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3级高一(上)10月月考地理试题完成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图中小黑点表示小行星)1.比上图中天体系统高一级,且不包含②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2.以③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A.银河系B.太阳系C.地月系D.总星系3.图中小行星位于()A.水星、金星之间B.金星、地球之间C.火星、木星之间D.木星、土星之间【答案】1.B2.C3.C【解析】【分析】【1题详解】读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可知,图中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它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且不包含②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B正确;地月系比太阳系低一级,A错误;银河系、总星系包含②,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按距离太阳远近可以判断,③为地球,地月系以地球为中心,月亮绕地球转,地球是行星中心天体,C正 确;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是恒星,B错误;银河系和总星系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天体,AD错误。故选C。【3题详解】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运行轨道基本上位于木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最高一级为总星系(即可观测宇宙),第二级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又向下分成第三级的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向下分成最低一级的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媒体报道了相关事宜,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着陆的返回舱外表“烧焦”,看起来“颜值”不是那么高。完成下面小题。4.图1中的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A.流星B.极光C.彗星D.磁暴5.按照天体类型,图2中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A.恒星B.行星C.流星D.卫星6.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绕恒星运转天体是卫星B.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行星C.晴朗的夜空,肉眼所见的多是恒星D.天体都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答案】4.A5.D6.C【解析】4题详解】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产生类似“烧焦”的痕迹,与流星的成因相类似,A正确;极光现象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B错误;彗星绕日进行周期运动,未进入大气层,C错误;磁爆是由于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地磁扰动的现象,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围绕地球(行星)转动,属于卫星,D正确;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A错误;行星不发光,沿着固定轨道围绕恒星运动,B错误;宇宙中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C错误;故选D。【6题详解】环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是行星,A错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误;晴朗的夜空,肉眼所见的多是恒星,C正确;天体可能是由固态或气态物质组成的,D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下图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大气层之外8.图示太阳活动()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D.高峰年会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答案】7.B8.D【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太阳活动是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B正确,D错误。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AC错误。故选B。【8题详解】日珥“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时间较为短暂,A错误。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B错误。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C错误。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D正确。 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极光是指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下图为某游客拍摄的极光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地球上形成极光的太阳风主要来自()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10.在地球上看到的极光多分布于()A.南北纬0°~90°B.南北纬0°~30°C.南北纬30°~60°D.南北纬60°~90°【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0题详解】题意表明,极光是指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出现在极地附近,即南北纬60°~90°之间的高纬地区,中低纬度很难看到极光,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地球磁场的引导下使极地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其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质年代的古地理环境不同,主要生命存在形式的特点也不同。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地质时期,地球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12.地质年代甲()A.爬行动物盛行B.现代海陆形成C.是重要的成铁期D.是重要的成煤期13.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湿润,森林茂密C.寒冷,冰雪广布D.全球气候分带明显【答案】11.D12.D13.B【解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随着生物的进化,绿色植物的出现和发展,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氧气,使地球氧气浓度在前寒武纪后期迅速增加并在古生代以来保持相对稳定,生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C错误,D正确;海陆变迁、频繁的火山爆发与地球氧气浓度变化关系不大,AB错误。故选D。【12题详解】读图可知,地质年代甲是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D正确;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A错误;现代海陆形成于新生代,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期,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石炭—二叠纪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茂密,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A错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C错误;全球气候分带明显并不能反映植被覆盖情况,D错误;故选B。【点睛】地质年代是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的时间单位,通常在地质学和考古学中使用,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其二是各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时间。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 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A.持续下降B.波动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15.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的时期发生在()A.甲B.乙C.丙D.丁16.乙时期生物大灭绝最有可能()A.与地表升温有关B.与地磁变化有关C.与植物中毒有关D.与陨石撞击有关【答案】14.D15.D16.A【解析】【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对应图中的丁,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6题详解】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乙时期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A正确;无法获取地磁、植物中毒、陨石撞击的相关知识,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是一种特定的地质现象。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 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7.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18.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答案】17.B18.D【解析】【17题详解】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慢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一般认为,熔岩主要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符合题意;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熔岩,排除A;下地幔、地核位于地下很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地表,不是向地表传递热量的熔岩主要分布区域,排除CD。故选B。【18题详解】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熔岩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分界面,A错误;地震波从上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 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0.图中包含的各圈层()A.有明确的界面B.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独立发展变化D.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解】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外力沉积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体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归还给地表,低洼处沉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图中包含大气圈、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错误;各圈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正确;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错误;岩石圈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能的释放,D错误。故选B。【点睛】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圈是四大圈层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下表是地球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N2)78.0875.52氧(02)20.9423.15氢(Ar)0.931.28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21.表格中未显示,但却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气体是()A.甲烷B.氨C.一氧化碳D.臭氧22.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B.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C.含量少,可有可无D.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答案】21.D22.D【解析】【21题详解】大气中臭氧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紫外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辐射的伤害,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臭氧在题中表格中未显示,D符合题意;大气中也存在甲烷、氨、一氧化碳等物质,在表格中也未显示,但这些物质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不明显,排除ABC。故选D。【22题详解】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可以使大部分地面辐射能量保存在大气中,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给地面,因此对地面具有明显的保温作用,D符合题意;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是产物,排除A;二氧化碳不具有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具有这一能力的主要是臭氧,排除B;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因此对地球环境非常重要,不是可有可无,排除C。故选D。