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2.本单元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12 桥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旨在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读自学,主动探究,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在深研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以读为本,学生画出描写老汉形象的句子,作批注,谈感受——入情入境,细品词句;启发想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洪水来临时,人们的表现,白发老人来祭奠老汉和儿子时的情景——读写迁移,笔触情发,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有关“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视频。2.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读书的疑问写下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时间:10月22日上午第1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多媒体课件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画面,(《为了谁》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这就是98年的那次百年不遇的洪灾中的几个画面,那次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孩子们,看了这几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畅谈感悟:有的责怪大水的无情,有的赞叹解放军的挺身而出。在他们情感的表达中,自然导入课题。)2.导入:是啊,解放军用他们的胸膛筑起了一堵墙,用他们的肩膀搭起了一座桥!洪水无情人有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以“桥”为题?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桥。设计意图:深情的旋律,熟悉的画面,感人的场景,动情的描述,把孩子们一下子带进了文本,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境中唤起了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渴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1)检查字音、字形。注意“呻”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2)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记忆字形。“哮”的右下部是“子”,不是“孑”。“嗓”最上边的“又”略大一点。(4)辨清字形。咆 雹 刨 袍(5)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5个带口字旁的字。4.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读文,用笔圈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环境的变化,思考:课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并作批注。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四、布置作业1.教师引导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2.熟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设计意图:读书过程中作适当的批注是教学的训练点,要对学生有适当的指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教学时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一、入情入境,走进文本阅读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桥》。(板书课题:桥)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近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老汉吧!(板书:老汉)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听到“洪水声”,脑海里出现的画面。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1)默读,找句子。 (2)朗读,体会。(3)汇报交流感受。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①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急。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②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③作者用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①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什么?②“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在咆哮?怎么咆哮?③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①说说你的感受。②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窒息。)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①根据个别词语谈感受。(狞笑。)②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死亡。)句5: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句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4.导学: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5.学生理解“跳舞”“狞笑”,教师指导朗读。读书时要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情、口中有声。6.想象阅读:(1)教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2)学生自由发言。(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7.小结:是啊,这洪水如猛兽在咆哮,似魔鬼在狂舞,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读。三、再读再悟,体会人物形象1.导学: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学生活动卡二)活动内容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汉?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老汉具体表现品质表现动作语言神态活动效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画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作批注。4.全班交流。先说说你认为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再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5.导学: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要喊什么,你猜猜他想喊什么?请拿起自己的笔写出老支书没来得及喊出的话。6.适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汉喊的话。