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含第1-6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共6套)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2

2/132

剩余1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74页共132页,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74页共132页,一、天体及天体系统1.天体的类型: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空间垃圾【判读技巧】是否独立而不是依附在某一星球上。从地球的角度来说,要在大气层之外。2.天体系统:以地球为例形成的天体系统:二、行星地球(分析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要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的了解太阳系的行星成员。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一)普通性:1.运动特征: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②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结构特征: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均不是最特殊(二)特殊性——存在生命1.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74页共132页,(2)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2.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知识扩展】月相1.月相推算农历日期变化记忆诀窍:①区分上下半月:先看月面是左边亮(1~15)还是右边亮(15~下月初一);②锁定上、下弦月前后:假设此时右边亮,说明是下半月,还可以再精确时间。月面亮超过一半,则为十五~二十二、二十三左右,月面亮少于一半,则为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到下月初一之间。可根据亮面比例推理更贴近的日期。2.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差异:①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下图)②发生的时间,日食一般在新月(也叫朔日,初一),月食一般在满月(也叫望日,十五前后)第74页共132页,月食图(日、月、地成一线)月食图(日、地、月成一线)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地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给地球。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高温高压的条件,4H→→→He)3.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外力作用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3)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太阳能。4.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差异第74页共132页,(1)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因素原理描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同纬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天气因素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地势因素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中国】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降水递减)。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极值为地形因素影响)。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2)时间(季节)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例如北半球夏季辐射强于冬季。(考虑降水时间因素,旱季强于雨季,例如长江流域5~6月份梅雨天气,辐射少)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第74页共132页,(二)太阳活动的类型类型发生位置特点地位太阳黑子光球层黑子由于比其它区域温度稍低,故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耀斑色球层温度相对较高区域,显亮,能量巨大。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同步起落)太阳活动标志之一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日冕结构短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带电粒子,破坏太阳风的流动。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会变得强劲,(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2.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干扰海底光缆通信)、电网、航空航天、损害输油管道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扩展】1.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2.如果需要细分:(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一)化石与地层1.地层及其意义: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等多种信息,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这些都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2.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第74页共132页,(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2)生物层序律:①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3.沉积岩两个重要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二)地球的演化历史1.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2.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演化要点一:“生物进化特点”:总体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植物: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第74页共132页,动物: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人类])演化要点二:“生命大灭绝事件”:地球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约95%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和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演化要点三:“重要成矿期”: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比如中国这一阶段就有大量因古大陆裂解离散-造山而产生的矿产,构成了铁、铜、铅锌、金、硼、菱镁矿、滑石等矿床成矿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演化要点四:“联合古陆分合与造山运动”: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后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成为联合古陆。中生代发生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_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一、内部圈层结构“两波分两面,两面分三层”(一)依据:地震波1.原理:地震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因此根据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经过的物质不同进行划分。2.“两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对比):第74页共132页,纵波呈纵向运动,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呈横向运动,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3.地震波向地球内部传递特点:(如下图)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在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下降,继续向下传播;横波消失在这两个界面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两边物质性质不同,该界面我们称之为不连续面。4.“两面”——地下平均33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莫霍界面;地下平均2900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两边的物质不同。两个界面将地球划分为三部分:【由外及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二)地球内部结构及特征1.地壳(1)地壳的范围:莫霍界面以上,为固体外壳。(2)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5~10km),大陆地壳厚(39-41km),与陆地海拔有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2.地幔第74页共132页,(1)范围: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占地球,总体积的80%。固态。(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3)软流层位置:上地幔的上部(4)岩石圈范围: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3.地核(1)范围: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2)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3)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水圈的形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第74页共132页,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作用气体主要成分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O2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具有氧化作用微量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长波(地面)辐射,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吸收紫外线)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对地面保温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固体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厚度与温度有关:①纬度高,对流层厚度越低;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1~12km,高纬度8~9km。②夏季也大于冬季。现象对流层大气运动复杂,多对流天气,天气复杂多变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第74页共132页,【逆温现象】1.定义:(在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2.过程图:3.逆温的影响:[益处]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③山坡或河谷地区常发生逆温现象,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弊端]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一)平流层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无对流,无天气变化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受热过程臭氧(中上层)直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第74页共132页,人类活动飞机飞行【臭氧空洞】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观测发现,南极上空每年春季臭氧含量比之前有大幅度下降,并将这一现象称为“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出现,表明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含量减少。(一)高层大气高度分布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气压特点气压低,空气密度小现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极光现象,流星现象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解读】: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关键是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1.太阳暖地面(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第74页共132页,②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③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朝霞与晚霞,太阳未出天已亮等)(2)地面的吸收作用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2.地面暖大气(1)大气吸收增温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大气辐射),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一天中的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日出之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随着太阳高度角变大,传递热量不断增加;12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传递热量最多,但是到达地面乃至被吸收转化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地面温度最高为13时;大气的受热同理,需要一段时间,在14时大气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传递热量逐渐减弱,地面及大气温度在达到最高峰之后也在下降。日落之后下降得更快,次日太阳出来前地温及气温都是不断下降,因此,气温达到一天中最低时为日出前后。(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因此白天逆辐射强度大于夜间,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比较明显。1.大气保温作用的案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2.农业生产实践活动:(1)温室大棚[原理]:地面长波辐射不易散失(与地膜同理)[意义]: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提前及延后种植时间,提前上市。(2)烟雾防冻第74页共132页,[原理]: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逆辐射[意义]:减少农作物的损失。【同类操作】:果园浇水:霜冻来临前全园适量灌水,增加果园湿度,减轻冻害树干涂白:入冬前,用涂白剂将果树树干和主枝均匀涂白,既防冻、防日灼,又能杀死隐藏在树干中的病菌、虫卵和成虫。(3)果园铺沙、鹅卵石——比热容[原理]:增大比热容[意义]: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三)地理思维探究:昼夜温差大小分析1.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1.