【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2022年5月4日至6日,我国科考队完成了珠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实验共放飞了十次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1千米的空中。本次探空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对研究青藏高原大气 的演变规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为刚放飞的氦气探空气球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探空气球升空经历的气温变化是()A.一直升高B.一直降低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24.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5.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的该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A.水汽杂质多且能见度低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D.大气平流运动显著【答案】23.D24.B25.D【解析】【23题详解】材料指出,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1千米的空中,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探空气球穿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并未进入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上升而升高,因此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经历的气温变化情况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排除A、B、C,故D。【24题详解】材料指出,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1千米的空中,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探空气球穿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并未进入高层大气,因此最高飞入平流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25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的该层大气为平流层,大气平流运动显著,D正确;平流层水汽杂质少且能见度高,A排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单一,以晴朗天气为主,B排除;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C排除;故选D。【点睛】全球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而在低纬地区厚度可达17至18千米,而高纬地区仅有8 至9千米,中纬度地区厚度约为12至13千米。平流层是位于对流层以上,范围大概为从对流层顶部到50至55千米高度,平流层中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增加,从而使得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空气的对流运动较弱,因此该层大气的运动方式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层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完成下面小题。26.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A.反射长波辐射B.吸收紫外线C.对地面保温D.维持生命活动27.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主要是()A.大量毁林开荒B.过度使用化石燃料C.过度使用制冷剂D.工地扬尘【答案】26.B27.C【解析】【26题详解】结合所学,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因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B正确;云层可以反射长波辐射,对地面保温的是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AC错误;氧气可以维持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B。【2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极纬度高,气温低,对流较弱,对流层厚度小,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人们过度使用制冷剂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南极上空,并破坏臭氧层,出现臭氧空洞,C正确;臭氧空洞与大量毁林开荒、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工地扬尘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点睛】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下面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某日9时浓雾笼罩下的旧金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右图中浓雾发生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29.该日,旧金山浓雾笼罩的时段内()A.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低B.大气削弱作用弱C.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D.大气能见度较高30.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空气中杂质含量少D.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答案】28.A29.C30.A【解析】【2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大气对流运动旺盛,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云,雾,雨,雪等象发生在对流层,A正确,排除BCD。故选A。【29题详解】形成雾的条件: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较多的凝结核,因此浓雾笼罩的时段内,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C正确,A错误;大气中水汽含量高,会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强,B错误;浓要笼罩时,天气能见度低,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正确,C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错误;人类生存于对流层底部,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D错误。故选A。【点睛】形成降水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和降温过程。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3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F表示____界面,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态,判断依据是____。(3)D表示____界面,软流层位于____层(填字母)。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填文字)【答案】(1)①.横②.纵③.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2)①.古登堡②.液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3)①.莫霍②.E③.地壳④.上地幔顶部【解析】【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地震波”相关知识可知,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据图推断,A为横波,B为纵波。判断依据为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的古登堡界面遇液态的外核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小问2详解】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读图分析,F为地幔和外核的分界面,应为古登堡界面;F界面以下的G为外核;G所在圈层的外核为液态;判断依据为横波不能在液态的物质中传播,会完全消失,纵波在熔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会显著下降。【小问3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C层位于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是地壳。E为地幔,D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表示莫霍界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图中的E层。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不包括软流层。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7月29日电影《独行月球》在中国大陆上映。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低到-183°C。月球的体积大概是地球的1/49,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是真空状态。其表面坑坑洼洼,影片中的主角经常不小心掉入大坑。图为月球表面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在2004年开始正式探测月球,并以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将此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在我国文昌成功发射嫦娥五号(下图)。(1)嫦娥五号探测器软着陆后,其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2)电影中出现多次主角掉入大坑的镜头,说明月球表面坑坑洼洼,试解释其原因。(3)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4)嫦娥五号选在凌晨发射的原因之一就是太阳活动对嫦娥五号颇具威胁,特别是太阳风会干扰电子信号传播,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对探测器的操控。试简述太阳活动的影响。【答案】(1)地月系(2)月球质量、体积很小导致其引力小,大气稀薄,从而使其缺少大气层的保护,经常受到其他天体的撞击。(3)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没有适宜的温度,昼夜温差大;③没有液态水(4)①影响地球天气和气候;②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 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④两极产生极光现象等。【解析】【分析】本题以电影《独行月球》和我国“嫦娥工程”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天体系统、大气的作用、月球不存在生命的原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其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应该是月球与地球组成的地月系。【小问2详解】宇宙中有着很多的陨石等天体在太空中随意飘荡着,有一部分会撞向月球,月球因为质量、体积很小导致其引力小,大气稀薄,使月球缺少大气层的保护,陨石可以直接撞击到月球表面形成陨石坑。【小问3详解】与地球相比,月球因其体积和质量小,没有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月球自传周期过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大气的保护,昼夜温差大;体积和质量小,引力小,加上没有合适的温度,难以形成液态水。【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引发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等,影响地球天气和气候;扰乱地球大气层,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两极产生极光现象等。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已悄然融入百姓们的生活。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2)纬度相近的重庆、拉萨两地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何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至少列举2例)【答案】(1)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大体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2)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太阳能路灯等。【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材料,主要涉及我国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辐射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以判断,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低值出现在四川盆地地区;并且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逐渐增大的趋势。【小问2详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昼长等。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重庆,主要是因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中的尘埃物质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拉萨以晴朗天气为主,年太阳日照射时数较长,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导致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所以导致重庆的天气阴雨天、雾天较多,年日照时数较少;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综上分析,所以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重庆。【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12-02 06:4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5.4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