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测试卷 4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测试卷1(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纸币最早在民间使用,后由政府发行,准许与金属货币同时使用。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A.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金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B.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C.中国的商品市场发展的程度仍然不够充分D.民众因缺乏对纸币价值的信任而拒绝使用2.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  )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D.推动了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3.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订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唐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5.清朝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第44页共44页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6.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下图中的(  )7.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D.亚太经合组织8.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9.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A.改变征税标准B.扩大纳税面C.增加政府收入D.取消丁税10.关税是国家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下面对关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关税是由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征收的B.征收关税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征收关税是为了保护本国企业,限制进口D.征收关税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11.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挫败了日寇对华的经济侵略B.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C.体现根据地工农政权的性质D.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1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第44页共44页 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B.地主官僚按田亩纳税扩大了税源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13.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A.“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C.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大进展D.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明显加强14.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盐业官营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费用,招募盐户,民制官收,而铁业则由政府直接控制。这一举措(  )A.延续了工商食官的传统B.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15.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  )时间内容乾德四年(966)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淳化元年(990)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其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其耕种至道元年(995)近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A.不抑兼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B.统治者重视招抚流民开垦荒田C.租佃制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D.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16.下表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这反映了(  )时间体系简介第44页共44页 1880-1914年金本位体系金银是唯一的信用担保1918-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恢复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1973-1976年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A.世界经济全球化B.世界格局多极化C.经济区域集团化D.美国货币霸权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银为本,与银并行流转。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原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行用。设立交钞库作为兑换机关,可钞银互易或以烂钞易新钞,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中统五年(1264年),诏令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后又禁用铜钱。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掌管金、银、钞兑换。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忽必烈诏令在统治范围内禁用铜钱,并颁行钞法于江淮等处,收兑江南流通的纸币。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伪造宝钞者处死。终元之世,中统宝钞“盖常行焉”。——据穆鸿利《简论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钞法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币制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币制改革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44页共44页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曾设局铸钱。至洪武七年,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大明宝钞,以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然终于不能维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钞。其时增设新税,或加重旧税的税额,专收钞而焚之。钞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税取消,税额复旧,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钞关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吕思勉《中国通史》第44页共44页 材料二 16世纪末叶西式银元开始流入,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使用简便,且铸工精细,易于辨识与分合、携带或转移。这些正是银两的缺失。制钱则太琐细,一串千文,劣币、伪币夹杂其中,数目亦不等,结算费时费事,对渐趋频繁的交易已难因应,而纸钞又无全国性公正可靠的发行机构。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洋钱的含银量只有9成,中国人却习惯用十足的白(纹)银换取外国贸易银,吃亏难免。由于列强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商来华增多,外国银元也随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铺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外国银元既受欢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遂使外国银元超过铸银价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国银元收购中国纹银,运出国外贩卖图利。自19世纪下半叶。国内多民变,云南回变使该省铜产量锐减;而太平军与捻军又扰乱铜矿运销,使铜价飞涨,许多铸钱局因缺铜矿而减产或停铸,制钱可缺,即所谓“铜贵钱荒”。当朝野苦无对策解救钱荒时,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白银既丰且廉,过去饱受缺银之苦的各省,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结果造成银币取代纹银的现象。——《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银币通行的原因以及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第44页共4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 【解析】根据材料“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严厉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金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是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排除A项;纸币的贬值主要和政府滥发货币有关,排除B项;民众因为缺乏对纸币价值的信任而拒绝使用主要和政府信誉有关,排除D项。2.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一条鞭法,在这一赋税制度改革中,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时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3.A 【解析】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关是一个国家的大门,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材料所述内容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D项错在“完全”一词。4.C【解析】“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认识加强,也反映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地位增强了,故选C项;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统一规范;铜钱的大量使用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走向成熟;通宝钱制主要以年号命名(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突出了其政治功能。故排除A、B、D三项。5.D【解析】“地丁银”的本意是将地税、丁税合二为一,故选D项。6.B第44页共44页 【解析】秦朝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规定把燕齐的刀币(如A图)、赵魏的铲币(如D图)和楚国的蚁鼻钱(如C图)等废除,在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也称秦半两钱,即B图,故选B项。