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上册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大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大全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3
2
/63
剩余6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大全《沁园春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三、说学法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学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老师介绍写作背景(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2.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一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象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学生交流)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学生交流)例如: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配上幻灯片)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师生一起朗诵上片。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例: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生三:“风流”“今朝”要重读,表现出诗人的豪迈的胸怀和自信。(示范)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品读文本,激扬文字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生二:我喜欢这个“望”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四)诵读全词,升华感情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五)徜徉诗路,吮吸营养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本文的板书设计为: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下片:点评历史英雄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我爱这土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文安排在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单元提示里共有三点要求,一是关注具体意象,二是体会思想感情,三是借助朗读手段感受情感。本课特点:《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0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编者把它安排到第一单元,其导引作用和显著地位可见一斑。2.在学情方面: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一时已学过多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考虑,我把本课目标设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2)能找到诗歌的主要意象,说出土地的象征意义及作品表达的情感;(3)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认同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3.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标中要求以及本课文体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达到当堂成诵。4.教学难点:因为作为当代新时期的城市的孩子对土地没有概念,没有感情,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二、说教法根据要构建高效和谐课堂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的教法:一是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深沉悲壮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角色。二是朗读法。新课标重视朗读,对朗读、默读都有严格要求,还要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律,本文文质兼美,字字含情,适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三是讨论法。讲意象隐含的象征意义时,用讨论法,可以生生讨论,可以师生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四是点拨法。就是针对学生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相机点播来突破难点。记得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用好点拨可以让学生有拨云见日,如梦方醒的感觉。三、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一是朗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读透,老师讲再多也没用,所以要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二是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汲取知识营养。四、说教学流程我们上课前一般有课前活动。有时轰炸背诵,有时美文积累,有时好书推荐等。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提前让学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天上的街市》《秋天》《沁园春·雪》,上课前进行两分钟轰炸,一般能检查10到20个人的背诵。一、激情导入。(1分钟)两分钟课前活动之后,是激情导入,本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有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捍卫她而披肝沥胆,在她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她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自己的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我上课喜欢用精致优美的语言开场,实践证明,它能奠定语文课堂的学习基调,既具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二、预习检测。(5分钟)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老师再补充。(艾青,原名蒋海澄,他对农民、对土地有儿子般的真情,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轰动诗坛。)然后检查的是字词,我会利用大屏幕检测反馈“喉咙”的“喉”、“黎明”的“黎”,还有“的、地、得”的用法。这样做是为正常的朗读课文蓄势,同时也为阅读课文,默写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三、读课文。(13分钟)一读要读准读顺,读对了音,不卡、不重复就行。二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我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基调去读,在这个环节可以插入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就能读出激昂悲壮的语气。指导学生要放开胆量,张开嘴巴读出来。三读要从细节入手,读出重音停顿,让学生互相点评。四读用齐读,用大屏幕上标好重音停顿的诗句辅助一下,尽量读出高潮,读出力量,学生读了这么多遍,有的人应该能背下来了。有道是“三分诗,七分读”。这个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提高朗读能力,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这一板块,预计用时13分钟。四、研读赏析。(15分钟)。学生读完后心潮澎湃,这时顺势抛出问题思考,我在这个环节所设的三个主问题是:第一个主问题:文章开头出人意料,他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有何用意?鸟结局如何?在国难当头之时,连鸟都奋力抗争,何况是人呢。让人联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极强的鼓动力。最后鸟死了,连羽毛都化成泥土,让人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甘于为祖国牺牲的精神。第二个主问题:用笔划出鸟儿歌唱的几个对象,分别指出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这里“土地”象征着被日寇侵犯的国土,或是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着人民内心悲愤的心情,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小日本儿侵略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抗日胜利的曙光!这四个对象的核心是“土地”。第三个主问题:最后一段的作用。这个题中考常考,启发学生说出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用了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直抒胸臆,抒发爱祖国、爱土地的感情等要点。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五、拓展延伸。(3分钟)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仿写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学生思维卡壳,那么老师在启发的时候可以随口说几句,如“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带微笑?因为我考试考得实在是好。”“为什么我的心里老是郁闷?