(1)连日来的大雨,让老汉揪心啊,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看着你拥我挤的村民,老汉沙哑地喊话……(2)在洪灾来临时,老汉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3)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汉冷静地想,这么乱可不行,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①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挤到了前面,心想先人后己是党的纪律,儿子也不能例外,他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了儿子,吼道……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时,他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大声喊着……②木桥在呻吟了,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肝肠寸断,他悲怆地喊着……③洪水吞没了他的儿子,老汉心如刀绞,绝望地喊着……)7.课件出示(师朗读):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预设:(1)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记这样的老汉!(2)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的精神!(3)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4)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再读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人物的作用。8.教师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老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这真是——(崇高的)人性美呀!(板书)四、再读课题,探究课题深意1.导学:文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老汉。)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还能用什么做题目?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引学: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小练笔)预设:(1)“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3)“老支书,‘桥’,是你生命的象征!是你高尚人格的化身!”设计意图:为了深化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一个高大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五、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1 .过渡: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第24~27自然段。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3.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教师引学: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________,却看不见________;她听见了________,却听不见________。(请同学们拿出小练笔,接着往下写)4.交流、评价。(1)预设:生1:她看见了缓缓流动的小河,却看不见老伴忙碌的身影;她听见了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爽朗的笑声。生2:她看见了老伴仿佛站在水中微笑,却看不见老伴伫立的双脚;她听见了小鸟的啼叫,却听不见儿子亲热地叫一声“妈”。生3:她看见了那冲垮的木桥的残桩,却看不见老伴过桥时坚实的背影;她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的问候。(2)评价。5.教师总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那就是——生命桥。木桥啊,你慢些垮!山洪啊,你不要那么的凶,那么的狂。面对这一切,你却有山一般的胸怀,在山洪面前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为了谁啊?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我们架起一座座生命桥的英雄们吧!请听歌曲《为了谁》。设计意图:读写迁移,顺势而导,情感渲染,笔触情发。板书设计:13穷 人设计说明 依据“研究性学习”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展现了桑娜与渔夫美好的内心世界,赞美了他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对话等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文章的细节描写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至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针对课文特点,本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采用了小组学习、同桌合作、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着力于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人物品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作家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1.搜集作家的资料。2.搜集身边人物具有美好心灵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时间:10月26日上午第一节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1.谈话入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2.为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资料袋中的内容。4.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19世纪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童话。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5.板书课题:穷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自学提纲:(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扫清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并在小组内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生小组内自学,教师巡视。3.师生互动交流,检查自学效果。(1)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2)学生纠错,正音释词。课件出示学生可能读错的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视学生朗读情况而定)①“嘛、皱、涌、澎、湃”的音、形。②忐忑不安:指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宁。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后果。这里的“作”读zuò,不读zuō。张罗:读zhānɡluo。(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2)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四、三读课文,感悟“穷”字1.过渡:这篇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穷”意浓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如下要求三读课文。课件出示读文要求:(1)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具有的品质吗?(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尝试解决。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习情况。