7.B8.C【解析】“商人及奴隶加倍”反映了汉朝加强对商人的管理,征收重税,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故C项正确,A项错误。“算赋”的本质是人头税,是不利于人口增长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商人双倍征收人头税是从经济上打压商人,而非政治打击,故D项错误。9.B【解析】两税法是指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据丁征税的做法,实行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改变的只是征税的标准方式,没有多增加别的税种,所以B项符合题意。10.C【解析】A项是关税的征收机关,B、D两项是征收关税的意义,均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符合题意。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根据地实行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根据地的经济稳定,维护了法币的使用和信用,为根据地的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故选B项。材料中的这些举措只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日寇对华的经济侵略,“挫败了”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国民政府也同样进行了法币改革,故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体现工农政权的性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共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12.B【解析】税收改革之初,重新核定土地数量不能隐瞒,地主官僚按田亩和资产纳税,第44页共44页 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故B项正确。新法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农民只负责自己耕种的土地纳税,农民的负担相应地来说是减轻了,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商人和手工业者都纳税,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改为征收银两,活跃了商品经济,不能说明唐宋时期,不全面,故D项错误。13.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局部侵华。材料中关税政策的变化是对美、英、苏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税率提高,同时对日本的税率降低,故B项正确。“大萧条”是1929-1933年,故排除A项;改订新约是1928年的运动,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加强,故排除D项。14.C【解析】根据材料“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可知,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垄断了有利可图的行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故C项正确。这一举措并不是延续工商食官,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不能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故D项错误。15.B【解析】材料“开荒田者……永不通检”“召游民劝其耕种”“免三年租税”说明政府重视对荒田的开垦,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6.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世界货币体系从金本位体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带来的影响,故选A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涉及世界货币体系,未涉及区域性经济组织,并非“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正式确立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与“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牙买加体系”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内容:统一发行中统宝钞并强制流通;逐步禁止金属货币流通;以银为本位,以充足准备金确保纸钞信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严明钞法,严惩伪造者。(2)意义:统一全国货币,结束币制混乱的局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奠定元代钞法的基础;纯纸币流通制度和准备金制度在币制史上影响深远。第44页共44页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银为本,与银并行流转”“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等信息概括。第(2)问,主要结合所学回答。18.(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钱荒’却十分严重”可知出现“钱荒”现象;根据材料一“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得出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可知金融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印刷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可知,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可知当时民间使用白银,根据材料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可知政府承认成为合法的货币,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知,当时都同时存在多种货币;“交子”一开始在四川地区使用,而白银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19.(1)变化: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原因:铜产量低,纸币携带方便且有前朝先例;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币值下跌、信用度下降;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涌入。(2)原因:列强入侵,通商用银元;银元相对银两来说有其优越性;外商哄抬银元价格牟利;官员尝试铸造银元;西方采用金本位,银价下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对西方的经济依赖愈发严重;缓解了钱荒,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中国传统货币体系发生改变,新形式的货币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设局铸钱”“罢铸钱局而行钞”“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等信息从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等方面概括即可。第44页共44页 第二小问,原因分两部分,一则为宝钞盛行取代铜钱盛行的原因,二则为白银盛行取代宝钞盛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可知铜钱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铜产量的不足;结合宋代交子出现的原因可知纸币相对铜钱来说便于携带和大额交易,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材料“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可以体现宝钞币值下滑,官府数次典卖国有资产来为宝钞保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过量发行纸钞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此宝钞衰落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市场,为白银成为货币提供了条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有关;根据材料“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可知银元相对于银两有着其优越的一面;根据材料“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可知有外商恶意哄抬牟利的因素;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可知官府主动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可知西方采用金本位导致国际银价下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流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遂使外国银元的市价不断提升……运出国外贩卖图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伴随着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越来越重,表现为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伴随着东西方贸易的“通畅”,中国传统的“朝贡”经济体系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来银元的通行加深了中国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程度;根据“国内多民变……即所谓‘铜贵钱荒’”可知银元的自铸与通行缓解了钱荒,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行银元体现了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背景下,货币体系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示例一:论题: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阐述:吸取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示例二:论题: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第44页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同步测试卷2(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圜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D.得益于铸铁进步2.下面为西汉更赋表,由此可以看出,以钱代役(  )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更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可纳钱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每月2000文戍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可以缴纳24000文代役戍边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可纳钱300文代役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D.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第44页共44页 4.美国学者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中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被其取代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5.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步于(  )A.1980年B.民国时期C.1985年D.新中国成立之初6.