因为我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为什么我心中有丝丝伤感,因为我对我的成绩感到不满。”再让学生仿写,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六、课堂小结。(2分钟)本课的收获,可以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课小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既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熏陶,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从而真正彻底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七、布置作业。(1分钟)1.背诵默写这首诗,并预习《乡愁》,争取三分钟背过。2.继续背中考要考的六首现代诗。3.课外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前两个题为备考做准备,最后一个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扩大其知识面。八、附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象征:我=鸟土地=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唱土地河流风黎明主旨:爱土地爱祖国板书设计能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主旨、写法一目了然。结束语:以上是我的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发言,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兴趣的培养,注重内容的理解,注重写法的借鉴是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课堂鲜活生动,让学生爱学、会学语文,是我的课堂追求。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乡愁》说课稿《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教学过程(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五)作业设计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一、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是部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梁启超的一篇有关事业与人生的演讲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发人深思,让学生们体会敬业乐业的趣味。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的情况都有待加强。本篇课文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文章,因此,有必要学习。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敬业乐业的精神主旨和演讲特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议论文的论据、论证的领悟和演讲特点的体会。难点: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信念和宗旨。五、教法学法教法:本文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初读、细读、总结读书、扶放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学法: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提升道德情感。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通过同学们的答案,我会总结渡句:同学们的理想都非常的远大,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敬业与乐业》(板书课题)。文章演讲特色引人入胜,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但想必同样会给同学们许多启示。(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落实这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打下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进入这部分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阅读,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紧接着教师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层次清楚,说理透彻,以敬业乐业为论题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就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三)细读课文,品评语言:1.首先我会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过渡语:通过同学们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找到答案。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学生也属于梁启超所说的业的范畴。那什么是敬业呢?2.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说明敬业的呢?这样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第六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写“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也是为了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个观点。)3.紧接着追问学生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具体方法进行论证的?这时通过学生之口,找到通过事例来证明观点。也就是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这两个事例正说明敬业的含义。除此之外,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过渡语句:文章的六、七自然段作者都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阐述敬业的含义的句子很多,那什么又是乐业呢?4.对于乐业分析部分可以通过赏析精彩片段第六段进行精读。分论点: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说出乐业就是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作者所说的“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吗?(设计意图:在理顺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什么是有业、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课文做准备。)最后,全班齐读课文,体会演讲的语言特色与议论文的层次结构、生动有力的论证。七、小结与作业:小结:正像作者再最后一段总结的那样“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作业:梁启超进行这次演讲的时候,是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他的观点有改良国民性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肯定有些思想已经不适时宜,这也就是我们的作业:写篇辩论稿,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用充足的论据使自己的观点站住脚,注意要用到本节课学到的议论方法。准备下节课进行辩论。(设计意图:一是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另外也学以致用。辩论稿本身就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过程严密,才能让人无懈可击。)八、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五)布置作业: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附: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 果赞美圆明园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讽刺侵略者 “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一、说教材《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二、说教学目标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及学法(一)说教法诵读法、引导法(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二)学法“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一)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二)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第一步:激趣入文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第二步:交流知文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字音:属()汤()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观②通假字:属具虚词:以然则若夫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吾谁与归?(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第三步:吟读品文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为议论的写法。)(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第四步:赏读悟文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内容?