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预设:(重点句子)(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2)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3)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4)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设计意图:本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体会人物勤劳的品质。五、课文回顾,课堂总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难,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面对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他们毅然选择了收养,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知识拓展,布置作业“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第二课时教学时间:10月27日上午第二节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1.激发情感: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支火把,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2.学生汇报。3.导入:看来,文学巨匠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初次品读就让同学们收获不小,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令每个读者难以忘怀。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同走进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过渡: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这些语句刻画出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可以加批注,可以把感受说给同桌听。(生自由读文,画句子)思考: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一)欣赏桑娜的善良。1.激趣: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现在你对课文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先走近主人公桑娜,谁来说说,桑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汇报交流。预设:勤劳“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很穷,但桑娜很勤劳。(1)“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师: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的勤劳能干。师:能够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真不错。我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①这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方法?(环境描写、对比。)②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③画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预设:善良生:从桑娜去看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后收养她的两个孩子可以看出桑娜很善良。师:收养两个孩子,这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壮举,可是当时的情况怎样呢?谁来读读相关语句?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家来说,收养两个孩子,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又增加一个包袱,足见她的善良。师: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课件出示)(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①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很厉害”?②“这样做”是指怎样做?③“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预设: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纯朴善良的本性。这句话应怎样读?(生自己练读,指名读)师: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4)(指名读)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①理解“忐忑不安”。②再读,体会: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预设:师: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心里产生了矛盾。师:再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多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明了桑娜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大家再读,用心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包含了哪些情感?(学生读,汇报)师:桑娜的“忐忑不安”包含害怕、自责、决断。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她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学生练读,指名读)3.小结:是啊,丈夫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丈夫能同意吗?我们也替桑娜捏了一把汗。从桑娜的矛盾心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穷人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而穷人们又是那么善良,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的特点——勤劳、淳朴、善良。(板书:勤劳 淳朴 善良)(二)欣赏渔夫的善良。1.激趣:同学们,从你们的感悟中,老师体会到你们已经触摸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那么,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2.学生汇报。3.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课件出示:第12~27自然段)(1)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描写了几次沉默?(2)体会:每一次沉默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4.出示第24自然段,深入体会。(课件出示)(1)此时,别说桑娜,就连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渔夫是怎样决定的?读一读相关段落。(2)听到渔夫的话,桑娜的焦虑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体会。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很感人,是哪个词?①理解“熬”。②能把它换成哪些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③你从“熬”字能读懂什么?(3)小结:从“熬”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5.故事的结局怎样呢?我们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桑娜坐着一动不动,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此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温情的画面(课件出示:教材插图),我们一起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好人一生平安。三、揣摩写法,回归课题1.通过我们的感悟,勤劳、淳朴、善良的主人公已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再浏览整篇课文,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2.