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师大版一上第1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3.比较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3、比较n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认识“>”“<”和“=”,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n教学提示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n教学目标1.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难点: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和小棒。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n教学过程u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游戏法导入、主题图导入法等。游戏法导入: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认识了6个数字宝宝,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宝宝抢读游戏,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机会就是你的。准备好了吗?师出示数字卡片,生抢读。师评价学生:数字宝宝说,“小朋友们真能干!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为了奖励你们,我请你们去看蜻蜓和漂亮的花朵,在那里,我们还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呢!”【设计意图】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学生的参与度高,复习效果好。主题画导入: 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学生:想!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12页例1的情境图。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图中有3只蜜蜂、只蜻蜓和3朵花。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学生:不知道。教师:我们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花儿说:“花比蜜蜂多。”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蜻蜓说:“错了,应该是蜻蜓比蜜蜂多。”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学生:它们在比多少。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板书课题:比较。【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再造现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讨。u探求新知1.教学例1。学习“同样多”。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是1只蜜蜂停在1朵花4上,然后蜜蜂飞走,像右图一样定格。教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对了。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先请一个同学把4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另一个同学在他摆的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要求 摆的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的小圆片同样多。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教师:你是怎样摆出同样多的小圆片的呢?指名回答。教师: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的小棒与我拿的小棒同样多。教师拿出5根小棒,学生也拿出5根小棒;教师拿出2根小棒,学生也拿出2根小棒,如此反复几次。教师:两边的东西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叫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板书:3=3。教师:请同学们用等号表示4和4同样多,5和5同样多。学生写出4=4,5=5后,引导学生读两遍。【设计意图】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样多”。其中演示应用了蜜蜂采蜜这个情境,生动地展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同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学习“多些”、“少些”。教师:刚才我们说1只蜜蜂对着1朵花,蜜蜂和花就同样多。如果飞走1只蜜蜂或是飞来2只蜜蜂后,花和蜜蜂还是同样多吗?(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的语言出示“飞走”和“飞来”蜜蜂的图像。)指名学生回答,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花的朵数没有变,飞走1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少些;如果飞来2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多些。教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多些、少些。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有3只蜜蜂和3只蜻蜓,1只蜜蜂对着1只蜻蜓。教师:这时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后。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又飞来1只蜻蜓,排在原来的3只蜻蜓的后面,让学生观察。教师问:现在还是同样多吗?学生:现在的蜻蜓比蜜蜂多1只。教师:如果用蜜蜂的只数与蜻蜓比呢? 引导学生回答:蜜蜂比蜻蜓少1只。师介绍:也就是用4与3比,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4比3大,3比4小。教师介绍大于号:我们用4>3表示4比3大,“〉”是大于号,读作4大于3;用3<4表示3比4小,“<”是小于号,读作3小于4”。引导学生读两遍。2.教学例2师引导回忆刚才学了哪些符号。(“>”“<”“=”)师先示范这些符号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符号.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3页,在例2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些符号。学生写符号,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评议。3.教学例3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再在这3个小圆片下摆小圆片,使下排的小圆片比上排多2个。学生摆小圆片,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教师:你们在下排摆了多少个小圆片?学生:5个。教师:你能用大于、小于说一说你摆的小圆片吗?学生讨论后回答:5大于3,小于5。师:请同学们在3和5之间填大于号或小于号。学生写后,教师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3<5,5〉3,并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别突出在“同样多”的基础上探讨“多些”和“少些”的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较的方法。u巩固新知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第1题做游戏。u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分享中让孩子反思、提升,得到发展。u布置作业课本第14页,第3题;15页6、7题。答案:14页第三题:画两个三角形画5个爱心画4个或5个笑脸画4朵以下的花15页第6题:(1)><=<(2)122115页第7题:小于5的数有01234大于1的数有2345大于1小于5的数有234n板书设计比较同样多:3=34=45=5多些:4>35>3少些:3<43<5n教学反思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时,我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问:你想拿哪两种比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u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比较教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手,说一说左手有几个指头,右手有几个指头?学生:左手有5个指头,右手也是5个指头。教师:模仿老师的样子,把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后,发现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教师:这样1个手指对着1个手指,刚好对完,我们就说左手的手指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教师拿出3个茶杯,然后当着学生的面给每个茶杯盖上1个茶杯盖,然后问学生:是茶杯多还是茶杯盖多?学生讨论后回答: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茶杯和盖子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所以我知道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教师: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12页例1的蜜蜂采花图,你认为是蜜蜂多还是花多?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甲:我认为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因为1只蜜蜂对着1朵花,刚好对完,所以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学生乙:蜜蜂是3只,花也是3朵,3和3同样多。教师:两个数同样多,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叫做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教师板书:3=3,引导学生读两遍。教师:请同学们在上排摆4个小圆片,下排再摆和上排同样多的小圆片。学生按教师要求操作后,请学生在下面相互看一看,评一评,看谁摆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排的小圆片是不是同样多?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写出4=4。教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摆小圆片,请同学们在下面摆,要求同学们摆的小圆片和老师摆的小圆片同样多。师生摆小圆片。(略)……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观察和操作,通过学生手指的一一对应、茶杯和茶杯盖的一一对应、蜜蜂和花的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含义。还通过摆小圆片加深学生对这种比较方法的理解。而且这个教学设计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广大农村的教学。u教学资源 怎样填写“>”、“<”或“=”在对两个数进行比较时,通常需要用“>”、“<”或“=”这些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或相等关系。确定好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后,怎样正确地填写这些数学符号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首儿歌来帮忙。“大嘴巴对大数,小嘴巴对小数,两数相等填等于。”这里,通过形象的语言把“>”称为大嘴巴,把“<”称为小嘴巴。例如:54与36进行比较,54是大数,36是小数,因此“大嘴巴”应对着“54”,即54>36,再如:16与48比较,16是小数,48是大数,所以“小嘴巴”应对着16,即:16<48,两数相等,如31○31,则填“=”,即:3131。u资料链接“>”“<”是谁发明的?一般认为<,>是英国数学家哈利奥特1631年开始采用,而他本人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的符号则因应于1631年。托马斯·哈里奥特ThomasHarriot(1560年–1621年),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他于1621年7月2日去世于伦敦。在自己的《使用分析学》(ArtisAnalyticaePraxis)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和“>”符号,但是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1631年才发表。所以一般认为是1631年才开始使用。现今通用之“大于号”“>”及“小于号”“<”,但并未被当时数学界所接受,直至百多年后才渐成标准之应用符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1-10-24 20:00:17 页数:7
价格:¥3 大小:22.9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