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楹联中的“两字”是哪两字?(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表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第五步:怡情拓文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领学生齐读: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三)课后学习: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习。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泽民生”的“平生之志”。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更为开阔。五、说板书设计岳阳楼记范仲淹议论:忧乐抒情:悲喜写景:阴晴叙事:缘由(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典再现。)小结: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凸显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要求。围绕一个“读”字,突出一个“动”字,注重一个“导”字,感悟一个“美”字。最大限度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正所谓,“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醉翁亭记》说课稿一、说教材《醉翁亭记》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多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虽然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把对山水和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游记中,如诗如画,使我们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2.理清思路,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三、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我采用以下两种教法:1.创设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自学——点拨——归纳”法: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本课的“自学问题单”,让学生结合“自学问题单”先自学,预习课文;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解疑,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逐步解决“自学问题单”中的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四、说学法郭沫若先生曾说读书要“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后,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说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自学问题单”。“自学问题单”如下:⑴我能扫清字词障碍,诵读全文吗?⑵我能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吗?⑶我能说出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和亭名的由来吗?⑷我能找出描写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句子吗?知道它的作用吗?⑸我能找出描写太守、宾客、游人游琅琊山的四幅情景图吗?知道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吗?⑹我能说出太守归时的情景吗?能找出主旨句吗?然后,学生结合“自学问题单”自学,预习课文。(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课件展示醉翁亭优美的自然风景画,画面左上方,一幅卷轴缓缓展开,呈现出课题:醉翁亭记。(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我用这种声、图、文巧妙结合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同时得到视觉、听觉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本文的积极性。)2.时空连线课件图文并茂展示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更形象、更直观,能加深学生对欧阳修的了解,对本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3.课文阅读⑴小组读:四人一小组,每个学生提出生字词,相互解答,扫清文字障碍。⑵学生听读:课件展示本文的示范朗读,其中配有文字、画面,让学生在陶醉山川美景中感知文章的正确读音。⑶反复朗读: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个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以达到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在熟读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从学生熟读开始,反复朗读,然后再疏通全文)。4.词语解释⑴小组合作解疑:小组中每个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合作讨论,相互解答,然后把小组都不懂的内容记下来。⑵集体合作解疑:每一小组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全班合作讨论,解答,教师点拨。⑶自由逐句翻译:每个学生在理解难懂的词句后,逐句翻译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⑷教师归纳质疑:课件展示几个重点词汇和句子,向学生质疑,看大家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要注意积累词汇;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翻译这一环节中,我都是按“自学——点拨——归纳”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的)。5.理清思路本文共四个自然段,我采用逐段分析、理清思路的方法。⑴探究第一段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⑶题,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一段内容。⑵探究第二段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⑷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二段内容。这一段涉及到全文的难点,要让学生能流畅说出描写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句子,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对表达作者“乐”这种心情的作用。⑶探究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⑸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三段内容。这一段重点要学生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⑷探究第四段小组合作讨论“自学问题单”第⑹题,教师巡回适时点拨,最后归纳,课件展示第四段内容。这一段重点让学生把握主旨句:醉能同其乐(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一环节我完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也履行了我的“自学——点拨——归纳”的教法。另外,课件在展示每一段内容时,都采用创设情景法,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6.把握主旨,小结全文课件再连贯性地展示四个自然段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乐”字和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从而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7.拓展延伸体会文中作者的“乐”,以“乐”为话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自己或家人、朋友的“乐”事。(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设计这一环节不仅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8.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以上就是我讲《醉翁亭记》的做法,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湖心亭看雪》说课一、说教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五、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说教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古诗文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文是一篇酬答诗,作者通过对好友赠诗的回答表现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对于诗歌这种文体,他们已接触过很多年。但由于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来,因此,导入新课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补充一些他们可能不太清楚的知识。我先会补充“酬答”这一古代文人社交传统。用PPT出示一些酬答诗,如《闺意献张水部》《赠李颀》,然后引入本课。(二)初步感知这首诗是酬答诗当中的“答”,其中有些内容与赠诗是相关的,所以我会在简单介绍刘禹锡生平之后,用PPT出示刘禹锡所酬答的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赠诗,并稍作讲解。有了背景知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立体、完整。