天气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比热容]比热容大,白天增温速度慢,夜晚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二、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注意点]①环流的箭头首位相接,气压最高的为近地面气流下沉的位置②同一点,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是相反的(二)等压面的弯曲与判读第74页共132页,1.已知气压判断等压面的弯曲[技巧]高压区向气压变小的方向弯曲(高空);低压区向气压变大的方向弯曲(近地面)。2.已知等压面的弯曲判断气压或气温高低[技巧]向气压变小方向弯曲的区域为高气压区;向气压变大的方向弯曲的区域为低气压区。(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风向: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3)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2)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3)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巴山夜雨涨秋池】第74页共132页,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2)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注意:①在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热力性质差异)。②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中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形成的过程分析1.影响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1)直接影响其形成力——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概念:第74页共132页,由于同一水平面差生气压差,气流就会有从高压流向低压的趋势。这个促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特点: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改变方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运动的方向,不改变大小。(3)既改变方向,主要影响大小的力——摩擦力2.风的形成过程:高空的风vs近地面的风: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斜穿等压线。(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某地的风向①根据等压线数值,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半球进行方向的偏转,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③分析该地为高空还是近地面,确定偏向的角度,高空偏转90°,近地面偏转45°。2.如何确定风向在画出风向之后,或者根据材料的图知道风向之后,要注意观察实际的指向标,不一定是我们习惯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风向(的箭头)前作方位坐标,从坐标原点观察风向的来源即为吹什么方向的风。3.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风向玫瑰图”主要是看与原点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风频越高。第74页共132页,一、等压线面的判读1.高低压中心的判读:会找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2.判断风向的步骤在图中确定某地的风向。确定风向的三步骤。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强。4.判断季节可以依据陆地(或海洋)的气压推断陆地(或海洋)的气温相对高低(海陆对比),从而判断季节。(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陆地温度高: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陆地温度低: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5.判断天气状况第74页共132页,等压面图:低压多雨,高压晴。甲、丙多晴天,乙、丁多阴雨天气。热力环流图:上升多雨下沉晴。【了解】原理是一致的,说的是同一个系统,一个从气压角度,一个从气流运动的角度。低压中心气流由四周流入不断向中心积聚,最后被迫抬升,形成降水;高压中心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高空下来补充,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多晴天。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环节与类型1.水循环定义: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分类及环节类型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上内循环降水,蒸发,蒸腾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水循环图示】第74页共132页,一、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水库周围)蒸发量和降水量。(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3)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起到“削峰补枯”作用,河流洪峰时间推迟且下降;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4)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5)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2.负向影响(1)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2)围湖造田:第74页共132页,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3)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海绵城市]。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各个水体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取决于流动的速度以及水体的量。例如江河(快于)>湖泊>深层地下水>高山冰川>极地冰川>海洋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联系地球的各个圈层,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塑造地表形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4.影响全球气候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第一节海水的性质海水性质主要主要是指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一、海水的温度(一)海水温度概述:海水的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海洋学上一般用摄氏度(°C)来表示海水温度。海洋热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吸热)。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收量收支不平衡。第74页共132页,(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主要表现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海水)表层海水温度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相同则水温大致相同(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高于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南半球的变化幅度与北半球不同。2.水温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通常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由表层向下1000米以内的水温迅速下降;1000m以下的水温变幅较小,保持低温。原因:海水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海洋深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小。(三)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洋表层水温的纬度递减季节→→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深→→海水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水温变化大,(1000m以下)深层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四)海水温度的主要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第74页共132页,①海洋表层的温度较为适宜,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例如:罗非鱼→低纬度海域,鳕鱼→中高纬度海域③某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④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3.影响大气温度及沿海地区的气温大尺度: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区域尺度:使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一、海水的盐度(一)盐度的概述1.概念: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2.海水既咸又苦的原因:海水中主要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镁(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三)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相关性描述气候温度正相关温度越高,盐度越高【冬季海水结冰,盐分析出,盐度高】蒸发正相关温度高或多大风,蒸发旺盛,盐度高降水负相关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第74页共132页,入海径流负相关入海径流越大,盐度越低海区封闭程度正相关海区封闭,与外海交换弱,交换少受外海的影响程度小【案例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红海盐度高][气候]位于副热带海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炎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入海径流]两岸多干燥的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海区封闭程度]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盐度低][气候]纬度高,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气温较低,降水丰富,蒸发弱[入海径流]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区封闭程度]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四)海水盐度的开发利用1.晒盐:地形平坦,日照充足、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案例】中国的三大盐场[长芦盐场]——中国最大的盐场:滩涂宽阔;雨日较少,日照充足,多大风,蒸发旺盛,有利于海盐生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沿海平原,地势平坦;地处夏季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利于晒盐。2.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3.海水养殖海水盐度稳定利于养殖。例如,暴雨会引发养殖场的海水盐度降低,如应对不当,会造成养殖的鱼虾等大量死亡。4.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海水淡化,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海水冲厕;作为工业冷却水。【案例】新加坡缺水?——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缺水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第74页共132页,其他措施:①从邻国购买淡水;②海水淡化;③废水回收利用;④收集雨水。一、海水的密度(一)概念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³。水的密度是1000kg/m³,海水的密度高于此值。(二)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相关性描述温度负相关温度增加,密度减小(热膨胀)盐度正相关盐度增加,密度增大(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深度正相关深度增加,密度增大(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三)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1.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1)随纬度增高而增加;(2)同纬度海域大致相同。2.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总体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增大(1)中低纬度海区0~50m:密度无变化;50~1000m:密度迅速增加,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1000m以下:密度变化很小(2)高纬度海区变化很小,垂向变化曲线近似一条直线第74页共132页,(三)海水密度的影响1.海水密度水平分布的影响不同海区之间由于温度、盐度差异,导致密度存在差异,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根据航向判断的船只航行的顺流与逆流。【案例】大西洋和地中海,例如船只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属于逆流,由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属于顺流。2.海水密度垂直分布的影响(1)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2)有时候,该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由【密度高→(进入)→密度低】,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第一节海水的运动波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一、海浪第74页共132页,(一)海浪的概述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二)海浪的类型海洋中的海浪可分为风浪、涌浪、近岸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浪]是由风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水面波动。“无风不起浪”[涌浪]指风浪离开风区后传至远处,或者风区里的风停息后所遗留下来的波浪。“无风三尺浪”。[近岸浪]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域后,受到海底摩擦作用,海浪的能量很快衰减,出现破碎和倒卷,形成近岸浪。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海啸和风暴潮等。1.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2.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三)海浪灾害与海岸防护1.海浪灾害: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2.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修建(多级)挡潮闸等二、潮汐(一)潮汐的概述1.潮汐: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第74页共132页,(二)潮汐的原理[了解原理,掌握结论]1.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A处受太阳和月球的吸引,引潮力大,出现大潮,B处受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海水上涨,出现大潮][A处受太阳的吸引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出现大潮;B处受月球的吸引及地球绕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而出现大潮]2.