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8.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另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15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此后一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B.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C.明朝百姓生活相对稳定D.白银尚不是中国的通用货币9.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度越来越弱第44页共44页 10.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说明中国逐步丧失了(  )A.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领土控制权D.关税自主权12.明朝曾严禁金银在市场流通,不过民间私下使用金银的情况始终未断绝。后来市场上逐渐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大明宝钞”退出实际流通。明朝后期货币制度的调整(  )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B.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C.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利于营造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13.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租税(正赋)收入征榷(国家专卖)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年)2408.11167.740061∶39天禧末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2021.34248.4868.828∶72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14.1963年,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签订了关于用转账卢布办理多边结算和建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协定。这一协定(  )A.缓和了战后的“冷战”局势第44页共44页 B.实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C.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D.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5.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16.1947年7月,英国为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从IMF贷款后恢复了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使黄金和美元储备急剧流失,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B.美元在新经济体系中占中心地位C.二战后英国经济遭受严重削弱D.经济全球化拉大国家间经济差距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统计,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大大超过了中国本土货币占行用钱的比重。西方无孔圆钱对中国铜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原有的行用钱自古均是由手工雕刻出“母钱”之后,以此为样本,进行翻砂制造,这样铸造出的钱币被称为“子钱”,即我们所说的行用钱。而西方在17世纪以后的钱币多为机器压制而成。迫于经济压力,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货币为压制货币,并在东南沿海和内陆部分省份试行。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由于各省均可造币,图案和形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部分省份可以代替中央铸造铜币)铸造统一的“大清铜币”铜圆。此种铜圆,虽然南北略有差异,但在大小和形制上全国的铜圆基本形成了统一。——摘编自李钰《浅析晩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货币形制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货币形制变革的历史背景。第44页共44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伍万圆),而且单位价值较低,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共有主辅币11种面额,13个品种,16种版别。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其主色调分档配色、冷暖色协调和谐,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且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票幅尺寸按面额采取了分档次长宽递增式。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结构精湛,庄重大方。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杨家骆《中华币制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5年发行的新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1955年币制改革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第44页共44页 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挡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曾设局铸钱。至洪武七年,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大明宝钞,以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然终于不能维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钞。其时增设新税,或加重旧税的税额,专收钞而焚之。钞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税取消,税额复旧,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钞关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16世纪末叶西式银元开始流入,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使用简便,且铸工精细,易于辨识与分合、携带或转移。这些正是银两的缺失。制钱则太琐细,一串千文,劣币、伪币夹杂其中,数目亦不等,结算费时费事,对渐趋频繁的交易已难因应,而纸钞又无全国性公正可靠的发行机构。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洋钱的含银量只有9成,第44页共44页 中国人却习惯用十足的白(纹)银换取外国贸易银,吃亏难免。由于列强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商来华增多,外国银元也随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铺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外国银元既受欢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遂使外国银元超过铸银价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国银元收购中国纹银,运出国外贩卖图利。自19世纪下半叶。国内多民变,云南回变使该省铜产量锐减;而太平军与捻军又扰乱铜矿运销,使铜价飞涨,许多铸钱局因缺铜矿而减产或停铸,制钱可缺,即所谓“铜贵钱荒”。当朝野苦无对策解救钱荒时,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白银既丰且廉,过去饱受缺银之苦的各省,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结果造成银币取代纹银的现象。——《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银币通行的原因以及影响。参考答案第44页共44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而非艺术形象,排除A项;货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布币、刀币、圜钱都是青铜币,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2.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用金钱代替服役,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C项;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3.D 【解析】针对“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直接起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故选D项;统一发行纸币的直接作用不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统一货币不能直接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排除B项;有了统一的货币并不能直接冲破国民政府的政治封锁,排除C项。4.A【解析】材料体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受到冲击,中国要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形成真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新秩序,故A项正确;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目前仍然存在,没有被取代,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速,C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错误。5.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步于民国时期。6.B第44页共44页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性,没有体现出现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由此可知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环境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货币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图腾崇拜的信息,故D项错误。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8.B【解析】如若市场上白银大量增加,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而材料中提到“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说明大量白银没有进入市场,故选B项。据所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明朝时期商业发达,并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明朝社会矛盾尖锐,后期爆发农民起义,无法看出百姓生活相对稳定,排除C项;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中国的通用货币,排除D项。9.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直接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10.A【解析】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11.D第44页共44页 【解析】“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涉及进出口关税的内容,此条款使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中国从未取得最惠国待遇;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关税问题,不是领土问题。