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一、单选题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青铜农具在夏朝已经得到普及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解决了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B项正确;仅根据元谋人的门齿化石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可以说明当时可能出现牛耕,但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普及,排除C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解决的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没有了”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严惩严管”属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德’和‘礼’属于儒家的主张,“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属于墨家的尚贤,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第六章汉末事迹第一节元帝宽驰第二节成帝荒淫第三节衰帝纵恣第七章新室始末第四节新莽事四夷第五节新莽败亡第十章后汉衰乱第一节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第五节灵帝荒淫第六节后汉中叶后外患第十一章后汉乱亡第二节董卓之乱第四节东诸侯相攻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朋党之争是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出现的时间在两汉以后,故①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末,故②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两汉末年,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外戚干政,宦官乱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边疆形势比较危急,西域各国在蠢蠢欲动,威胁两汉的安全。故D项③④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4.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5.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现了完全货币形式征收赋税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可知唐朝赋税部分征收货币,这就需要农民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销售换取货币,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根据“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可知没有完全实现货币形式征收赋税,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赋税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租庸调以人丁为单位到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6.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下面是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关系的梳理,与表中序号顺序相对应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主要关系①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②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③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④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A.①辽②西夏③元④金B.①西夏②金③辽④元C.①辽②元③西夏④金 D.①西夏②辽③金④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历和议后,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宋金绍兴和议后,双方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元朝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7.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可知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为了生产面向市场的商品,由此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种植,D项正确;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粮食种植,而非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江南地区也没有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排除A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8.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对外妥协,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是关键信息。9.如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据表可知,当地() 年份银钱比价指数农产品零售物价指数手工业零售物价指数1821年1001001001843年130.897.7101.21845年159.998.8104.21850年176.1112.2120.7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C.小农经济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到不管是1843年还是1845年、1850年银钱比价都超过了100,说明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背后的后果必然是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据材料我们还发现,不管材料中1821年以后的哪一年,农产品和手工业的零售物价指数都低于同时期的银钱比,说明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低于整体市场物价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人民购买力低无钱购买商品,同时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在整体物价上涨背景下价格又不高,因此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银贵钱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材料主要反映了在银贵钱贱背景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是“耕”与“织”的分离,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11.1872年,李鸿章提出了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想法:“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拟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机器局商船造成,即随时添入,推广通行。”下列项中,对该企业解读正确的有()①李鸿章创办该企业旨在“求富”,挽救国家危亡②该企业属于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并且发行了股票③该企业属于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④其创办开拓了市场,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72年(中国)。根据材料“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拟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机器局商船造成,即随时添入,推广通行”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富”为口号,因此李鸿章创办该企业旨在“求富”,挽救国家危亡;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并且发行了股票,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企业。①②解读正确,A项正确;上海轮船招商局不属于军事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④解读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下可知,戊戌变法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裁汰旧军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裁撤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可得冲击了旧的官僚体制,据“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可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可得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题意知体现改革内容,体现不出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故A①②③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3.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14.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3月10日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此推知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迅速壮大C.革命党人竭力维护革命果实D.袁世凯掌握政权试图复辟帝制【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3月10日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3月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得出以孙中山为代表革命党人通过设立条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革命成果,C项正确;材料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C.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D.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故B正确;1923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整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郡(hu)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答案】(1)成就:南朝刘宋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史称“元嘉之治”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任答1点)历史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为隋朝统一奠定经济基础(任答2点)(2)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历史解释:材料三是材料二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学上世俗化趋势;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间:南朝时期。第一小问是成就,据材料一“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整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刘宋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史称“元嘉之治”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发展;据材料一“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为隋朝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间:明清时期。第一小问是现象,据材料二“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可知,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方面列举。第二小问是关系,应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据材料三“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可知,文学上世俗化趋势。据材料二可知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因此材料三是材料二文学艺术上的反映;结合所学从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学上世俗化趋势、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的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 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运用。【答案】(1)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原因: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及所学知识可得,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可从近代列强的入侵、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及清政府的主动适应等角度进行分析。(2)根据“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根据“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根据“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得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三、开放性试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双方只是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不同而已。他们是同路人,而不是敌对者。将革命与改良视为完全对立的两极,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产生。——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根据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选择革命而非改良的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阐述: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阶级调和、社会改良的方案,只能让位于革命手段。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时代呼唤新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经过探索,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找到了光明大道。(两个史实,论证逻辑清晰)结论:改良虽然比革命的代价小,但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转型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这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详解】示例论题:根据“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产生。”得出近代中国选择革命而非改良的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阐述:结合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及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影响进行概括。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于革命道路的选择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最后总结,可得出改良虽然比革命的代价小,但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转型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这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2 16:40: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38.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