小潮上弦和下弦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与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垂直,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被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抵消了一部分,因此出现小潮](三)潮汐规律与人类活动1.潮间带采集养殖【案例】紫菜,人们用竹竿搭出养殖紫菜的网帘,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吸收养分。2.潮水涨落与历史战争第74页共132页,【案例】诺曼底登陆最终指挥部选择了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是在综合考虑天气、海况等因素后,利用潮汐规律,把登陆时间选择在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月圆之夜。1.潮汐能源发电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2.港口建设和航运(1)海港码头在施工前必须掌握潮汐涨落的高度,使高潮时不致淹没码头,低潮时又不致使船只搁浅。(2)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利用潮汐和潮流情况,涨潮时顺流而进,退潮时顺流而出,节省燃料。【案例探究】钱塘江大潮——分析钱塘江观察为什么在八月十八左右最佳?“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①杭州湾呈喇叭口状;②农历八月(秋分前后),月地距离最近;③农历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同线;④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⑤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互顶托三、洋流(一)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二)分类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第74页共132页,【探究】根据概念可从纬度流向判断洋流性质,另外也可以通过等值线考察。【步骤】:①首先根据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绘制洋流的实际流向,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②根据等温线解读,由水温高流向水温低为暖流,有水温低流向水温高为寒流;③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一)洋流的分布规律1.模式图分布呈现出“8/0”模式,分中低纬度环流和中高纬度环流。中低纬度(海区)东寒西暖;中高纬度(海区)东暖西寒。第74页共132页,世界表层分布模式图【在图中可按照“8/0”找出环流,大概知道分布的形态即可】(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的海区(中纬度),例如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上升补偿流的海区(低纬度大陆西岸),例如秘鲁渔场【原理】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2.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1)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第74页共132页,(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中纬度)(3)极地寒流会带来两极海冰,对海上航行不利(中高纬度航行)。【扩展】海雾分布大洋西岸一般是寒暖流交汇,大洋东岸一般是单一寒流或暖流影响。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主要是寒流流经,时间主要在夏季;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主要是暖流流经,时间主要在冬季。1.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扩大污染范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第74页共132页,第四章地貌第74页共132页,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一)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二)喀斯特地貌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案例探究】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探究思考: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丰富的原因。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喀斯特地貌分类分类地貌类型外力类型地上部分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坝子)落水洞:溶蚀漏斗、天坑地下部分溶洞、地下河石幔、石帘、石钟乳[顶部];石笋[底部]石钟乳和石笋=石柱堆积(四)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影响:(1)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2)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 不利影响: (1)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2)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层薄且贫瘠; 第74页共132页,(3)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增加。 【案例】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2)简述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②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二、河流地貌(一)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二)分类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三)不同河段对应的河流地貌河流河段侵蚀地貌特征堆积地貌特征上游V形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冲积扇呈扇形,由扇顶到扇缘颗粒逐渐减小(分选性)中下游槽型河湾牛轭湖横向: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纵向:形成连续的河湾,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河漫滩冲积平原河漫滩发育与凸岸,多个河漫滩相连形成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利于农耕河口段--三角洲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裁弯取直的影响】裁弯取直的影响: (利)改善航运条件;改善防洪条件;有利于污水的快速自净。 (弊)调节气候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下游防洪压力增大 第74页共132页,三、风沙地貌(一)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二)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三)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被风沙进行强烈的冲击和摩擦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风积地貌(1)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2)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3)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有植被植被能固定流沙【工程:草方格、石方格】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扩展】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第74页共132页,(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案例】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四、海岸地貌(一)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二)分类1.海蚀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第74页共132页,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五、冰川地貌类型形态特征侵蚀地貌冰斗、角峰、冰蚀湖、U形谷堆积地貌冰碛堆(不具备分选性)冰川地貌多发生在高山高纬度地区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是十分复杂的,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是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的。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然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线、点的顺序进行观察。1.地貌观察的顺序(1)首先要观察视野内最大的地貌,例如五种基本地貌类型(2)其次是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例如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 (3)最后描述微规模地貌: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2.辅助观察的手段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观察的范围过大、观察的区域难以到达等原因,需要借助地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一)高度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首要内容。第74页共132页,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一般是指海拔,海拔是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是划分五大基本地貌类型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1956年,我国测绘部门把青岛验潮站多年平均海平面定为我国的海拔基准面,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 【扩展】陆地常见的基本地形(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2)丘陵:海拔大约在200m~500m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3)山地: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海拔高度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4)高原:海拔高度大(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中间稀疏,边缘密集)(5)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6)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二)坡度坡度也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地表的各种形态,可以认为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所组成。1.坡度的大小:坡的两个要素是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的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来进行表示。(也可以是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比值来表示) 第74页共132页,坡度角示意图不同行业、部门,例如建筑、林业、农业等,均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有关坡度的标准和要求。2.坡度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降低坡度,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所以一般呈现“之”字形。  【案例】受机车牵引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2)对耕作的影响坡地上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种植,雨季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我国坡地种植引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三)坡向阴坡与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光照、降水等条件均存在差异,进而产生植物种类、动植物分布范围的差异。 1.阳坡和阴坡:北半球(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阳坡光照条件好,但水分条件不足。2.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四)其他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地貌的面积、地貌的空间分布状况等。第74页共132页,无论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我国的西南地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也较为破碎。【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①类型(复杂)多样或单一(地形以××为主);②主要分布在××地形区地势高、低①地形崎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 ②地势××低、地势自××向××倾斜;海岸线平直、曲折①海岸线平直;②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等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风力地貌发育;多火山(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值线的疏密】1.坡度陡缓。同一幅图中的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2.通视问题。两点之间从高处到低处,如果等高线是先密集后稀疏,表明为凹坡,可通视;如果等高线是由稀疏到密集,表明为凸坡,不可通视。【小技巧】判断凹凸坡关键在于做自己绘制剖面图,等值线较密集就画陡峭一点,等值线较稀疏就画平缓一点,即可分析。第74页共132页,第五章植被和土壤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3.植被的形成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植被[时间漫长,上百年]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主因:光照】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案例】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利用光在林中垂直递减的原理,建立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这种雨林生态农业,在改善生态农业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较好的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森林(一)热带雨林1.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世界上三个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雨林区和亚洲雨林区]2.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第74页共132页,3.植被特点:森林呈深绿色,树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4.常见树种:椰树(二)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2.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无明显干季3.植被特点: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4.常见树种:樟树、榕树(三)落叶阔叶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3.植被特点: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4.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四)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地区2.