学生汇报。(板书:环境 对话 心理)3.渗透写作方法指导。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就要像作者一样,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4.导思:同学们,文有文心,题有题眼。纵观整篇课文,我们发现,除了文题外,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你认为他们是穷人吗?作者要反映的是穷人的什么呢?5.小结:穷人间温情的关爱更可贵。故事中桑娜夫妇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此时此刻,这个发生在穷人间的真实故事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震撼。面对这样一对夫妻,谁还能说他们是穷人呢?在精神上,他们是最富有的,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渔夫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而故事至此却戛然而止,令人生出许多遐想,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渔夫与桑娜会怎样带领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呢?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一段结尾。(课后完成)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2.老师的心也被这种真情震撼了,有几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激发情感: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3.同学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的内在品质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心中,有浓浓的真情,有伟大的真爱,只要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歌曲《爱的奉献》,让这首歌作为我们本节课的结束语。(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挖掘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板书设计:14在柏(bó)林设计说明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教学时,利用课前导读引发学生的思考,用浏览、思考的方法,捕捉有用的信息,借助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段历史,最终感悟战争的残酷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时间:10月28日上午第一节教学过程一、解题交流,初步质疑1.教师板书“柏林”,你对这个词有哪些了解?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汇报。2.教师补充题目“在柏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猜想?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一说。3.激趣导入:“在柏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猜想的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全文做好铺垫。二、学前汇报,交流预习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汇报。(1)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2)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强化辨析记忆。(3)梳理预习读书中遇到的问题。2.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哪个不理解的词语?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你们组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三、朗读交流,感知文本1.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示学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小说震撼人心之处在哪里?(3)读一读填写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简单记录在表格中。(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可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2.汇报交流: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相机板书:老妇人、两个小姑娘、后备役老兵、一个老头)他们分别有哪些表现?(相机板书:“一、二、三” “嗤笑、傻笑” “扫、挺、说”)3.选择令你震撼的段落读一读,并告诉大家你的感悟是什么。4.小说中并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小说中还有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5.集中思考: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提示学生结合老妇人、小姑娘、后备役老兵的心理活动来理解。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1.自由朗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精神状况等。2.想象交流:如果你就处在那时那地,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个小姑娘,来到今天,你又有怎样的感慨?3.教师小结: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4.拓展延伸:读一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板书设计:在柏林 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    后备役老兵一、二、三嗤笑 傻笑盯 挺 说(绝望疯狂)(无知冷漠)(悲伤 无奈)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点: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教学难点: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教学时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课题二、模拟交流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量;提供纸张和印刷)(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样想,怎样说?)(板书: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2)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²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²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3)点拨指导: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些呢?生:老师,请问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说件事。师:这样说就更容易让老师接受了。我想老师肯定会请这位同学坐下,听他来讲。接下来,这位同学要向老师说明办报的设想,他该怎么说呢?生:我们想办一份报纸。师:老师会怎么说?我想老师一定会问:你们怎么想到这件事?对不对?生:对,我们就说一说。因为经常在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好多学生们办报的消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生:我还觉得要向老师说一说办报的好处。我觉得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师:自己办的报纸同学们一定最喜欢读,那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生:在报纸上,我们还可以发表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师:设想真不错。