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小题。1.从图中可知()A.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B.乙地海拔可能为1035mC.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mD.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2.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A.①③B.①⑤C.③④D.④⑤3.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A.水库最深为10~15mB.水坝高度为15~20mC.库区水面大于1km2D.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A选项错误;乙地海拔为1020-1025m之间,B选项错误;可根据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读图,该图等高距为5米,①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为10-20m,C选项正确;该图等高距为5米,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D选项错误。故选C。 【2题详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故B①⑤正确,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据图可知,甲养殖场最低处靠近1020m等高线,将该等高线作为最高水位线计算,水库最低点为1005-1010m,因此水库最深为10-15m,A正确;水坝高度为5-10m,B错误;利用图中比例尺经计算可知,库区水面最大宽度小于0.5km,故库区水面小于0.25km2,C错误;从地形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位于水库外侧,不会污染水库,D错误,故选A。【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形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5.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A.春季的晚上B.夏季正午前后C.秋季的早晨D.冬季的傍晚【答案】4.A5.B【解析】【4题详解】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消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 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几乎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点睛】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消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图a为某年6月22日北京时间某时刻航拍到的某公路山区路段乙隧道口的景观图,图b示意该山区路段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中虚线为公路隧道,粗实线为公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据汽车影子判断,航拍该景观图片时北京时间大致为()A.8:20B.10:30C.12:40D.15:107.图片中的卡车最有可能主要行使在上坡路段的是()A.丁一丙段B.戊一丁段C.乙一甲段D.甲一丙段8.航拍时段,发现图中戊地所在公路两侧坡地上植被疏密差异大,原因是()A.北坡光照充足,植被茂密B.南坡降水较少,植被稀疏C.北坡坡度较大,植被稀疏D.南坡土壤湿润,植被茂密【答案】6.A7.B8.D【解析】【分析】【6题详解】据图可知汽车行驶在乙处,大致自东向西形式,汽车影子朝向西南,太阳位于东北。北半球夏至日东北 日出,西北日落,所以航拍该景观图片时北京时间大致为8:20,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卡车行驶在隧道附近,AC错误。戊一丁段为上坡路,甲一丙段位于隧道附近既有下坡,又有上坡,B正确,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图可知戊地北侧为阴坡,南侧为阳坡,气温高。南侧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盛,D正确,AB错误。坡度与植被疏密关系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考查通过对景观图片的观察分析,寻找地理事物的成因,解题时要细心观察图片的主要特征。冷巷被誉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其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组织自然通风的功能。冷巷是建筑撙列组合形成的比较窄的巷道,或者是在建筑的一侧留出的一条小廊道。冷巷战面面积较小,经过这里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从而达到通风效果。读岭南冷巷图,完成下面小题。9.在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下,自然通风甚至比遮阳、隔热更为重要,因此加强自然通风就成为岭南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图中冷巷的走向为()A.东北一西南B.东南一西北C.东西D.南北10.“冷巷"之所以冷,主要是因为()A窄巷受热面积小,受晒时间短B.高墙隔热效果好 C.窄巷面积小,减少热量散失D.高墙挡风,暖空气不能进来【答案】9.B10.A【解析】【9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岭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为了有更好的通风效果,冷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应该是东南一西北,故B正确。【10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冷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通风顺畅,温度较低,故A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故选A。读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M山地南、北两侧山麓地带的自然带()A.均为热带草原带B.北侧为热带雨林带,南侧为热带草原带C.均为热带荒漠带D.北侧为热带草原带,南侧为热带雨林带12.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现象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1.B12.C【解析】【分析】【11题详解】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中美地峡,该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但由于M山的北侧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且还有暖流流过,终年降水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自然 带为热带雨林带;而M山地的南侧是东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属热带草原气候,形成了热带草原带,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12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为热带雨林带,该分布范围已经超过了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范围,A项错误;山麓的自然带不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性分异规律,B项错误;此处热带雨林带是由于山脉北侧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受沿岸暖流影响而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项正确、D项错误。