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3.植被特点: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4.常见树种: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等;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等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也就是草原,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二、草原和荒漠(一)草原植被1.热带草原(1)分布区域: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典型区域:东非高原、巴西高原、印度等地。(3)分布区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4)典型特征: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为热带稀树草原。第74页共132页,2.温带草原(1)分布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2)典型区域:中亚,我国内蒙古高原等地区。(3)分布区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4)典型特征: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统称为荒漠植被。(1)分布:热带至温带(2)环境:气候干旱地区(3)特点: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转、刺状或无叶,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多数根系发达,吸收水分)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瓦松是一种生长在瓦房顶上的草](4)特征: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北半球为例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第74页共132页,第二节土壤第74页共132页,第74页共132页,一、观察土壤(一)土壤概念及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2.土壤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矿物质是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水分主要是土壤水;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土壤观察角度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棕壤等。【黑土】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红壤】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所在区域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失作用强烈,从而富含铁、铝等氧化物,呈酸性红色,肥力较差。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第74页共132页,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黏粒等。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1)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主要土层土层特点图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基岩层坚硬的岩石第74页共132页,(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主要土层特点图示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二、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每一种成土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第74页共132页,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中纬度中纬度森林面积密集地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第74页共132页,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一)土壤的功能(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二)土壤的养护1.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1)轮作换茬;(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2.土壤保护的措施主要有:第74页共132页,(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第六章地质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暴雨等)、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等)、海洋灾害(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涝灾害按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2.分布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沿河、沿江地势低洼地区。【中国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山区。 3.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第74页共132页,自然原因:1.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2.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1)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2)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4.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洪水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洪涝后易发疫情【注】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5.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2)退耕还湖;(3)修建水利工程;(4)裁弯取直,加固大堤;(5)开挖入海河道(淮河);(6)修建分洪区;(7)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二、干旱灾害1.干旱和旱灾的概念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2.分布:非洲(最为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我国: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第74页共132页,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华北地区旱灾最为频繁、影响最严重。 【解释】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且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用水需求量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故并不是旱灾最严重地区。3.干旱灾害的影响:(1)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2)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 2.台风结构①台风眼:风力很小,天气晴朗②旋涡风雨区③外围大风区 3.台风的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的台风灾害 (1)来源:西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分布:东南沿海地区 (3)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1.概念第74页共132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频发区及时间(1)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深秋到初春时节 3.寒潮的危害(1)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害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寒潮的益处】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4.我国的寒潮(1)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来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第二节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第74页共132页,2.地震构造示意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①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③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地震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5.地震分布(1)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是地震易发地区。(2)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中国地震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第74页共132页,二、滑坡和泥石流(一)概念1.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分布及条件: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地区 ②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2.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分布及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二)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三)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 (2)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2.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第74页共132页,【探究】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第三节防灾减灾一、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 (1)灾害监测利用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非工程措施: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第74页共132页,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①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②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③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二、自救与互救 1.防灾减灾害的主要任务:自救与互救(1)灾前预防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做好灾前预防工作。提前准备一些应急救援包,牢记逃生路线及应急避难所等,减少损失。(2)灾中自救洪涝来袭:往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地震: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泥石流:垂直于泥石流的山坡逃生 (3)灾后防范①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 ②洪涝灾害过后应进行全面消毒,做好卫生防疫工作;③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品,饮用水煮沸后饮用; ④地质灾害过后不可立刻回家,远离危墙等,避免灾害再次发生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一、遥感及其运用(RS)1.概念: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的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第74页共132页,3.优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对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4.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滑坡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 2.组成:(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4.应用:第74页共132页,可以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灾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等。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救灾过程的准确空投,确保物资能够高效,准确到达灾区。三、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操作对象为地理空间数据。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 3.应用:第74页共132页,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守在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功能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遥感(RS)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灾害前兆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进行灾害跟踪监视;建立灾害模型全球定位系统(GPS)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及时间数据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实时监控;灾害发生地点的准确测报;救灾人员赶赴现场的导航;可提高减灾的效率和精确度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50分)1.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左图为北极地区远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右图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题。第74页共132页,根据材料推测()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下列两图分别示意西藏自治区年太阳福射总量分布及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是()A.东多西少B.西南少,东北多C.南多北少D.东南少,西北多3.影响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A.纬度位置、地势B.海陆位置、降水C.地势、降水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74页共132页,4.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C.有公转运动D.存在高级智慧生命5.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是因为()A.地球质量大,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B.宇宙空间无限大,天体在运动中互不影响C.地球体积大小适宜,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有适宜生存的温度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第74页共132页,7.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A.莫霍界面以下B.古登堡界面以下C.Ⅱ圈层D.Ⅰ圈层8.