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二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摘编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材料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将“知”与“行”视为内在一体的过程。“知行合一”并未意味着“知”“行”同一,而是说明“知”与“行”是互养相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一种自觉的观念,也是在实践中自觉践履的。求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总是在对已知的范畴有所体悟之后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堂奥,进而在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思想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知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运用阳明心学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强调革命道德。例如,陈独秀探究了“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逐条分析其要义,阐发其现实价值。宋教仁思考了阳明学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问题,分析了阳明学的心物观、博爱观的变体,这在他译介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体现。为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亦应分析“致良知”对人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的内在规定。“良知”乃“心之条理”,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律。“良知”并非“现成可得”,而是要在实践中养成。“致良知”使人们自觉以“心之力”改变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实现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阳明心学强调以“心之力”成就自我,以合宜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必然体现为“知——行——知”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在实践中用心探寻规律并自觉践行,遇到困难而不改其志,始终“敢直其身”,殊为可贵也。“知”与“行”分别是探寻规律和实现目的的前提和途径,共处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者理解实践思维方式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呈现其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到印证。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臧峰宇《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用以证明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社会实践。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因为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C.马克思真理与实践的思想和王阳明“知”与“行”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二者有相通之处。D.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途径,二者是内在一体,知行同一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C.如果判断一种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社会实践检验,那么社会实践的普遍性才能检验真理的可靠性。D.此时此地的真理在彼时彼地未必是真理,因为真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全党对于“左”倾错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有了中国革命必须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觉。B.1888年,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为《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加了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C.唐代画家戴嵩善画牛,有《牛》一轴,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尾而斗,谬矣!”。D.德国物理家普朗克创立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于1905年提出了与经典理论根本对立的光量子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光电效应”。4.材料一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说明其论证的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B.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易二之计也C.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D.与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B.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相同。D.“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朋出使与秦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B.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C.韩王不听公仲明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秦国发动军队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最终韩国大败。D.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最终却落了个军队被俘,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王误信陈轸的狂言,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9.公仲朋劝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读书陆游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释】①课:阅读。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概括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诗人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书中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1.从这两首诗中可获得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面对春江花月产生了哲学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连续问句,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具有深邃的意蕴。(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了诗人壮年已逝,志未酬而人已老的形象。(5)《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手法,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三、课内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C.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流放)D.会论虞常(论:判罪)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14.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故内惑于郑袖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见犯乃死B.方正之不容也C.不获世之滋垢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中,出现了很多官职名称,如“上官”“三闾大夫”“左徒”“太史公”等。B.“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C.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D.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新闻舆论吸引公众、动员公众,“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通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来实现的。优秀的作品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受到欢迎,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就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使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内容永远是根本,拥有内容优势才能最终赢得影响力优势。坚持内容为主的_______,就是聚焦思想精深、素材精当、报道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_______地求精求新、彰显个性。主流媒体要赢得影响力竞争,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叙述的事实真实过硬、塑造的形象生动鲜活、蕴含的道理严谨精辟、传递的感情真挚温暖。新闻精品久久为功、不断刷屏,媒体就会拥有用户黏性,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为此,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以泥土气息提升思想力量。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群众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发掘和梳理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讲好故事,以_______的内容启人入“道”,以_______的方式让人悟“道”。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终南捷径孜孜不倦心驰神往耳提面命B.不二法门孜孜不倦引人入胜循循善诱C.终南捷径宵衣旰食引人入胜耳提面命D.不二法门宵衣旰食心驰神往循循善诱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5分)18.阅读以下内容,为“农业文化遗产”下定义,要求:格式正确,语言简明、连贯、准确,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超过50个字。