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4单元共4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6

2/66

剩余6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地“大”呢,还是独抒性灵地“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小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6页共66页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棚 车苏 童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作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运货的火车叫煤车,运人的火车就是棚车,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第6页共66页 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低下头去嗑瓜子。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子,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摘编自《棚车》)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既有“我”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B.小说描写了拿起报纸挡脸的邻座、拎着一篮锡箔元宝找座位的老妇人、围在祖母身边听故事的乘客等人物,这符合姐姐赌气不语时的观察,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车厢场景。C.小说通过“咯嚓咯嚓”和“轰隆轰隆”的声音,巧妙地表现了被祖母用“严厉森然的目光”盯过后,姐姐内心的慌乱和不满,以及对祖母眼里“闪出怒火”的屈服。D.小说写祖母很高兴自己成为半节车厢的中心和围绕在祖母身边的乘客,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姐姐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第6页共66页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的看法与姐姐不同,因为“我们”各自从她的讲述中听到了有意思的事情。B.姐姐的话与开头照应,暗示通过这次经历,姐姐理解了祖母称火车为棚车的原因。C.作品以一个反问和一次反复表达姐姐的激烈情绪,表现出她对出行的不满和抱怨。D.小说以姐姐的话作为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8.小说着意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善于‘截取’‘选择’,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人生。从而做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一斑而窥全豹。”如欲以《有限与丰富》为题写一则评论来赏析小说对祖母形象的塑造,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沈沦近习之言。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自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昔高宗脩己以消鼎雉之异,宋景崇德以退荧惑之变,愿陛下上惧皇天谴告之诮,下追二君攘灾之道,清澄朝位,旌叙俊乂,放退佞邪,抑夺奸势。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昔大皇帝勤身苦体,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余庆遗祚,至于陛下,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爱民养士,保全先轨,何可忽显祖之功勤,轻难得之大业,忘天下之不振,替兴衰之巨变哉?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昔秦建皇帝之号,据殽函之阻,德化不脩,法政苛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书奏,皓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册元年也,邵年四十九。(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邵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B.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C.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D.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主要负责修史。B.荧惑,古指火星,因其荧荧像火,亮度常变,行踪不定,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故称。C.大皇帝,是三国时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的谥号,孙权称帝后,曾派大将卫温率部抵达台湾。D.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是对西周成王、康王统治而出现的国力强盛时期的赞誉。第6页共66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贺邵历仕三朝,忠诚贤良。他资历颇深,出任过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朝中要职,还肩负辅导太子的重任,心怀国事,忠心耿耿。B.贺邵为人刚正,直言敢谏。尽管孙皓残暴骄横,但贺邵见国家政事日日衰败,仍毅然上书,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遭受忌恨。C.贺邵旁征博引,说理有据。他立足现实,将殷高宗、宋景公、秦始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对孙皓提出警示。D.贺邵不幸罹病,惨遭杀害。他身中恶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却被孙皓怀疑装病,因此被拘押,并遭受严刑拷打,竟至被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2)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14.贺邵认为孙皓作为帝王,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湖北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离骚》(节选)中强调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的两句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两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张芝。这时,书写工具笔、墨、纸在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迭”,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第6页共66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文化中国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B.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C.只有在文化中国,书法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D.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19.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最近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半块黄金面具,震撼世人,黄金含量高达84%。同时在坑里还发现了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大量象牙以及青铜神树、青铜尊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加上此前三星堆遗址还出土过金面罩、金权杖、金箔产品和金料块,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此前三星堆文化一直很有争议,  ①  ,因为同样喜欢黄金面具,同样喜欢黄金权杖和象牙。还有那个与众不同的“方向盘”和古埃及壁画中的太阳一模一样。不过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同样有殷商时期的青铜面具、青铜尊、青铜神树以及丝绸制品。古埃及文化的分支这个说法立不住脚。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随着出土的文物增多, ②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神之种族。他们在3000多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当时的殷商虽然强大,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科技也无法对三星堆文化造成冲击。于是在古蜀形成了一个  ③  ,这就是三星堆文明。 21.在文段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22.根据选段文字,概括考古界目前对于三星堆遗址发掘研究的初步结论,要求紧扣材料内容,表达清晰准确,不超过35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2)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3)《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甘霖。”(4)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桂梅于2008年自主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也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联系实际发表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6页共6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地“大”呢,还是独抒性灵地“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小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66页共66页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答案:C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答案:A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答案:B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棚 车苏 童第66页共66页 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作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运货的火车叫煤车,运人的火车就是棚车,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低下头去嗑瓜子。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子,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摘编自《棚车》)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66页共66页 A.小说中既有“我”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B.小说描写了拿起报纸挡脸的邻座、拎着一篮锡箔元宝找座位的老妇人、围在祖母身边听故事的乘客等人物,这符合姐姐赌气不语时的观察,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车厢场景。