下图为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B.202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C.耀斑爆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D.2022年是耀斑活动最弱年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10.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的感受是()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第74页共132页,11.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C.海拔高,气候寒冷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左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右图中a、b、c、d代表不同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地质年代是()A.②B.③C.④D.⑤14.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A.①末期B.②末期C.③末期D.④末期15.右图中不同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第74页共132页,A.a-②B.b-③C.c-④D.d-⑤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17.地壳最底部为()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裸蕨是已经灭绝了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下图是“裸蕨植物复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8.这种植物出现的时间是()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前寒武纪19.泥盆纪裸蕨繁盛,该时期()第74页共132页,A.种子植物出现B.鱼类出现C.鸟类灭绝D.蓝绿藻出现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近年,我国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各题。2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C.海拔高,气候寒冷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23.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不属于“绿色能”()A.风能B.青海冷湖的煤炭C.藏南谷地的地热能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第74页共132页,2020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约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下图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及天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B.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C.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D.图中涉及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木星25.目前月球上未探测到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①距太阳更近②没有大气层③有安全的宇宙环境④昼夜温差过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第74页共132页,(1)图中地震波E____;F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B是____。(2)在通过界面B处时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横波____、纵波____。(3)图中圈层:C是____,D是____。(4)物质状态:D层____,H层____。(5)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____的发源地。27.读“地理模式图”,回答:(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____轨道附近(填数码),因为此处轨道附近的行星与太阳____适中,所以____条件适宜。(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的圈层结构,阴影部分能观测到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____、____。第74页共132页,(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____,横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28.读太阳系示意图和地球、火星比较表格,完成下列问题。(1)在A、B、C、D、E、F中,B是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地球是____,地球表面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主要得益于适中的____。(2)A、C、D、E四颗行星中能满足: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的是____。A.一颗B.两颗C.三颗D.四颗(3)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对火星进行探索是因为火星与地球有一些相似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相似性有____。2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E、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图中P界面是________;Q界面是________。(3)图中A圈层厚度大陆比大洋________(厚或薄),当地震来临时,大洋上的船员感觉到船________。第74页共132页,(4)图示F圈层物质呈________状,G圈层物质呈________态。(5)说出地震波由上至下通过P界面和Q界面时的主要特征。3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第74页共132页,参考答案1.A2.D3.C4.D5.D6.B7.C8.D9.A10.D11.A12.C13.D14.D15.C16.C17.C18.A19.A20.C21.B22.C23.B24.B25.D26.横波纵波莫霍面古登堡面消失速度下降地幔外地核熔融状态(液态)固态C层岩浆27.④距离温度色球耀斑日珥古登堡面横波突然消失28.哈雷彗星EA日地距离D自转周期相近,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相近29.(1)下层地幔外核(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厚上下颠簸(4)熔融固(5)通过P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逐渐加快,通过Q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0.(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第87页共132页,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50分)第87页共132页,下图为2019年12月26日17时台风“巴蓬”位置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受台风“巴蓬”的影响,甲海域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台风“巴蓬”过境菲律宾,对其造成的影响是()A.带来高温和干旱B.引发强风和暴雨C.诱发地震和洪涝D.造成寒潮和霜冻3.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A.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B.尽量向地势低的地方转移C.海上作业渔船停在原地避险D.及时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4.火山喷发出大量岩浆和火山灰,弥漫在空气中的火山灰会导致()①太阳辐射的强度增强②太阳活动的周期改变③大气逆辐射强度增强④地面辐射的强度减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第87页共132页,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C.平流层气流平稳,水汽、杂质多D.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下图甲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6.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7.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A.①减弱B.④增强C.③增强D.②增强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主要成因是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近地面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8.该现象出现时,下列各图当中,与绿洲上空气温变化情况相符的是()A.B.C.D.9.该现象的存在,会使绿洲地区()第87页共132页,A.热量交换变缓B.空气对流增强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10.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A.B.C.D.11.“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A.晴朗无风的夜晚B.晴朗无风的白天C.阴雨多风的白天D.阴雨多风的夜晚第87页共132页,现代地球大气是距今3.5亿年前才逐渐形成的,它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成分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13.下列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连线,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B.氧气——温室效应C.臭氧——吸收紫外线D.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隐蔽性好的火灶,深受户外生存者和野外单兵的喜爱。下图是德克塔火洞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对此分析合理的是()A.甲处气流受热上升,燃烧充分B.空气通过铁架处流入,燃烧充分C.底部气流乙流向甲,燃烧充分D.燃烧时空气快速补充,燃烧充分15.德克塔火洞隐蔽性好的主要原因是()A.燃烧时少烟,不易被人发现B.燃烧时火焰都位于地下,不易被人发现C.可快速灭火,避免森林火灾D.多选在人烟稀少的森林,不易被人发现第87页共132页,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16.从14时到20时,合肥()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B.风向变化较大,风力变大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D.风向变化较大,风力变小17.根据图示信息推测()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18.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住在该城市的居民们发现,天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晴朗白天和夜晚,商业区、文化区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天受山风影响大气污染较轻B.晚上受谷风影响污染较轻第87页共132页,C.白天受谷风影响大气污染较重D.晚上受山风影响污染较重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下列各题。19.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20.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力性质B.正午太阳高度C.地形D.天气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大气受热升温的过程主要包括()A.甲→乙→丙B.丙→丁C.甲→乙D.丙第87页共132页,22.我国北方秋季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原因是()A.甲辐射比较强B.乙辐射比较强C.丙辐射比较弱D.丁辐射比较强金塔绿洲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北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大河下游的洪积扇上,海拔1200米。金塔绿洲西南部的戈壁荒漠中有一自动气象站,下图所示为该自动气象站所测近地层风向的日变化(用角度表示风向时,北风是0°,东风是90°,南风是180°,西风是27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该荒漠自动气象站观测到的全天风向()A.呈顺时针方向变化B.呈逆时针方向变化C.保持不变D.为西北风24.夜晚,该荒漠自动气象站测到的近地面风为()A.荒漠风B.绿洲风C.荒漠风与山风的叠加D.绿洲风与谷风的叠加25.绿洲风的风向最可能为()A.南风B.西南风C.西风D.东北风二、综合题(共50分)26.上海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下图中甲为上海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上海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第87页共132页,(1)在甲图中用实线绘制出4000m高度的等压面分布状况(不标气压值),并在MN之间的高空和近地面用箭头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2)若甲图代表白天海陆之间的等压面状况,则M代表____,N代表____(陆地或海洋)。(3)若在郊区P地建设有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是否合理?说明原因。27.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B与C中高压中心是。(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第87页共132页,(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28.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B____,C____,D____,F____,I____。(2)从数量上看,A大于D的原因是____。(3)比较晴天和阴天温差的大小____原因是____。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1)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图中甲、丁两处相比,气温较高的是____,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____。(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①表示的是海风,那此时为____(填“白天”或“夜间”),甲地近地面为____(填“陆地”或“海洋”),甲地近地面气温____。(填“高”或“低”)(3)若该模式表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则甲表示____,丁表示____,在①处植树造林的好处是____,在①建设工厂则导致____。第87页共132页,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1)左图中,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偏, 纸片B向____偏(左/右),如果左图模拟的是白天的山谷风示意图,那么电炉表示的可能是____(山谷/山坡)(2)根据右图中等压面分布,将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进行排列____。(3)右图反应的是____(白天/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4)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方向____。第87页共132页,(5)根据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据此推断降雨较多的可能____(城市/郊区)。第87页共132页,参考答案1.A2.B3.A4.D5.D6.D7.B8.D9.A10.B11.A12.B13.B14.D15.A16.C17.C18.C19.C20.A21.A22.D23.A24.C25.D26.(1)(2)陆地;海洋(3)不合理;工厂排出大气污染物会经近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城区,加剧城市污染。27.(1)BC(2)B(3)B(4)甲处的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为西北风28.