(5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与周遭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出稻作、粟作、农林牧业混合及经济作物等类型众多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独特的系统被传承下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中国政府、企业、学界、遗产地居民多方协作,各地始终坚持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地方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资金支持者,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各地龙头企业则起到了组织与引导作用。各地政府因势利导,各遗产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二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A项,“是指人用以证明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社会实践”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内容可知,“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人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本身,而非“社会实践”。B项,“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知,真理也存在于人的思想。D项,“二者是……知行同一的”错误。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故选C.2.B【解析】B项,“那么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错误,表述绝对。由真理的客观性,推导不出“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的结论,只能推导出不能检验真理;“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可能产生本是真理的假说,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实践检验。3.D【解析】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和内容可知,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项,爱因斯坦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说的理论推导,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马克思、毛泽东的观点进行论证,具有说服力。②类比论证,以法律上不能依原告自己的起诉为标准来论证不能单以思想、理论自身作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通俗易懂。③举例论证,以科学史中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等都被实践证实的事例,印证了观点,富有雄辩的说服力。(1点2分,2点4分)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第一处“伐”的宾语是“楚”,而不是“楚王”,“王”是后一句的主语,故排除A、D;第二处“为和于秦”是“与秦和好”,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中《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指边境。故选A。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错,原文说“楚救不至”,可见楚国并没有来救韩国。故选C。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答案】(1)韩国即使不听从我们,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像大雁一样结队行进)而来。(2)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第一句中,“纵”“德”“雁行”各1分,句意1分;第二句中“恃”“绝”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9.【答案】①秦攻韩是真,楚救韩是假;②楚和韩并没有预先约定伐秦,救韩应该是楚国的计谋;③韩已通知秦联合之事,如果取消会得罪强秦。(每点1分)10.C【解析】“捶胸顿足”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11.【答案】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1点2分,2点3分,3点4分)【解析】(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12.(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13.D【解析】A.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辞含蓄隐晦。B.害: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嫉妒屈原的才能。C.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14.D【解析】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被。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A.被动句:“见”表被动,被。句意:诚信却被怀疑。B.被动句:“容”,语义被动。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C.被动句:“获”,语义被动,被辱。句意: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15.A【解析】“如‘上官’……‘太史公’”错误,“上官”是复姓,“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16.B【解析】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别无选择的方法。终南捷径: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结合“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内容永远是根本,拥有内容优势才能最终赢得影响力优势”分析,“坚持内容为王”是最好的方法,选用“不二法门”。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结合“求精求新、彰显个性”分析,形容追求的不知疲倦,选用“孜孜不倦”。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引人入胜: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形容非常向往。修饰“内容”,选用“引人入胜”。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修饰“方式”,主语应该为“新闻舆论”,选用“循循善诱”。17.【答案】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解析】结构混乱,改为“产生影响、受到欢迎”;偷换主语,主语应该为“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之间是条件的关系,关联词“就”应该改为“才”。18.【答案】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解析】首先找出“农业文化遗产”的“邻近属概念”。根据“……等类型众多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独特的系统被传承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可知,“农业文化遗产”的“邻近属概念”是农业生产系统。再寻找种差,就是寻找那些属于邻近属概念的信息点。根据“在与周遭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出稻作、粟作、农林牧业混合及经济作物等类型众多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独特的系统被传承下来”,可提取出关键词“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的”。最后整合为一个长单句的形式即可,注意字数要求。19.写作指导: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材料第一段以荀子的话引出“善言”,并对“善言”的含义及价值做了解说。材料第二段以鲁迅的话引出“敢言”,并对“敢言”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可理解为运用表达的技巧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其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惊醒世人的话。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思考善言、敢言”对成长中的青年的价值,若以“善言”为写作主题,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应先学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生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的话,不是做老好人、骑墙派,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说得熨帖得当,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述更全面。若以“敢言”为写作主题,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使人进步。参考立意:1、感言凸显赤胆忠诚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3、“善言”如春风化雨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5、考虑大胆言语,问心无愧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7、青年向上,直言敢说8、不惮我口说我心9、铁肩担道义,青年敢直言10、善言诚可贵,直言价更高【参考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想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来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让公仲明出使秦国,打算到西方同秦国讲和。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并且置备兵器,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很多年以前就梦想要实现的,如今它的目的已经达到,楚国必然要遭受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即使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从容对付秦国,敝国为将愿意为韩国付出一切地进行帮助。”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说:“不行。用实际行动使我国陷入困境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所耻笑。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韩国公仲朋的计谋。14第二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9:10: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52.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