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2021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常考问答题答题模板(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2021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常考问答题答题模板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共享发展)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强国富民,中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下实践(做出哪些努力)(中共担当的历史使命)(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的提出、开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逐步推广深化——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开放作用)(改革开放促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变化促腾飞)(1)国家: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四个尊重)(总之,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的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就概述)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成就具体表现)◆国内:(1)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强国之路)第35页共35页 (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富民之路)国际:(3)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对世界的影响)((最重要力量、决定性力量、主导力量,都错。))★(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国际影响力5、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3)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6、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地位、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决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7、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临新挑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必要性(2.3.4))(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挑战1)(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挑战2)★(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挑战3)(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重要性)8、为解决上述我国面临的挑战,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对策)第35页共35页 (1)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必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2)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内涵)9、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积极宣传改革开放,做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拥护者、推动者。为改革开放事业建言献策。④坚持与时俱进,培育改革创新精神⑤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关心祖国的发展。10、我国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坚定四个自信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绿色发展道路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⑦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11、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过程,全民共建)◆(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2、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第35页共35页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和政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措施)(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3、坚持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14、民生观点★(党和政府关注民生1.2.4.5)(共享发展1.2.12)(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4)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5、新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2)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奋斗目标)。16、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35页共35页 17、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3)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4)时间轴:①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站起来。③1956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④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富起来⑤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⑥2020全面小康(已实现)、⑦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⑧21世纪中叶(2050)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⑨1956-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党的基本路线①制定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这是我国的最基本国情,也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根本依据)。(重要国情:人口、资源、环境)②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也是初级阶段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基本路线目标、民族复兴核心目标之一)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成就方面))(根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的中心工作、解决主要矛盾、实现民族复兴、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解决我国诸如存在的就业难、医疗难、教育难、收入不均等难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第35页共35页 ⑦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6)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深化全方位开放格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7)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注: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同步、同时、同等富裕都是错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8)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动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的是具体制度,不是根本性改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10)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建设(民主与法治)——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民生为重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资源)——生态文明。(1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乡协调: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12)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的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13)发展成就表述: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创新、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创新改变生活)(1)创新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让生活富有乐趣,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创新不只是无中生有,也可是有中生新;不局限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方面方面;不只是顿悟,更需长期的积累;是个人也是团队集体创造活动。)(创新的含义)(3)作用:(为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创新?)第35页共35页 ①个人: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②社会:A、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B、★创新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2、为什么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5)(创新的重要性、作用—国家)重要性:(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必要性:(3)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4)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5)★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6)★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让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中国)3、改革与创新的关系:(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2)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改革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4)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国强民富。4、实施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1)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第35页共35页 (2)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意义: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5、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科技国情)是怎样的?◆(1)优势与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或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就)(2)劣势与差距、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6、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优先发展教育。(人才是第一资源)(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完善创新制度保障)(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7、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②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③勤动脑、勤动手,积极参加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活动;④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⑤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8、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第35页共35页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9、我国教育现状(1)成就: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不足: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3)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10、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重要性)(1)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创新与个人关系)(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创新与企业关系)(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意义)11、如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1)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制定和实施相关鼓励政策与措施。(2)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加大对创新投入,重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公民:积极弘扬创新精神,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创造机遇,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12、创新精神的表现:(1)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13、如何尊重创造,保护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35页共35页 (2)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3)途径(做法):公民——学习相关法律。认识到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拒绝购买盗版,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发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社会: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14、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位置:经济摆在首位,教育优先发展,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关键词: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参与)1、正确认识民主(1)中国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2)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3)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4)民主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2、百年中国追求民主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探索:(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近代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失败)(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希望)(4)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第35页共35页 不断发展完善:(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3、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2)?(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意义、重要性(1))(1)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民主与法治)4、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符合我国国情的★)(1)(2)(1)本质特征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目的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2)基本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具体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4)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③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④基本政治制度3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5、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最广泛: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广泛性体现在权利广泛和主体广泛◆)第35页共35页 (2)最真实: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物质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3)最管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意义)(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6、公民参与(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公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参与民主生活)(1)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参与民主生活是提高主人翁意识的表现。③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必要性)(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对国家的要求:①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②丰富公民参与 民主生活的形式,增强公民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有效性。