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部分被吸收和反射晴天大晴天白天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29.甲>丁>丙>乙丁甲区域间冷热不均白天海洋低乡村或郊区城市第100页共132页,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城市污染30.右偏左偏山坡b>a>c>d.白天图略:高空气流由城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城市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50分)读水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A.①-降水B.②-蒸发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2.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A.①B.②C.③D.④第100页共132页,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正确叙述是()A.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B.使水呈三态变化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D.使海平面上升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下图为阿姆河流域上游主要地理要素按旬(10日)统计年内变化(横坐标单位:旬)。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阿姆河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6.阿姆河流量最大出现在()A.1月前后B.4月前后C.7月前后D.10月前后读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0页共132页,7.图示区域常年盛行()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8.导致图中卑尔根港冬季不冻的重要原因是()A.地形B.降水C.洋流D.河流9.图中甲地湖泊众多,某形成原因主要是()A.断裂下陷B.火山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艾肯泉位于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的西部边缘,周围是雪山脚下的广褒草地。艾肯泉直径10多米,如同沸腾的开水,咕咕上涌,长年奔流不息。泉眼周围土壤由深红变红再变黄……色彩斑斓,从上空俯瞰,如同一只画了眼影的眼睛。泉水含有大量铁离子和一定浓度的硫,但氯化钠含量很低。艾肯泉不远处还有一些盐泉,水体呈纯净的蓝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有关艾肯泉的说法,正确的是()A.泉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B.泉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第100页共132页,C.其形成可能与深大断裂构造有关D.泉水周围红壤黄壤发育11.艾肯泉对周围生物的影响,可信的是()①是动物的饮用水源地②泉水周边草木茂盛③夏季有野生牛羊来用泉水驱除皮毛内寄生虫④泉水周边经常有狼群出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疏勒河流域位于38°00'N-42°48'N,92°11'E-98°30'E,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40.2-57.5毫米,年蒸发量2577.4-2653.2毫米。下图示意疏勒河上游流域范围,近几十年来,该区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灌溉用水量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最可能是()A.B.第100页共132页,C.D.13.图示流域过度截留水分将直接加剧疏勒河中下游地区()A.土壤盐碱化B.荒漠化C.水土流失D.森林锐减咸海是位于中亚的咸水湖,水源补充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后因人类过度利用,导致湖面水位下降、面积急剧减小,湖水盐度增高,多种鱼类灭绝,植物遭到破坏。下图为未缩减前的咸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流入咸海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高原湖泊水15.下列关于咸海的表述正确的是()A.参与海陆间循环B.为附近居民提供淡水资源C.参与陆地内循环D.促使周边水资源不断更新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0页共132页,16.该大陆是()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南美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17.图中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蒸发旺盛B.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D.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2020年入冬以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出现“水煮黄河”景观。“水煮黄河”的景观特点是河水表面有一团团的雾气,看上去就像水煮沸一样,这种特别的景观被戏称为“水煮黄河”,一般在合适的地点和适当的气象条件下才可以看到,但往往是诸多因素集合在一起才会发生,难得一见。据此回答问题:18.“水煮黄河”现象多发生在()A.冰封前,早晨B.冰封前,中午C.冰封前,傍晚D.冰封后,早晨19.“水煮黄河”现象的气象条件可能是()A.气温高,湿度小B.气温低,湿度大第100页共132页,C.气温高,湿度大D.气温低,湿度小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数码代表的界面,表示莫霍面的是()A.①B.②C.③D.④21.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观测到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保持不变D.大小不定下图为某一科考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0页共132页,22.考察人员经过②附近海域时,发现海面常有大雾笼罩,最可能的原因是()A.寒暖流交汇,使得暖流携带的大量水汽凝结B.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地处迎风坡,多雨雾天C.沙漠地区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冷却凝结D.沿岸有寒流经过,使底层大气降温,水汽凝结23.关于流经③处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快途经海轮的航速B.不利于渔场的形成C.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00页共132页,24.若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T2,则Q1、Q2、Q3代表的径流类型分别是()A.壤中流、地表径流、浅层地下径流B.地表径流、壤中流、浅层地下径流C.浅层地下径流、壤中流、地表径流D.地表径流、浅层地下径流、壤中流25.近年来该流域内壤中流持续增加,其原因可能是()A.大量修筑梯田B.打坝淤地C.灌溉用水减少D.提高植被覆盖率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下图示意伊塞克湖及其周边区域。第100页共132页,(1)说明伊塞克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伊塞克盐湖的形成原因。(3)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4)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上游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搬运作用强;出昌马峡谷进入中游,形成河西最大冲积扇,开始潜行至冲积扇边缘出露,古称“冥水”;双塔堡水库以下为下游,水量小、河道淤塞严重。70年代以来,最大支流党河与疏勒河不再交汇,哈拉湖湿地也一度消失。(1)疏勒河上游河水主要来源于____,昌马峡谷以上河段河流流向是____,疏勒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述哈拉湖一度消失的原因。(3)为避免哈拉湖消失,请提出合理化建议。28.读“海水表面温度、盐度示意图”和“我国盐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00页共132页,(1)甲、乙两条曲线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____,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2)A点水温温度高的影响因素是____,盐度低的原因是降水量____(填“大于”或“小于”)蒸发量。(3)B点盐度高的原因是什么?(4)C、D两点纬度相同,C点盐度低于D点的原因是什么?(5)图中A盐场的名称是____,形成条件是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20年5月-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水重于常年,为完善洪水排泄的缓冲功能,江苏省政府在某高校试点建设“海绵校园”。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雨涝频次分布图,图乙为该高校试点建设的“海绵校园”示意图。第100页共132页,(1)图甲显示我国雨涝频次的分布规律是______,江苏省夏季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和_______。(2)图乙中“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3)分析图乙中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4)简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试验推广“海绵校园”的意义。第100页共132页,参考答案1.D2.D3.D4.A5.C6.B7.D8.C9.D10.C11.D12.C13.B14.B15.C16.C17.D18.A19.B20.C21.B22.D23.C24.B25.D26.(1)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原因: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2)该湖及周边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伊塞克湖为内陆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3)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湖泊水位深,水量大。(4)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27.(1)高山冰雪融水;自东南流向西北;陆地内循环。(2)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湖泊水量减少;沙漠广布,注入湖泊的河水蒸发、下渗严重导致注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减少。(3)跨流域调水,增加疏勒河下游水量;水资源全流域合理配置,控制中上游截水量;增强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水库进行生态补水。28.(1)甲;乙(2)太阳辐射;大于(3)B点位于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高。(4)C点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盐度低;D点纬度地区则以海洋为主,盐度较高。(5)长芦盐场;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滩涂宽阔;全年雨季短且降水集中;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有利于海盐生产第112页共132页,29.(1)大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干旱/台风/高温(任写1个即可)(2)下渗;径流(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3)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蓄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4)缓冲洪峰;减轻内涝;增加水资源;降低径流污染;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任答3点)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50分)1.位于贵州省黔南布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的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先生担任总工程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目前已经接收到了数百颗脉冲星信号,促进了我国宇宙和天体探索事业的发展。中国“天眼”选址在大窝凼,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第112页共132页,A.天气B.纬度C.地形D.资金2.读图,M、A两处相对高度的范围是()A.大于100米B.小于100米C.大于300米D.小于300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岩石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A.A早于DB.G晚于BC.B晚于DD.C早于F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12页共132页,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D.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读图A和B所示的两种地貌,完成下面小题。5.图A所示地貌名称为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河漫滩6.图B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7.读图,根据青海湖的滩、坝砂位置判定,青海湖湖区的主要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第112页共132页,8.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有()A.坡度和坡向B.高度和坡度C.高度和坡向D.高度和面积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9.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10.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A.①—山坡B.②—河谷C.③—山峰D.④—山脊读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太行山脉以西的铁路主要()A.沿山脊分布B.沿等高线分布C.沿东西方向分布D.沿河谷分布第112页共132页,12.太行山以东的人口超50万的城市大多分布在()A.海拔较高的地区B.山麓冲积扇地区C.河流下游平原地区D.河口三角洲地区13.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180米B.220米C.320米D.380米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甲代表A.岩浆岩B.变质岩C.喷出岩D.侵入岩15.右图中的地貌景观是在下列哪种作用下形成的A.①B.②C.③D.④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第112页共132页,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风力堆积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侵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1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A.沙尘暴B.水土流失C.地震D.土地荒漠化下图所示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泥沙最不易淤积的是A.①B.②C.③D.④19.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等高线密集的峡谷处适合建坝第112页共132页,B.库区有两条河流注入,全年汇水量大C.大坝上游洼地有较大蓄水区域D.为该区域的聚落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20.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A.甲——发展盐田B.乙——种植谷子C.丙——培育茶园D.丁——放牧牦牛21.下列关于曲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对河流截弯取直能够预防洪涝灾害B.对曲流筑堤束水,曲流地貌无法继续发育C.河漫滩平原大多是农业的高产区D.