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尤其是诗词这类非常富余音韵美的文体。因此,在本课开始,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请他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同时请学生结合注释简述一下全诗的大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诗文内涵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三)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节信息是如何通过逻辑框架服务于主题。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PPT按诗文顺序所涉及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2.第二联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诗文的四联,内容上涉及了内容、语言、手法,通过从这三个层面的把握,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主旨。(四)巩固提高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我们本节课的思路:内容、语言和手法结合分析,并组织语言表达。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种自学方式,口头表达又是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五)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升华。因此我会在回顾了内容和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上的总结。如下: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遇到挫折后,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叹息抱怨,而是勇敢豁达地继续生活下去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基于此,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七、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文章的关键字句和情感走向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故乡》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四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四.教法学法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五.教学过程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闰土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年轻时年老时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五、作业练习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六.附板书设计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少年闰土 →对比← 中年闰土可爱、勇敢、活泼 麻木、迟疑、受尽苦难人物 (喜爱、崇拜)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年轻杨二嫂 →对比← 年老杨二嫂 爱打扮、精明 贪小便宜、尖酸刻薄(不讨厌、不喜欢) (厌恶、讨厌) 情感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行路难》其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2.学情分析《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第一、抒情诵读。 《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4.教学重难点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三、说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6.拓展延伸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7.教学小结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8.兴趣作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五、说板书设计行路难(其一)李白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1.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的学习中已持续的诗词训练,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4)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5)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6) 重点: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7) 难点: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8) 3.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9) 说教法 (10) 3.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积极进行知识的交流、重组、汇总、统一。在回答问题时,各组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特别注重答案不一致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的进行思考,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也要积极的予以指导和导引。使之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11) 3.2学生学法:以朗读、小组合作研究为主。符合当前课改精神,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 4.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3) 教学程序及设想:我的授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引入,朗读,整体感知,细处分析,结合背景,深入主题,及时反馈等几部分。 (14) 4.1引入。由"北宋诗歌评论家胡仔评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引入:把对本词的高度评价直接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15) 4.2朗读。首先由我进行范读,强调朗读的要领,如停顿、重音、平翘舌、语速、情绪等。然后请举手的同学分别朗读,合作朗读。并请学生指出朗读的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优点。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和充分朗读,这是理解的前提,面对参次不齐的朗读水平,指出缺点,及时改正,指出优点,符合课改精神,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2) 4.3解读字词。请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解课文出现的实词。目的在于积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其他文言文打好基础。 (3) 4.4翻译。请各小组学生分别翻译自己承担的段落内容。对于学生无法解释句子,我做相应的指导。我想无论是哪里的学生,都要重视基本的能力的培养,古典诗词离我们和久远,任何一篇古典诗词或者文言文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上进行结构和思想上的分析。因此,翻译课文无论难易,都要当作一个重点的步骤进行。 (4) 4.5具体的教学分析。首先,我出示问题,由各组学生合作研究,汇总信息。如A本文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上下阙都写到了一个事物是什么?用了哪些句子来进行描写?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处不胜寒"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由简入难,由浅入深,不停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连续的思考当中,问题的答案也从开始的文中可寻到后来的结合背景方可解释。在上课的前半程没有把介绍北京单独拿出,其目的就是避免教学的程式化。在文中结合背景更显出背景对于分析诗词的重要价值。 (5) 其次,对于下阙内容。第一个提出的问题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描写什么事物的?或者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接下来,承接着这个景物,深入分析作者为何无眠?无眠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诗词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纵观整个诗词。作者借月要表达的主要是思想什么?通过层层的深入分析,由景入情,不仅指导了学生写作上的层次和结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诗词的能力。 (6)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的。如遇到难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我再予以相应的指导。学生的诗词能力是自己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因此,相信基本上可以解决的很好。 (7) 4.6总结全文,说出体会(可作为作业在自习课检查)。总结的内容一方面是诗词写作思路的分析,还有思想的深刻,即苏轼在被贬官的时候保持的旷达胸襟和寄情兄弟,期盼团圆的心情。课后我的个性理解更多的是侧重这个方向写作的。 (8) 5.及时反馈 (9) 在自习课检查学生的实词和诗词的背诵理解情况,还有写的读后感。因本篇诗词的重要,所以强化学生的理解。