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们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黛玉“葬花”,其本身就是一首无韵的诗,一曲凄婉的人生悲歌。又通过《葬花吟》,让满怀哀愁的黛玉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画卷里孤独地“忍踏落花来复去”,收拾着满地落花,也收拾着自己的万千感慨,衬托出“葬花”的诗画意境和艺术美感,展示了黛玉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里既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严酷生活的煎熬,又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既赋予主体环境生命和性格,又创造了映衬人物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葬花”画卷的意境表现,起到了一唱三叹、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当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单纯对“景”的描绘还不足以形成诗歌的意境,意境之形成还离不开“景”与“情”的交织融合。《葬花吟》既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赞美——景物,又有对人生如寄的哲理感悟——道理,还有对儿女离愁别绪的情感抒发——悲情。如写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写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看着花落的凄苦,吟诗人浮想联翩。黛玉有着花一样的容貌,身世却如落花一般飘零。自幼无母,不久又离父寄居贾府。在贾府,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无依无靠,又兼其身体有病,性格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如此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得不使黛玉对自身产生绝望之情。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加上“情景合一”的特殊境况,她就不难感悟出如此的生命体验而导致悲情的产生。从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从美学角度讲,“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把终极关怀和追求熔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使其更易被人所接受”,这是对美学任务的定位。从文学角度讲,“文学艺术的责任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葬花吟》以诗画的艺术语言勾勒,吟诗人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自己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不单怜花更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满心凄苦地在移步易景、花美花落、风霜雪雨中向前移行,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摘编自马振龙《浅析〈葬花吟〉之画面塑造与意境表现的美学价值》)材料二:《葬花吟》作为诗歌能否代替叙事呢?笔者认为,诗歌和小说虽属不同文体,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有区别,但就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亦有相通之处。朱光潜说:“诗是从人生世相中摄取的一刹那,一片断,但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因而,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换言之,诗是抒情主体现实生活的艺术性概括。故而,阅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此时和彼时的情境,对创作者的省略、暗示、悬念、不写之写等诸多方面予以补足。何况,小说作为一种兼备众体的综合性文体,其对诗歌功能的运用由 来已久,而《红楼梦》在这方面更堪称超越传统。一方面作者摈弃了照搬前人诗歌的做法,直接代之以小说中人物的创作;另一方面将人物的诗歌创作活动置于情节流动之中,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叙事功能。以此言之,《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有塑造人物的作用,亦且发挥了以少胜多、补充叙事的作用。因而,诗意叙事可谓“红学”研究的共识。《葬花吟》当然也不例外。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长达百十回却又并不将爱情描写作为唯一主题的长篇来说,其叙事任务无疑是繁重而庞杂的。在一个方面用笔过多,必然会影响其他诸方面的叙写。因而,《红楼梦》常以暗示、缺省、主客观悖逆、点此逗彼等诸多叙事笔法予以填补。而这种填补有赖于读者的补足和融会贯通,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共享。因而,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堪称小说的第二作者。在林黛玉自我伤悼的青春叹惋中,借着诗言志的外壳,作者将诸多叙事性因素浓缩其中,而对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或小题大做,或不置一词,只让读者自己去潜心体会。若从叙事角度去看,《红楼梦》禅机谶语式的点化,无疑是一种预言性叙事。不仅可以增加阅读的悬念,而且也是立足过去观照将来的一种全局式叙事思维。与曹雪芹同时的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中就指出了《葬花吟》的诗谶性质:“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即便是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情节,应该说也具有谶的性质。这种在葬花情节上的寓意设置,应该说与通部书的预言性叙事谋略是相通的。(摘编自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黛玉葬花能折射出林黛玉的悲剧性人生,《葬花吟》更是集中展示了林黛玉全部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B.“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两句侧重于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化呈现,画面塑造胜于感情抒发。C.林黛玉寄人篱下,性情悲观,感花之凋零预知了自己结局,在情景合一的氛围中营造出悲情的艺术体验。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替小说中的人物创作诗词,这与之前小说中诗歌的运用模式不同,具有创新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葬花吟》中,作者赋予了落花生命和性格,创造出了映衬林黛玉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意境表现力。B.无论从文学还是美学角度看,《葬花吟》中黛玉由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的动人之处,都源于其生动的形象。C.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如果不能将情节缺省处补足并融会贯通,以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享,就不能成为第二作者。D.