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固原五中2023-2024学年(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计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是传统风俗,这种风俗起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来划分等级,以土地财产划分的多少为特征的制度,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与分封制共同维护阶级统治,故D项错误。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中,对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是()A.定君主名为皇帝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发展,B项正确;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在经济上并没有重大贡献,排除A项;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破坏,排除C项;修长城耗费民力,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答案】B【解析】【详解】商朝时期政治制度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说明了商朝政治制度特点,B正确;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错误;材料没有突出甲骨文的字体特点,C错误;D中唯一史料说法绝对,排除。4.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5.古代雅典早期,执政官由一人或数人充任。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行政权便掌握在9个执政官手中,由他们分担过去由国王一人独揽的宗教、军事和司法职责。执政官原先只能由贵族出身的人担任,而且是终身制,最后任期减为10年,又减为一年,任期结束不再当选。这些现象()A.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B.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专权C.深受当时梭伦改革的影响D.说明雅典实现了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公元前7世纪中叶(雅典)。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执政官数量人数增加,而且担任执政官的贵族从终身制到1年任期制,并且任期结束不再当选,这有助于打击贵族特权,B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制的形成,排除A项;梭伦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纪,排除C项;材料主旨只能体现出雅典在削弱贵族权力,并不能证明当时雅典实行了分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6.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说:“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这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致命伤。……当它试图用武力输出‘民主’、用‘民主’去征服希腊世界时,它最终摧毁了‘民主’。”这说明雅典A.直接民主有制度缺陷B.民主政治富有强烈的侵略性C.民主政治具有欺骗性D.民主制度因战争频繁而覆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这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致命伤”可得出其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缺陷,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侵略性的一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欺骗性,排除C项;民主制度并不是因战争频繁而覆灭的,故D项错误。7.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8.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入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点是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政府官员的来源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D.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B排除;两种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C排除;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D排除。故选A。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B.总统可否决国会立法C.最高法院大法官可终身任职D.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意思是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具有民主性,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规定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A项正确;B是三权分立特点;C不具有主权在民特点;D属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排除。10.1789年,美国提出10个宪法修正案并于1791年通过,主要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对政府的限制,因此被统称为“权利法案”。说明美国A.法律体系在修正中不断完善B.力求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致力于树立联邦政府的权威D.加强了美国各州的政府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789年,美国提出10个宪法修正案并于1791年通过,主要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对政府的限制”体现的是美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突出的是与时俱进的特征,A正确;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B排除;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CD排除。故选A。11.史学界关于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反映历史学家观点辉格派史学家“光荣”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托利派休谟没有权威,自由就不能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光荣革命”仅仅是一场政变,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先前四五十年代的暴力革命。A.光荣革命的真相难以清晰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D.百家争鸣学术氛围较宽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辉格派认为“光荣”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肯定了光荣革命的意义;托利派强调政府的权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强调先前四五十年代的暴力革命奠定了“光荣革命”的基础,三者对“光荣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故选B;光荣革命客观史实清楚,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光荣革命的不同评价,无法体现历史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学术氛围是否宽松。【点睛】12.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由民选产生,任期有明确限制,还赋予议会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行政官员的权力;州政府和地方官员,绝大多数也是由民选代表或代理人组成。这体现了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之一。C项与题意相符;联邦制原则涉及的是国家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B项;中央集权原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3.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里德里希·诺曼将德意志帝国形象地称为“穿着农业国政治服装的工业国”,即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却受着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的统治。材料表明德意志()A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B.传统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C.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D.贵族势力控制了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德意志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对国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资产阶级缺乏相应的政治地位,国家权力主要由“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掌握,存在政治与经济的不协调性,C项正确;1871年普鲁士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A项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可看出工业发展较快,传统农业并没有制约工业发展,排除B项;贵族势力来自于农业领域而不是工业部门,当时帝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业部门,所以贵族势力没有控制经济命脉,排除D项。故选C项。14.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对于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故选D项。15.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6.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17.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析】【详解】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18.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认可,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们具有不相同的性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此时辛亥革命早已发生,所以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9.长征胜利结束时,中共中央在一则通电中说:“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就是创造全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B.民族矛盾影响民主革命的进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D.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由材料“进入抗日前进阵地”、“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就是创造全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阶段”可知长征胜利结束时,日本已经加紧侵华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正确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促进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说明民族矛盾影响民主革命的进程,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C项;材料信息“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反映的是民族矛盾影响民主革命的进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和“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D项。故选B项。20.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时,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说:“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并且没有能鼓舞人的思想,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A.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B.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C.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D.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可知作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D正确,C排除;依据“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可知作者并不认为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A排除;社会主义并非极权主义,也要发扬民主,健全法制,这也不是作者观点的主旨,作者旨在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B排除。故选D。21.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决二重相互交叉的任务:其一是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其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其三是解决政治权威的重塑问题。这表明该革命()A.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B.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的俄国革命要解决多个任务,而这些任务是由俄国社会内外矛盾产生的,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西方的文明危机,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国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长期性无关,排除C项;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并没有解决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2.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详解】“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3.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讲话中,对新一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希望,期待他们能够加强和完善对博彩业的监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据此推断有误的是()A.“一国两制”方针具有推广普适性B.澳门博彩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监管C.特区实施高度自治但需听从中央管控D.澳门要有忧患意识解决经济深层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推广,只是针对澳门的经济发展问题,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从材料“期待他们能够加强和完善对博彩业的监管”可知,澳门博彩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监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总书记对澳门的希望可以看出,特区尽管实施高度自治,但需听从中央管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从材料“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可知,澳门要有忧患意识,解决经济深层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4.