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叶圣陶在《北上日记》中写道,“下午三时,仍至怀仁堂开大会,讨论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草案,继之讨论国都,决定北京,纪年决用公元,国旗决用五星红旗。至于国名,两个文件内皆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该大会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1949年6月,上海人民政府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稳定物价B.巩固政权C.建立国营经济D.解决财政困难3.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一战(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必要的决策D.取得了抗击外敌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    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划线处应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方针C.“求同存异”方针D.日内瓦会议5.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各国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一边倒”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6.历史文物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下列所示文物见证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D.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的制定7.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 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A.初步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C.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8.党的某次会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9.1964年,有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不安,其中写道:“仅全国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为此,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B.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C.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D.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10.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  )A.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B.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C.勇于改革的胆识魄力D.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11.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B.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复关谈判胜利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该讲话(  )A.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B.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C.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D.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13.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材料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增强企业活力C.扩大对外开放D.提高区域工业地位1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有(  )领域重要成就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万千米,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位,中国占7席移动通信实现4G同步、5G引领跨越天文学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人工智能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的推动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保障 ④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政策保障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一国两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九二共识”16.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B.中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中国跻身于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D.中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形成17.2020年11月21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在会上中国政府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据此可知(  )A.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中国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C.共商共建共享成为二十国集团的共同政策D.与会各国达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19.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  ) A.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B.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C.为建立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基础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20.下图反映的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地位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对外贸易额大幅上升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对外贸易的范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推动了外贸发展21.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B.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C.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D.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2.对外开放是新时期我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下列有关事件按其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A.②③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1分)2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 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8分)24.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中原汉族和游牧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融合起来,使西北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游牧经济,趋向定居生活,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步是有深刻影响的。——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材料二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王根成《“冰雕连”:钢铁铸就的意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反击战争中的杰出将领,并概括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冰雕”群像情景出现的战争名称及中国参战的根本目的,并概括这一战争胜利的意义。(10分) 2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团结中国人民的核心力量。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时间会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了全党工作着重点,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①    ”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邓小平发表②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③   的改革目标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党的奋斗目标,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过渡时期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意义。(7分)(3)填出材料三表格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5分) 第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Ⅰ1.B 据材料“讨论国都,决定北京,纪年决用公元,国旗决用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知,该会议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选B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要是关于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就职与任命,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排除D项。2.A 据材料“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故选A项;巩固政权是材料信息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打击投机、倒卖行为,稳定物价,与建立国营经济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解决财政困难,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评价 的是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战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必要的决策,故选C项;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材料“新中国”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B项;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与材料“新中国”时间不符,排除D项。4.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故选A项;“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B项;“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万隆会议无关,排除A、D两项。6.C 根据图片内容可看出,这张代表证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7.B 材料反映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充分征求和吸纳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选B项;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初步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49年10月新中国就已经成立,故排除C项;1954年宪法正式颁布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排除D项。8.A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选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B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9.D 材料说明工业区域分布不平衡,西线严重不足,需要在其他地方也开始建立工业,即后来的三线建设,故选D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时间是1957年底,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1958年开始,由于产生严重的问题,后被停止,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是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而不是针对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而制定的,排除C项。 10.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出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选A项。11.D 据材料“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可知,1971年美国霸权相对动摇,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冲破美国的阻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选D项;1955年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排除A项;二战结束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的现象逐渐增多,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12.A 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故选A项;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排除D项。1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放权让利”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B项正确;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放权让利的具体做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放权让利是对内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放权让利与提高区域工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A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众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故①正确;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有利于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开展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突破,故②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成就的根本制度保障,故③正确;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时期,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非改革开放之后,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15.B 1999年澳门回归,意味着中国的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一国两制”是港澳回归的政策保障,故选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政策,与澳门回归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C项;“九二共识”与台湾问题相关,排除D项。16.A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故选A项;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断完善,而非中国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排除C项;理论的不断完善,不代表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已经形成,排除D项。 17.A 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可知,中国政府为世界向何处去、二十国集团该怎么办指明了方向,表明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问题,并未涉及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联系的信息,排除B项;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政府倡导二十国集团应遵循的原则,不能说明共商共建共享成为二十国集团的共同政策,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二、选择题Ⅱ18.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排除C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排除D项。19.D 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项;B项为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建立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排除C项。 20.B 根据材料可知,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B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没有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很多时候进口大于出口,排除A项;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21.D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正确。2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80年中央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因此,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④,故选A项。B、C、D三项排序错误,排除。三、非选择题2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得出,农业基础差;据材料一“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得出,土地占有不均。第二小问,“经济意义”,结合所学得出,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政治意义”,结合所学得出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第(2)问第一小问 ,据材料二“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得出,农民自发创造;据材料二“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得出,由逐步试点到全国普及;据材料二“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一般并不加以提倡”“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得出,中央政策由限制转为支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结合所学得出,实事求是,政策应适时调整;据材料一“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结合所学得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据材料一“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材料二“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得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答案:(1)原因:农业基础差;土地占有不均。(2分)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任答两点,4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2)特点:农民自发创造;由逐步试点到全国普及;中央政策由限制转为支持。(4分)历史经验:实事求是,政策应适时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任答两点,4分) 24.解析:第(1)问将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卫青、霍去病等。积极影响,由“中原汉族和游牧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融合起来”可知,促进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民族交融;由“使西北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游牧经济,趋向定居生活,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步是有深刻影响的”可知,推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稳固了西北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第(2)问名称,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保家卫国),巩固人民政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将领:卫青、霍去病等。(2分)积极影响:稳固了西北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民族交融;推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4分)(2)名称:抗美援朝战争。(2分)根本目的:维护国家安全(保家卫国),巩固人民政权。(2分)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写出三点即可,6分)25.解析:第(1)问目标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说明,根据材料“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第(2)问成果,根据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还有政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3)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理论结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1)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分)说明: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面貌焕然一新;②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③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分) (2)成果: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②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5分)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3)内容: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南方谈话;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06 17:20: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213.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