冲积扇多发育在河流中下游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内碛和表碛岩块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下图为“白湖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2.图中①河的流向是()A.自东向西流B.自北向南流第112页共132页,C.自西北向东南流D.自东南向西北流23.图中①②③④河段,流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24.根据材料的信息,影响“白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B.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C.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D.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二、综合题(共50分)2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2)若图甲、乙两种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简要说明沉积物沉积规律。(4)比较图丙所示区域坡度分布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第112页共132页,26.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白水河的流向为________。(2)描述甲、乙两村分布的共同特点。(3)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尔喀什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伊犁河发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注入巴尔喀什湖,流域呈喇叭口向西敞开。河流中.上游水量比较丰富,并在河口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河口及沿岸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湿地,巴尔喀什湖及其湿地对当地生态环境作用十分显著。材料二:巴尔喀什湖及周边地形图第112页共132页,(1)指出伊犁河中上游水量丰富的原因。(2)分析伊犁河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3)简述巴尔喀什湖及其周边湿地对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亚历山大群岛位于阿拉斯加半岛东南部沿海,由1100个大小岛屿组成,呈西北-东南向排列。该群岛的岛屿具有不规则的海岸线,岛与岛之间形成深海峡。群岛岛屿海岸陡峭,冰川广布,地形崎岖不平,森林茂密。下图示意亚历山大群岛地理位置。分析该群岛岛屿陡峭、地形崎岖的原因。29.第112页共132页,甲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乙图为该河流某处干流河谷横剖面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图所示剖面最可能位于甲图中的____(A或C)处,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2)指出甲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3)古代人在M附近河段的河岸建设聚落,最可能选择____(南或北)岸。第112页共132页,参考答案1.C2.C3.A4.D5.C6.B7.C8.B9.B10.B11.D12.B13.B14.A15.B16.B17.B18.C19.B20.C21.D22.C23.B24.C25.(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2)B A(3)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4)北部坡度陡,南部坡度缓;北部等高线密集,南部等高线稀疏。26.(1)自东向西(2)位于河流沿岸(河谷);位于山麓冲积扇;位于海拔400米以下地区。(3)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4)合理。理由: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相近。或不合理。理由: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27.(1)伊犁河中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山地地形雨;喇叭口的地形向西敞开,有利于西风深入;天山冰川众多,冰雪融水量大。(2)伊犁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中上游水量较大,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携带泥沙;下游河口处地势地平,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沉积;湖水受西风影响自西向东流,河水受湖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3)通过湖水及湿地蒸发活跃该区域的水循环过程;湖泊及湿地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气候的大陆性减弱;有利于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延缓该区域的荒漠化进程。28.位于板块碰撞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表隆升起伏大;受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强烈。29.(1)C 河谷横剖面宽而浅,且河床中有较厚的泥沙沉积层,说明河流沉积作用较强,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2)冲积扇。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第132页共132页,(3)南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下表是北京市某年依据红叶观赏气象指数(黄栌等植物叶片变红的比例越大,指数越高,它是确定最佳观赏区的依据)预报的部分数据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日期最佳观赏区10月17日海拔400米以上山区10月31日海拔200米以上山区11月10日全市1.影响红叶观赏气象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A.降水B.地形C.风D.气温2.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的是()A.新疆喀纳斯B.吉林红叶谷C.南京栖霞山D.广东石门谷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第132页共132页,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得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丹东某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丹东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6.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   )A.生长缓慢B.枝叶繁茂C.冬季落叶D.树干高大下图是某山地植被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第132页共132页,7.该山地位于()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8.甲植被名称是()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表示理想土壤的是()A.①B.②C.③D.④10.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第132页共132页,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以下两题。11.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1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报告。据此完成下题。13.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生物B.成土母质C.气候D.成土时间14.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15.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发挥土壤的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之一。而土壤功能的发挥与土壤厚度、孔隙度及含水量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雨水花园”(下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效果显著。(1)简述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与土壤蓄水量的关系。(6分)(2)分别阐述树皮覆盖层及砂层的主要作用。(12分)第132页共132页,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由于受到地势起伏的影响,山谷不同位置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如图是我国东北某山谷农作物分布图。(1)分析说明东北山区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6分)(2)比较A处与B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9分)(3)与山谷底部农作物相比,说明半山坡农作物不易受冻害的原因。(6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香根草是热带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每天可长高2—3厘米。香根草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福建省不少公路建在山区,新建成的公路边坡土壤侵蚀严重。60年代开始,香根草从海南引入福建,用以保护公路边坡,。经多年实践发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形成生物绿篱(下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1)根据材料推测,香根草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特点。(6分)(2)根据水循环原理,说出种植香根草影响了水循环哪些环节?说明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香根草对保持水土的作用。(10分)第132页共132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2.C解析:1.海拔高处,气温低,红叶出现日期较早,红叶枯黄和凋零日期也较早,因此,气温是影响红叶观赏气象指数的主要因素。2.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红叶观赏日期逐步推迟。吉林纬度较高,红叶观赏日期比北京早。新疆喀纳斯和北京纬度差不多,但海拔较北京高,故其红叶观赏日期较北京早。南京纬度较低,栖霞山红叶观赏日期在北京红叶观赏尾声才出现。广东纬度更低,石门谷红叶观赏日期更晚。答案:3.A; 4.C解析:3.结合图可以看出骆驼刺地下根系相当长,而地上植被矮小,而且叶子变成细刺,减少蒸发,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故选A。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便获得足够生存的水分,所以C正确;故选C。答案:5.C; 6.A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故选C。6.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的纬度更高,气温较低,银杏的生长速度较慢,A正确;两地都是银杏树,因此枝繁叶茂、冬季落叶和树干高大,都是相似的,B、C、D错误。故选A。答案:7.B;8.D解析:7.读图可知,该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甲自然带的上限海拔南坡高于北坡,故该山地位于北半球;由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可知,该山地应位于中纬度地区,B项正确。8.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甲植被靠近针阔混交林且位于针阔混交林以上,故甲植被应为针叶林,D项正确。答案:9.C;10.C解析:9.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读图可知,③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占48%左右,空气含量占28%左右,水分含量占30%左右,符合理想土壤构成。10.土壤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合理经营管理,做到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会逐渐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的减退。答案:11.A;12.D解析:11.高温多雨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故A正确。12.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土壤的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答案:13.C; 14.C; 15.D第132页共132页,解析:13.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C对。南方植被丰富,故A不对。成土母质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影响,B不对。成土时间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D不对。故选C。14.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B错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C正确;引淡淋盐、地膜覆盖是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措施也可以减轻盐碱化,但大水漫灌是有可能增大土壤盐碱化的,D错误。故选C。15.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②正确;掺砂改良黏重土质,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③错误。故选D。16.答案:(1)土壤孔隙度越大,蓄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蓄积的雨水就越少。(2)树皮覆盖层:拦截杂物;利于雨水下渗;减少蒸发。砂层:对下渗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解析:(1)本题考察土壤的功能。土壤是多孔体,土粒、土壤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匀有孔隙存在。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因此土壤的孔隙度越大,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越多,土壤的需水量就越大,而土壤中的含水量越大,蓄积在地表的雨水就会越少。(2)由图可知,树皮覆盖层位于地表,起到初步过滤和拦截杂物的作用,并且为保证地表植被生长,必须保持土填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能截留水分蒸发,并且利于雨水下渗。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17.答案:(1)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丰富,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山区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形成了适合多种植物生长的环境。(2)A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B地少(A地土壤有机质少,B地土壤有机质多)。东北山区植被丰富,地表枯枝落叶多,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产生的有机质丰富;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搬运),A处的有机质容易随水流动到B处,增加了B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所以A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B地少(B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A地多)。(3)冬季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谷底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农作物不易受到冻害。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水热条件差异大,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充足。(2)B处植被覆盖率高,植物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多,B处地势平坦,土层较深厚。