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鼓掌代替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这表明我国A.依法治国理念已经成为大众共识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前进C.各项法律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D.国家权力机关表决方式不断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经历了由鼓掌到票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表决方式不断完善,故D正确;A项错在“大众共识”;材料主旨未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各项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错误。25.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故B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A错误;1999年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C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错误。2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A项错误,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成立;C项是在1956年确立的方针;D项说的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大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27.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29.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柬埔寨五国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62.9%,对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35.9%。这反映中国()A.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积极顺应区域集团化趋势C.努力拓展外交活动空间D.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受冷战影响,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包围、封锁接孤立,中国对第三世界的援助,有利于拓展外交空间,C项正确;材料国家与中国并不都是邻国,排除A项;同一地区,地理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所构建的组织叫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始于1961年,材料时间从1949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30.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解析】【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70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选项排除。32.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可判断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迅速兴起的日本)。3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侯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D.“初税亩”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逐步瓦解了井田制,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这是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34.明代,工匠被编入匠籍,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住在京城以外的工匠定期轮班到京师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A.新生产关系的出现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发展到“清代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官营手工业的弊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工匠的长期斗争下,工匠的地位得以提高,官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相对松弛,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生产关系”,排除A项;从明代到清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的治理能力逐步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赋役制度”是否发生了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3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36.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的加强C.市坊限制的突破D.儒家思想的僵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前期修建城池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唐朝末年,一些城市出现市坊限制被突破的现象,到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37.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38.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C.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D.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两幅图片信息的对比可见,西汉时期耦犁法出现和推广,到唐朝曲辕犁的应用,表明耕犁的进步和成熟,可见古代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作效率问题,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故C错误。左图为耦犁法,右图是曲辕犁,所以不能反映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故D错误。39.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40.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41.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42.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43.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部分的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的是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B正确;材料未涉及经营种类的变化,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业监管相对放松,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4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波旁王朝的苛政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D.教会统治的腐朽【答案】B【解析】【详解】“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体现了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所以导致“悲惨之城”形成的原因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即资产阶级的贪婪,故选B;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波旁王朝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时间在16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教会势力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更不能形成统治局面,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和教会统治的腐朽无关,排除D。故选B。45.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46.如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47.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官营瓷器作坊控制场地、厂房等环节,由民营瓷器作坊负责生产、销售,由此得出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故选A;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所以B错;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C;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48.《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齐民要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49.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50.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3小题,共计50分。)51.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共产党宣言》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因为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材料三: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1)材料一中“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分别是由谁完成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答案】(1)人物:哥伦布、达伽马。(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3)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非洲航行。【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原因:根据“由于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得出对黄金的需求;根据“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因为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得出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切断。【小问3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世界)。影响:根据”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方面进行概括。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9年),即已开始于京畿和籴,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材料二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处理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的历史启示。【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海运不畅,南方粮食难以北运封建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大都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不同:重视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解决推崇自由贸易政策。意义: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密切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土地贵族有助于解决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稳定社会秩序。(3)启示:政府要积极主动发挥重要作用应对措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根据材料“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可分析出海运不畅,南方粮食难以北运、封建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可分析出大都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不同: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可分析出重视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解决推崇自由贸易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意义: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密切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土地贵族,有助于解决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稳定社会秩序。(3)启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政府要积极主动发挥重要作用应对措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时间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1650年18.3%18.3%2.4%22.9%5.45亿1750年19.2%13.1%1.6%30.9%7.28亿1850年22.7%8.1%5.1%35.1%11.71亿1900年24.9%7.4%9.0%24.9%16.08亿——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材料二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4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概要》(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2)材料一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减少;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增加。成因: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3)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解析】【小问1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欧洲由18.3%-24.9%”得出欧洲占比不断扩大;根据材料“非洲由18.3%-7.4%”得出非洲占比不断下降;根据材料“美洲由2.4%-1.6%-9.0%”得出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2)联系:结合所学欧洲殖民掠夺的作用得出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根据材料“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4倍”得出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减少,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根据材料“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得出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小问2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由22.9%-35.1%”得出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增加。(2)成因:根据材料“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得出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结合所学清朝的经济发展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得出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得出高产作物推广。【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