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附板书)(共二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一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4.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讲这个故事。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一、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口语交际习作、学习思考的能力。整体学习氛围浓,自觉性强,集体荣誉感强烈,学习成绩良好。但是,我也注意到了,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跟不上教材的教学密度和难度。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读通一读懂一读好一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2、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一、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学课题1.交流寓言,激发兴趣。导语: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一般由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你都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交流:《亡羊补牢》《守株待免》《揠苗助长》。2.单元预导,揭示课题。像这样富含哲理、充满思辨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走进第六单元,去感受“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去感受古人充满智慧的思辨哲学。3.图解“矛”“盾”,初释题意。(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根据图片特点,认识什么是“矛”和“盾”。(矛的前面尖尖的,非常锋利,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形的,或者是方形的,非常坚固,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2)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防御,它们的作用完全相反。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4.简介出处,了解作者。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为先秦时期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环节二、初读古文,识字通文1.读通课文、扫清障碍。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畅、有难度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词。2.师生交流、检查反馈。(1)识字检查反馈:在朗读句子的练习中学习生字、师相机指导。(同桌合作读、全班接定读、拓展指导读。)“吾盾之坚。”“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提示:“夫”是多音字,可据义辨析。“夫”字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fū”、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fú”。本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写字教学指导。指导书写:矛、盾、誉、吾。提示:“矛”和“盾”通过字形演变讲解,注意“矛”的第二笔点、不要丢掉撇;“盾”字下面是“目”。“誉”和“吾”同为上下结构:写“誉”字时注意“兴”在上,撇捺要舒展,“言”在下,多横等距离:“警”为形声字,“口”表义,“五”表声,本义是“我”。生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把握笔画间的长短变化和间距宽窄。环节三、教师范读,读文知韵1.生听读,划分节奏。阅读古诗文最具风雅,且文言文语言精练,朗读很注重韵味和节奏,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譬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同桌互读,对比点评。,(1)根据课文节奏划分练读。(2)同桌互读,彼此指导点评。(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环节四、聚焦学法,读文知意1.复习学法。复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猜测。2.试说大意。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并说说对课文大意的理解。3.师生交流。(1)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集市。话说这楚国集市可谓人来人往,只见那商人吆喝声声高,行人熙攘好物挑,好一番热闹景象。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边,随即指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文意,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的理解:鬻、陷、坚、利、誉。)(2)楚人的这番吆喝吸引了你们的围观,见其称盾之坚无敌,又闻其夸矛之利第一.你们中最善于思考、最具智慧的谁不禁问道?——举手学生随即指读: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理解文意,师相机指导理解“或、何如”。)过渡:我们班善于思考的孩子有这么多!,听了楚人的夸赞,你有什么疑感?——(生接读)“以子之手 .陷子之盾,何如?思考了楚人的这一番话。经过推敲,你会问道——(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情此景,你的眼神告诉我你有话要说,可见你一定是个思维慎密的孩子,所以你不禁问道(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这一问,让这位卖矛和盾的楚人作何反应呢?学生齐读:其人弗能应也。(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理解句意。)好一个“弗能应也”,再看看文中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叫卖者此时此刻的尴尬和窘态,你最想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呢? (哑口无言、目唯口呆、无言以对、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张口结.....)(4)面对此情此景,老师和你们一样,不禁发出这样的议论,师生齐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引导生利用断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意。)4.生生合作。一生读课文,一生说大意。环节五、品悟矛盾。读文知理1.知矛盾。,明确了古文的大意,你是否更能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反馈:因为这个楚人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就与“物莫能陷也”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就与“于物无不限也”相矛盾。他把矛和盾的作用都夸大到了极致,前后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尴尬至极,所以无法回答。2.明道理。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反馈: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相抵触,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结语:旁观善思者的发问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环节六、讲演故事,启发思维1.发挥想象,讲述故事。评书是我国的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观看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评书表演经典片段,看完说说单爷爷的评书表演为什么广受大众喜爱? (播放视频片段后师生交流),请你也试着用评书的形式来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想象当时叫卖的场景,楚人与围观者的神态、动作或者心理活动等.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话说这楚国集市,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正所谓:矛、盾同卖本矛盾,善思之人发言论;贻笑大方窘态困,三思而行要谨慎。(1)生生练习。(2)生推荐讲故事。(3)师生评议。2.巧用妙招,化解尴尬。既有活跃思维,又有表演天赋的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这位楚人化解尴尬吗? (师生交流。)环节七、练读成诵,拓展阅读1.借助插图,尝试背诵。(1)出示课文和插图,生交流,图文一对应。(2)借助插图和提示语,完成背诵填空。(3)借助插图,尝试背诵。2.课外拓展,推荐阅读。课后搜集《韩非子》中其他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拓展阅读。,(设计意图:图文并茂,以图助读、熟练诵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延伸阅读《韩非子》中其他的经典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实现文化传承。)七、板书设计:自相矛盾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八、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每一位同学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得不错。由于课堂中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妥当,开课引入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后面练习时间就比较仓促,不能很好的反馈教学效果,这是不足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争取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更好!小学语文五年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二)一、说教材。《自相矛盾》是一个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难点: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四、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学习文言文,要多读感悟。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多朗读,读出节奏,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的难点在于怎样准确把握课文的寓意,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五、说学法。,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课前要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六、说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师:本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大家先自行朗读课文。板书:自相矛盾。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3.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书写。生字:矛盾誉吾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4.教师范读课文。 5.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4.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5.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6.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7.翻译全文:楚国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8.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9.理解主旨。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也就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四、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五、板书设计誉曰:盾坚(物莫能陷)自相矛盾矛利(于物无不陷)言过其实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自相矛盾何如,六、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