选择C。【点睛】非地带性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水分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图为某日世界部分地区等温线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13.P地所在的半球位置和地形可能是()A.北半球 山地B.北半球 盆地C.南半球 山地D.南半球 盆地14.若Q地此季节炎热干燥,则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南极中山站科考工作正在忙碌B.我国首都北京当日日出方位为东北方向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出现白夜现象D.印尼雅加达(6°10′S)正午杆影朝南【答案】13.C14.A【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由图可知温度自北向南递减,所以P地为南半球;闭合等值线的判读方式“大于大的,小于小的”,P地温度为0℃-10℃,气温在降低,所以P地的海拔在升高,地形为山地,故选C。【14题详解】Q地位于南半球,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Q地炎热干燥的季节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出现极昼,适宜进行科考工作,A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错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夜现象,C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雅加达正午的影长朝向北方,D错误。故选A。 【点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下图是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因素中,与①沿岸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形成无关的是()A.地形B.洋流C.季风环流D.副热带高压和信风16.下列四种气候类型在上图所示两个区域内均有分布,但成因明显不同的是()A.B.C.D.【答案】15.C16.A【解析】【分析】【15题详解】①沿岸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特征体现为东西窄、南北长,主要是受南北向的山脉阻挡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所以其形成与ABD有关,与C无关。本题选择无关的,所以选C。【16题详解】选项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有:位于山地迎风坡,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纬度低,气温高。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所以其形成原因明显不同,A正确;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流,两地的成因相同,B错误;C为地中海气候,两地的成因相同,C错误;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的成因相同,D错误。所以选A。【点睛】南美洲西部沙漠是世界上南北跨度最大的沙漠。沙漠南段(南回归线至南纬30度之间)的成因与世界上大多数沙漠成因相似,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低纬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及热带大陆气团, 气候炎热干旱。其它因素: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干旱程度。其二:地形的影响,山脉的阻挡。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如图)。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下右图),这也是控制太湖南部地区灌溉与排水的关键。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回答小题。17.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A.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B.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C.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D.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18.当时溇港的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A.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B.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C.空气湿度变大,降水增多D.季风气候稳定,降水变率减小【答案】17.B18.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港南宽北窄可加快入港和出港的水流速度,防止泥沙淤积,延长溇港的使用时间,B正确。宽窄只影响引水、排水时间长短,而不影响水量多少,A错误;水闸控制着南部地区的灌溉与排水,则当太湖南部雨季时,为避免淹没田地,应开闸放水,C错误;而当该地区伏旱时,应开闸引太湖水灌溉,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修建溇港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和竹子,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故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变大,B正确。溇港的修建会减轻旱涝灾害,A错误;对太湖南部湿地的开发、植被破坏,会使空气湿度减小,C错误;不会影响季风气候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B。【点睛】太湖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南岸今浙江湖州、嘉兴,太湖东岸江苏苏州、无锡地区。太湖溇港 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其始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或整治,逐渐构成了节制太湖蓄泄的水利工程体系。太湖溇港是与四川东风堰、陕西关中郑国渠相匹美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变涂泥为沃土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太湖溇港是两千年来太湖流域治水史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区域的人文与自然史的演变进程。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历来以富金藏宝而闻名,有着丰富的黄金、铁矿、稀有金属及玉石;而这里的另一种“宝藏”——奇景迭出的花岗岩地貌,还不为很多人所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木乃“神石城”,一片造型奇异、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如下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9.