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七单元
>
15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常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1.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2.理解地坛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3.把握散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4.陶冶性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用生命书写人生——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被网友评为“生前坐着,死后站着”。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二、典型事迹不屈的灵魂2005年,17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此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情境活动]结合前面对史铁生的介绍,请你为他写一则人物颂歌,要求有一定的文采,运用第三人称,不少于200字。答: 参考答案: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作出的贡献,就他本身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多么不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17 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地坛成为他生命再次出发、跋涉的起点。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作者“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二、时代大事80年代的文学热对20世纪80年代的回忆,一直是文学界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伤痕文学、先锋文学相继涌来。人们像得了饥渴症似的,几乎毫无选择地吞咽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各种信息。意识流小说、朦胧诗的争论沸反盈天。老作家们的作品,政治热情充沛,直抒胸怀,载道言志,义典则弘。新一代作家则以激进的姿态,抵抗着“泛政治主义”强加给他们的意义与责任,他们更关注作品本身的解读方式。各种文学潮流还可以分出更多的支流,互相交错,互相冲击,这就是当时文学界的情况。[情境活动]20岁不幸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痛苦思索,探寻出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最终从一个初中生成为著名的作家。从他的身上,你能得出哪些人生启示?答: 参考答案:①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厄运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②面对人生的不幸,自强不息是战胜厄运的可贵品质。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亮度。④不懈努力是叩开成功之门的重要一环。(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地坛公园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17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荒芜(wú) (2)狂妄(wàng)(3)坍圮(pǐ)(4)譬如(pì)(5)亘古(gèn)(6)蝉蜕(tuì)(7)窸窣(sū)(8)灼烈(zhuó)(9)恪守(kè)(10)颓墙(tuí)(11)猝然(cù)(12)告诫(jiè)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剥(2)干(3)熨(4)帖(5)角(6)强2.语境辨析法(7)那晚他在职工宿(sù)舍住了一宿(xiǔ),半夜醒来又到院子里数夜空的星宿(xiù)。(8)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jí)不堪,她心里稍微有些慰藉(jiè)。(9)这首用隽(jùn)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颇隽(juàn)永,耐人寻味。二、写准字形(1)(2)(3)(4)(5)(6)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7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3)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4)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5)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6)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语境运用(辨析正误)(8)要是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辨析:正确。(9)“一哄而上”的“煤改气”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治理污染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是一种希望快出政绩的不良心态。辨析:正确。(10)党员干部在想事情、做决策时,应身临其境地站在群众角度,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辨析:错误。语境侧重于替群众着想,应改为“设身处地”。(11)他在物理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辨析:错误。只是答错了一道题就说成名声极坏,语意太重,应改为“狼狈不堪”。Ⅱ.易混辨析1.反应VS反映课本原句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辨析 “反应”表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应对。作动词时,不带宾语。“反映”表示对上级或有关单位申诉意见、报告情况,也指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作动词时,可带宾语。一般来说,“反映”是主动的,“反应”是被动的。即境活用 东海动态反映日本极力响应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日本不断挑衅,希望中国的过激反应能逼迫美国扩大对日本的既有安全保证。2.坚忍VS坚韧课本原句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17 辨析 二者都有“坚强、坚定”的意思。“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即境活用 这些遭受着命运一次次无情打击的家庭,始终坚韧顽强地同不幸作斗争,用爱和坚忍编织出了别样的幸福。3.以致VS以至课本原句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辨析 “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由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即境活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这一循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处理事情。他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因为事先没有充分的实践,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NO.1文本初读]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答: 参考答案:①死,不必急于求成 ②母亲[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分析景物描写[学习策略] 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相处,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17 成为史铁生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就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分析其景物特点,仔细品味作者寄寓在景物上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1.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试填写下表。段落景物特点“我”的感悟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弥漫着沉静的光芒的园子①②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③④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⑤⑥参考答案: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②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③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④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⑤充满生命的激情 ⑥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任务驱动二 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学习策略]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作者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概括母亲形象要力求全面准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行分析。2.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试加以分析。答: 17 参考答案:①隐忍宽容的形象。容忍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狂妄的年龄上”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②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儿子。③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形象。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④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时,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3.(素养提升)母亲是文学大家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描写对象,请分别概括下面大家作品文段中“母亲”的形象。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我的母亲》答: 参考答案:①勤劳质朴,吃苦耐劳。17 ②有着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③严厉并会科学地管教儿子,能保护儿子自尊心。任务驱动三 赏析语言艺术[学习策略] 文章在景物描写与往事追忆中穿插富有哲理的语句,既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生命的思考,这是解读史铁生心灵密码的钥匙。要结合史铁生的遭遇,以及心理活动来分析这些句子。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 参考答案:“车辙”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残疾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5.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请举例说明。答: 参考答案:①“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②“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17 ,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都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历经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6.(素养提升)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的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里,史先生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节选自《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任务驱动四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故事,这部分大篇幅抒情,在抒情的过程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悟。B.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的故事,作者回忆母亲生前的种种,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怀念。C.第二部分塑造了一个疼爱、理解儿子,饱尝苦难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母亲去世以后,“我”才真正懂得母亲对“我”的那种毫不张扬的爱。D.开始,“我”理解母亲但不懂得母亲,母亲去世以后,“我”才真正懂得母亲对我的那种毫不张扬的爱。解析:选D “开始,‘我’理解母亲但不懂得母亲”错,应是“开始,‘我’17 不理解母亲”。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事物,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精神交流。解析:选A “作者在文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如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五段。9.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但不仅写了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地坛对“我”的启示,还在第二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母亲。这两部分有什么联系?答: 解析:从两部分的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去考虑分析。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读懂母亲的地方。②从主题思想上看这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样,作者就通过生与死这两个人生中最大的命题将文章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0.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对联中要出现“地坛”一词。要求:上下联之间要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要相对相辅,句式要对偶,字数相等。17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示例二)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写作实践]动静结合,生动传神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等等。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而是要绘“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针对练笔]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描绘“有我之境”。不少于150字。17 答: 参考答案:信步来到桂树下,仔细端详着那娇小玲珑的桂花。在秋雨的滋润下,挂满枝头的花朵更显饱满圆润。它们有的把自己藏于绿叶丛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像含羞的女子;有的迫不及待地从枝叶中探出脑袋,像顽皮搞怪的孩童……微风吹来,朵朵桂花禁不住风儿的盛情邀请,挣脱了树枝,在空中蹁跹舞蹈。我站在桂树下,任由花瓣飘落于我的发间,逗留在我的肩头。这时刻,我闭上眼,屏气呼吸,只想让桂花的香气沁入我的心间,融入我的血液……[类文赏读]《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太阳,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你人生的希望;《我与地坛》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荡黑暗,欢呼光明,激活你沉睡的梦想。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接下来,让我们在《合欢树》及《秋天的怀念》中继续感受这份母爱,在《那个给妈妈织围巾的男孩:爱,需要表达》中学会表达我们的爱。 一、美文悦读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①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17 ,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②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③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17 ,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④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⑤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⑥①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②“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灰意冷,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③过渡段,承接前部分追忆母亲,领起下文由合欢树引起的思索。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④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⑤“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⑥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表现了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①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17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②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二、思辨阅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17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答: 参考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1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上册基础训练: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练习(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作业(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基础训练(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检测(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1:28:40
页数:17
价格:¥3
大小:469.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