老师还可能会担心什么呢?生:谁来当主编?多长时间出版一期,时间够用吗?……师:想的真够全面,比我想到的还多呢。真不错。这些问题你们都想过该怎么回答吗?生:我们小组都想过了。(4)各小组依次模拟表演,其他小组评价。(5)教师评价。三、口语练习 1.²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²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²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2.分小组领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来交流。四、课堂总结1.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口语交际。态度诚恳礼貌;讲明设想,说清目的;做好预案,从容回答。2.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²板书设计:请你支持我说想法,讲目的做预案,备应对《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教学难点: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教学时间:10月30日上午第一节教学过程: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2.教师指导。写的时候注意:²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²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²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3.分组指导第一组 要注意:41.地点:校园 2.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3.人物一:张明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第二组 要注意:5 1.时间:冬日黄昏 2.地点:街头 3.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4.人物一:少年陆天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第三组 要注意:6 1.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2.地点:村庄 3.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特点:体弱多病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板书设计: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学会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理解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2.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感受名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3.结合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进行心理描写的仿写训练。4.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感受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重点难点:1.交流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2.体会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感知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11月2日上午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小组讨论的要求:(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预设: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1)小资料。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预设:之前的习作课因时间限制,选取的例文有限,此处将习作片段的读、评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作文,同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二、词句段运用(1)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 斟(zhēn) 鸾(luán)  云长(chánɡ) 华(huà)雄(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1)《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示例: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读完一篇小说,总有些人物令我们难忘,如果再想想难忘的具体是什么,大都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经历的种种事件。比如大家在这堂课上交流了本单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但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对这一点大家少有提及。我们还欣赏了四大名著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交流得也不错。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关云长的神勇和王熙凤的身份之特殊。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精练,能通过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这些类似的经典片段,感受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第二课时教学时间:11月3日上午第二节教学目标 :1.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试着写一写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2.学习古诗《回乡偶书》,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掌握心理描写的特点和写法。2.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词句段运用(2)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1)指名学生读语段一,要求读得有感情,不读错。过渡:现在我要找几名同学读课本中的语段一,有哪些同学平时胆小,不爱举手发言呢?我来看看,今天呀,老师就要找几位这样的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看他们读得怎么样。这个语段我们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曾重点学习过,也读过好几遍了,应该不难。同学在朗读时要读出桑娜的复杂情感,不要读错字。(2)询问同学们的心理感受,引出学习的内容。提问:刚才,听到老师要点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朗读,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是怎么想的?被点到的同学心理感受如何?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学生谈心理感受。)过渡:刚才我点名几位同学朗读,重点不在朗读,而是想让大家体会心理的变化。胆小的同学听到老师要点名朗读,一定很紧张,如果没被点到,心情突然就放松下来了。被点到的同学呢,只有硬着头皮读,读时很紧张,读完后肯定也不轻松,担心自己读得不好,对吧?这些感受都是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就是心理活动。如果要大家把刚才的心情生动地写出来,那就是心理描写。(3)共学语段一,体会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思考:①这段话除了描写心理活动,还描写了什么?(描写了神态,“脸色苍白,神情激动”。)②说说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既担心丈夫不同意,又觉得自己给丈夫增加了生活的重负而自责。但对两个孤儿的怜惜又让她下定决心,宁愿自己挨打也要留下孩子。