C.小说通过“咯嚓咯嚓”和“轰隆轰隆”的声音,巧妙地表现了被祖母用“严厉森然的目光”盯过后,姐姐内心的慌乱和不满,以及对祖母眼里“闪出怒火”的屈服。D.小说写祖母很高兴自己成为半节车厢的中心和围绕在祖母身边的乘客,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姐姐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答案:D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的看法与姐姐不同,因为“我们”各自从她的讲述中听到了有意思的事情。B.姐姐的话与开头照应,暗示通过这次经历,姐姐理解了祖母称火车为棚车的原因。C.作品以一个反问和一次反复表达姐姐的激烈情绪,表现出她对出行的不满和抱怨。D.小说以姐姐的话作为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答案:B8.小说着意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姐姐和祖母关于小鸡的问答,以及祖母开始和姐姐生气的情节;②表现姐姐作为女孩子,内心对可爱、纯真、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③进一步突出姐姐与祖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隔膜。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善于‘截取’‘选择’,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人生。从而做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一斑而窥全豹。”如欲以《有限与丰富》为题写一则评论来赏析小说对祖母形象的塑造,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答案:①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②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③有限时空中祖母与姐姐、老妇人、乘客等人物的互动,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沈沦近习之言。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自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昔高宗脩己以消鼎雉之异,宋景崇德以退荧惑之变,愿陛下上惧皇天谴告之诮,下追二君攘灾之道,清澄朝位,旌叙俊乂,放退佞邪,抑夺奸势。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昔大皇帝勤身苦体,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余庆遗祚,至于陛下,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爱民养士,保全先轨,何可忽显祖之功勤,轻难得之大业,忘天下之不振,替兴衰之巨变哉?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昔秦建皇帝之号,据殽函之阻,德化不脩,法政苛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书奏,皓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册元年也,邵年四十九。(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邵传》)第66页共66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B.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C.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D.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主要负责修史。B.荧惑,古指火星,因其荧荧像火,亮度常变,行踪不定,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故称。C.大皇帝,是三国时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的谥号,孙权称帝后,曾派大将卫温率部抵达台湾。D.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是对西周成王、康王统治而出现的国力强盛时期的赞誉。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贺邵历仕三朝,忠诚贤良。他资历颇深,出任过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朝中要职,还肩负辅导太子的重任,心怀国事,忠心耿耿。B.贺邵为人刚正,直言敢谏。尽管孙皓残暴骄横,但贺邵见国家政事日日衰败,仍毅然上书,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遭受忌恨。C.贺邵旁征博引,说理有据。他立足现实,将殷高宗、宋景公、秦始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对孙皓提出警示。D.贺邵不幸罹病,惨遭杀害。他身中恶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却被孙皓怀疑装病,因此被拘押,并遭受严刑拷打,竟至被杀。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答案:陛下您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政,却依仗敌人不来侵犯,忽视国家的艰难困窘,(这)实在不是长远的谋略和朝廷克敌制胜的关键啊。(2)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答案:贺邵敬奉公事忠贞正直,受孙皓宠信的人都非常畏惧(他)。于是就一起诬陷贺邵与楼玄诽谤诋毁国家政事,(贺邵、楼玄)都遭到责罚。14.贺邵认为孙皓作为帝王,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虚心求过,善于纳谏;②爱惜贤才,宽厚包容;③修己崇德,远离奸佞;④勤身苦体,光大前烈;⑤爱民养士,重视教化;⑥以史为鉴,从道丰基。参考译文:第66页共66页 贺邵,字兴伯,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孙休即位,(贺邵)从中郎升任散骑中常侍,出朝外任吴郡太守。孙皓时期,(他)入朝为左典军,升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孙皓凶狠残暴,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敝。贺邵上奏进谏说:“微臣听说兴国之君乐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荒乱之君喜欢听到别人对他的美言赞誉。乐意听到指责过错的君主,他的过错会日益清除而福运臻于宏大;乐意听到他人赞誉的君主,他的声誉会日益减损而祸患必然来临。所以古代的君王,作揖礼请以进用贤人,虚怀以寻求己过,譬喻帝位犹如乘危奔命,装饰虎尾以警戒自身。至于陛下,严厉刑罚以禁绝直率言辞,罢黜有德之士以拒绝忠谏贤臣,不明毁谤与赞誉的实质,沉溺于宠臣的阿谀虚假之言。从前殷高宗思念良佐,梦寐以求得到贤士,而陛下求贤似乎丢在脑后,忽视贤才如同遗弃无用之物。原常侍王蕃忠诚恭谨于公事,才干胜任辅弼,却在他酒醉时施以极刑。近来鸿胪卿葛奚,是先帝的旧臣,偶尔有些违忤,不过是昏醉时说的话而已,酒过三巡后,不再忌讳礼节,陛下却突然大发雷霆,说他轻侮傲慢,让他饮下毒酒,以致中毒身亡。自此以后,国内人士伤心,朝廷大臣失望,做官的人以退职为幸运,有能力的人以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为福气,这确实不是用以保持光大宏伟功业、兴隆道德教化的情势!“从前殷高宗修养自己品德以消弭野鸡投鼎的异象,宋景公崇尚德行以消退火星不祥的变化,希望陛下能上怕皇天告示的谴责,下追高宗、景公禳灾的修行,整顿澄清朝中的官位,表彰论赏才能出众的人,放逐驱退奸佞的小人,抑制剥夺邪恶者的权势。“此外,北方强敌虎目注视,窥伺我国的盛衰,陛下您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政,却依仗敌人不来侵犯,忽视国家的艰难困窘,(这)实在不是长远的谋略和朝廷克敌制胜的关键啊。从前大皇帝勤劳辛苦自身,开拓万里疆土,虽然蒙受上天的相助,实际主要靠人的努力。传留的福祚和皇位,直到陛下,陛下应勉力崇尚德行操守,以光大先辈勋业,爱民养士,保全先人制定的治国大纲,怎么可以忽略显扬祖上的功勋,轻视难以取得的大业,忘却天下的不振,王朝更替兴衰的巨变呢?微臣听说吉凶变易无常,祸福由人争得,长江的险阻不可长久依恃,如果我们不加强防守,则用一捆芦苇就可以渡河。从前秦国创建皇帝的称号,据守崤山、函谷关的险要,但不修德行教化,法律苛刻政治残酷,毒害殃及百姓,忠臣闭口无言,故此一人振臂一呼,社稷即刻倾覆。近者刘氏占据三关险隘,坚守重山固防,可说是金城石室,万世之业,只因授任不依贤能,一下子便丧国灭亡,君臣被绳索系颈,一起成为俘虏之人。这是当代的明鉴,眼前的警诫啊!希望陛下远考前代之事,近鉴当代之变,扩大基业,强固根本,割弃私情,遵循道义,如是则成康之世的政治局面就会形成,而圣明祖辈传下的福运就会隆盛。”章表呈上后,孙皓深深地含恨在心。贺邵敬奉公事忠贞正直,受孙皓宠信的人都非常畏惧(他)。于是就一起诬陷贺邵与楼玄诽谤诋毁国家政事,(贺邵、楼玄)都遭到责罚。楼玄被押送南方的广州,贺邵受到原谅官复旧职。后来贺邵中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孙皓怀疑他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最终被杀死,家属流放到临海。(孙皓)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这一年为天册元年,贺邵时年四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湖北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离骚》(节选)中强调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的两句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两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66页共66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张芝。这时,书写工具笔、墨、纸在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迭”,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文化中国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B.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C.只有在文化中国,书法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D.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答案:D19.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C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案: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的阶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最近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半块黄金面具,震撼世人,黄金含量高达84%。同时在坑里还发现了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大量象牙以及青铜神树、青铜尊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加上此前三星堆遗址还出土过金面罩、金权杖、金箔产品和金料块,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此前三星堆文化一直很有争议,  ①  ,因为同样喜欢黄金面具,同样喜欢黄金权杖和象牙。还有那个与众不同的“方向盘”和古埃及壁画中的太阳一模一样。不过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同样有殷商时期的青铜面具、青铜尊、青铜神树以及丝绸制品。古埃及文化的分支这个说法立不住脚。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随着出土的文物增多, ②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神之种族。