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蓬溪中学高2025届第三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总体趋势是A.地方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完全集权于君主C.君主专制制度已达到顶峰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A项正确;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项;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项。故选A项。2.在雅典,对于将于次年任职议事会成员、执政官等重要官吏,首先由500人议事会审查其资格,而后再由陪审法庭审查,最后决定权在于陪审法庭。这说明雅典民主A.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特点B.保证公民对国家官吏实施有效监督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D.体现了雅典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对于将于次年任职的议事会成员、执政官等重要官吏,首先由500人议事会审查其资格,而后再由陪审法庭审查,最后决定权在于陪审法庭”,说明雅典重视对国家官吏实施有效监督,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国寡民的特点”,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对国家官吏实施有效监督,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排除D。3.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答案】C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为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官府考定父祖官爵、门第的现象逐步消失,故D正确;宗法制的终结说法错误,故A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B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C错误。5.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深刻教训以及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遇刺事件,推动了英美两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这说明A.考试选官是英美人才选拔的最佳途径B.英美两国相互推动选官制度的变革C.英美两国政府的人才选拔政策应势而变D.英美文官制度避免了政府工作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行政效率低下,美国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名求官不成而怀恨在心的共和党内同僚的报复,这些反映出美国原有官僚制度的问题,因此两国推行文官制度改革,顺应时代需要,C项正确;A项中的“最佳”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英美两国是独立进行的改革,并非互相推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1881年至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了约14倍,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每10年增长文官数量超过3万,到20世纪初,每20年增长的文官数量都超过20万。这一变化体现了()A.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B.政党内阁的效率提升C.政府职能扩大的趋势D.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文官数量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职能扩大,促使政府招募各类人才,C项正确;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能促使政府职能扩大,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内阁效率提升,排除B项;材料末涉及政府腐败问题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笔记,其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事件意义A.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最终确立B.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C.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D.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实行学堂选官,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B项正确;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并不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标志,排除A项;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D项。故选B项。8.国民政府考试院规定:公务员考试时,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考题由典试人员加倍命题,在公布试题时,连委员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题日。考试期间,派巡视员和监视主任随时巡查。这些做法()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B.体现对文官实行严格甄别 C.意在提升考试院地位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组织监考和加强巡视的做法,意在防止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考试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是对考试组织的管理,并非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考试是为了招录公务员,而甄别决定公务员是否留任,排除B项;这是考试院内部的考试规则,与考试院地位的提升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9.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这表明当时()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传封建妇女典型的《女则》刻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唐代雕刻印刷,不能表明当时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书,排除A项;唐代初期理学尚未产生,排除B项;《女则》只是我国文献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并不表明其就是中国最早的雕刻印刷品,排除C项。故选D项。10.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A.秦律以法家性恶论为思想基础B.秦律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秦朝的统治色彩是奉行严刑峻法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法律答问》对“盗徙封”解释为私自移动田界,对“耐”刑解释为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表明秦律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B项正确;题干不是为了说明秦律的思想基础,A偏离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凭一条法律无法判定秦朝奉行严刑峻法,排除C项;《法律答问》对律文的解释是客观的,无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B 项。11.法国起草民法典时,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经常会参与讨论,经常问“这公平吗?这有用吗?”,还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A.兼顾法律严谨性和通俗性B.注重协调社会阶级的差异C.成为西方民法的集大成者D.得到法国民众的普遍认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经常会参与讨论,经常问......”可得出《法国民法典》具有严谨性,据材料“还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可得出《法国民法典》具有通俗性,以便于向民众推广,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拿破仑要求制定的法典能够适合民众阅读,以及重视其严谨性,并不能体现《法国民法典》注重协调社会阶级的差异,排除B项;《法国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从未有研究表明它是西方民法的集大成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该法典推行的情况,无法得出该法典“得到法国民众的普遍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12.与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4年和 1982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1982年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而不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排除A项;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调整的背景是“文革”时期对民主法治的破坏,而不是要体现中国特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排除CD项。故选B项。13.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县官由布政司领之,宣慰司、招讨司等土司由都指挥领之;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由此可知,明朝()A.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实施了改土归流消除地方割据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土司制度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县官和土司分别隶属于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并在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这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改土归流,排除C项;这是对地方制度的调整,不会削弱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4.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胪寺官员和东罗马使节、东北靺鞨族使者在一起,体现了唐朝与罗马帝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交往和交流,反映了大唐文明的影响力较强,A项正确;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关系属于国家关系,并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唐朝与罗马帝国、东北地少数民族的交往,不能反映中原王朝的疆域,排除C项;据据材料中中国与罗马之间的交流,不能判断朝贡贸易“开始”兴起,且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并非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5.