12.C【解析】根据材料“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白银成为新赋役制度的主币,这有利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百姓的赋役负担加重,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民众手中的货币数量增加或货币升值的信息,因此也无法得出“民众消费能力增强”,B项错误;该时期货币制度的调整和宽松的商业环境无关,排除D项。13.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商业税、国家专卖收入占据整个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这说明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税收结构的影响,D项正确,排除C项;国家专卖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在抑制民间的商业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C【解析】根据材料“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可知,当时这些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货币的统一化便利了贸易,故选C项。当时资本主义体系使用美元,而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使用转账卢布,这是金融上的对立,加剧了冷战,故排除A项;这只是东欧国家,东西欧的对立加剧了,故排除B项;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故排除D项。15.A【解析】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的贸易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崛起,英法逐渐滞后,故D项错误。1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实行“双挂钩”机制。英国要恢复经济需用黄金购买美元,再用美元购买商品,故出现“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现象,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体系,而非贸易体系,排除A项;在二战之后,英镑丧失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英国经济的损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述及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D项。第44页共44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变化:铸造工艺由手工制造到机器压制;货币形制由方孔圆钱向无孔圆钱转变;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2)历史背景: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成果的传入;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方无孔圆钱对中国铜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货币为压制货币”“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迫于经济压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等方面回答。18.(1)特点:设计主题思想完整统一,强调政治性;颜色和油墨配置得当;艺术设计风格鲜明;纸张选用精良;印制工艺先进;防伪性能强;文字书体统一。(2)意义:消除了我国多年通货膨胀的痕迹;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印制发行人民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使人民币走向了科学化、实用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等信息概括。第(2)问,由材料“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等信息分析。19.观点一:美元主导论。理由: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理由: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等。第44页共44页 【解析】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首先需要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可以认可美元主导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认可人民币将主导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认可人民币和美元共同主导世界的看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观点,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理由即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材料,也可以有其他史实为论证服务。20.(1)变化: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原因:铜产量低,纸币携带方便且有前朝先例;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币值下跌、信用度下降;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涌入。(2)原因:列强入侵,通商用银元;银元相对银两来说有其优越性;外商哄抬银元价格牟利;官员尝试铸造银元;西方采用金本位,银价下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对西方的经济依赖愈发严重;缓解了钱荒,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中国传统货币体系发生改变,新形式的货币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设局铸钱”“罢铸钱局而行钞”“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等信息从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分两部分,一则为宝钞盛行取代铜钱盛行的原因,二则为白银盛行取代宝钞盛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可知铜钱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铜产量的不足;结合宋代交子出现的原因可知纸币相对铜钱来说便于携带和大额交易,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材料“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可以体现宝钞币值下滑,官府数次典卖国有资产来为宝钞保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过量发行纸钞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此宝钞衰落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市场,为白银成为货币提供了条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有关;根据材料“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可知银元相对于银两有着其优越的一面;根据材料“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可知有外商恶意哄抬牟利的因素;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可知官府主动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第44页共44页 大幅下跌”可知西方采用金本位导致国际银价下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流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遂使外国银元的市价不断提升……运出国外贩卖图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伴随着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越来越重,表现为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伴随着东西方贸易的“通畅”,中国传统的“朝贡”经济体系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来银元的通行加深了中国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程度;根据“国内多民变……即所谓‘铜贵钱荒’”可知银元的自铸与通行缓解了钱荒,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行银元体现了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背景下,货币体系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第44页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3(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布币是由古代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和殷墟出土的纺轮形制相似。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A.起源于艺术想象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D.得益于铸铁进步2.南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另外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环五铢钱等小钱。而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3.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4.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5.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A.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B.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第44页共44页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6.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7.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原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B.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C.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D.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9.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0.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11.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第44页共44页 12.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由此可见,明代()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13.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平均每年上升3.8%。