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抉择过程,既是桑娜内心真实的写照,又能表现出桑娜关心孤儿、真诚善良的崇高品质。)(4)教师语段二,体会邱少云的战友复杂的内心世界。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 ——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①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背景。教师补充资料:这个语段选自《我的战友邱少云》,作者是李元兴。文章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投掷的燃烧弹引燃了他的棉衣,火势迅速蔓延到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文章歌颂了邱少云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②教师范读语段,学生交流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语段二的相关背景资料,大家对我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一定钦佩不已。如果你也是执行潜伏任务的战士中的一员,看到身边的战友被烈火焚烧,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你能结合语段二具体谈谈吗?交流示例:生1:此时的我是多么紧张啊!万一邱少云忍受不了烈火焚烧的痛苦,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那么我们的潜伏位置岂不就暴露了?这样岂不要牺牲更多的战友?生2:此时的我是多么难受啊!眼看着邱少云被熊熊的烈火包围,潜伏在他身边的我却无能为力,丝毫不能减轻他的痛苦,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也说不出口。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该怎么做呢?生3:此时的我是多么痛苦啊!看着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焚烧的痛苦,我又忍不住不看,这毕竟是自己亲密的战友啊!我又能为他做什么呢?要是大火突然熄灭就好了,我多么渴盼奇迹出现啊!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作为邱少云的战友,看着他为了顾全大局,遵守潜伏纪律,甘愿牺牲自己,“我”的心情紧张、难受,更多的是痛苦。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牵动着我们的心,也让我们对这群可敬的战士无比钦佩!(5)结合例子,学习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例一: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王老师给我们讲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是不爱劳动就叫懒惰,懒人是最没出息的。”她接着问我们在家干不干家务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格外紧张,怦怦乱跳,唯恐老师叫到我。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家干过家务活,不觉自责道:王小利啊,王小利,你自己还是大队长呢!在学校还能劳动,可是在家里干过什么活呢?什么事不是妈妈干的?完了,今天老师提问,我看你怎么回答?①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课本上的例句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内心自己跟自己说的话。)②教师明确:这段文字是一段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可以用一整段来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零散地分布到一段话当中,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地展示复杂的心理活动。例二:我向四周望了望,发现所有的同学都埋着头,聚精会神地答题。我装着认真思考的样子,身子靠在桌前,两手轻轻悄悄地伸进书包里左掏右掏,掏了半天才把语文书掏出来。正当我准备翻书的时候,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我身后,一只大手伸进我的抽屉里把书一拿。我猛一抬头,呀,是李老师!我三魂吓得丢了七魄,心想:这回死定了,试卷得零分是小事,要是老师把这事说了出来,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①学生交流句中运用到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②教师明确:这段话描写了“我”考试时作弊的情景。借助动作、神态,突出表现了“我”作弊时谨慎、惊吓、惧怕、尴尬的心理。心理描写可以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样可以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加生动。(6)学生小练笔,试着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写作情况。(7)小组内交流所写片段,推荐组内最优秀的一篇在全班交流。佳作示例:开始发试卷了。我久久没有听到老师念自己的名字,心怦怦乱跳,只觉得耳朵发热,脸上火辣辣的,手心却冒着冷汗。我心乱如麻,如坐针毡。我希望能有奇迹出现:是不是老师把自己的卷子排错了位置呢?是不是老师将自己的卷子漏掉了呢?也许,也许这只是一场梦呢…… 小结: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和几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的那样,“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里心理活动都是不同的。大家要多观察,用心去体会,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这样,心理描写才能真实、具体、感人。二、日积月累1.创设情境,合作入诗。过渡:万紫千红竞争春,当数杨柳最窈窕。柳树是春的使者,春来时,便迸发出勃勃生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咏柳》这首诗吗?(生齐背诵。)它的作者就是盛唐著名诗人贺知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所作的另外一首诗。2.介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贺知章 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诗题,理解“偶书”。过渡: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直到86岁才告老还乡。在他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口。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亲自为他写诗送行,可真够风光荣耀的。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身份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板书诗题。)明确:偶,偶然。书,写诗。偶书,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4.提示要求,合作解诗。(1)自主读诗,整体感知。①古诗,教师配乐范读。②自由读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读正确。③理解词语,读出节奏。词语解释:[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有什么变化。[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诗歌节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④初步了解古诗大意,说说诗中主要写了什么。(2)感悟诗意,读中悟情。①合作交流卡,小组合作,思考交流。合作交流卡几人一组,可按照“读一读(小组内多种方式读诗)——解一解(理解诗意)——说一说(交流看法、解决疑难)——想一想(想象画面)——演一演(改编故事,表演故事)——背一背(互相检查,背诵古诗)”的步骤来学习本诗。思考以下问题:A.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直到86岁才回到家乡,哪句诗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找出关键词。B.诗人离家太久太久,等他回到家乡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C.