与图1、图2和图3历史人物关联的共同主题是()图1圣女贞德图2亨利八世图3拿破仑A.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宗教改革推动西欧近代化C.近代欧洲女权意识的觉醒D.西方等级君主制的兴与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法国、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圣女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的人物,亨利八世时期,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而单独成立由英国国王直接领导的英国国教,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加速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单单涉及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共同主题,不是单一主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并不是突出西方等级君主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条款A.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B.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C.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D.打击了教会势力,消除了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该合约承认了国家的主权,认为宗教、政治等因素不能干预国家主权,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A项正确;民族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是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合约并未针对教会,而且“消除”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17.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各国在外交活动中,也需要国际法的约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材料二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而有效的利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与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无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维护海洋和平利用方面有何特点?该公约体现了国际法有什么样的发展?(3)结合当今形势,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答案】(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2)特点: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前提下,协调了各国行动;主张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发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国际海洋法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表明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正在形成。(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时期。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可以得出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第二小问的评析,依据材料一“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结合所学从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分析其消极影响;从促进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西学东渐的进程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第一小问的特点,材料中“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而有效的利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可知,主张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材料中“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与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无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可知,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前提下,协调了各国行动。第二小问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做了长期不懈的努 力,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期间,团结战斗,排除了重重困难,克服了各种阻力;经过长达9年的艰难历程,终以新的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而宣告胜利。可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国际海洋法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表明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正在形成。【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今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材料二  秦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这两句话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马克思认为:路德神学思想战胜了人们对天主教的虔信所造成的奴役制;破除了对天主教会权威的信仰;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消除了教士的特权;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祈祷等精神信仰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革除宗教本身的弊端,以新教给人们的精神信仰重新套上了锁链;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没能给人的现实解放提供有效的出路。(2)举措:开疆拓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戍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 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华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可知,路德神学思想战胜了人们对天主教的虔信所造成的奴役制;根据“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可知,破除了对天主教会权威的信仰;根据“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可知,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消除了教土的特权;根据“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可知,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祈祷等精神信仰生活仅仅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革除宗教本身的弊端,以新教给人们的精神信仰重新套上了锁链;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没能给人的现实解放提供有效的出路。【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第一小问问的是举措。据材料二中“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中“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根据材料中“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星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戍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第二小问问的是意义。根据材料中“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材料中“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系列举措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三、论述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最不幸时期”的中国,似乎一切问题的思考必须转换成“救亡图存”的命题才具有存在的理由。由民族救亡所引发出来的国家富强企盼,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扼住了思想家的思想走向。即便是一个较为纯粹的文化问题,也必须与国家富强建立关系才会被接受。与此相应,在近代中国,西方文明也只有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有用工具才会被人们所认同,舍其此,它的存在与讨论就会毫无意义。 ——据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改编请回答:据材料围绕“西方文明的传播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这一话题,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答案】观点:西方文明的传播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互相促进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随着列强的不断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等。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作为工具存在,不断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也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质疑,先进中国人引进西方文明,将其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洋务运动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维新派利用西方的宪制改造中国,意在推行君主立宪制,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活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总之,近代中国,因为国家主权不完整,完成反帝任务、实行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因此,西方文明必然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工具。【解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26 07:3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1.1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