(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我国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生活)——对公民的要求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7、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主要有哪些?以及各形式的地位、重要性★(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地位、重要性)8、民主选举的方式途径、要求有哪些?(1)方式途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2)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同时,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9、民主决策的制度保障(方式途径)、意义、要求。(1)制度保障(方式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2)意义:第35页共35页 ①对决策者: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反映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②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决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③总:有利于公民更好的参与民主生活,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要求:①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②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科学化。10、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制度保障(方式)和注意的问题:(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依法行使权力。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③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3)公民进行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的途径:①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网络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4)行使监督权应注意的问题(要求):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各种证明材料。②投诉和检举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③坚持权利义务一致性(相统一)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不干扰政府公务活动。11、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重要性3、必要性2)(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价值意义)12、公民应怎样增强公民民主意识?(1) 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13、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第35页共35页 (1)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首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3)制度: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就是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错误的。(见扩大打×)(6)公民无决策权。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关键词: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厉行法治、依法行政)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重要性、价值、意义、作用②③)◆①法治是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个人)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国家与社会)→必④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目标必须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⑤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第35页共35页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法治新蓝图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1)建设法治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历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4)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5、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工作原则(1)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权力来源:人民。(3)宗旨:为人民服务(4)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5)工作原则:法治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内涵)6、正确认识依法行政:(我国政府必须依法行政)(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4)依法行政的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①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第35页共35页 ③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7、如何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实现②⑤)政府:①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③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④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公民:⑤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8、为什么要坚持厉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9、怎样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总要求)(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补:把法治作为基本生活方式,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同破坏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主动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宣传活动;为法治中国献计献策等。)(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社会)(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0、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第35页共35页 11、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法治与人治相对。法治,依法治理。(依法治国:依据—宪法和法律。主体-人民,核心-依宪治国)(2)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16字新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前提)(立法?权力机关:人大)、严格执法(关键)(执法?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公正司法(防线、保障)(司法?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全民守法(基础)(守法?全体社会成员)。(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文明与家园(文化中的积极成果、进步文化——文明)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1、中华文化的创造、形成、产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组成:基本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独具魅力、丰富多彩、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组成(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有时也作特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哪三个文化(源渊)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原因(重要性)①②第35页共35页 ★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中华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作用、重要性和影响(①-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①-④)?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③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6、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性、必要性②③)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含义)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8、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①→⑦青少年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③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④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推进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⑤尊重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同破坏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作斗争(制止或举报)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⑦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9、简略记忆版: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宣传、继承、保护、创新……第35页共35页     发展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宣传、继承、保护、创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优秀10、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或地位、价值、影响、意义)(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价值)◆(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影响)(3)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特点)★(4)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意义)1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成?▲内容: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形成: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12、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践行中华传统美德)(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13、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要性)(2)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作用、重要性)★1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以及具有的品格?★(1)核心:爱国主义(2)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品格: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点)。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4)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35页共35页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③改革开放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核心都是爱国主义。还有如女排精神、工匠精神、丝路精神等等)15、中国人民具有的特质和禀赋(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6、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和做法表现(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对国家)(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对他人)(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对自己)做法、要求(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17、青少年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体):▲①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努力学习、严于律己。②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③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④艰苦奋斗,不畏挫折、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等等18、价值观的地位、特点?地位: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特点:有人类的基本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19、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意义、作用2.3)(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形成)★第35页共35页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本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1、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22、正确认识爱国主义:★①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重要性)②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3、跟文化有关的意义:(如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类、跟道德有关的二类)一类: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点;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③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⑤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类: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⑤丰富精神文化生活。23、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第35页共35页 (1)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有差异,文化无优劣之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美德代代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与时俱进)(7)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传统美德的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能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关键词: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生命家园)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重要性)①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②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害)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①②③必要性)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人口素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重要性、作用、目的、意义)2、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国情、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②③)②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③新特点:①总人口增速趋缓,②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③老龄化加剧,④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⑤大量的人口流动等◆3、人口过多的影响: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相适应,增加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就业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35页共35页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目的)(1)生育要有计划,但人口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我国实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针对老龄化,劳动力不足调整人口结构——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5、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6、我国的资源现状:(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资源国情)总体情况:(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表现)开发利用情况:(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形成原因)7、我国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生态平衡,加剧自然灾害的产生,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危害、影响)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8、我国的环境问题现状、表现、产生原因:                    (环境国情)①现状: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③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环境问题愈加严重。