《红楼梦》中探春的词句“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预示了她远嫁的结局,这同《葬花吟》一样,都具有诗谶的性质。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明代诗人唐寅在《和沈石田落花诗》中写“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充满了忧伤哀怨。B.《葬花吟》蕴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氛围,类“长恨歌”之缠绵,得“春江花月夜”之意深。C.王蒙指出,由《葬花吟》可见,“黛玉的人生(社会)处境与生命的基本困境是联在一起写的”。D.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的情节时不禁感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如以“《葬花吟》的艺术特色”为主题撰写读书笔记,请根据材料,列出笔记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家戏班陈玉兰①民国初年,直奉大战,直隶督军曹锟驻守保定,保定成为直隶军阀的大本营。后曹锟、吴佩孚控制了北京政府,北方俨然直系天下。那年,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②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③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④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⑤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泰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⑥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⑦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⑧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⑨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赢得满堂喝彩。⑩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驰。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心弦有些绷紧。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⑪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⑫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⑬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⑭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阉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扭头便走。⑮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⑯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选自《小说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民国初年,直奉大战”,小说一开始给人一种紧张、肃杀之感,为故事奠定了悲剧色彩。B.小说描写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总督府门前的两根大旗杆上栖息,是为了突出燕子李三功夫高强。C.秦班主的细活表演赢得满堂喝彩,年轻人却泛起一抹笑,这是对自己能胜出对手胸有成竹。D.袁班主一心抗日,不愿为曹锟唱堂会,于是在与对手的比试中主动退出,放弃了名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既衬托了秦、袁两家实力,又与后文“为他大寿烘托气氛”形成呼应。B.描写年轻人和秦班主比武时,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第⑨段是正面描写,第⑩段是侧面描写,现场感极强。C.小说情节推进讲究“草蛇灰线”,袁班主一句“后会有期”,为后文袁班主儿子来比武埋下伏笔。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句式以短句为主,紧凑的节奏与全文跌宕起伏的情节相得益彰。8.好小说叙事讲究克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形成表达张力。当秦班主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袁班主儿子,“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请分析秦班主复杂的内心。9.本文称颂的对象是袁班主,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秦班主,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①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②,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③矣。愿陛下深慎之!”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 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④;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恺悌:平易近人。②罔极:不中正。③市朝霜露: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人了,文中形容国破家亡。④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刺史A赵元楷B课父老服C黄纱单衣D迎谒E路左F盛饰廨宇G修营楼雉H以求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二十年间”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字的意思相同。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用来指代朝廷或国家政权。C.“以元楷在隋邪佞”与“秦以攻取之外”(《六国论》)两句中“以”字的意思不同。D.“数日不食而卒”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卒”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己历览前代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B.唐太宗列举杨素谗言祸国的事例,表达了要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观点,并表示自己仍担心不能察觉问题。C.魏征引经据典,引用了《礼记》《诗经》中的句子以及孔子的话来提醒唐太宗要对谗言保持谨慎。D.蒲州刺史赵元楷本来想献媚、讨好唐太宗,还准备送羊、鱼给皇亲国戚,结果唐太宗知道后将他打入大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14.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告诉褚遂良,他正在做哪三件事来行善避恶?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扬州春词三首(其二)姚合满郭是春光,街衢①土亦香。竹风轻履舄②,花露腻衣裳。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注】①街衢:街道。②履:鞋子。舄(xì):古代以木为底的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春天已笼罩了整个城市,处处明光丽色。