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当时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14.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一变化()A.有利于实现关税自主B.结束了外贸入超局面C.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D.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15.按照“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该法颁布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B.解决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问题C.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经济D.计划经济体制下税制弊端严重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但由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使得人口急剧增长,生产力发展受阻,生产资料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定额的赋税使农民的隐形负担加重。而大量自耕农得以生存下来,对封建制度有很大适应力,忙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社会商品率的降低,且手工业处于服从地位,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排斥性。本质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质变。它摆脱不了以往税制改革偏离初始方向的怪圈,实施过第44页共44页 程中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减轻,甚至是增加。——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材料二 1853年,清政府按惯例允许地方带兵大员自筹军饷,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它最初只是一种地方劝商捐助经费的临时筹饷方法,对镇压各地起义发挥了一定作用。半年中厘金一项收款达2万贯,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1862年演变成全国性具有商税性质的制度,虽有税的性质,但实质是一种费。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抽厘行为不规范。同时,地方各自为政,自定章程,致使征收率不一,越来越高,泛滥成灾,直接影响了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由于厘金税征收对象多为日用百货,征收方法采取过一卡征一税的方法,1931年因“对于贸易是巨大的障碍”被裁撤。——摘编自郑备军、顾健耀《中国近代裁撤厘金与当前税费改革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政策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比较与“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9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材料二洪武年间,政府对田赋进行了货币化,而清朝初年将径役、田赋折银征收。田赋折征将税粮改折白银,官定的折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这也就意味着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明初,部分州县官田与民田的税率相差悬殊,政府通过调整税率、折征以及加耗等方式提高了民田的负担、降低了官田的负担,使得地方田赋的税率趋于公平。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改革实现了徭役上的均平,实现了所有徭役折银后的役银全部照田征税。——摘编自马海涛等《“黄宗羲定律”:我国古代“并税式”赋税改革回顾》(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赋税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明清时期赋税改革的原因。(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粵海关一口通商。第44页共44页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第44页共44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2.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不论在南朝,还是在北朝,货币的发行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货币混乱现象,甚至出现很多劣币,这势必会对社会形势造成极大影响,加剧了社会动荡,故选C项;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不是“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南北朝时期货币发行的混乱现象,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南北朝时期,货币发行非常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更谈不上其灵活多样,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白银在流通领域中广泛应用,故B项正确。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白银的广泛应用,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白银的产量,故D项排除。4.答案:C解析:从明朝到近代,中国一直实行银本位制,容易受世界银价的影响,造成货币波动,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C项正确。5.答案:A解析:由所学可知,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中共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故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解放区,不可能结束国统区物价连年暴涨局面,排除B项;题干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C项;战略反攻在1947年已经开始,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选A项。“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第44页共44页 项。材料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属于世界强国,英法逐渐滞后,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制度内容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C项正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不是直接与黄金挂钩,A项错误;美元是与黄金挂钩,不是与马克和白银挂钩,B、D两项错误。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可知,这方便了政府税赋的征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负担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9.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制,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此时并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排除B项;唐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并且“折钱计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材料“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反映了税收方式的变化,由钱物混合到以钱为主,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鹫,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打击,故选C项。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B两项错误。D项中“根本上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答案:C第44页共44页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即户口册中”说明明代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比过去更加规范,故选C项;“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的两税法,排除A项;“核定天下田赋编制成《鱼鳞图册》”说明土地和户籍绑得更紧,排除B项;材料未具体论述税种,得不出D项结论,排除。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关税收入的变化。从材料可知清政府田赋税收所占比重下降,厘金和关税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这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D项错误。14.答案:C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80年”和“‘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可知,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出于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制定了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故A项正确;B项为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所得税比重很小,弊端不算严重,故D项错误。16.答案:(1)背景: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间题严重;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清朝财政状况恶化。维护清王朝统治;镇压太平军起义的需要。相同之处:①背景:都立足于工商业的发展。②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制定。③特征:制度本身存在不能治愈的弊病;制度实施之初曾发挥一定作用,后期问题日益暴露。④第44页共44页 结果:后期都因发展与时代要求不符,赋役沉重,终被淘汰;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7.答案:(1)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为主要税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征收主要受控于官府;田赋徭役逐步货币化;均平徭役;更加趋向公平等。(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矛盾的需要;调节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经济;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解析:(1)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2)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如经济上增加政府收入、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的需要等,政治上如稳定统治、缓和矛盾等,再加上原有制度的弊端等。18.