他们在3000多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当时的殷商虽然强大,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科技也无法对三星堆文化造成冲击。于是在古蜀形成了一个  ③  ,这就是三星堆文明。 21.在文段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答案:①有人说这是古埃及文化的分支 ②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也越来越小 ③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殊文明22.根据选段文字,概括考古界目前对于三星堆遗址发掘研究的初步结论,要求紧扣材料内容,表达清晰准确,不超过35字。(5分)答案:古蜀国可能有一条远古丝绸之路,三星堆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第66页共66页 (2)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3)《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甘霖。”(4)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桂梅于2008年自主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也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联系实际发表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第66页共6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的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第66页共66页 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具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材料二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材料三 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言,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细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66页共66页 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第66页共66页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有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站立的浩然之气啊!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里,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66页共66页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的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这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D.第⑤段重点写到了胡杨林,意在突出胡杨林是石油工人形象的象征。作者借胡杨林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由衷的敬意和赞美。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段文字中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特别大的特点,突出当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B.第④段把“有些人”的表现和石油工人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表达了作者对“有些人”的不满,对石油工人的赞美。C.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D.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8.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9.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大章举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泉州推官,乞改常州教授。父丧除,值朝中朋党角立,正士日摧。大章慨然曰:“昔贾彪不入‘顾’‘厨’之目,卒西行以解其难。余向与东林疏,可以彪自况也。”乃入都,补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署山东司事。司辖辇毂,最难任。自辽阳失,五城及京营巡捕日以逻奸细为事。稍有踪迹,率论死。绝无左验者二百余人,所司莫敢谳,多徙官去,囚未死者仅四之一。大章言于纪曰:“以一身易五十人命且甘之,矧一官乎!”即日会谳,系三人,余悉移大理释放。纪大嗟服。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第66页共66页 魏忠贤欲借刘一巘株累刘一燝,大章力辨其非,忠贤大恨。熊廷弼、王化贞之下吏也,法司诸属二十八人共谳,多有议宽廷弼者。大章因援“议能”“议劳”例,言化贞宜诛,廷弼宜论戍。然二人卒坐死。会王纪劾罢徐大化,又疏刺客氏,其党疑纪疏出大章手,恨之。大化令所亲御史杨维垣讦大章妄倡“八议”,鬻大狱,大章疏辨。维垣四疏力攻,言纳廷弼贿四万,且列其鬻狱数事,反覆诋讦不休。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帝以大章渎辨,稍夺其俸,大章遂引归。五年起官。历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大化已起大理丞,与维垣为忠贤鹰犬,因假汪文言狱连及大章,逮下镇抚拷掠,坐赃四万。乃移大章刑部狱,由是涟等惨死状外人始闻。仍移大章镇抚。大章慨然曰:“吾安可再入此狱!”呼酒与大韶诀,趣和药饮之,不死,投缳而卒。崇祯初,赠太仆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谥裕愍。(节选自《明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B.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C.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D.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B.东林,即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C.起官,指被罢免、退职回家居住的官吏或丁忧回籍的官吏被朝廷重新起用。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顾大章坚持信念,正直无畏。顾大章立志向贾彪学习,坚持不参与党争;勇于担任山东司事一职,管理最难治理的京城。B.顾大章不畏困难,秉公论事。顾大章不怕丢官,秉公处理没有证据而被抓的人,最终只囚禁了三人,其余都由大理寺释放。C.顾大章不畏强权,力抗阉党。顾大章因极力指摘魏忠贤的错误遭到怨恨,所以被杨维垣上疏攻击,顾大章上疏进行辩解。D.顾大章义不受辱,舍生取义。当顾大章受诬再次被移交镇抚司大狱时,宁死亦不受辱,先是喝药酒未死,后自缢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2)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14.由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的黑暗?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第66页共66页 关山月①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故土,横渡玉门关而来。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令人读后眼前一亮。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冲突付出的代价。16.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节选)》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蜀道难》一诗中写蜀道蜿蜒曲折的特点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3)《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点明祠堂所在地的诗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一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第66页共66页 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地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访问记,“哦!您,您就是——”B.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C.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原来是一棵小草长出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要实现宏伟蓝图,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①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②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66页共66页 21.在上面文段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2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66页共6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的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具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第66页共66页 材料二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材料三 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言,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细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第66页共66页 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答案:C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答案:C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答案:A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的‘新史诗’”为论证前提,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②从“现实”和“更为远阔的境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条理清晰。③材料整体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前两段总体阐述,后面分别从“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两个方面展开论证。④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一段结尾列举许多作品,第二段中引用黑格尔的话等。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思想标准:①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性。②要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发生的变化和历史。