“土亦香”从嗅觉入手,对春光的灿烂做进一步渲染。B.颔联描绘诗人脚着轻便的鞋履,在竹林和花丛中穿行,却被露珠腻湿了衣裳,暗示好心情发生了变化。C.颈联写鸟儿叫声清脆,以绘色之“艳”写鸟声之美;“山夫”的到来使得鸟鸣更加欢畅,似乎是在热烈欢迎。D.尾联作者从令人陶醉的美景中沉静下来,发出如此可爱之地,竟是隋炀帝亡身之所的历史兴衰的慨叹。16.此诗不单纯是一首写景抒情的闲适诗,更是一首讽喻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六、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顶远望,用“,”两个比喻句描绘出夕阳下宁静、奇妙的氛围,意境开阔。(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这句话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附和世俗、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4)《季氏将伐额臾》一文中,孔子对心口不一的行为十分厌恶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内容①,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说《红楼梦》是艺术化的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红学家王昆仑说过:“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熙凤八面玲珑,《红楼梦》中贾府盛衰的线索主要是通过凤姐理家来演绎的。国公府的爷们一代不如一代。贾赦、贾珍、贾琏等都是败家子,“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王熙凤才能出众,智谋超群,秦可卿死了,宁国府乱成一锅粥,王熙凤用两天工夫就将宁国府治理得②。王熙凤嬉笑怒骂皆是妙文章,举手投足全是大智慧。她与贾府内外、上下各种人周旋,③,她玩着,闹着,笑着,就把棘手难题摆平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试举《红楼梦》中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来证明文中画波浪线处观点。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①,即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并不断加以强调。这就如同戏曲舞台上各类角色的脸谱,其好坏忠奸直接从演员脸上所画的图案和颜色就可以看出来。(甲)这样写可以使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一出场就能被记住,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②,那就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和体验,与读者的距离较远,缺少真实感,难以引起真切的共鸣。曹雪芹的《红楼梦》并没有将这种人物脸谱化特点继续延续下去,而是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乙)在作品中,主要人物皆有较为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直爽尖刻,薛宝钗的善解人意、老成稳重,(丙)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 ,比如林黛玉,她虽然多愁善感,但也有和众人玩笑时的诙谐幽默;她虽然说话有些尖刻,但对所关心的人还是比较体贴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甲、乙、丙三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B.乙处C.丙处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转折关系,结合上面的文段和《红楼梦》内容,以“薛宝钗”为开头,写两个句子。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针对全班同学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2.C3.C4.①强调诗能反映现实生活:②以引用论证,为得出读者可对作品的省略等方面予以补足提供理论支撑。③论证了“诗歌能代替叙事”中心论点。5.①具有缠绵悱恻的艺术效果;②以花写人,情景交融;③具有诗意叙事功能和诗谶性质。6.C7.B8.①震惊。时隔多年,袁班主后人找上门来寻仇。②紧张。袁少班主找上门来比武,且技艺高超,秦班主担忧自己剧团前途。③佩服。为袁少班主高超技艺折服,惊天地泣鬼神的神仙脚一时无两。④羞愧。自袁班主承让离开保定,秦班主心中有愧疚与感念。⑤欣慰。看到少班主如今技艺高超,意识到袁家班生存不会有问题,于是心中欣慰。9.①衬托作用。作者以秦班主的高超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铺垫作用。描写秦班主的高超技艺为年轻人出场比武作铺垫。③为后文蓄势。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而为一”发展蓄势。10.DFG11.D12.D13.(1)所以兰花想要长得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自己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2)隋文帝混淆了嫡子与庶子的名分,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国家不久就灭亡了。14.①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将它作为鉴戒。②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③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15.B16.①诗歌前三联极力描写扬州春光秀丽,诗人被美景吸引,从街衢移步,不觉来到郊野山林,鸟语花香,反映出诗人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②尾联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历史教训,隋炀帝曾数至扬州,劳民伤财,引起民愤致使隋朝很快灭亡。③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繁华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弊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17.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8.①博大精深②井井有条③左右逢源(得心应手)19.示例: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说林黛玉生得标致,还说林黛玉竟像嫡亲的孙女,提到贾母天天口头心头念着林黛玉,同时哭着说可怜林黛玉早年丧母。王熙凤夸赞了林黛玉的不俗容貌和高贵气质,更恭维了贾母,也间接地赞美了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还表达了对林黛玉幼年丧母的心疼。20.①往往具有脸谱化的特点②它的缺憾也是明显的③但这并不是她们性格的全部21.B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乙处句末引号是不完全引用,内句号应在引号外。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运用了“虽然……,但……”的转折句式,所以所写句子必须是转折句;内容上,要求以“薛宝钗”为开头,根据前面“薛宝钗的善解人意、老成稳重”可知,这是宝钗鲜明的性格特征,前一分句分别写“善解人意”“老成稳重”,后一分句所写内容要符合薛宝钗性格特点且必须与“善解人意”“老成稳重”形成转折关系。据此仿写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15 23:10:01 页数:9
价格:¥2 大小:32.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