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B该处先后经历地壳上升—岩浆喷发—风化剥蚀C.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石臼和石穴D.“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化学风化形成20.该地额尔齐斯河峡谷长约30千米,峡谷两岸绝壁对峙、石峰兀立。在绝壁上有时还会看到犹如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石瀑布”奔流而下。有关“石瀑布”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冰川刨蚀B.冰川刨蚀、重力崩塌C.流水冲刷、冰水冻融D.化学溶蚀、风力侵蚀【答案】19.A20.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9题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成因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而成,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故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A项正确;该处先后经历岩浆喷发—地壳上升—风化剥蚀,故B项错误;该地花岗岩地貌发育,故C项错误;“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故D项错误。【20题详解】据图分析,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与流水作用有关,故排除风力侵蚀,A、D项错误;该地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可知,该地区无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作用,故B项错误;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冰水冻融作用明显,夏季温度高冰雪融水较多,以流水冲刷为主,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长白山天地湖面的海拔2189米。综合水资源输入和输出因素,正常情况下天池的水量平衡公式为P-R-E=0.(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R为多年平均径流量,E为多年平均蒸发量)。下图为长白山天池及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1.科学研究发现,长白山天池水量平衡出现了P-R-E<0的情况,但天池水位仍保持稳定。据此推断,对天池水量起补偿作用的水源主要来自()A.雨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22.在长白山火山口被冰雪掩埋或储有积水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冰雪融化或积水溢出而形成泥石流。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结合下图中该区域信息判断,最容易发生火山泥石流的地点是上图中的()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21.B22.C【解析】【21题详解】根据水平衡的公式可知,雨水和积雪融水均属于大气降水,故不可能是天池的补偿水源,故可排除A、C选项;由材料可知,长白山海拔仅有2189米,故不存在高山冰川,故可排除D选项;而根据题中所给的水平衡公式,其中并未考虑地下水,故可知当平衡值小于0时能够保持天池水位稳定的水源应来自地下水的补给,故B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22题详解】根据题意,火山泥石流的发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天池积水因火山喷发而溢出,观察图中天池附近的河流分布特点可知,长白山天池为河流源头湖,而湖日常溢出方向为甲、乙、丙三地 ,故可知三地的地势应低于丁处,据此即可排除丁地;二是泥石流的发生还要求坡度较大的地形、地质条件破碎和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等三个条件,而综合分析三地的相关条件可知,甲地地形坡度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虽岩石风化程度较高,但无断层破碎带,故可排除;而乙地岩石的风化程度较低,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坡度小于丙地,故可排除;而图中流经丙地的河流直接由天池流出(甲、乙两河流则是发源于附近山峰,水量小于丙),说明该河上源地区为天池周围地形的最低点,一旦湖水溢出,该河流应为湖水的主要下泄方向,水量大;且丙地区岩石的风化程度较高、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大,所以应为最容易发生火山泥石流的地区,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兰萨罗特岛(13.5°W,29°N)是西班牙西南部加那利群岛中的七大岛之一,距北非国家摩洛哥西海岸只有100多千米。该小岛种植葡萄有一种特殊的种植技术:单株种植在单个坑里,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图示意从某角度拍摄的葡萄园里的鱼鳞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3.下列叙述符合兰萨罗特岛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岛上多环形的山,黑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该岛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C.该岛附近有寒暖流交汇,且多发海雾D.该岛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24.图中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A.削减风速,收集水分B.减少风蚀,堆积土壤 C.减少光照,增大温差D.汇集水汽,增加降水【答案】23.B24.A【解析】【分析】【23题详解】由图示可知,兰萨罗特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岛上多环形山,但火山灰有机质含量较低,A错误;根据兰萨罗特岛的经纬度可知,该岛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沿岸又有加那利寒流流经,夏季降水稀少,B正确;该岛附近只有加那利寒流,没有暖流,并无寒暖流交汇现象,C错误;岛上干旱少雨,以耐旱植被为主,D错误。故选B。【24题详解】根据兰萨罗特岛的经纬度可知,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再加上该岛附近有加那利寒流流经,降水较少,而葡萄生长又需要水,所以鱼鳞坑的主要作用应该是集水(石墙晚上散热、自身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易形成露水),由于当地纬度低,降水少但蒸发量大,因此,石墙也可以减小风速,减少大风带走的水分,从而减少水的损耗,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图中风蚀和风力堆积地貌不明显,而目葡萄是在坑里种植,并不需要石墙来堆积土壤,B错误;由材料和图示可知,该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鱼鳞坑坑边低矮的半圆形石墙对减少光照作用不大,C错误;地面上的半圆形石墙无法增加本地区的降水,D错误。故选A。