③要敢于为民族和人民代言,表达对这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真情实感。 (2)审美标准:塑造出一系列反映这个时代的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典型人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走进塔里木第66页共66页 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有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站立的浩然之气啊!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⑤第66页共66页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里,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的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这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D.第⑤段重点写到了胡杨林,意在突出胡杨林是石油工人形象的象征。作者借胡杨林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由衷的敬意和赞美。答案:B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段文字中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特别大的特点,突出当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B.第④段把“有些人”的表现和石油工人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表达了作者对“有些人”的不满,对石油工人的赞美。C.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D.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答案:D8.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9.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案: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第66页共66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大章举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泉州推官,乞改常州教授。父丧除,值朝中朋党角立,正士日摧。大章慨然曰:“昔贾彪不入‘顾’‘厨’之目,卒西行以解其难。余向与东林疏,可以彪自况也。”乃入都,补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署山东司事。司辖辇毂,最难任。自辽阳失,五城及京营巡捕日以逻奸细为事。稍有踪迹,率论死。绝无左验者二百余人,所司莫敢谳,多徙官去,囚未死者仅四之一。大章言于纪曰:“以一身易五十人命且甘之,矧一官乎!”即日会谳,系三人,余悉移大理释放。纪大嗟服。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魏忠贤欲借刘一巘株累刘一燝,大章力辨其非,忠贤大恨。熊廷弼、王化贞之下吏也,法司诸属二十八人共谳,多有议宽廷弼者。大章因援“议能”“议劳”例,言化贞宜诛,廷弼宜论戍。然二人卒坐死。会王纪劾罢徐大化,又疏刺客氏,其党疑纪疏出大章手,恨之。大化令所亲御史杨维垣讦大章妄倡“八议”,鬻大狱,大章疏辨。维垣四疏力攻,言纳廷弼贿四万,且列其鬻狱数事,反覆诋讦不休。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帝以大章渎辨,稍夺其俸,大章遂引归。五年起官。历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大化已起大理丞,与维垣为忠贤鹰犬,因假汪文言狱连及大章,逮下镇抚拷掠,坐赃四万。乃移大章刑部狱,由是涟等惨死状外人始闻。仍移大章镇抚。大章慨然曰:“吾安可再入此狱!”呼酒与大韶诀,趣和药饮之,不死,投缳而卒。崇祯初,赠太仆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谥裕愍。(节选自《明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B.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C.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D.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B.东林,即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C.起官,指被罢免、退职回家居住的官吏或丁忧回籍的官吏被朝廷重新起用。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66页共66页 A.顾大章坚持信念,正直无畏。顾大章立志向贾彪学习,坚持不参与党争;勇于担任山东司事一职,管理最难治理的京城。B.顾大章不畏困难,秉公论事。顾大章不怕丢官,秉公处理没有证据而被抓的人,最终只囚禁了三人,其余都由大理寺释放。C.顾大章不畏强权,力抗阉党。顾大章因极力指摘魏忠贤的错误遭到怨恨,所以被杨维垣上疏攻击,顾大章上疏进行辩解。D.顾大章义不受辱,舍生取义。当顾大章受诬再次被移交镇抚司大狱时,宁死亦不受辱,先是喝药酒未死,后自缢而死。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答案:佟卜年的案件,王纪采用顾大章的建议打算流放佟卜年,还没有上报王纪就被斥退了。(2)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答案:顾大章很危险,依靠座主叶向高保护,被下交有关部门验查审问,都御史孙玮等为他受诬陷辩白。14.由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的黑暗?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朝中朋党对峙,正直之士受摧残;巡捕胡乱抓人;处罚重、冤狱多。参考译文: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顾大章考中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予泉州推官,请求改任常州教授。父丧除服,正值朝中朋党角逐对立,正直之士天天受摧残。顾大章感慨地说:“从前贾彪不插入‘顾’‘厨’的名目之中,最终向西出走以解除危难。我一向与东林疏远,可以以贾彪自比。”于是入京,补官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他)暂任山东司事。该司管辖京城,其官职最难担任。自从辽阳失守,五城以及京营巡捕每天以搜罗奸细为职责。稍有踪迹,一律判处死刑。毫无证据(而被抓)的有二百多人,主管官中没有人敢审判,多调官离去,囚禁未死的人只剩四分之一。顾大章对王纪说:“用一人换五十人的性命尚且甘心,何况一个官职呢!”当日正逢审判案件,把三个人囚禁于狱,其余全部移交大理寺释放。王纪大为叹服。佟卜年的案件,王纪采用顾大章的建议打算流放佟卜年,还没有上报王纪就被斥退了。侍郎杨东明代理事务,想判处佟卜年死刑。顾大章极力争辩,最终拟定流放。(顾大章)违背旨意,遭到斥责,佟卜年最终被判死罪,死在狱中。第66页共66页 魏忠贤想借刘一巘(的事)株连刘一燝,顾大章极力辩解其不当之处,魏忠贤非常怨恨。熊廷弼、王化贞被下交司法官,法司众属官二十八人共同审判,很多人建议宽免熊廷弼。顾大章于是援引“议能”“议劳”事例,说王化贞应当被诛杀,熊廷弼应当被判处戍边。但二人最终被定为死罪。正逢王纪弹劾罢免徐大化,又上疏指责客氏,(徐大化的)党羽怀疑王纪的奏疏出自顾大章之手,(因此)怨恨他。徐大化命令亲近他的御史杨维垣攻击顾大章妄自倡言“八议”,出卖大案,顾大章上疏辩解。杨维垣四次上疏极力攻击,说(他)接受熊廷弼贿赂的四万两银子,并且列出他出卖狱案的几件事,反复地、不停地谴责攻击。顾大章很危险,依靠座主叶向高保护,被下交有关部门验查审问,都御史孙玮等为他受诬陷辩白。皇帝因顾大章烦琐过度辩解,稍稍削去他的俸禄,顾大章于是辞官归家。天启五年(顾大章)被起用任官。历任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徐大化已经被起用任大理丞,与杨维垣同是魏忠贤的鹰犬,于是借汪文言案件连及顾大章,(把顾大章)逮捕下交镇抚司拷打,定罪贪污四万两银子。于是把顾大章移交至刑部牢狱,由此杨涟等人惨死的情状才被外人知晓。仍然把顾大章移至镇抚司。顾大章愤慨地说:“我怎么可以再入此狱!”叫人送上酒,与顾大韶诀别,催促和药饮下,没有死,自缢而死。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卿一职,任用他的一个儿子为官。福王时,追赠谥号裕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关山月①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故土,横渡玉门关而来。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令人读后眼前一亮。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冲突付出的代价。答案:A16.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66页共66页 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节选)》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蜀道难》一诗中写蜀道蜿蜒曲折的特点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3)《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点明祠堂所在地的诗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一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地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访问记,“哦!您,您就是——”B.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C.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答案:C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第66页共66页 答案:①画线句中把野草比作鹅毛笔,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野草和鹅毛笔都给人以毛茸茸的感觉,在外形上相似,而且它们所处的环境——花盆和笔筒,也有相似点;③得到阳光和水后长得直立茂盛的野草和笔直地插在笔筒里的鹅毛笔在状态上相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原来是一棵小草长出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案:①情感的强烈程度不同:改写后的句子情感平淡,仅描述一个事实;而原文情感强烈,写出了“我”看到小草时的惊喜。②句子特点不同:改写后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感叹句。③新颖程度不同:改写后的句子用“长”,用语平常;原文用“飞”,用语新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要实现宏伟蓝图,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①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②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1.在上面文段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答案:①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2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字。