(3)受山谷风影响,夜晚的山风容易在谷地集聚,山坡上海拔较高,冷空气不易入侵。18.答案:(1)根系发达,生长快;高温、湿润,水热条件好。(2)下渗、地表径流。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另一方面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第132页共132页,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香根草“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说明香根草喜高温、湿润的生长环境;“每天可长高2~3厘米”,说明其生长快;“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说明其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2)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利用水循环原理”,可从水循环的环节等角度分析说明。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另一方面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第132页共132页,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第132页共132页,2019年10月29—30题,一轮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下图为2019年10月30日8时—31日8时全国雨区及霜冻线(0°C等温线)预报图。图中丙地此季节会有长时间连绵细雨,被称为华西秋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两地霜冻线分布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地形、寒潮B.寒潮、纬度C.经度、纬度D.地形、海陆位置2.华西秋雨对丙地的影响是()A.利于缓解冬季旱灾B.易造成洪涝灾害C.来年农业收成减少D.来年病虫害减少孟加拉国地处南亚,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水泽之乡”。下图为“孟加拉国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导致孟加拉国水患严重的原因有(   )①地势低平②位于赤道,全年多雨③台风(飓风)频频侵袭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第132页共132页,4.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   )A.兴建水库,退耕还湖B.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C.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D.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018年8月,欧洲航天局发射了全球首颗用于测量地球底层大气风速和风向的“风神”卫星。下图为该卫星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5.“风神”卫星将有助于()A.减缓全球变暖B.监测地震活动C.预防暴雨洪涝D.阻止台风侵袭6.利用“风神”卫星可以为抗灾救灾提供依据,主要是“风神”卫星能()A.分析灾害的原因B.判断重灾区的位置C.制定救灾方案D.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安徽省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下图为寿县古城御洪“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题。第132页共132页,7.非汛期,涵道的主要作用是(   )A.御敌B.排水C.航运D.供水8.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时(   )①木塞向城外方向移动②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③月坝水位较高④月坝水位较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随着洪水被多次成功抵御,为维持“外部防线”的防御效果,最应该(   )A.加固城墙B.及时清淤C.扩容水塘D.筑高月坝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人们在干流两侧低洼地带修筑了蓄洪区以容纳洪水。蓄洪区内分布着农田及居民点,修建有堤坝、人工堆土筑高而成的庄台、周围修筑堤坝围合而成的保庄圩等设施。下图为淮河干流某蓄洪区示意图。完成下题。10.早期,蓄洪区堤坝修建得较矮的主要原因是(   )A.洪水水位较低B.节省建设成本C.便于洪水漫泄D.建设水平较低11.蓄洪区启用后,与保庄圩相比,居民转移到庄台(   )A.人居环境更好B.容纳灾民数量更多C.转移距离更短D.物资的补给更便利12.蓄洪区种植的农作物应具有的特点是(   )第132页共132页,①早熟②生长周期短③晚熟④生长周期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差异B.距海远近不同C.人口和城市多少D.经济发展水平14.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与洪涝均属于最常见自然灾害的是(   )A.泥石流B.地震C.干旱D.火山爆发15.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的方法有(   )①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②退耕还湖③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④陡坡修梯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新加坡平均海拔约为15m,最长的河流不足16km。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如图中甲处)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甲河修复前后景观。第132页共132页,(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6分)(2)说明将甲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6分)(3)指出将甲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的积极作用。(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淮河支流多、中游河道窄、主汛期暴雨频繁是淮河防汛的主要特点。淮河是一条难治之河,有“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说法。2020年7月20日8时32分,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王家坝闸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图1为淮河纵剖面图,图2为淮河主要支流分布图。图1第132页共132页,图2(1)分析淮河“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自然原因。(6分)(2)简析王家坝闸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的原因。(6分)(3)简析为降低淮河洪灾发生频率,流域内应该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6分)18.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9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219松辽平原169357第132页共132页,环渤海平原415799黄淮平原8461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7分)(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第132页共132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C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霜冻线呈闭合状态,位于塔里木盆地,周围有高山阻挡,气温略高,因此影响因素为地形,排除B、C;由文字材料可知一轮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结合时间可推知是寒潮带来的降温天气,使得霜冻线在乙地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选A。2.丙地多山地,可耕作土地面积小,且该时段气温低、蒸发量小,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少,旱灾不明显,A错误;连绵细雨,说明降水强度不大,降水能够及时下渗,不易引起洪涝灾害,B错误;长时间连绵细雨会使光照减少,越冬作物生长受限,影响来年农业收成,C正确;丙地纬度较低,连绵细雨并不会形成极低气温,并不能减少来年病虫害,D错误。答案:3.A; 4.D解析:3.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受该地区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位于恒河下游,地势低平,易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且位于孟加拉湾顶部,热带气旋频频侵袭,因此①③⑤正确;该地没有位于赤道,②错误;该地属于热带,冬季不会降雪,④错误。故选A项。4.防淋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庠,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浃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属于非工程措施,故选D项。答案:5.C;6.D解析:5.“风神”卫星可用于测量地球底层大气风速和风向,监测大气状况,进行天气预报,发布灾害预报,可以预防暴雨洪涝,减轻洪涝灾害,C项正确。对大气风速和风向的监测不能减缓全球变暖,A项错误。该卫星不能监测地震活动,B项错误。“风神”卫星可以监测台风,但不能阻止台风侵袭,D项错误。6.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为抗灾救灾提供依据。答案:7.B;8.C;9.B解析:7.本题考查涵道的功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非汛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寿县古城内的积水排出。城内蓄水塘的积水通过涵道排进月坝,当月坝水位高于朝外的涵道时,积水通过朝外的涵道排到城墙外的护城河中。故B选项正确。8.本题考查寿县古城防洪系统原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墙时,水流将木塞向城内方向推移,木塞堵在内侧涵道口,阻挡洪水倒灌,使城内免受洪水侵袭,②正确;此时,洪水蓄积在月坝内,月坝水位较高,起到滞洪的作用,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9.本题考查寿县古城防洪系统设施的治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随着多次洪水入侵,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涵道、月坝内,降低了防洪、泄洪能力,因此需要及时清淤。故B选项正确。答案:10.C; 11.C; 12.A第132页共132页,解析:10.早期淮河流城整体防洪能力较差.蓄洪区堤坝修筑较低,使得河水位到达一定高度,就漫堤泄流.降低河流水位,减轻蓄洪区以下河段防洪压力。故选C。11.庄台相较于保庄圩,规模更小,数量更多且分散。蓄洪区启用后,居民可就近到达临近的庄台,以躲避洪水。而保庄圩相对靠河岸,数量少分布在蓄洪区边缘,居民转移距离更远。故C正确。保庄圩面积大,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物资补给更充足,容纳的居民数量更多,人居环境更好,故ABD错误。故选C。12.淮河汛期多在6-9月,农作物最好在汛期到来前就收获,因此选择早熟、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故①②正确,故选A。答案:13.A;14.C;15.B解析:13.据图可知,长江流域上游的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发生洪涝次数最少,主要受地势落差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是洞庭湖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区域汇水量大,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导致洪涝灾害增多。故选A。14.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多发。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均为常见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石流不易发生,A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和火山不是常见的自然灾害,BD错误,故选C。15.在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同时湖泊周边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是最有效的措施。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和陡坡修梯田,不能缓解洪涝灾害的威胁,故选B。16.答案:(1)降雨丰富,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海潮顶托。(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造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加之海潮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下渗减少,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2)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改建后的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的阻碍小,水流速度快;拓宽了河道,加大了泄洪量,泄洪能力提高,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其积极作用可从水质、水生生态系统以及河流修复后衍生的其他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首先,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增强,河流水质得到净化;其次,河流修复后,营造了美丽的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17.答案:(1)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中游河道窄,泄洪能力差。(2)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位于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汇水量大;王家坝闸以下河段河流落差小,地形平缓,河道狭窄弯曲,排水不畅;淮河中下游有许多重要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大动脉;王家坝闸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第132页共132页,(3)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开辟分洪区,退耕还湖;下游,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解析:(1)“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说明洪灾多发,该河流洪灾多发的自然原因从支流数量、河道宽度、地形等角度分析。从主要支流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纵剖面图显示该河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中游河道窄,泄洪能力差。(2)淮河洪灾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王家坝闸的防洪能力,王家坝闸上游来水量大、汇水快,中下游泄洪能力弱,因此王家坝闸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3)河流治理可根据上、中、下游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加固大堤、疏浚河道等措施。18.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解析:(1)读图表,由图表可以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存在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灾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3)丘陵地区与长江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蓄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第132页共13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1-11-05 05:25:10 页数:132
价格:¥22.88 大小:9.76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