《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一、说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人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小说描写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家,可当他们意外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竟然拒绝和他相认。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二、 说教法: 1、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的教学,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联系实际,对作品的主题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理解小说主题。能力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3、教学重难点: 重点:(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 (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4、教学方法:(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称呼”“亲情”三者的变化关系这条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小说的阅读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2、 学法指导: ①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应将精读与泛读有效结合起来。②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题,并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③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注意多角度分析与把握人物的形象。并能联系实际,发表见解。四、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疏通疑难字词。2、了解作家生平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生活在哈福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设计意图:抓住小说的重要镜头,关键话语,预知故事情节,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围绕于勒写了哪几个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语,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同时,能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分析小说中对比的写法。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对比这种写法功不可没,你能找出几组对比吗?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找到的对比有:(1)遇于勒前后菲利普夫妇(主要是克拉利斯)对于勒的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 (2)于勒身世的前后三次变化; (3) 叙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说明: 主要探讨(1)(2)两项对比(大屏幕显示)于勒的经济状况 对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贫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恐怖) 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盼于勒(希望) 贫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躲于勒(恐怖)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与对比的写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既能学习对比这种写法,也能在比较中,体验人物内心,更能直观看到金钱与亲情的较量。总结:于勒的遭遇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富在天涯是兄弟;穷在咫尺竟相避; 横批:唯钱是亲( 适当延伸拓展有关金钱的话题)第二课时(四)品读课文,剖析人物1、问题设计:你最同情谁?(多媒体展示)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其令人同情之处,请指出“你最同情谁”,并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说明你为什么最同情他。(说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勾画圈点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菲利普最令人同情--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随着于勒境遇的改变,他们也从虚幻的幸福巅峰跌入显示悲苦的深渊。他们的希望顿时变成了泡影,旧仇未了又添新恨。“我”是最令人同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纪的“我”却要经历这样的世俗斗争。不能跟亲叔叔相认,还要跟在父母身边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可怜。于勒最令人同情--他的一生坎坷,老年仍然要承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去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怎么还能寄希望于别人呢?姐姐最令人同情--她憧憬的甜蜜爱情竟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也许她所期待的婚姻将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能较为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问题。2、分析小说主人公,为探究主题打基础。 问题设计:若瑟夫、菲利普、克拉丽斯和于勒,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谁是文章的主人公?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能判断出作者的侧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这也为探究小说主题打开了突破口。(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五)多元探究小说主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多数同学能谈到菲利普夫妇 “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对他们嗤之以鼻,对于勒深表同情。那么,对于这几个人物,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勒,除了同情,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点别的什么?这几个问题对深入接读文本,多角度理解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展示三个相关主题,学生展开讨论(1)菲利普夫妇家庭生活困顿,于勒以前拖累过他们,所以他们这样做也很无奈,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他们,所以我认为作者的目的在于鞭挞资本主义社会。 (2)菲利普夫妇本质上还是善良的,但是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女儿的出嫁问题,因此,我觉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于勒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结局是必然的,我认为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正直、实在,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了,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入了,这样就把握的了文章的重点问题。(六)联系实际,在文本体验中获得启发。 问题设计: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你家有于勒这样生活困顿的亲戚吗?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多媒体出示问题) 这一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这样学校教育的德育目的就达到了。(七)拓展延伸,培养想像力。 以 “五年后,门铃响了,我去开门,发现正是于勒叔叔……”为开头,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对于这样的一个意外,家人是如何表现,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五、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意境,有层次的探究文本。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乐趣。(二)语文课堂也应适当“留白”,即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反思的空间。