(5分)答案: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第66页共66页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第66页共6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第66页共66页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烽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第66页共66页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长出许多小草,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是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自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捞起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兴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我的生命中挥不去的蛙声。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极爱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季节深处。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很长,纵是我的窗前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在这芬芳里也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⑤第66页共66页 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一热,为之深深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此时的我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它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亲切,如许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挂在两腮。(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3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一片蛙声”。B.“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C.作者在一个春夜,终于聆听到了窗外的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D.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由回忆南国的草地起笔,进而想到了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淡淡的乡愁。B.第①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国故乡美丽的春日风光,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写故乡的蛙鸣做铺垫。C.“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既写出了居京生活的诗意,又表明作者以写作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D.文章结尾由想象转入现实,呼应开头故乡的生活场景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无尽的思索。8.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感动”和“深深地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9.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第66页共66页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⑤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⑤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谥。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第66页共66页 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①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这首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B.上阕后三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C.下阕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D.上阕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16.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三句?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寿命无多,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这两句话来批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  ①  第66页共66页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②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A.拟人、夸张、比喻B.比拟、排比、通感C.拟人、比喻、引用D.对比、夸张、比喻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21.下列各句都有一处表达不恰当,找出每句的错误并改正。(4分)(1)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校文学社顾问,请您慨允,文学社于本月28日隆重成立,希望您准时出席,并多加指导。(邀请函)(2)我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此,冒昧地向贵公司毛遂自荐,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定会敬谢不敏。(自荐书)(3)鄙人闲暇之时,常读诗书,偶有习作,但瑕疵颇多,现奉上拙作,请您指教,盼您改一改并不吝赐教。(书信)(4)任何文化遗产在文化诞生之初都体现出人们对艺术、文明的蓄意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破坏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演讲稿)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第66页共66页 当地时间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世卫组织还发文并给出了合理解释,根据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商定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地理位置、动物、个人和人群无关的名称,而且该名称要便于发音且与该疾病相关联。拥有一个正式名称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名称使用不准确或产生侮辱意味。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其他冠状病毒的命名标准格式。此次世卫组织是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予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第66页共66页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第66页共66页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烽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答案:C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答案:D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答案:A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结构清晰,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总述观点,之后从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加了说服力。第66页共66页 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②提升人文修养。③重视研习经典。(看法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长出许多小草,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是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自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捞起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兴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我的生命中挥不去的蛙声。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极爱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季节深处。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很长,纵是我的窗前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在这芬芳里也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⑤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一热,为之深深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此时的我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它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第66页共66页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亲切,如许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挂在两腮。(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3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一片蛙声”。B.“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C.作者在一个春夜,终于聆听到了窗外的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D.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答案:C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由回忆南国的草地起笔,进而想到了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淡淡的乡愁。B.第①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国故乡美丽的春日风光,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写故乡的蛙鸣做铺垫。C.“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既写出了居京生活的诗意,又表明作者以写作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D.文章结尾由想象转入现实,呼应开头故乡的生活场景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无尽的思索。答案:C8.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感动”和“深深地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①在京城的羁旅生活中,作者感觉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来到窗下,使他的故乡之思得到了慰藉,因此感到“深深感动”;②作者意识到,那蛙声只是自己梦里的蛙声,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又感到“深深地失落”。