游资格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外卖商户必须有实体店;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刷单炒信”可吊销营业执照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3)2018年1月9日,科技部宣布,我国科技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量首次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教师总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科技创新成就斐然;惠民利民政策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成就说明我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1.学生阅读教材P106“探究与分享”。2.实际生活中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提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料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3.展示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4.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信心百倍促发展1.你还知道我国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国家是怎样解决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可由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展示材料)提示:(1)国家出版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剑网”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侵权盗版。(2)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指出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3)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目前,相关网站开展了自查和清理。该部门将持续关注,对不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造成有害视频及信息传播的企业,一经查实,必予严惩。(4)海关总署表示,中国海关正在牵头制定《跨境电商标准框架》,这将成为世界海关跨境电商监管与服务的首个指导性文件。(5)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了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要求三家企业立即进行整改。2.对国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你有何感想?教师总结:在看到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这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国家在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为国家发展取得的这些成就而自豪。我们也发现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家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去解决,取得了积极成效,所以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 板书设计关心国家发展4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侧重于了解国家的成就与发展中的不足,激发学生为国家成就而自豪的情感,激励学生正视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到国家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从而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在讲授新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国家发展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及措施,有利于学生感知国家变化,关注国家发展。布置这一任务时应明确每个小组负责的主题,通过在课堂上展示搜集的资料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2课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崇尚劳动,感受历史进步、国家发展是劳动者创造的,尊重劳动者;积极发扬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重任知识目标明白劳动的作用;懂得劳动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懂得发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新的辉煌;明确青少年应担负的历史重任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具体事例思考、认识劳动的价值和发扬实干精神的能力,增强接力奋斗的行动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尊重和学习国家的建设者。教学难点:实干才能创造未来。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阅读教材P108“运用你的经验”。2.唇枪舌战:开展一个课堂小辩论活动,论题分别为:(1)国家发展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2)国家发展是大人的事,所有大人都应该努力工作。(3)国家发展是每个人的事,中学生也有责任。教师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发展是每个人的事,我们中学生也应关注国家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第2课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感受劳动成果(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这些图片展示了我国哪些成就?提示:图1—首次亮相的红色“复兴号”,是中国最新一代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洋基因”到“纯中国”,中国标准占84%;图2—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3—xx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图4—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待发。2.这些成就是谁通过什么方式创造出来的?提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活动二:劳动者的身影(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学生阅读教材P109“探究与分享”。2.他们为什么令我们感动?提示: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3.你还能说出身边令你感动的劳动者吗?简述其中几个人物的事迹。(学生讨论回答)提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的贵州遵义老支书;谢海华、谢芳——30载濡沫相惜的“中国好人”;王珏(兰小草)——海岛医生匿名捐款15年;刘锐——守卫祖国海疆的轰6K“超大胆”机长;西藏玉麦人——半个多世纪坚守祖国雪域边陲;杨科璋——五楼坠落仍紧抱孩子的烈火英雄;等等。4.了解先进人物事迹,说说你的感想。教师总结: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活动一:实干实现中国梦(多媒体展示材料——宁允展:研磨高铁的毫厘之间)精益求精,是宁允展对技艺的不懈追求。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100余列高速动车组,在祖国大地安全飞驰17亿多公里。扎根一线26年,宁允展有着与很多人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正是有了一个个高铁人的匠心凝聚,中国高铁才能后来居上,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国创造,让中国收获全球敬意。1.宁允展和他的工作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提示: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2.怎样理解工匠精神?提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3.他们的成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总结:实干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今天,国家建设展现出光辉灿烂的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接近现实。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活动二:辩论——书本知识与实践谁重要1.学生阅读教材P111“探究与分享”。2.学生分两组进行讨论。3.展示双方观点:甲方观点: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乙方观点:实践更重要。教师归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书本知识应与实践结合起来,现在这个阶段学习书本知识,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活动三:培养科学精神(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立于1982年,开始是每两年一届,而后改为每年一届。它是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1.学生阅读教材P111“拓展空间”。2.面对国家的期望,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总结:我们是国家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明白了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懂得了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我们青少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肩负起历史重任。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感知国家建设成就,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明确踏实肯干才能取得成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要努力学习,激发自己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国家建设的成就、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的事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辩论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哪个重要时,教师给予明确的结论,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为国家作贡献应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在引导学生明确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时,讲述不够清楚明了,这是本课时的不足之处。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二、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审定2022年秋改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全册)
新版人教版一年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2022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道德法治
发布时间:2022-07-20 21:11:04
页数:59
价格:¥4
大小:361.54 KB
文章作者:半路出家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