想象画面:孩子看到这么一位陌生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老人看到孩子,又会说些什么?D.体会情感:诗人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心情是怎样的?②小组交流汇报。问题A:“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离家时很年轻,“老大”写出回家时已经很衰老了。问题B:家乡变了,家乡不再认识他了;他的年纪变了,当年的小伙子变成老人了。但是他的乡音没有变,对家乡的热爱没有变。问题C:孩子可能会说:“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您是来拜访朋友的吗?”老人可能会说:“孩子们,这儿就是我的家乡啊,你们听听我说的话,和你们的方言是一样的呀!”问题D:诗人一定非常激动,因为他这么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如愿了。他也一定很失望,也会有些忧伤,因为家乡物是人非,几乎没有人能认出自己了,此时的他,虽然是回乡,却被当成了“客”。问题E :如“无改”,写出了诗人乡音不改、乡心不改,虽离家多年,却依然心系故乡;“笑”,这里的笑是儿童在笑,但诗人内心肯定是伤心的,这里有种对比的意味;“客”,此时的诗人被当成客人,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忧伤啊!教师提示:在中国古代,86岁已经是高寿了,所以当贺知章在86岁回到故乡时,很显然,他儿时的朋友大都不在了,而他“少小离家”,离家太久了,故乡应该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了。5.阅读续篇,深化感情。过渡:诗人这次回乡,感慨很多,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首诗,他还写了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写完这首诗不久,诗人便离开了人世,好在他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回乡偶书》吧!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语境理解了一些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在日常的语言表达或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会使用类似的词语,让表达更加生动、深刻。我们也再次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心理描写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同学们在习作训练中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比较多,却往往很少使用心理描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觉得原来心理描写这么重要,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还学习了一首看似平淡,实则包蕴了深沉情感的诗——《回乡偶书》,大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了这首诗,虽然我们阅历尚浅,还无法感受离家几十载后重回故乡的那份深沉的情感,但大家通过想象的方式、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出了诗人那种既高兴又难过的心情。。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交流、感悟写作中用词的准确性、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2)积累更多的古诗,多读多背。《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活动分析:本次《快乐读书吧》安排阅读的是三部小说,其中《童年》和《草房子》是长篇小说,《小兵张嘎》是中篇小说。这三部小说篇幅都很长,课堂上不可能像分析课文一样对它们进行解析、品读,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组织、设计整个活动。开始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导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完一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童年》《小兵张嘎》《草房子》的兴趣,自主阅读三部小说,了解故事内容。2.能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丰富、鲜明;体会书中描写的成长故事中蕴含的笑与泪、苦与甜,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动。3.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中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2.体会这些小说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教学难点:掌握三种阅读方法,理清小说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教学准备:教师:1.提前阅读三部小说,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准备相关。 学生:购买相关书籍,了解主要内容,熟悉目录,可以提前阅读一部分。教学时间:11月4日上午第一节教学过程:一、组织导读活动(一)激发阅读兴趣。1.谈话激趣。笑与泪,经历与成长。看到这两组词语,就能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虽然阅历尚浅,但也经历过不少事情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笑有泪,有苦有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渐渐成熟起来,虽然还是孩子,但已经站在童年的尾巴上了。所以,对于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尽管这三部小说描述的年代离现在有些遥远,但孩子的那份纯洁的童心,童年生活的种种滋味,学生只要用心阅读这三部书应该都能体会到。所以可以从本次阅读的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童年生活中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再自然过渡到对本次“快乐读书吧”中三部小说的介绍与阅读。2.利用电影片段激趣。《童年》《小兵张嘎》和《草房子》这三部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片段,激发学生了解原著的兴趣。学生可先读原著,再去看完整的影片。3.跟着名家读名著。可以一些名家对这三部小说的点评,了解这三部小说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法国]罗曼•罗兰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德国]罗莎•卢森堡虽然《小兵张嘎》写的是一个严峻的时代,有弹雨啸啸,炮声隆隆,有鲜血和刀光交并,有壮烈的牺牲与残酷的拼搏,但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童心,他用这颗童心再现了严峻的岁月,却使我们的小读者神往而不恐惧,欣喜而不畏葸。——高洪波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樊发稼4.运用“预测”策略,激发阅读兴趣。(1)读封面,猜测书中相关信息;关注目录,寻找最感兴趣的章节。(2)试读感受交流。教师谈读《童年》《小兵张嘎》或《草房子》的感受;读过这三部名著中任意一部的学生也可以谈谈阅读感受。(3)经典片段选读。《童年》片段: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家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的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傻瓜,看见了没有,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钱也不会给你!”他把所有这些钱都给了一个毛皮匠和这个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家里花钱上是严格分开的,今天外祖母买菜做饭,明天就是外祖父。该外祖父做饭的时候,吃得就特别差。而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 茶叶和糖也分开了,但是煮茶是在一个茶壶里,到这时候外祖父就会惊慌地说:“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他仔细地数着茶叶,然后说:“你的茶叶比我的要碎点儿,我的叶子大,所以我要少放点儿!”