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任务落实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任务落实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驱动一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任务一 探究一词多义多义词各义项间具有一定联系,要抓住这种联系并结合具体语境推导多义词各义项的意义。[典例] 解释下面的两组多义词,并分析总结辨析多义词的方法。第一组:朝[字义例释]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③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辨析方法]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子在早晨须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的使动义即“使……朝见”。第二组:绝[字义例释]①沿溯阻绝(《三峡》)        (断,断绝)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绝交,绝命)③绝巘(yǎn)多生怪柏(《三峡》)(极高的)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穿越)⑤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尽,穷尽)⑥以为妙绝(《口技》)(达到极点)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的)⑧哀转久绝(《三峡》)(消失)[辨析方法]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尽头,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20 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应用体验]根据上面的格式,为“诚”“阴”制作词语卡片。答:                                                                                                                                                                                                                        参考答案:诚[字义例释]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确实,的确)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诚心、诚意)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确实、的确)④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辨析方法] “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及连词“假如,如果”等。阴[字义例释]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阴暗)③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阴影,树阴)[辨析方法] “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指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暗”。由“没有阳光,阴暗”引申出“暗中,暗地里”。任务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一)了解相关知识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20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类型解读典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二)完成活动任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并根据其古义与今义的意义类型填充后面的表格。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求学的人20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良多趣味。(《三峡》)古义:甚,很今义:良好(5)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古义:作乱今义:杂乱、捣乱(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人品恶劣,不道德(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古义:指杰出、英俊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8)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9)双兔傍地走。(《木兰诗》)古义:跑今义:行走(10)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古义:安静,精力集中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类 型例 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20 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参考答案:类 型例 词词义扩大走词义缩小妻子、宁静词义转移博学、学者词义弱化乱词义强化良、讽感情色彩变化卑鄙、风流任务三 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例1] 请指出下列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并解释成语。(1)领导干部必须站位要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答:此处望文生义。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2)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作风。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安土重迁,拨给搬迁的农民一笔拆迁费,以让他们在建设新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答:此处望文生义。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例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字词。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译文: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商贩不能随意通商。淮南闹饥荒,苏琼上表请求允许到淮北去买粮。分析:“俭”易翻译成“节俭”,“启”易翻译成“启动”,“听”易翻译成“听从”。20 [规律总结]避免望文生义1.探究词义源头翻译句子需要准确理解词语,理解词义需要探明源头。如:“大方之家”易望文生义,理解成“大方的人家”。而其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2.关注关键字词如: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是“差错”之意,要多加关注。“睡”字,在汉代以前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理解的“睡觉”不同,知道了这一点,则能够理解“读书欲睡,引雉自刺其股”的意义了。3.结合语境,全面把握词义(1)翻译句子需要结合语境,整体把握词义。如:“少”“稍”的词义:①太后之色少解。(稍、略微)。②上以为能,稍迁至大中大夫。(渐渐)(2)理解成语要关注其意义的整体性。如“五风十雨”本义是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其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刮大风,下大雨”。任务驱动二 关注新词语)仿照示例,将下列词语制作成词语卡片飒 后浪 神兽 直播带货示例:词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来源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含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答:                                                                                                            参考答案:略。任务驱动三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典例,完成下列各类语言基础积累运用任务20 (一)掌握标点符号用法——冒号[标点用法]常见用法常见误用误用分析①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忌引文中的插入语(通常为“某某说”)后面用冒号。“不做生意?”翁亮说:“不做生意打那么多长途电话?鬼才相信,你一定是在做大生意!”此处的“翁亮说”为插入语,非提示性话语,其后一定要用逗号。②用在“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发现、表明、例如”一类词的后面,表示提示下文。忌在没有停顿的地方用冒号。我跳下车来,说了声:“王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句子为陈述句,“说了声”和“王爷爷再见”之间没有停顿,“说了声”后面的冒号应删去,同时应删去“再见”后的叹号,在引号后加逗号。③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分说的部分。忌句中短暂停顿处用冒号。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冒号应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的作用。也可以直接删去冒号。④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引出解释说明的部分。忌一个句子内重复出现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在同一个句子里,不能重复使用冒号,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⑤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作用与后面有提示性的词语重复时忌用冒号。整个推介会由八个板块的三大亮点内容:即奥运会经济商机信息、项目招商信息和招标信息组成。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冒号只管辖到第三个“信息”处,而不能到句末的“组成”;二是冒号与“即”作用重复。所以,冒号应改为逗号。[应用体验]20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年近50岁时,上书建议朝廷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B.《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C.我们的任务:是在每一时刻,都要保卫这座大桥的安全。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产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解析:选B A项,“提出”后的冒号去掉。“提出”与后面内容在语意上没有停顿,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C项,冒号不能与“即、乃、是”这样的词语一起使用。应去掉冒号。D项,将“心理异常”后的逗号改为句号。“有人认为”后面的冒号只能管辖到“心理异常”,最后一句话与前面所有内容并列。还可以把“认为”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心理学家”前的逗号改为分号。