适当“留白”,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 二、 1、 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三、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2、本课的知识体系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3、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3、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4、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5、 教学重点:6、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7、 【理论依据】:8、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9、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10、 二、说教法:11、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12、 三、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二·三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13、 四、说教学过程:(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14、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15、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1)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2)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3)。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3)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4)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5)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6)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7) 【设计意图】: 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8)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9)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5)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一、说课标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2、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理解内容,疏通思路,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课标中还倡导学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二、说教材1、本单元都是议论文,教学中要明确传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适当训练。2、本单元课文都是一些随笔杂文,写作背景和作者不是深厚就是陌生,在授课前要加强预习指导。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仅是议论文,还是驳论文,所以教师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还要初步掌握驳论的相关知识。鲁迅写此文时是在“9·18”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了解很少,教师要有相应的准备。针对以上情况,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熟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3、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并感受语言风格。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教学难点:感情朗读,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三、说教法学法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是理解词句意思、文章内容的基础,更是梳理本文论证思路的关键。特别是感情朗读,对感受作者的驳论语言风格很有帮助。2、讨论法:有很多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质疑发问解决疑难问题的好方法,而且通过交流容易使学生自主进入文本。本课论证思路的梳理基本上是想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特别是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这个难点,教师也想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4、用多媒体: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导入用“9·18”视频资料,能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当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一段“9·18”视屏,结尾恰好是“民族危亡”四个字,引发学生阐述“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会做什么?”“可当时有这样的一些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又是如何说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齐读题目(感情轻重有不同调动)。此环节的意图是: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交流并补充关于鲁迅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背景知识。对于写作背景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和难读的字音、难解的词意、句意教师要及时纠正、解说。此环节的意图是:遵循学生阅读规律,首先解决阅读中的疑难,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采用分组朗读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完成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任务。A组同学读1—2段,找出对方论点和论据。B组同学读3—5段,找出作者在这部分中表明的观点和依据。C组同学读6—9段,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论据和结论。通过一段段反复诵读,学生小组讨论质疑、教师答疑纠正的过程,梳理出文章的论证思路。此环节的意图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四)精读片段,感受语言。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9段,力求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批驳语言的辛辣、讽刺,适当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指导。最后再齐读文章题目。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感情范读会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五)拓展迁移,学以致用。给出“话题: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引发学生的思、辩,使课堂教学学、用结合。(报纸上经常刊载:90后娇生惯养,不够坚强,不懂得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于是有人慨叹曰:90后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文档下载https://www.wendangxiazai.com/b-3f191101cc175527072208ef-3.html失去希望的一代人。请表明你的观点,模仿7—9段的思路说一段话。)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必要的德育渗透和哲学思想,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把语文的“读、说”能力融为一体。(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初识驳论别怕难,理清思路是关键。反复阅读细斟酌,学以致用重实践。作业:把课堂练习说“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这段话写在日记本上。此环节的意图是: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最终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总结、感悟、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怀疑与学问》说课稿一、说教材1、首先明确教材所处的位置以及它承担的教学任务。《怀疑与学问》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议论怎样做学问的问题。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学习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以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为学习驳论文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教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课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认知目标a、记忆论证的内涵。b、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重难点)c、理解“怀疑”与“学问”间的关系,领会“怀疑精神”的积极意义。②情意目标a、懂得求知治学的正确态度与途径。b、教育学生不可怀疑一切,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③技能目标摘录名言警句,编制卡片。3、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议论文的论证”。因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和写过简单的议论文了,所以内容理解不难,重点在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议论,学习并实践文章所倡导的精神和方法。三、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本文拟采用八字法、点评法、讨论法、反刍法。