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析:(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第44页共44页 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问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三“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维护国家关税主权;由材料三“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于结束外贸人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第44页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培优测试卷4(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洪武初期,市面上主要流通铜钱“洪武通宝”,然而因铜料极端缺乏,铜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百姓仍习惯于使用元朝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这说明明初()A.货币政策源于经济情势B.商品经济发展缓慢C.百姓左右国家货币政策D.冶铜技术水平下降2.有学者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值得注意的……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的意义。”以下选项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①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②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③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④恰克图及俄国境内贸易的华商都是晋帮商号,……商号在莫斯科、鄂木斯克等俄国较大城市都设有分庄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下表是根据《中国货币史》整理的晚明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农民与土地分离—雇工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进程二农业从单—到多元—经管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进程三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A.向近代社会转型B.增加白银储备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资本原始积累4.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将法币准备金范围从原有金银外汇扩大到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货物栈单、生产事业之投资和公债等范围,为增发法币作了准备。当时,国民政府增发法币(  )A.满足了抗战需要B.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C.激化了中日矛盾D.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形成第44页共44页 5.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这样,在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了第五种加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而且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据此说明()A.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世界一极B.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C.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D.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6.1933年6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放弃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把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相当于1900年按黄金价值计算的59.06%,即美元贬值近41%。美国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美国银行业的迅速恢复B.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C.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出口D.缓和了世界各国的矛盾7.1172年,威尼斯采取崭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公债;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纪,伦敦银行的发展模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反映了()A.世界经济中心的兴替转移B.国际贸易机制的创新调整C.资本主义经济的纵深发展D.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效实践8.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9.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须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10.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第44页共44页 11.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12.清朝王庆云《熙朝纪政》记载:“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以次摊入地亩……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是()A.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使社会经济转型完成D.废除了数千年的皇粮国税13.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写给当时政府的信中写道:“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贿,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B.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当时政府的保护C.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4.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英、法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15.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1年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C.是履行加入WTO承诺义务的需要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第44页共44页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的负担与汉代相比,总体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相比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6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7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开启了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摘编自蔡昌《元明清时期赋税》材料二咸丰以前,清政府税收来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三项。其中来自农业的田赋收入所占比重为70%~80%,而来自工商的盐、关两税仅占20%~30%。咸丰以后,特别到了光绪年间,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由1849年的77%逐渐下降到1911年的27%,而其他三项收入,即盐课、关税、厘金,因都来源于工商领域可合并计算,由1849年的23%逐渐上升到1911年的73%。——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第44页共44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赋税制度演变中的作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赋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海关部署,必须是统一集中的和独立自主的国家机关,海关部署负责对各种货物及货币的输入输出执行实际的监督管理“……以此来保护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决定》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税则的基本原则: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或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品的进口采用保护税率;对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订征更高的税率;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其税率要低或免征关税;一切必需的科学图书,防治病虫害等物品及若干国内不能生产的或国内药品所不能代替的药品的输入,免征或减征关税;对于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家,要规定比一般高的税率;为了发展我国的出口货物的生产,出口只订低税或免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税则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用途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17大类、89组、939个税号,共1700多个税目。这一税则实施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国务院颁布新的税则和条例为止。——据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等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税税率政策的基本特点。(9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积极意义。(9分)第44页共44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于铜钱的原材料不足,国家决定顺应百姓习惯,恢复纸币。据此联系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明初货币政策受到了当时经济情势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在铜钱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顺应百姓习惯,用宝钞代替铜钱,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不是百姓左右着国家货币政策,更不能说明冶铜业的“技术水平”有所下降,B、C、D三项错误。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有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纸币交子的出现、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发达、草市具备完整的饮食服务设施等,其中①③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范畴,故B项正确。“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体现的是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②与题意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因此④与题意不符,故A、C、D项错误。故选B。3.