他还特别注意倒在两个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浓度,分量当然更在仔细考察之列。“最后一杯给你吧?”外祖母在把茶倒净以前说。外祖父说:“好吧!”圣像前长明灯的灯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看着外祖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人越老越糊涂!”“八十岁的人了,就会倒退八十年,让他这么干下去吧,看谁倒霉!”“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小兵张嘎》片段:塞烟囱小嘎子扭头一看,原来房角上有个烟筒,再一瞧厦子底下,真是冤家路窄,大黑墩子正在灶火膛前烧火呢。小嘎子两眼一眯,蹭蹭几把,从墙头上薅下一绺子青草来,团成个蛋,就塞进烟筒去了。不一刻,浓烟滚滚,呼呼地从灶膛里倒灌出去,大黑墩子不知缘故,撅着屁股去吹,越吹烟越冒;忙又咕嗒咕嗒拉风箱,烟就大股大股朝他喷。不一会儿,狼烟弥漫,浓烟把大黑墩子裹起来了,呛得他涕泪齐流,“咔咔”地咳个不住。在房上,小嘎子前仰后合,乐得几乎喘不上气儿来……《草房子》片段:夏天里的奇想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桑桑吃完瓜,正想再回到河里去,但被突发的奇想留住了。他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将棉衣棉裤都穿上,人会怎样?他记得那回进城,看到卖冰棍的都将冰棍捂在棉套里。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被棉套死死捂着,冰棍反而不融化。桑桑往屋里瞥了一眼,知道母亲已在竹床上午睡了,就走到了院子里。他汗淋淋的,却挑了一条最厚的棉裤穿上,又将父亲的一件肥大的厚棉袄也穿上了身。转眼看到大木箱里还有一顶父亲的大棉帽子,自己一笑,走过去,将它拿出,也戴到了汗淋淋的头上。桑桑的感觉很奇妙,他前后左右地看了一下,立即跑出院子,跑到教室中间的那片空地上,顺手操了一根竹竿,大模大样地在空地上走。空地周围站了许多人,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看着。桑桑就越发起劲地走动,还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来。桑桑将这块空地当作了舞台,沉浸在一种贯穿全身的快感里。汗珠爬满了他的脸,汗水流进了他的眼睛,使他睁不开眼。睁不开眼就睁不开眼,他就半闭着双眼打着圆场。或许是因为双眼半闭,或许是因为无休止地走圆场,桑桑就有了一种陶醉感,和那回偷喝了父亲的酒之后的感觉一模一样。(二)制订阅读计划。六年级的学生对制订阅读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学生可以先看目录和总页码,再结合自己平时阅读的速度来估计,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就有数了。也可以根据章节来,比如《童年》一书总共有十三章,每章下有三至五节,如果每天看两到三节,看完整本书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教师也可提供阅读计划表,或让学生自己制作。(三)指导阅读方法。(对教材上提出的两个阅读方法要予以重点指导。)1.阅读方法一:理清人物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读懂故事。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多,尤其是外国小说中的人名有些长,极容易把人物混淆。所以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人物出现的先后,把人物关系理一理,或用文字罗列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导图式。因为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主人公塑造的,所以弄明白他们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主要人物了。2.阅读方法二:通过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把印象深刻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可以拟上小标题。这样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就会印象深刻了。 3.阅读方法三: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问记录下来,并尝试解答。尝试解答的主要方法有:查阅资料找答案;与人交流想明白;标上问号,做做旁批,说不定往后阅读就可以找到答案。(四)做好阅读记录。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阅读记录,以方便读后展开交流。可以专门用一个练习本来做读书笔记,或者自己设计、打印一份读书笔记表。二、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书不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必须每日抽出时间持续阅读。1.课前五分钟,交流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正式讲课之前,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讲讲最近的阅读情况,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课外是否做到了坚持阅读,也可以对某些不能坚持的学生起到提醒的作用。2.阅读三人行,互相帮助,结伴阅读。可以让三名学生一组,结成阅读小组,平时互相看看读书记录卡,交流感受。3.每日阅读打卡,养成阅读好习惯。可以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阅读打卡表,虽然教师无法把控学生是否真正在家阅读了,但对于喜爱阅读、愿意坚持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激励方式。对连续打卡成功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预估大多数学生看完一部小说后,可以在班上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反馈。1.看插图,讲故事。《童年》《小兵张嘎》《草房子》这三部小说的版本较多,但都有插图版。教师可以从书中选取几张插图,让学生围绕插图讲一讲故事情节。2.改编小说,表演剧情。小说情节曲折,适合改编。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几人一组,写剧本、排练,最后在班上进行表演。3.知识大比拼。可以就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或其他内容设置抢答题,在班上开展竞赛。如选择题、人物与情节对应连线题、正误判断题等。单项选择题1.阿廖沙第一次搬家是因为()。A.家里太穷 B.“小茨冈”死了 C.家里着火了2.通读全书,我们知道阿廖沙的外祖母是一个()的人。A.诚实,讨厌说谎 B.喜欢撒善意的谎言 C.待人刻薄,喜欢占小便宜3.两个舅舅为什么在对方面前都互相诋毁“小茨冈”?()A.因为他们很恨他B.因为他们都想把他弄到手C.因为他们想和他做好朋友4.阿廖沙和他的那些“伙伴们”时常()挣钱。A.捡破烂 B.把书本卖掉 C.给人当童工5.嘎子从罗金保那儿抢来了枪吗?()A.抢来了 B.没抢来 C.没去抢6.老锺叔给嘎子雕的是什么枪?()A.机关枪 B.步枪 C.手枪7.钱区队长叫什么名字?()A.钱云青 B.钱云清 C.钱锺亮8.《小兵张嘎》中,“只见他左手提着挂‘柳条鞭’,右手举着根大顶香,瞪着圆鼓鼓的小眼,一脸的挑战神气。”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 A.小胖墩 B.虎子 C.嘎子参考答案:1.C 2.B 3.B 4.A 5.B 6.C 7.B 8.A四、回顾总结1.设置阅读奖项激励学生。可以设置“计划之星”“笔记之星”“高效之星”“故事大王”等奖项,奖励有计划地阅读、阅读笔记做得好、读书读得快、会根据阅读讲故事的学生。2.交流阅读情况。请获得阅读奖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经验;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此次读书活动交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如何改进。五、拓展阅读对于读书速度快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更多描写成长故事的小说。下面是一些推荐书目:1.《呼兰河传》(萧红)2.《绿山墙的安妮》(加拿大,露西•莫德•蒙格马利)3.《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4.《布鲁克林有棵树》(美国,贝蒂•史密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2 11:19:51 页数:24
价格:¥5 大小:269.23 KB
文章作者:知识窗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