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安徽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3/18

4/18

5/18

6/18

7/18

8/18

9/18

10/18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安徽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O—16Cu—64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中国力争到2060年针对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有利于“碳中和”的是()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C.积极开展植树造林D.尽量选择私家车出行2.如图是有关CO2的实验,其中只能证明CO2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是()3.下列对生产生活中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用于人工增雨——干冰升华吸热B.活性炭用于净水器——活性炭能够除异味和杀菌C.金刚石切割大理石——金刚石硬度大D.石墨烯用作新型电阻触摸屏的电极——石墨烯导电性强4.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学好化学知识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先用手电筒做灯火试验1 C.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不能喷含有酒精的消毒液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操作错误的是()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木材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B.木材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C.木材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污染7.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微粒观:单质C60由60个C原子构成B.转化观:金刚石和石墨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守恒观:1g炭粉和1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D.结构观: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相似,其化学性质相似8.我国学者开发了促进二氧化碳(CO2)和氢气(H2)反应生成甲醇2 (CH3OH)和水(H2O)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催化过程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发生变化B.该过程的中间产物有CO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D.该反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9.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目的操作A除去CO中的少量CO2点燃B区分N2和CO2伸入燃着的木条分别通入澄清石灰C鉴别CO和CO2水中D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炭粉在空气中灼烧10.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所以碳单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3 B.木炭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是因为碳原子最外层已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C.盛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放入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木炭有吸附性D.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比例,也会使人死亡,所以CO2有毒11.按图所示将充满CO2的双具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炭粉平铺于试管底部,用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铜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然后将酒精喷灯移至炭粉处,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气球明显胀大,氧化铜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热氧化铜,无明显现象,说明CO2不与氧化铜反应B.加热炭粉的过程中,炭粉转化成COC.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D.氧化铜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固体是因为炭粉还原了氧化铜12.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创新装置探究CO2的性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4 A.塑料瓶内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B.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只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C.实验后向除去顶部的塑料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该创新装置体现一体化实验设计,现象明显,并且废物利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13.(5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5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所示。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1)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碳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①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能源燃烧吸收CO2②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③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6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6分)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完成下列各题。(1)仪器X的名称________。(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在仪器组装后,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装置进行实验,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在a处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6分)为助力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某化学科研小组为一工厂设计了一种捕集烟气中CO2并转化利用的装置,其流程如图所示。7 (1)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流程中固体A的化学式为________。(3)流程中气体转化成固体B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4)分析上述流程是否能减少自然界中的CO2,你的结论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6分)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发现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提示:NaHCO3+HCl===NaCl+H2O+CO2↑、CaCO3+2HNO3===Ca(NO3)2+H2O+CO2↑](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________________。(2)为探究“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提出假设】假设1:石蕊溶液变质了假设2:盐酸浓度过大,与挥发出的HCl有关。小华认为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2,小华在图1中A、B装置之间增加图2所示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填“c”或“d”)→__________(填“c”或“d”)→B;选择饱和NaHCO3溶液除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盐酸浓度(%)氯离子浓度(mg/L)13.51.1201.426.23.729.219.032.259.836.5209.29 【实验现象】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C中石蕊溶液变为________。【实验结论】假设2成立。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3)小明用图3所示装置探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l的量),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将浓度为26.2%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澄清石灰水中,用氯离子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4所示。【查阅资料】碳酸钙对溶液中的氯离子具有吸附作用结合实验现象分析,氯离子浓度达到27.5mg/L后突然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氯离子浓度达到21.2mg/L后,滴加了几滴稀硝酸,氯离子浓度又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0 (5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该反应的化高温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1)若将4.0g氧化铜粉末完全还原成铜,计算应称取木炭的质量。(2)老师告诉小明,实际取用木炭的质量应略多于理论值,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答案一、1.C【点拨】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用大量化石能源,不利于“碳中和”,A错误;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B错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正确;尽量选择私家车出行,会使用大量化石能源,D错误;故选C。