【点睛】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本题的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并有防风的作用。固态降水率是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下图示意“甲半岛及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影响甲半岛东、西部固态降水率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海陆位置B.洋流、地形C.地形、人类活动D.地形、纬度26.与B地相比,A地()A.年固态降水量少B.晴天多,太阳辐射量较大C.河流结冰期较长D.积雪融水占河流补给比例小【答案】25.B26.D【解析】【分析】【25题详解】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图示地区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甲半岛西部为斯堪的那维亚山脉,地势起伏大,固态降水率变化大;由于受沿岸暖流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固态降水率数值较小。所以,影响甲半岛东、西部固态降水率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洋流,B正确;半岛东西两侧相比,纬度差别不大,A、D错误;人类活动对东西部固态降水率分布差异影响小,C错误。故选B。【26题详解】读图可知,固态降水率A小于B,但年固态降水量还受总降水量影响,A地处西风迎风一侧,降水量大于B,因此无法比较两地年固态降水量的多少,A错误;图中A地位于斯堪的那维亚山脉的西坡,为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B地位于斯堪的那维亚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B错误;A地沿海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无结冰期,C错误;A地固态降水率低于B地,因此积 雪融水占河流比例小,D正确。故选D。【点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在欧洲西北部,西部沿海可受到中纬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是西风带的背风坡,半岛两侧降水差异大、水文特征差异大;该地纬度高,冬季漫长,受北冰洋冷空气影响,降水以降雪的形式多现,即固态降水,降水形态的南北空间差异大。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秦岭地区森林植被()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2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A.相互靠近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D.同时上升【答案】27.C28.B【解析】【分析】【27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北坡早,生长季末期较北坡迟,B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 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一是要结合图示信息明确生长季始期和末期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二是要理解植被生长季以及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关系;三是要明确秦岭南北坡热量条件的差异,结合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判断即可。北美帝王蝶是世界上唯一能进行长途迁徙的蝴蝶。近千万只的帝王蝶,每年按图中的路线,一边飞一边搜寻一种乳草属植物,在其上产卵繁殖。整个迁徙过程至少需要4代帝王蝶才能完成。据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29.与帝王蝶长途迁徙规律相关的是()A.地球公转B.热力环流C.太阳活动D.地壳运动30.科学家发现帝王蝶的数量正逐年锐减,20年后可能会完全消失。可能的原因是()①越冬地的生态环境遭破坏②繁殖地的地震、火山等灾害频繁③气候变化使乳草属植物减少④城市化快速发展阻断其迁徙路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29.A30.B【解析】【分析】【29题详解】 根据图示中帝王蝶的迁徙路线可知,帝王蝶迁徙的重要原因是获取生存所需的气候条件。区域季节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的公转有关,A项正确。热力环流一般具有昼夜变化规律,而帝王蝶的迁徙不具有昼夜规律,B项错误。太阳活动具有以11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动物的迁徙一般为年际变化规律,C项错误。地壳活动并没有时间变化规律,D项错误。故选A。【30题详解】根据图示,帝王蝶的繁殖地位于美国的中东部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震、火山等灾害不会频繁发生,②错;美国城市化起步早,近20年城市化速度不快,而且,迁徙路径一般不在城区,④错。帝王蝶的迁徙过程需要4代帝王蝶才能完成,越冬地的生态环境遭破坏,会导致帝王蝶数量减少。结合材料可知,帝王蝶需要在乳草属植物上产卵繁殖,如果气候变化使乳草属植物减少,则导致帝王蝶缺少产卵繁殖地,使得数量锐减,①③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图中帝王蝶大致冬季南迁(南部纬度较低,冬季热量条件更好,利于越冬),夏季北迁。所以其迁徙受气候的季节变化的影响,而与季节变化直接相关的是地球的公转。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3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B.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D.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答案】31.B32.D 【解析】【分析】【31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所以图中相对高度较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较早,之前受流水沉积形成,之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原来的河漫滩成了阶地,所以形成过程是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故选B。【32题详解】读图可知,自T4-T1(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阶地形成的过程中,阶地的沉积物从粘土到砾石,砾石的颗粒从T3-T1时期是不断变大,则说明河流的流速呈变快趋势,D正确,水流速度变快,侵蚀不断加强,河谷不断变窄变深,A错;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风力侵蚀的影响,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河谷东南岸(注意方向信息)基岩陡立,沉积物很少,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故选D。【点睛】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二、综合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3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近些年来,黑土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为保护黑土肥力,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进行以秸秆还田为基础的免耕法试验。