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2

2/52

3/52

4/52

剩余4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n课标定位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尝试、国民党的“训政”和“宪政”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特点\n素养阐释1.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尝试建立政党政治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实质和局限性,培养理解政治制度的形式和本质的能力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政治制度建设的史实,确立不同的政治制度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和历史依据,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民国初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n(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③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n(3)政党政治的尝试(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4)袁世凯复辟帝制①舆论准备: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②复辟帝制: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③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n2.国民党的“训政”(1)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2)主要内容: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①国民党代行政权: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五权分立的制度: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n③国民党监督国务: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3)评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n3.国民党的“宪政”(1)背景: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2)“国民大会”的召开: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3)“宪政”的失败: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n知识拓展根据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国民大会应该由改组后的联合政府召集,但是,1948年的“国民大会”却是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和许多民主党派拒绝参加,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n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n(2)成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①制定法律: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②成立政府: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n2.抗日民主政权(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2)举措: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3)原则: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4)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n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1)背景:解放战争期间,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2)措施: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n知识拓展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的苏维埃政权是工农专政性质,不包括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民主政权包括开明绅士(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是由两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决定的。\n4.《论人民民主专政》(1)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n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概况(1)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n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n③作用: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n(2)曲折发展①削弱: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②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n(3)逐渐恢复并完善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n②法治建设: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误区警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n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②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n(2)发展①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阶级状况发生深刻变化。②内容: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③影响: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n(3)新发展(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背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n(2)确立: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n(3)特点①全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②照顾全面: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③符合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n(4)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n探究点一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材料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的实践之所以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n互动探究:(1)材料中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伟大尝试”主要指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n提示:(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2)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不成熟),且党争不休;国民民主意识淡薄,参政能力较低(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n论从史出一、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民国初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落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横行,中国缺乏实行政党政治的必要条件。这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2)民族资产阶级的缺陷: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不断妥协。最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这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主观原因。\n(3)封建势力的强大: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掌握着强大的北洋新军,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迅速镇压了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这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客观原因。(4)帝国主义的破坏: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积极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的胜利果实,镇压、遏制南京临时政府,这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外部原因。(5)民众的民主意识淡薄:民国初期,大部分民众不知民主为何物,皇权意识浓厚,社会启蒙明显不足,这是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社会原因。\n典型例题民国时期,罗文干指出:“共和改创,孙(孙中山)不得不让位于袁(袁世凯)以完成统一,而孙氏(孙中山)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孙中山)之党”的行为()A.违背了民主共和精神B.照搬了美国政治制度C.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D.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n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以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氏(孙中山)之党”是指国民党,国民党试图通过权力制衡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A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B项错误;“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答案:C\n探究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史料实证材料一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地)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n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根据地在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主要不足。(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n提示:(1)成就: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的对立局面);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在根据地实现了工人、农民和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人民民主管理。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了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具有“左”的色彩。(2)创新:建立抗日各阶级、阶层的联合专政,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n论从史出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1)革命根据地: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专政的革命政权,对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将民族资产阶级、富农排斥在政权之外,也反映了“左”的思想对政权建设的影响。\n(2)抗日根据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各级参议会中,中国共产党员只占1/3。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n(3)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n史家评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n典型例题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n题目立意:本题考查根据唯物史观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解题指导:题干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特定称谓,这一时期强调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享有平等权利是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现,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主要针对地主阶级,也不符合时间信息,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故C项错误;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7 20:40:05 页数:52
价格:¥3 大小:620.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