9.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6分)答案:“我”长期羁旅北京,北京的春天没有雨季,尽管七八月有槐花雨,但也积不成水洼,引不来蛙声,即使月夜,也聆听不到蛙声。于是,只好用键盘去描绘“一片蛙声”,去浮想“蛙声”,去演绎一个个能聆听“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的“梦”,去怀想那亲切、温馨、拂动春夜的暖风、缕缕入心的蛙声。这表明了“我”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而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归根结底就是拳拳的游子之意、浓浓的思乡之情。第66页共66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⑤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⑤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答案:C第66页共66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谥。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答案: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答案: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答案: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参考译文:(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号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喜欢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造屋舍,命名为“潜室”,(建造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第66页共66页 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按照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催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先生)就不再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研究,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怠。(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便,拿取施与不随便,出仕退隐不随便。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一定(在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说:“我没有能耐,非常愧对我的父亲和老师。不能做好他人的儿子,不能做一个正当的人。”他就是这样勇于严格要求自己。先前,父亲贞惠先生去世的时候,(他)连续三天连一勺水都没喝,母亲哭着劝慰他,(他)才勉强吃了一溢米。(后来他)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丧礼祭祀全都按照《礼经》的规制要求,(为父亲)举行完葬礼后,在中庭的屋檐下居庐守丧,三年不饮酒吃肉,不进入内室休息,每当初一、十五或者(父亲的)忌日,(先生)伤心地号哭,感动路人。(先生)六十七岁的时候,因为为母亲守丧,哀伤过度而憔悴,以致不能起床。将要去世的时候,(他)整理衣冠起身端坐,命人到贞惠先生和忠宪公牌位前告别。(别人)问起家中的事情(他一概)不回答,(只是)慢慢地说:“我心中没有一件事,走了。”就闭上眼睛了。学者们送给他“文孝先生”的谥号。(先生)质朴而不善辞令,好像不能说话。等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他就辞色严正,侃侃而谈,上上下下的人都侧耳倾听。州里有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一定要等先生一句话来决断。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流寇离去后,流浪的百姓塞满道路,(先生就)布置房屋将那些人聚集起来养活他们,给生病的人医病吃药,保全救活的人特别多。有七十多个山东的逃难妇女,(先生)挑选成熟持重的仆人护送她们回家。临行前,以朋友间的八拜之礼隆重地托付他们(好好护送这些妇女),仆人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竭尽全力护送她们,经过了六个府的路程,把她们全都护送到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①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这首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B.上阕后三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C.下阕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D.上阕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答案:C16.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三句?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第66页共66页 答案: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在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寿命无多,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来批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  ①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②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A.拟人、夸张、比喻B.比拟、排比、通感C.拟人、比喻、引用D.对比、夸张、比喻答案:C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案:原句的主语是花树,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状态;原句为散句,与原语段的整体风格一致。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答案:①是由蝉喊出来的 ②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第66页共66页 21.下列各句都有一处表达不恰当,找出每句的错误并改正。(4分)(1)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校文学社顾问,请您慨允,文学社于本月28日隆重成立,希望您准时出席,并多加指导。(邀请函)答案:“准时出席”改成“届时光临”(2)我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此,冒昧地向贵公司毛遂自荐,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定会敬谢不敏。(自荐书)答案:“敬谢不敏”改成“全力以赴”“倍加珍惜”等(3)鄙人闲暇之时,常读诗书,偶有习作,但瑕疵颇多,现奉上拙作,请您指教,盼您改一改并不吝赐教。(书信)答案:“改一改”改成“斧正”(4)任何文化遗产在文化诞生之初都体现出人们对艺术、文明的蓄意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破坏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演讲稿)答案:“蓄意”改成“刻意”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当地时间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世卫组织还发文并给出了合理解释,根据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商定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地理位置、动物、个人和人群无关的名称,而且该名称要便于发音且与该疾病相关联。拥有一个正式名称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名称使用不准确或产生侮辱意味。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其他冠状病毒的命名标准格式。此次世卫组织是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答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并给出了合理解释,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予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第66页共66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第66页共6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更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消除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恢复正常秩序,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2020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材料二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消除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队伍。有了高速且广泛分布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第66页共66页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材料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地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解决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地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B.狠抓“新基建”,内需外需齐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以尽快减轻疫情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C.加快“新基建”可有力拉动投资,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D.“新基建”既指单纯的工程项目,也指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队伍。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66页共66页 A.“新基建”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经济拉动作用,从而培育新的经济生态。B.“新基建”能够拉动投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成为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C.加快“新基建”,促进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将新老基建融合,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的发展,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C.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D.