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内江六中2023—2024学年(上)高26届10月月考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丁村人D.蓝田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人发掘出远古人类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排除B项;丁村人是发现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排除C项;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排除D项。故选A项。2.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在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已懂得()A.种植作物B.磨制石器C.饲养家畜D.打猎捕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原始农业,A项正确;磨制石器与种植稻谷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饲养家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打猎捕鱼,排除D项。故选A项。3.进入新石器以后,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其核心在A.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辽河流域D.中原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核心是在中原地区,D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项。4.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具有多元一体特点B.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C.呈现家国一体形态D.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多个文化圈,也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具有多元一体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似性,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始终领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夏朝。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表述有误,野史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表述有误,排除B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6.盘庚迁殷后采取二元统治体制,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下面地图中属于内服的是A.①B.②C.③D.④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服指的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所以②是内服地区,B项正确;①③④都是外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7.如下图,河北古称燕赵大地,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起因源于西周分封示意图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中有燕、齐、鲁等国,可见其都源于西周的分封制,选项A正确;王位世袭至与诸侯国称号无关,排除B;宗法制与血缘有关,排除C;西周时期已经不再实行禅让制,排除D。8.商朝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但周朝分封的诸侯则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并且多被分封到重要的地区。这说明西周()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开始出现家天下的局面C.形成了封建官僚等级制度D.强化了天子的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周朝分封的诸侯则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并且多被分封到重要的地区”“商朝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信息可知,通过对西周和商朝分封的对比,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同姓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相对于商朝而言分封宗法色彩更加浓 厚,有利于强化西周对地方的管理,故选择A项;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形成标志着家天下局面出现,排除B项;分封制属于贵族制而非官僚制,排除C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西周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9.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郡县制B.宗法制C.科举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宗族、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海外炎黄子孙即使深处海外,但仍要返乡寻根祭祖,B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AD;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C。10.《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注重血缘宗法制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并非是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1.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主旨并非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形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2.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仁政”的学说B.“以德服人”的观念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战国时期。A是孟子的思想;B是孔子的思想,C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是董仲舒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是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雄,都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这个层面来说的,所以这是人性恶的一面,也是荀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做出的调整和发展,故选C项。13.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C.中心城市人口众多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均不属于生产力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14.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君主开明B.政治统一C.思想繁荣D.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君主的开明,故A项排除;政治上统一是秦朝实现的,故B项排除;C项属于社会转型的一方面,排除。15.对下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由甲骨文到隶书B.秦统一文字为小篆C.由小篆变为隶书D.汉字演变由繁到简【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并且把文字统一为了小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甲骨文和隶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由多种文字变为小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小篆也不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形象的反映了秦统一文字。16.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B.都是地方行政长官C.郡县长官依据血缘关系,可以世袭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的任免方式不行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显著的不同,也是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的主要区别,A正确;B属于共同点,排除;分封制的官员是血缘关系纽带,C排除;D仅适用于郡县制的意义,排除。故选A。1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各诸侯国的统治B.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可知,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人民摆脱了战国的分裂战乱而非各诸侯国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秦朝统一使人民免受战乱,排除C项。故选D项。1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职分细化B.选贤举能C.家国同治D.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等”体现的是家国一体的特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19.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凸显皇帝独尊B.保证皇帝独裁C.重建礼乐文化D.宣扬皇帝功业【答案】A【解析】【详解】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这些规定主要是凸显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这些规定无法体现保证皇帝独裁,排除B项;材料这些规定与重建礼乐文化无关,排除C项;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无法体现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故选A项。20.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尊奉的是下列哪种思想()A.黄老思想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尊奉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A项正确;汉初为适应恢复经济需要,尊奉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不是此时期的主流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项。21.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政策()A.凝聚了宗族力量B.增加了财政负担C.强化了中央集权D.分割了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据本题材料“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诸侯的其他子弟也被赋予了部分继承权,导致王国越分越小,由郡守统辖,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凝聚了宗族力量的是宗法制,材料内容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行扩大了地方郡守的统辖区域,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财政负担,排除B项;推恩令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分割宰相权力,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2.汉武帝雄才大略,积极作为,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其中有利于国家增加收入、平抑物价的经济措施是()A.实行盐铁官营B.颁布“推恩令”C.推行均输平准D.设“五经博士”【答案】C【解析】【详解】由所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A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指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是与平抑物价无关,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诸侯国,排除B项;设“五经博士”是为了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3.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但察举制有很大的弊端,用人之权在上,往往不能按照真才实学推荐人才。导致了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因此选C。考点:察举制点评:注意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24.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于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开始于哪一机构的建立()A.河西四郡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元帅府D.澎湖巡检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于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是在汉代的西域都护府,B项正确;河西四郡的统辖范围不包括新疆,排除A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元代的统辖新疆的机构,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统辖台湾及澎湖列岛,排除D项。故选B项。25.关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腐败表现是A.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B.群雄割据混战C.外族入中原展开厮杀D.皇帝年老昏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腐败的主要表现,A正确;B是在三国时期,排除;C是在魏晋时期,排除;东汉后期的皇帝基本上是年幼状态,D排除。故选A。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禅让制。尧、舜、禹(任写一位)。(2)世袭制。夏朝。(3)分封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解析】 【详解】(1)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出禅让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尧、舜、禹。(2)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得出是世袭制。结合所学是夏朝的启推行的世袭制。(3)根据“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得出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27.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材料四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史记·商君列传》(1)依据材料一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3)任意列举两例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社会和谐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答案】27.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8.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文士阶层(士阶层)崛起;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思想解放。29.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化百姓,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孟子:仁政;减轻剥削,轻徭薄赋;老子: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 30.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一中铁制农具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根据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当时牛可能用于牛耕,由此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第二小问变化,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中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据材料二“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可知文士阶层(士阶层)崛起;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可知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据材料三“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可知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思想解放。【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社会和谐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如孔子的思想主张中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们,有利于社会和谐,如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一整套施政纲领,如老子主张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如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有利于社会和谐。【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四“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可知奖励军功;据材料四“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可知严禁私斗;据材料四“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可知奖励耕织;据材料四“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可知废除贵族世袭特权。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1)材料一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2)材料三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材料二合材料三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答案】28.图一:中央集权制;图二:统一货币;图三:统一文字。29.学派: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30.态度:秦:焚书坑儒(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根本目的:(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图一中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相关信息可得出,秦朝为巩固统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据材料一图二中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被秦朝都被秦半两所取代的信息可得出,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据材料一图三中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被秦朝都被秦朝小篆所取代的信息可得出,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三“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并结合所学孔子编撰六经、创立儒学等知识可知,“孔子之术”指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秦朝时期“书籍被烧毁”可得出秦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焚书坑儒”(坑儒);据材料三董仲舒所主张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据材料二“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三“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等信息可得出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02:5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844.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