现代教学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叶老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适时点评,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填写图示导读与讨论竞赛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比较阅读《发问的精神》,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四、说学法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忆不仅是如何受使受教者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授鱼”不如“学渔”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学生学习采用批注法、讨论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学习,形成整体效应,通过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但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五、说教程本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抢答激趣—导学定标—速读感知—填图导读—竞赛精读—联系生活—反馈检测—知识迁移—归纳总结”。这一教学程序让学生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到应用知识,成螺旋型上升,符合科学的学习方法,符合循序渐进原则。1、抢答激趣为了让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我课前出了两道知识竞赛题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的兴趣。(1)请解释论证的内涵。(2)请说出常用的论证方法。我认为这样设计的好处:通过竞赛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学生了解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填“图示导读”,把握重点。2、导学定标和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3、速读感知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理解、分析三的问题速读课文,做到“三到”、“四边”,即:眼到、手到、心到;边看、边划、边批注,边思考。学生自行扫除字词障碍,感知全文。这一步骤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填图导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图示导读(即课后练习二),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教师在学生填图时巡视课堂,对中差学生、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全班讨论、订正、完善图示导读。通过图示导读的填写,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确定讨论方法,突破重点难点,为达到而不。教师巡视辅导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及时搜集回各种反馈信息,为讨论指导作准备。5、讨论竞赛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4道思维训练题,(用幻灯投影)①什么叫“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阐述的?②课文开头两段的写法有何好处?③第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④说说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这4道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整个思维训练的排列由理解、分析到揣摩、运用,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这些思维训练题,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答竞赛,每个大组必抽答1题,答出来的加10分,答不出的可由其他小组各抒已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最后决出2个优胜小组给予加分奖励。学生的好胜心得到满足。6、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对以下2个问题的看法: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如何才能获得真才实学。②在生活中是否要怀疑一切呢?通过让学生谈自已的想法,让学生领会“怀疑精神”的积极意义,又教育学生不可怀疑一切,教师点拔时可用现在法轮功顽固分子担心地球要毁灭的无稽之谈作例子,教育学生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一程序的设计完成情意目标,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学会生活。7、反馈检测根据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我们知道,“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设计反馈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考察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的掌握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进行互评,以便补漏。8、引导迁移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发问的精神》指出它们的论证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9、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将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归纳板书,即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让学生在仿读课、自读课中依据“导读”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自学阅读。六、作业设计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摘录下来,编制卡片。此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做为理论论据的习惯,为写议论文积累资料。《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一、说教材1、单元及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创造性思维》,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些词的意思。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学习重点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二、说学情及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情景导入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预习检测同学们自主完成预习题,完成起二人互查,师生共检查。(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2、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游戏规则如下:(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3.比赛正式开始。4.宣布比赛结果。5.监督员总结:游戏方法如下:(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3)第三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右边成员伸出左手,两两交差,形成斜坡,第一位成员左手抛掷钥匙,钥匙顺着斜坡滑落到第十位同学的手中。历时比第二组短。(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6.教师总结: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创造宣言》说课稿一、说教材 《创造宣言》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这篇文章告诉读者:只要你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人人都能创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关注人文性,所以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我将《创造宣言》的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演讲词(驳论文)的文体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创造”,体会作者情感;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师作为教材和课堂的自由的研究主体,应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于是,在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我尝试运用“问题点拨·自主探究”的语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讨论等。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语言功能,提高表达能力。三、说教法过程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预设的目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氛围,生活导入首先,我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删改的文章开始还有这么一句话“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我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谈一谈宗教中造物主的创造故事,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入新课:“对‘创造’,同学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行之和他的《创造宣言》吧。”