2.D【点拨】倾倒二氧化碳后蜡烛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同时证明了其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倾倒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3.B【点拨】净水器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除异味,不能杀菌,B解释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4.C【点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室内放置一大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A错误;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先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B错误;酒精是易燃物,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含有酒精的消毒液,易引起火灾,C正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应先通一氧化碳排尽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D错误;故选C。12 5.B【点拨】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因为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B符合题意,故选B。6.D【点拨】原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选项错误;木材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故B选项错误;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C选项错误;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能够有效解决石油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污染,故D选项正确;故选D。7.B【点拨】单质C60是由分子构成的,1个C60分子由60个C原子构成,A错误;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和石墨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正确;根据化学点燃方程式C+O2=====CO2可知,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2:32=3:8,不是1:1,C错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D错误;故选B。8.C【点拨】二氧化碳(CO2)和氢气(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催化剂(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A说法正确;依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有CO,B说法正确;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C说法错误;该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甲醇和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D选项13 正确;故选C。9.C【点拨】CO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两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C。10.C【点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但是碳单质不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如C60是由分子构成的碳单质,故A选项推理错误;木炭的化学性质常温下比较稳定,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B选项推理错误;将烘烤过的木炭投入盛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故C选项推理正确;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比例,也会使人死亡,是因为CO2不能供给呼吸,CO2无毒,故D选项推理错误;故选C。11.D【点拨】双具支试管内充满二氧化碳,加热氧化铜,无明显现象,说明CO2不与氧化铜反应,A选项正确;碳在高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加热炭粉的过程中,炭粉转化成CO,B选项正确;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C选项正确;氧化铜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固体是因为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使黑色的氧化铜固体还原为红色的铜,D选项错误;故选D。12.D【点拨】塑料瓶内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二氧化碳不显14 酸性,A错误;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错误;实验后向除去顶部的塑料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一直在通入二氧化碳,C错误;该创新装置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废物利用,也体现一体化实验设计,D说法正确;故选D。二、13.(1)碳替代(2)CO2+2NaOH===Na2CO3+H2O(3)③(4)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低【点拨】(1)由图1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分别为47%、21%、15%、17%,其中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2)用NaOH溶液吸收CO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3)三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化石能源燃烧放出CO2。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利于降低能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15 乙酸钾对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对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14.(1)酒精灯(2)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合理即可);石灰水变浑浊(4)CO2的密度比空气大,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点拨】(1)由图A可知,仪器X的名称为酒精灯;(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是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所以选B装置;在仪器组装后,加入药品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装置进行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b处的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在a处放置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干燥小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处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浑浊;(4)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能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15.(1)CO2+Ca(OH)2===CaCO3↓+H2O(2)CaO(3)减小(4)不能减少,流程最后得到的固体B为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所以流程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只是改变了CO2的状态16 【点拨】(1)工厂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2)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固体A为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3)流程中气体转化成固体B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减小;(4)上述流程不能减少自然界中的CO2,只是改变了CO2的状态。16.(1)CaCO3+2HCl===CaCl2+H2O+CO2↑(2)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石蕊溶液不可能变质;c;d;除去氯化氢且不吸收二氧化碳;紫色(3)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挥发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吸附了氯离子;稀硝酸与碳酸钙反应,碳酸钙吸附的氯离子被释放出来【点拨】(1)由图1可知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发现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所以石蕊溶液不可能变质;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保证气体中氯化氢被全部吸收,需要从长管进气,而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也不与其反应,可以从短管排出;(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挥发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吸附氯离子。当滴加了几滴稀硝酸后,稀硝酸与碳酸钙反应,碳酸钙吸附的氯离子被释17 放出来,氯离子浓度又上升。17.【解】(1)设参加反应的木炭的质量为x。高温C+2CuO=====2Cu+CO2↑12160x4.0g12160=x4.0gx=0.3g答:参加反应的木炭的质量为0.3g。(2)部分木炭会与氧气反应(或部分木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4-09-01 09:30:09 页数:18
价格:¥3 大小:815.28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