行业也需防范5G发展风险,要用市场机制真正建成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网”。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白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又是在这个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第66页共66页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槐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面孔慈祥,对着我笑,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老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了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了题目,又总领了全文。第66页共66页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边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了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的思念之浓。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8.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分)  9.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第66页共66页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明清时变成对秀才的雅称。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现代泛指首都。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壁垒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才。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没有赴任。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石勒。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2)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14.请简要概括祖逖郁郁而终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朱槔①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第66页共66页 斗沈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注] 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张巡每誓师,嚼齿穿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是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诗人对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卫风·氓》中用比兴的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        。 (2)《望海潮》中“     ,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于同僚,从侧面烘托了西湖之美。 (3)《蜀相》中借对武侯祠周围景色的描写,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曾经有人提出“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第66页共66页 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18.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向世界传播更多“中国故事”。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田园气息。②通过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使我们可以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③欣赏田园风光、古风汉服和传统美食,④在纷杂的世界中找到一处清凉。⑤中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动人的,⑥诗意、浪漫的生活,是全世界都能够欣赏并且理解的。⑦但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是浪漫、诗意的,还需要真正爱劳动、肯吃苦才行。⑧李子柒成功的背后,是由于她从清晨到深夜不停歇的付出。⑨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对每个镜头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拍摄,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学习,就不会有诗意的、生活味的李子柒。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当地时间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世卫组织还在推特上发文并给出了合理解释,根据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商定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地理位置、动物、个人和人群无关的名称,而且该名称要便于发音且与该疾病相关联。拥有一个正式名称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名称使用不准确或产生侮辱意味。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其他冠状病毒的命名的标准格式。此次世卫组织是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    第66页共66页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曾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最近有许多年轻人加入“饭圈”(由粉丝组成的团体),在社交平台上自发为偶像宣传、助威。在这个饭圈中,有人负责转发资料和整理数据,有人负责回应他人的评论。粉丝们投入许多时间、金钱和精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让自己的偶像更好更红。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第66页共66页 答案全解全析1.A B.“狠抓‘新基建’”表述错误。原文表述为“要想尽快消除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恢复正常秩序,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由此可见选项缩小了范围,应该是“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C.“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错误。原文信息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由此可见,“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并不一定能“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因果联系。D.“‘新基建’既指……也指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队伍”错误。原文表述为“‘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队伍”,由此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不单纯指向……”不等于“指……”。2.D “所以,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错误。原文信息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此可见,选项得出的结论太绝对,且遗漏了信息。3.C A、B、D三项都是在论证怎样推动“新基建”的发展,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C项说明的是我国“新基建”发展的优势,材料三没有论及需求侧的市场潜力,因此该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4.答案 (1)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进行对比来阐述“新基建”的特点;(2)都采用了举例论证,都以“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5G网络建设为例,阐述“新基建”的发展态势。解析 (1)对比论证:材料一中的“‘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材料二中的“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材料三中的“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等多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观点——“新基建”的特点。(2)举例论证:材料一中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材料二中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材料三中的“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等事例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阐述了“新基建”的发展态势。5.答案 ①新在科技。“新基建”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领域。②新在理念。“新基建”主要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③新在模式与空间。“新基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队伍。④新在指向未来。“新基建”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发掘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解析 先概括说明角度和侧重点,然后进行分析。材料一第一段中说“‘新基建’……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材料二第三段中说“‘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第四段中说“‘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最后一段中说“‘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第66页共66页 6.D “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感伤。7.A “又总领了全文”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对槐花的描写,主要是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8.答案 (1)首段中的“似乎”,写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地唤起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2)尾段中的“似乎”写槐花麦饭还是那个味,但奶奶已经不在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心境也已不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 开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中,“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是因为眼前的槐花树勾起了作者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以及与槐花树有关的人、事的怀念和回忆。