其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成熟后,使用联合收割机在收获作物的同时,将秸秆切断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不需要翻耕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材料二:在太空物理风化的作用下,月球表面的月壤由一层细粉状风化物组成,粒径在30微米~1毫米之间,平均厚度为3~5米。2020年,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月球,并成功带回了1731克月壤样品。(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3)与地球土壤相比,说出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所具有的突出特点。【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植物生长慢,雨水较少,消耗或淋洗的有机质少;有机质生产大于分 解(有机质不断积累)。(2)秸秆均匀覆盖: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和土壤。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3)不含有机质,没有(很少)大气,没有(很少)水分。【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多的原因、秸秆覆盖的好处、月壤特点等有关土壤的知识,考查对知识的调用和综合应用能力。【小问1详解】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促使植物快速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加上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冬季东北作物少且生长慢,消耗或淋洗的有机质少;使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故有机质不断积累。【小问2详解】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知,秸秆均匀覆满可以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可以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小问3详解】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生物存在,因此没有有机质;没有水分和大气。【点睛】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柴达木盆地原为古海洋的一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低洼地带的茶卡盐湖,面积105km2,天然结晶的湖盐储量丰富,形成深厚且坚硬的盐壳,盐壳以上平均水深约0.2m。历史上湖区运输湖盐主要采用铁路运输(下图),1989年开掘运盐航道后,水运取代了铁路运输。近几十年来,茶卡盐湖的旅游业和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迅速。(1)推断茶卡盐湖湖盐的形成过程。 (2)盐湖边缘的湖盐杂质含量较高,给湖盐加工带来一定困难。说明湖盐中杂质的主要来源。(3)分析茶卡盐湖的盐壳对修建运盐铁路的影响。(4)1989年后铁路不再运盐,当时有人提出拆除湖区铁路。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茶卡盐湖原为古海洋;经地壳运动隆起抬升成高盐度的内陆湖;随后,气候变干,蒸发旺盛,周边径流汇入少,水量减少,湖水盐度不断上升,盐类物质结晶析出(2)深居内陆,大陆性强,盐湖周边多风化碎屑物;过度放牧,草地退化,多裸露的沙土;周边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3)有利:盐壳表层积水浅,利于铺设铁轨;盐壳厚且坚硬,铁轨不易塌陷;不利:湖盐对铁路设备腐蚀性强,技术要求高(4)赞同。铁路的运盐功能已经丧失,铁路运输及废弃的铁路设备破坏湖区自然景观,污染环境,或不赞同。拆除铁路,恢复原有环境的成本较高;铁路可作为客运专线方便游客进入湖区观赏,发展盐湖特色旅游。【解析】【分析】考查内陆湖湖盐的形成、杂质的主要来源、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原为古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内陆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周边径流汇入少,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升高,最后盐类结晶析出。(2)杂质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来自然,一个来自于人为。自然界主要是该地自然风化物,盐湖周边多风化碎屑物;人为主要是放牧,草地退化,导致植被减少,产生的沙土;还有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废弃物。(3)由图示信息可知运盐铁路主要铺设在盐壳之上,盐壳表层积水浅,盐壳厚且坚硬,利于铺设铁轨,且铁轨不易塌陷;但是由于该地盐度较高,对设备腐蚀性强,因此对技术要求较高。(4)铁路的主要功能是运盐,既然铁路不再运盐,而且铁路铺设在湖区会破坏湖区自然景观,污染环境,因此可以拆除;但是拆除铁路,恢复原有环境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也可以将铁路作为客运专线方便游客进入湖区观赏,发展盐湖特色旅游。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在治理我国东南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攻坚中,许多专家学者通过不所实验探索,实施"前埂后沟+梯壁植苹+反坡梯田"的梯田果园模式(下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坡地改梯田必然会影响局部地区水循环,造成部分水循环环节的水量变化。在下图中绘出"坡改梯"后这部分水循环环节(用实线箭头表示水量增加,虚线箭头表示水量减少),并标注环节名称。(2)分别说明"前埂后沟+梯壁植草"的生态作用。【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名称标注正确,实线(增加)箭头或虚线(减少)箭头方向正确。)(2)前埂∶保(挡)水,保(挡)土、(保肥);后沟∶蓄水(水少时)、排水(水多时);梯壁植草∶加固梯壁,使梯田不易崩塌。【解析】【分析】本题以东南丘陵梯田果园模式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坡改梯田后,地表坡度相对变小,地表径流速度减慢,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因此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大,地下径流流量变大,土壤水分条件变好。(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名称标注正确,实线(增加)箭头或虚线(减少)箭头方向正确。)如图所示【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前埂相对较高,坡面向里侧倾斜坡,使坡面径流流向后沟,可以起到保(挡)水,保(挡)土、(保肥)的作用。在向内侧倾斜的梯面的后侧修了一个后沟,可以使坡面的水向内侧流到沟内,在降水少时,可以蓄水、在降水大的时候又能起到排水的作用;在梯壁上植草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加固梯壁,使梯田不易崩塌。【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11-07 04:45: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3.6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