(二)正确辨析修辞手法——夸张[修辞特征]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以创造意境;强化作者的某种感情运用注意点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同志们,你们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20 ,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应用体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勾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作皮子。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桥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唤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迅,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赏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一箸入口,三春不忘”出自汪曾祺的文集《汪曾祺散文》中的《豆腐》。这句话说的是春天,香椿树的嫩芽很香,拌上豆腐一炒,就是一道菜——香椿拌豆腐。只要吃上一筷头香椿拌豆腐,那么这道菜的香味就会“三春”不会忘记,显然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在“三春”一词上,在时间上夸张延长,写出了对香椿拌豆腐的香味的久久不忘,表达了对香椿拌豆腐这道菜的喜爱之情。参考答案:此处运用夸张手法,“三春”一词在时间上夸张延长,写出了对香椿拌豆腐的香味的久久不忘,增强了喜爱香椿拌豆腐的表达效果。二、单元共性研读任务驱动一 “学习之道”的研讨和感悟20 [共性特点]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拓展探究]从本单元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答:                                                                                                                                                                                                                                                            参考答案:(名句)略。(心得体会)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漫长而需终身肩负的使命,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应得的成就。古人劝学的例子数不胜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只为孟子能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至此专心致志不受干扰;断织劝学,只为儿子明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乐羊子妻,引刀趁机,只为证明学习与织布一样,需日积月累,“遂成丈匹”。无数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坚持不懈,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付出艰辛,需要矢志不渝。 任务驱动二 说理艺术的研讨和感悟)[共性特点]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20 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拓展探究]任务一 比喻说理探究(一)分析下面课文中的比喻说理1.《劝学》第二段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析:                                                                                                          参考答案:本段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由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自身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毛泽东把党八股比喻为“小瘪三”,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分析:                                                                                                          参考答案:课文中说党八股像“小瘪三”,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一是将抽象的党八股变成习见的具体形象;二是瘪三那副干瘪肮脏、面目可憎的模样,会激起读者厌恶、憎恨的感情。(二)分析下面语段中画线句的比喻说理1.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然是精神追求者的最爱,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边的低语,秋日枫林中的吟唱,冬日炉火旁的倾谈。读书,能够沟通、聆听、倾诉……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停泊,是生命的落脚处。分析:                                                                                                                                                20 参考答案:上述比喻论证,把读书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比作“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边的低语,秋日枫林中的吟唱,冬日炉火旁的倾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之惬意,很有文采。2.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分析:                                                                                                         参考答案:此文使用喻证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练中有悟](1)拿来作比的事必须可信,要选择人所共知的。拿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2)要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4)要把所用比喻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5)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深刻的含意。任务二 对比说理探究(一)分析下面课文中的对比说理1.《师说》中指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分别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分别有怎样的结论?分析:                                                                                                                                                20 参考答案:作者分别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别有“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2.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要论说的“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导致了“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有“往”无“来”的,它必然导致国势日衰、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国将不国”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破”正是为了“立”,只有“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靠。(二)分析下面语段中的对比说理1.为他人留点儿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儿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荡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剖析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你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分析:                                                                                                            20 参考答案:在上文中,首先论述“为他人留点儿空白”的好处,属正面说理;而后则反之,论说如果不留空白,咄咄逼人,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属反面说理。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留点儿空白”的作用所在。2.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他品行低劣,把学问装进肚子里的同时歪思想也装进去了。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分析:                                                                        参考答案:举相反两个事例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修身养德、严于律己的重要性。[练中有悟]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对比,后者称为纵向对比。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任务三 层层辩驳说理探究(一)分析下面课文中的层层辩驳说理毛泽东善于将破除谬误与论述真理极为灵活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批判什么,是非曲直,毫不含糊,旗帜十分鲜明。请以《反对党八股》中的内容为例,作简明分析。答:                                                                                                                                                参考答案:作者在分析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时,先破除谬误:首先摆出“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具体情况。其次讲“群众见了就摇头”“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的具体危害。20 接着正面提出主张:“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长而空”“短而空”都不好;“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如此层层辩驳,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态度非常鲜明。(二)分析下面作文中的层层辩驳说理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喻证了“亡羊”不要紧,“亡羊”后“补牢”才要紧。