这句话起到了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的作用。结尾“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中,“那个味儿”指奶奶做的槐花麦饭的味道,结合“和着泪水,轻轻地嚼”可知,这句话由物到人,槐花麦饭还在,可奶奶已经不在了,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9.答案 (1)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艺术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2)主题明确集中,抒发了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解析 从选材上看,文章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构思上看,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了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多层次地表达了中心。从艺术手法上看,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达了中心。所以无论是广泛自由的选材,还是独特的构思、多样的手法,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都是为了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10.A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中,“河南”是“窥兵”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于是公私丰赡”中,“丰赡”为同义复词,表示“丰富,充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11.A “明清时变成对秀才的雅称”错。“孝廉”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12.C “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石勒”错。原文为“逖遣使求救于川……宣等乃去”,由此可知,此时击败的是“樊雅”,而非“石勒”。13.答案 (1)用他自己乘坐的车马运载同行的年老有病的人,而自己徒步行走,药物、衣服和粮食与大家分享,又有许多随机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崇他。(2)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一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解析 (1)“以”,用;“老疾”,老人和病人;“权略”,随机应变的谋略;“宗”,尊崇,敬仰。(2)“诚”,如果,果真;“统主”,统率众人的首领;“庶几”,或许;“图”,考虑,计议。第66页共66页 14.答案 (1)朝廷将派遣在祖逖看来没有远见卓识的戴若思任都督;(2)担心王敦与刘隗等人结怨会引发朝廷内乱。解析 原文说“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此为原因之一;“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此为原因之二。[参考译文]祖逖字士稚,是范阳遒县人。祖逖生性器度开阔,不受拘束,轻视财物,看重侠义,为人慷慨有志节,每到农家,分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尽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祖逖有辅佐治理天下的才干。二十四岁时,阳平征召他为孝廉,司隶再举荐他为秀才,他都不接受。惠帝大驾向西到达长安后,关东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等竞相征召他,他都没有赴任。等到京师大动乱时,祖逖带领宗族亲戚数百家逃往淮水、泗水一带避难,用他自己乘坐的车马运载同行的年老有病的人,而自己徒步行走,药物、衣服和粮食与大家分享,又有许多随机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崇他。祖逖因为国家覆灭,常常怀有振兴朝廷、收复故土的壮志。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开拓局面安定下来,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人人都有奋击抗敌的志向。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一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当初,北中郎将刘演在石勒防御,流浪人所聚集的坞寨首领张平、樊雅等都在谯郡一带,刘演委任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多支队伍,都隶属于张平。祖逖诱使谢浮消灭张平。樊雅派部下夜晚偷袭祖逖,直冲向祖逖的幕帐。祖逖命令左右之人抵抗敌人的攻击,督护董昭与敌人苦战,敌人退走了。祖逖率领众人乘胜追击,这时张平的残部赶来帮助樊雅进攻祖逖。蓬陂坞寨的头领陈川,自封为宁朔将军。祖逖派使者向陈川求救,陈川派部将李头率领众人援助他们,祖逖于是攻克了谯城。当初,樊雅占据着谯城,祖逖因力量薄弱,向南中郎将王含请求帮助,王含派遣桓宣领兵前来帮助祖逖。祖逖攻克谯城后,桓宣等人才离去。石季龙知道了这个情况就领兵包围了谯城,王含再派桓宣救援祖逖,石季龙听说桓宣赶来了就退走了。桓宣于是留了下来,帮助祖逖讨伐那些尚未归附的各地坞寨之主。石勒不敢以兵窥测黄河以南地区,于是与祖逖通信,请求互派使者互相通商贸易。祖逖不予回信,但听任两地互通贸易,并获得了十倍之利,于是公私都增加了收入,部下人马一天天地增多。恰逢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任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人,虽然有才能和声望,但没有远见卓识,一下子就来统率人马,所以心中怏怏不快。又听说王敦与刘隗等人结怨,担心朝廷会发生内乱,大功不能实现。心情愤慨激荡生了病,于是将妻子与儿女安置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内心忧郁气愤,但并未停止进取,营建修缮武牢城。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于是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率领众人修筑堡垒。堡垒尚未修成,而祖逖病重。不久死在雍丘,当时五十六岁。15.C “写出了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错。“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枝条稀疏,并不繁密;且“疏翠”“浅红”,表明景致并无“热闹”的氛围。16.答案 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了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是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脱尘世却仍期盼收复国土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第66页共66页 解析 尾联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张巡每誓师嚼齿穿龈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安现状的愤慨。颈联表面上是写诗人在庭院的闲居生活,实际上是反衬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真正的有志之士和力主抗金的官员得不到重用,表达了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所以用此典故并不突兀,反而别有深意。同时,“莫上”二字其实是反语,诗人内心还是渴望杀敌立功的,怎奈“雁未来”,即喻指并未传来朝廷出兵收复国土的音讯,所以诗人借此典故委婉、巧妙地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不平。17.答案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2)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18.答案 (示例)先天基因应该是建筑材料,后天环境才是组装“智商材料”的设计师,每个人拥有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设计师不同,最后盖出的房子就会千差万别。解析 首先,要注意仿照原文句式;其次,根据文段中的第一句话“曾经有人提出‘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可知,此处的比喻句需要论证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用建房子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师”作比。19.C C项中的引号与文中“触手”的引号均为表示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A.表示句子中直接引用的内容。B.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D.表示展览的名称。20.答案 ①一类是神经元细胞 ②一是电信号,二是化学递质释放解析 ①处,由后文“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可知,此处是对神经元细胞的介绍,应填写“一类是神经元细胞”。②处,根据后文“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可知,大脑信号传递的方式有电信号和化学递质释放两种。21.答案 ②“通过”和“使”保留一个即可;⑥“欣赏并且理解”改为“理解并且欣赏”;⑦“并不”改为“并不全”;⑧删掉“由于”。解析 ②缺主语,句中“通过”和“使”两个介词的使用,使句子缺少主语,保留一个即可;⑥语序不当,句中的“并且”表递进,应先“理解”后“欣赏”;⑦不合逻辑,根据后文的“还需要”可知,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全是浪漫、诗意的;⑧句式杂糅,句中“……的背后,是……”与“由于”表述重复,应删掉“由于”。22.答案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并给出了合理解释,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解析 本则材料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事件展开,中间部分则围绕主要事件阐述了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的原因,最后则是命名的意义。23.写作指导 审题:首先从材料入手,理解孔子的话的大意是: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正理,却喜欢耍小聪明,这就难以造就了!孔子的话强调群居时谈论的内容要符合正理,由此引出关于“饭圈”的话题。当下许多年轻人加入“饭圈”,在社交平台上为偶像宣传、助威的行为弊大于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合材料,找出关键词“义”和“饭圈”,挖掘其意义,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参考立意:第66页共66页 (1)慎入“饭圈”,在“圈”中要言行及义;(2)理性对待“饭圈”,追星要符合正理;(3)“追星”要追“正能量”。层次结构参考:文章题目即观点,明确应该理性对待“饭圈”这一观点。首先从材料入手,指出沉迷于“饭圈”现在几乎成了“怪圈”;然后列举种种不良现象,结合现实,指出沉迷于“饭圈”的严重后果;最后呼吁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明星身上获得成长的正能量,从而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66页共6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1-06 09:15:14 页数:66
价格:¥12 大小:149.7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