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四校联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命题:阳山中学高二备课组做题:阳山中学高二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 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材料二: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地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美学产生与民族独立密不可分,在统一的规定下展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B.跨文化艺术美学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C.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领域里,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相互叠加的。D.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B.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表现为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C.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D.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是()A.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B.《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C.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传说和故事,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D.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 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 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C.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D.“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岂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侵晋。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侮。一夫不可侮,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恶?”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有删改)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里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愠,恼怒、怨恨,与《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不相同。B.为,被,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为”意思不相同。C.归,使动用法,使……归,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归”意思不相同。D.树,树立,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孙枝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秦国利益,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的大片土地。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2)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患?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巾。【注】①淑气:和暖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感慨和归思。B.“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C.“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D.“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16.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3)老李年近古稀,深感时光易逝,想借有关流水的诗句抒发感慨,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句子,上高中的孙子为他想了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问:_______①_______?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_______②_______,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_______③_______,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谈谈、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谈、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大体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1)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2)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四校联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命题:阳山中学高二备课组做题:阳山中学高二备课组审核:姚云波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 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材料二: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地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美学的产生与民族独立密不可分,在统一的规定下展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B.跨文化艺术美学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C.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领域里,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相互叠加的。D.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B.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表现为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C.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D.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是()A.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B.《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C.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传说和故事,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D.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问题。【答案】1.A2.D3.C4.①先总述中国美学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提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概念;②然后分写“跨文化艺术美学”和文化美学以及美学的关系,“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内涵。5.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看,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统一的规定下”错,原文信息是“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可见原文观点认为应该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有破除统一的标准才能强调文化的特殊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错,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选项混淆了第二、三两个阶段的信息,当今中国美学发展任务应该是第三阶段,而“拓宽研究领域”是第二阶段的内容;“跨文化”相关的内容在第三阶段,而大众文化的欲求信息在第二阶段,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B.“其特征表现为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错,以偏概全,原文包含两个问题,“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C.“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错。“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是“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的原因,选项的说法因果倒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的中心在于“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因此C正确。A、B与跨文化艺术美学无关,D是说中国文学家对西方的兴趣。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总说“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简述了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二段提出“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并阐述了其主要表现。由此概括出:先总述中国美学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提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概念; 第三段总写“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然后分写“跨文化艺术美学”和文化美学以及美学的关系,“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第四段写“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这是介绍“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五段写“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这是介绍“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内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材料二中“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概括为: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看,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2)根据“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概括为: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3)根据“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概括为: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 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C.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D.“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答案】6.B7.D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区,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中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为学习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作者在这次井冈山之行中产生了很多感悟,井冈山对其人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错误,革命老人曾志是“魂归井冈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看效果,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 了革命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等角度进行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由此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区,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将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望”。作者的井冈山一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岂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侵晋。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侮。一夫不可侮,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 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恶?”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有删改)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节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里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愠,恼怒、怨恨,与《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不相同。B.为,被,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为”意思不相同。C.归,使动用法,使……归,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归”意思不相同。D.树,树立,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孙枝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秦国利益,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的大片土地。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2)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患?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答案】10.BDH11.B12.C13.(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2)儿子想着为父报仇,臣子想着为国君报仇,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缪公问百里奚”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中间不断开。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都是“恼怒、怨恨”的意思。句意: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别人不了解我,我却没有怨恨,这不是品格高尚的人吗?B.正确。被;作为。句意:必定被诸侯取笑。/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C.错误。都是“使……归”的意思。句意:不如使他归去。/使天下人心归。D.错误。树立;种植。句意:我姑且多树立德行。/我将它种下,长成的瓠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公孙枝认为”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公子絷曰:‘杀之利’”可知,应是公子絷的意见,不是公孙枝的意见。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2)“微”,不是,没有;“孰”,谁,哪个;“患”,憎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参考译文:材料一: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材料二: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 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材料三: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巾。【注】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B.“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C.“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D.“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16.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答案】15.B16.①开头就用“独有”“偏惊”词语,表明只有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②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上写江南的水乡景色,实际上是在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③结尾处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析错误。颔联描绘的是远景,颈联描绘的是近景;两联中“渡”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开头写到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颔联写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颈联写到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流露出的却是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写到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3)老李年近古稀,深感时光易逝,想借有关流水的诗句抒发感慨,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句子,上高中的孙子为他想了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慎终如始④.则无败事⑤.世间行乐亦如此⑥.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庶、壹、慎、复、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问:_______①_______?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_______②_______,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_______③_______,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谈谈、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谈、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大体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1)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2)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答案】20.①“擦擦”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说明额头的汗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②“谈谈”与“谈”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达出谈话时的轻松心情;③“咯咯罗罗”与“咯罗”相比,显得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21.示例一:①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示例二: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夏天”“夜晚”成为独立成分,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和劳动后的轻松之感。22.①同: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一棵新芽”比作“一颗珍珠”,将“一畦菜”比作“一首诗”;②异:第一句只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擦擦”,可以理解为“擦一擦”,暗含所擦之物不需要大规模清理之意,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此处说明额头的汗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谈谈”接近口语,与“谈”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达出谈话时的轻松心情;“咯咯罗罗”反复呈现声音,与“咯罗”相比,显得人多,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句,从语境上看,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从表达效果看,“暮春”“中午”各自单独成句,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强调表达的意思,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第二句,从语境上看,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从表达效果看,“夏天”“夜晚”各自单独成句,代入感强,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和劳动后的轻松之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同:两句都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本体是“一棵新芽”,喻体是“一颗珍珠”,比喻词是“是”;第二句本体是“一畦菜”,喻体是“一首诗”,比喻词是“是”。异:第一句只运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对“儒家”、“佛家”、“道家”进行介绍,材料第一层分别阐释三家各自倡导的人生哲学。儒家追求“拿得起”的积极入世哲学,“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应当成为我们大力认可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对时代青年而言,青春如果失去的“拿得起”的责任担当,那将会是多么地惨白沧桑。佛家追求的“放得下”的出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私心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求,回归本心真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放得下”对那些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而言,无疑是意义非凡的,它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的淡泊超脱、从容自在。道家追求“想得开”哲学,强调要遵循规律,明道,并依道而行,切不可逆天而行。材料第二层总结:三家各有所长,共同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强调了儒释道三家各有长处,又互为补充,都是我们人生需要的指导思想,只是在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人生境遇下,需要不同思想做主导。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启发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例举的一个方面,结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哲学来展开论述,比如对成才修身而言,我们当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拿得起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是放得下和想得开的前提,我们当以奋发进取为人生的底色;我们要拥有放得下的超然心态,才能更好地拿得起;我们要懂得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才能正确地拿得起。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当以入世为奋斗主基调,内修出世超然之心,外行顺应规律之举,敢拿起,懂放下,能想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斩获佳绩。立意:1.怀放得下之心,凭想得开之智,成拿得起之事。2.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3.汲取儒佛道智慧,开创美好人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20:02 页数:28
价格:¥2 大小:65.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