这一衔接语自然引出了简介作者的环节。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去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试图通过一个大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和初步探究。步骤1:自主探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关于创造,本文列举了哪些人和事?并请就其中一二个你自己熟悉的事例谈谈给你的启示。”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创造需要勇气、智慧、信念”。而且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并做好相应地点拨启发准备。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出于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的目的,步骤2:分小组合作探究:1、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语段,并从不同角度(如语言特点、修辞特点等)去品读理解作者情感。这一设计,意在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字词的品味,去感知作者的心声,感受和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1、我们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引导学生注意两组反义词,并通过删除“平凡”“单调”,与原句进行比较表达的效果)2、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引导学生注意“类比”方法、“反问”修辞,并要求通过改换句式进行比较表达的效果)3、歌德说:……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意志才变得过来。(引导学生注意引证法,及排比句式的作用)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将‘人人是创造之人’放在排比句的最后”)步骤3:既然是演讲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处理语音、语速、语调、语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通过品味语言,技巧朗读,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自然生成演讲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演讲辞的特点。拓展延伸:另外,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创造”,我及时延伸,先启发学生联想古今中外富有“创造”精神的例子后,列举学生身边的事实。用这些例子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从而达到树立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最后,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批驳文的结构,同时,让学生,围绕批驳-反思-创新的结构,来我有预想句式:有人说________,不能创造,我可以批驳他____________旨在领引学生再一次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并利用感情的“余温”自然引出结束语:“这话语也许如同一切道路格言一样知易行难,但是,绚丽的风景恰恰盛开在险峻的山巅!让我们用智慧、信念,勇敢地去“创造”吧!你,虽如沧海一粟,但是,你也同样可以创造‘我们人类的伟大’!!!”(顺势利导以慷慨激昂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再一次鼓励学生勇敢地创造,实现自身价值。并做到课堂结构的前后呼应。)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请大家翻开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读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范进中举》说课简案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抓住范进的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二)能力目标: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思想及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三.说教法1.朗读法;2.讨论法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举考试的相关常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考。古代有选拔人才的方式吗?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也有一些,比方说举孝廉等,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方式,它是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唯一出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古代的读书人——范进-——看看他的人生悲喜剧。(板书:范进中举) (二)范进这个人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他54岁的时候,终于中举了。可他喜极而疯,他疯狂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很能代表他的心声:“噫!好了!我中了!”(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赏析这句话的内涵。明确:“噫”,叹词,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好了”,它是相对于不好而言的,“好了”的原因就是“我中了”!那么范进中举之前有哪些“不好”,中举后又有哪些“好”呢?(由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理解对比的手法、讽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扫描全文后,填表中举前经济状况穷,无米下锅富,地位低,癞蛤蟆中举后:有钱有房社会,社会地位高,文曲星这里着重抓住两个人物分析:范进——热衷功名,迂腐狼狈;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小结:中举前后,地狱天上,追求功名大半生,中举发疯很正常! (三)问:范进的疯病是谁治疗好的?“药方”是谁开的?学生容易回答出两个人物:分别是胡屠户和报录人 (四)追问:报录人不是医生。为什么能开出治疗范进疯病的药方?明确:报录人见多识广,可见,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这就更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科举制度毒害的不是范进一个人,而是读书人这个群体! (五)讨论:为什么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老了还能中举,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死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进行同类文体同类人物比较阅读)提示:从时代和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讨论,吴敬梓毕竟也是个封建文人,而鲁迅却是个彻底的反封建主义者,他是革命家。 (六)讨论:科举制度和我们今天的高考有什么异同?提示并总结:相同点:都是选拔人才。不同点:科举制度腐朽,选拔的是一群废物,是统治者愚弄笼络读书人的方法。中举了的就是“范进”,没中的就是孔乙己,当然,我们今天用历史唯物的观点看,科举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而我们今天的高考选拔的是祖国的建设人才,尽管它也不是尽善尽美,但是,以中国目前的国情,还没有其他更为合理的能够取代他的办法,那些高考没考取的学生,脚下还有路!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 亲叩惆怅拥炉抱膝枉驾侥幸 光阴荏苒顿开茅塞衣襟尽湿 3.精读赏析 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 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刘备自己“徐步”而入。徐,缓慢,没有声音。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刘备呢,“拱立阶下”。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哭。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平,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习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 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一顾、二顾——真诚 三顾——虔诚 关、张:侧面烘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创造宣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孤独之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故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水调歌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雪》
202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说课稿
202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岛》说课稿
202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说课稿
202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说课稿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2 20:34:03
页数:63
价格:¥3
大小:314.51 KB
文章作者:151****0095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