9、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影响、危害)第35页共35页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影响、危害)(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警示)10、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着哪些困难?①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②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环保意识淡薄。③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④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等。1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然选择什么发展道路(应对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1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特点:)(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13、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4、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1)为什么要(必要性、重要性)?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造福人类。★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第35页共35页 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意义:①有利于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④有利于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⑥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绿色观念,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怎样?国家:①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可持续发展或保护环境)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③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自觉行动。⑤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⑥实行最严格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企业:①增强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③加快科技创新,改进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④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公民、青少年: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学习和宣传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保护环境)行动上:③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一水多用、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第35页共35页 ④积极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落实垃圾分类。⑤发现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举报,积极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⑥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15、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16、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7、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道路。)(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3)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全面二孩、三孩”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与完善。(4)人口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已有资源、开发新资源。(不可能禁止使用资源)(6)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7)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环保意识。(8)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关键词:民族团结、祖国统一、)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1)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第35页共35页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3)基本政治制度(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个制度是尊重历史、适合国情、顺应民心的。(4)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5)各族人民情谊: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2、如何理解各民族平等?(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表现)表现为(1)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别,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等)。(2)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法律地位上平等)3、新型民族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5)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5、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①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昌盛。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35页共35页 6、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地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必要性✱)(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3)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7、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共同繁荣)的措施有哪些?(加强我巩固民族团结的国家措施)(1)政治方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和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2)经济方面: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3)(社会)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4)文化方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8、我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成就: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②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③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原因: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和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④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全国人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9、青少年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1)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维护民族团结义务,人人有责。(2)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第35页共35页 (4)与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5)积极为民族团结献计献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贡献。(6)积极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10、我们应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表现、要求、途径)(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分裂活动必遭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11、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2)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4)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维护国家安全的原因)12、认识“一国两制”:①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②重要性(地位):“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13、如何认识“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现实意义)(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1)“一国两制”是处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保持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为台湾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经验。第35页共35页 (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14、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①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②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15、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必要性、重要性):(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有利因素):(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1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国家:(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3)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4)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基础。(5)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少年:①坚定一个中国信念,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②积极拥护、宣传对台的方针政策。加强与台湾同胞的沟通交流。③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维护祖国统一作贡献。第35页共35页 17、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适用、维护民族团结、(区域内)一般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台湾适用、维护祖国统一、高度自治。三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少数民族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同中央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完全自治=独立,是错误的)(2)“九二共识”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精神财富):中华文化(3)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尊重、保护、支持(传承、发展、创新)鼓励(交流)繁荣文化事业.(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4)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语宗)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前行的力量,就有希望,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需要立志。努力,需要坚持。努力,需要方法。努力是一种坚忍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的追求。1、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执着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2)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2、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意义、重要性1)(3)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基本内涵、重要性2)第35页共35页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重要性3)◆→(5)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党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为什么中国梦能够实现?(实现中国梦的机遇、条件)(1)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5、怎样实现中国梦?(途径)◆国家:(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5)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公民:我们要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具体)青少年:①树立远大理想,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关注国家发展并为国家献计献策。⑤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第35页共35页 6、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的原因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7、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根本原因)(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8、 自信的中国人应有的表现,特点及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自信的中国人应有的品格,对自信的正确理解)表现(特点):(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做法:(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胸怀理想,求真务实,锲而不舍,讲求实干。(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自信的中国人要对国家有认同,要对文化有底气,要对发展有信心。(5)青少年要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6)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的提升。(2)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第35页共35页 10、记背知识点(补充部分)★(1)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两个历史性跨越: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小康又叫初步小康)(4)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主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8)实现中国梦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9)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补充:1、从国际地位(形象)角度: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2、从经济制度的角度: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从公民监督权角度: 我国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从立法角度: 全国人大是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是前提,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第35页共35页 4、从全国人大角度: 全国人大是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8.4.3常见于全国人大通过什么法律时用,二选一)5、从违法与后果角度: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接受法律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违法必究。(从法律特征角度)6、从宪法角度: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宣誓))(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7、从宪法与普通法律关系的角度: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常用于根据宪法制定其他法律)8.从法律特征角度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科学立法是前提。9、从法律特征角度2: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常见于打击有身份地位的名人或官员类)10、从法律作用角度: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11、从违法犯罪角度: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用于违法被制裁类)12、从依法维权(依法行使权利)角度: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常见于公民用错误方式维权)13、从权利义务角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利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第35页共3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11-08 23:24:10 页数:35
价格:¥12.88 大小:401.0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