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晚明赋役折银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农村的开放,使市镇兴起,进而有利于城市化进程。这些进程有助于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故选A项。赋役折银表明征税标准发生了变化,不能说明白银储备增加,故B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赋役折银导致,故C项错误;赋役折银并未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A.依据材料“将法币准备金范围从原有金银外汇……生产事业之投资和公债等范围,为增发法币作了准备”并结合当时的国家状况可知,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大量产业和人口内迁,大后方各种事业发展迅速,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而且抗战导致军费开支高涨,因此增发法币有利于满足当时抗战的需要,故A正确;B.《巩固金融办法纲要》颁布前期,国民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冲动尚能克制,故B错误;C.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增发货币,与中日矛盾的激化无关,故C错误;D.1927年以后,官僚资本主义已经形成,时间不符,故D错误。第44页共44页 5.答案:C解析: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故C项正确;中国早就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至于多种货币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排除B项;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美国的货币政策。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美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商品出口,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通过令银行停业整顿的方法逐步实现了银行业的恢复,排除A项;美元贬值政策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根源不会根除,排除B项;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政策会引起贸易摩擦,加剧各国矛盾,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172年至20世纪,世界金融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了公债、证券交易所、银行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体现出世界金融发展日渐体系化、专业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纵深发展的趋势,C正确;题干所列的几个城市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无法得出世界经济中心兴替转移的结论,排除A;题干涉及的主要是金融领域的变化,而非国际贸易机制,排除B;威尼斯的融资方式和自由主义思想无关,排除D。8.答案:C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选C项,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旨在抑商,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与官吏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D项正确;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第44页共44页 材料“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体现的是赋税制度变革对民间手工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C项排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可知,明朝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而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政策变革对商业的影响,而非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将江南地区的经济与北方做比较,无法推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次摊入地亩……惟均之于田”“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可知,这反映了清朝赋税制度将丁税摊入地税,这一征税标准在客观上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A项。这一现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是深远影响,故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完成”一说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征税标准的变化,赋税并没有废除,故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设问“本质上反映”的要求,根据材料可知,外商在中国享有特权,而民族工业税负沉重,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就是中国主权的丧失,即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故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B、C两项均不能体现“本质上反映”。14.答案:D解析:A项史实错误。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实现关税自主,B项错误。此时中国并未发生对外战争,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D项符合题意。15.答案:D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税总水平的降低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产业结构调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关税的调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履行加入WTO承诺义务的需要,故C项错误。第44页共44页 16.答案:(1)变化:唐代比汉代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原因: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破坏。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和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等信息可知唐代比汉代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第(2)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税法的变革主要是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出于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当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随之结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第(3)问,根据材料四“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及所学知识可知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政权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17.答案:(1)内容:赋役合并(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以银代役(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赋役征银;官府统一直接征收。作用: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2)变化:税收总量迅速增长;农业税比重下降,工商税比重上升(税收主体由农业税转向工商税)。原因: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自辟财源;战争赔款的需要。第44页共44页 解析:本题考查“一条鞭法”和晚清赋税的变化。(1)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一中的“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等信息分析得出“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赋役合并、以银代役、赋役征银和官府统一直接征收。第二小问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一“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盐课、关税、厘金,因都来源于工商领域可合并计算,由1849年的23%逐渐上升到1911年的73%”等信息分析得出。第二小问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战争赔款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18.答案:(1)特点: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高关税,关税优惠面相对狭窄;重积累、轻消费;将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长期性,缺少变通和适时调整等。(言之成理即可)(2)积极意义: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解析:本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税税率政策的制定,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成就。(1)要求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税税率政策的基本特点,要注意从材料中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的精炼、准确。从《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的内容“以此来保护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可以看出带有政治色彩,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状态,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另外结合《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基本原则可以看出实行高关税、贸易保护、重积累,轻消费;另外从“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一切必需的科学图书,防治病虫害等物品及若干国内不能生产的或国内药品所不能代替的药品的输入”才实行关税优惠,可知其优惠涉及面有限;从“这一税则实施了30多年”还可以得出,具有长期性,缺少变通和适时调整等。(2)积极意义,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环境来分析,注意从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工业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认识关税政策的作用;关税税率政策是通过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和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共同确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第44页共4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5 00:01:03 页数:44
价格:¥8.88 大小:225.95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