现实中,有人正是“亡羊”后才去“补牢”。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既要养“羊”,就得护“羊”,就得经常检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经常做修补工作。否则,亡一只两只“羊”,再补“牢”尚可,若亡一群“羊”或“羊”全部跑光呢?其损失就惨重了,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看一看发生在眼前的事实吧。我国的森林面积少得可怜,但总要等到大兴安岭的大片森林化为灰烬后,才来惩处官僚主义分子;我国的科技人才奇缺,但总要等到一批中年知识分子积劳成疾,命归黄泉后,才懂得呼吁全社会来关心他们……“牢”虽然补了,可“羊”亡得何其多,损失何其惨重啊!从哲学的高度看,树立长期的“补牢”思想,是内因,而“亡羊”诚然能对“补牢”工作敲响警钟,但它毕竟只是外因。如若没有树立先“补牢”防“亡羊”的思想,就等于放弃了内因的主导作用,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其实,“亡羊补牢”是损失造成后一种消极的补救办法,何不防患于未然呢?这正如吃一堑,固然可以长一智,但长一智不一定非要以“吃一堑”为前提呀?!(摘自作文《“补牢”岂待“亡羊”后》)答: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篇树起靶子——“有人正是‘亡羊’后才去‘补牢’”,做到了有的放矢。②然后针锋相对,正面立论:“‘补牢’岂待‘亡羊’后!”旗帜鲜明。③20 接着探究根源,一针见血,运用假设论证,解说“亡羊”后“补牢”的危害。④然后罗列现象,驳斥说理。⑤最后探究根源,提出“防患于未然”的建议。[练中有悟]写驳论性的文章,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予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二者绝不可相提并论。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基本思路:三、单元写作实践——议论要有针对性(一)方法指导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辩驳析理和逻辑推演。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犀利的力量和深刻性,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议论文写作的针对性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1.针对社会现实议论文要有情怀、有温度,这体现为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本单元所选课文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虽身在学校,也要心系天下,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敏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提炼话题、深入探讨。2.针对具体问题写议论文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研讨,还要熟谙攻破论述的难点,挖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20 如文化源流、道德、人性、信仰、法律等。如果文章分析问题只是就事论事,论述不痛不痒,就给人议论不深刻、隔靴搔痒之感。本单元所选课文皆针砭时弊,给人以当头棒喝的警醒,此处不再展开论述。3.观点与论据要紧密对应平时议论文写作训练常出现论述散漫游离、针对性不强的毛病。这就要使论证与观点密切结合,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论据和观点的关键词对应,将事例与说理结合,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文辞和思想统一。4.针对特定读者议论文就是要以理服人,所谓针对特定读者,就是针对隐含读者的特点而写作,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说理。根据读者(或听众)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以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等等,以打动读者,让其内心更愿意接受。总之就是在作文构思、写作时,强化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从而充实内容。(二)写作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②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③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⑤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在写作时,可以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结合前人观点谈自己的方法。第①句重点在于不同时期读书的不同收获。第②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局限在书中。第③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其余,要有眼光。第④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⑤句讲读书的方法,读书时要专心,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的结合。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四)20 (一)《无为政治》阅读阅读主题阅读目标论述中国乡村的权力结构1.阅读文章,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等。2.梳理文章的结构提纲及其论证思路。[内容提要]《无为政治》: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这种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特点;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以监督权利、义务与维持契约为特点。现实中的权力通常是以上两种权力的混合。而作者认为这两种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在历史的选择中形成了“无为政治”的模式。任务驱动一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阅读《无为政治》,理解概念,填充下面表格中空缺部分。阅读文本核心概念表达的观点《无为政治》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__①__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__②__性质。权力是为了__⑤__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__⑥__的称为“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因此,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__⑦__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同意权力:从__③__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__④__,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答:                                    参考答案:①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 ②压迫 ③社会合作 ④社会契约 ⑤平衡社会冲突 ⑥加强社会合作 ⑦“无为”的政治阅读《无为政治》,填充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内容。20 答:                                                                        参考答案:①从“社会合作”分析权力可以得出“同意权力” ②权力的吸引力在于经济利益 ③乡土社会中“同意权力”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相背离(二)《血缘和地缘》阅读阅读主题阅读目标论述社会变迁如何产生1.阅读文章,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血缘、地缘。2.梳理文章的结构提纲及其论证思路。[内容提要]《血缘和地缘》:本篇主要讲述乡土社会的关系特性。缺乏变动的社会会用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社会就是血缘社会。最原始的社区是血缘与地缘结合的。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所谓“生于斯,死于斯”。就算人口增多需要扩张,迁移的新地方与原来也有血缘关系,且人常常通过起原来的名字来否认空间的分离。血缘社会中是无商业的,只有人情往来,商业在血缘之外发展。因此虽然血缘社会中外人很难融入,但这些人无血缘的特点使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钱上的往来。也就是说,外来人正好成为商业的媒介。现代社会从商业里发展出了地缘的社会关系。如果说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那么地缘就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社会也就带来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以及法律。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也因此是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性质的转变。任务驱动一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阅读《血缘和地缘》,理解概念,填充下面表格中空缺部分。阅读文本核心概念表达的观点《血缘和地缘》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__①__来决定,是__②__的基础。血缘有多种,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20 如身份血缘、__③__、财富血缘。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血缘是__⑥__,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__⑦__是社区的原始状态。__⑧__是在血缘之外发生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地缘:血缘的投影,从__④__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__⑤__的基础。答:                                                                        参考答案:①亲属关系 ②身份社会 ③职业血缘 ④商业 ⑤契约社会 ⑥稳定的力量 ⑦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⑧商业阅读《血缘和地缘》,填充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内容。答:                                                                        参考答案:①血缘决定社会地位这一标准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 ②在社区的原始状态中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 ③地缘从商业里发展出来,讲究契约精神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1:26:34 页数:20
价格:¥3 大小:373.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