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枣庄三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5mm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5mm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有过一场关于商汤、武王作为臣子,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正义、是否是“弑君”的经典对话。齐宣王问:“作为臣子,却弑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样的行为难道应该允许吗?”孟子回答说:“损害‘仁’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残害仁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的独夫纣,并未听说这种诛杀独夫的行为是弑君。”在汉景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辕固与道家代表人物黄生之间亦曾展开一场激热的争论。黄生认为“商汤、武王并非是受命而成为君王,而是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才成为君王的”,辕固则认为“夏桀与商纣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商汤和武王是顺应天下民心而诛杀了桀纣,这是顺应天命而成为君王。”黄生反驳说道,桀纣虽然无道,但在名分上却是君主;汤武虽然是圣贤,但在名分上却是臣下。当国君行止有失时,作为臣子的不但不发表诤言力图匡正君王的过错,尊奉君王的权威,反而因为君王有过错就将其诛杀,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便是弑君。面对当君王行为以及君王命令有失其道、残害仁义时,臣子反叛、弑杀君王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即:做君王的应该有做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应-21- 该有做臣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应该各安其位,履行好仁爱百姓、施惠万民的职责,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由于在我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君主发布的命令就是法律,儒家这种臣子可以起来推翻已失其道的君主的思想,实际上意味着,当君主的命令(法律)违背基本的仁义道德(正义)时,臣民就具有不服从这种法律的自然权利。即在国家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给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提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摘编自牟治伟《古代思想中的法律与正义之争》)材料二: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并且他还认为斯巴达之所以与别的城邦不同,一部分是因为斯巴达的立法者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最牢固地建立起了守法精神。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苏格拉底认为追求正义乃哲学家的使命,逃走不仅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正当,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识就是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以实现作为城邦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因此,公民意识就足城邦意识,即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但是却使雅典的民主和法治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污点,而我们后人却又戏剧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去思考雅典的民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正义性的要求;但是-21- 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摘编自2009年4月《法治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问题上,孟子与辕固看法一致,都认为桀纣当诛。B.安提戈涅违背国王禁令,埋葬兄长,是因为他认为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C.黄生认为即使国君行止有失,臣子也应努力匡正君王的过错,维护君王的权威,不可取而代之自己称王。D.苏格拉底之所以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不以为然,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2.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君王应力守其责,如有失道,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命令。B.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因此作为城邦的主人,公民应该具有主人公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C.中西方古代思想中的正义法与国家的法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后者却不具备。D.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正义,其自身缺陷对雅典的法律公正性有直接影响。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中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的一项是()A.约翰·奥斯丁认为,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B.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市民无法自主,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C.美国法官霍姆斯认为,宪法并不是僵死条文,而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D.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的束缚。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光明中学将以“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为辩题,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作为参赛辩手,你将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D3.C4.①首先由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以及辕固与黄生之间的争论引出话题,然后中方以孔孟为代-21- 表,西方以安提戈涅为代表,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述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法律符合正义,这法才是永恒法、正义法。②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5.答案一: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理由:①他的死是对法律的最高维护,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的存在,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②他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他用生命对真善做了最好论证;③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信仰的坚守。他的死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答案二: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理由:①这部法律是有瑕疵的;②这部法律违背正义,它不是永恒法、正义法,苏格拉底有权拒绝服从;③这部法律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是非正义性的要求,苏格拉底为非正义去死是不值得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可知苏格拉底是不违反法律这个契约,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最终能被释放”,原文“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可知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是不会被释放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命令”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可知应是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而不是所有的。B.“由国家颁布的法律具有永恒性”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种在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准的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和第五段“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可知“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国家的法律不具备永恒性的特点。-21- C.“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后者却不具备”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即在国家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给恰相反,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可知国家的法律也有正义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安提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今,埋葬了自己的兄长,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可知,安提戈涅思想就是要遵守永恒存在的法,就是永恒法、自然法、正义法,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国王的法。A.“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这一观念中的法律违背了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也即凌驾于“永恒法”之上,这与安提戈涅思想相冲突。B.“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说明雅典的法律缺乏公正性,与“永恒法”相悖,故与安提戈涅思想相冲突。D.“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挣脱法律的束缚”,卢梭将法律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法律出现瑕疵”情况的存在,这种与安提戈涅强调的人要服从“永恒法”的思想相冲突。C.霍姆斯认为宪法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这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法律,也即法律也在不断成长以趋于靠近“永恒法”,故与安提戈涅思想不冲突。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二段由战国时代,孟子和齐国国王齐宣王之间的经典对话以及汉景帝时代辕固与黄生之间亦的争论引出问题: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第三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桀纣当诛,是具有正当性的,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论述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第四段论述西方的法律思想中也存法律符合只有符合正义的要求,才是永恒法,并用安提戈涅的事例进行论证。-21- 第五段总结无论中外,只有法律符合正义,这法才是永恒法、正义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答题时首先要亮明态度,接着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也可以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要结合材料。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因为:①材料二原文中“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可知他的死是对法律的最高维护,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的存在,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②材料二原文中“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可知他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他用生命对真善做了最好论证;③材料二原文中“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可知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信仰的坚守。他的死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因为:①材料二原文中“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可知这部法律有瑕疵的;②材料一原文中“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严重违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可知他有权拒绝;③材料二原文中“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正义性的要求”,可知苏格拉底的死是不值得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21- 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森林里!”小孩说。“什么森林?”“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21-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21- B.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C.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D.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8.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9.荒诞的主要体现: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设定)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真实的主要体现: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②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③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出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21-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看见过森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表述错误。比如小米开尔误把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当作森林,然后予以拆解的情节就属于有限视角,故称不上“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根据文意,由“寒冷……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可以得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在于展示严酷的自然环境及马可瓦多一家窘迫的生存环境。由“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等可以得知,正是因为“寒冷”的逼迫,才会促使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去找柴,这样就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由“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可知,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陷入一片寒冷之中,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写在于烘托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状态下的内心的无助、孤独和凄凉。另外,小说极力描写“寒冷”的状态,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并借以表达作者对这他们的同情,有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9题详解】-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题干中给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结合“这就是森林”“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等分析情节的荒诞。结合“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等分析,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而“真实”主要表现在:①塑造人物的真实性,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③荒诞中蕴涵真实,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结合“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等分析,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行为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21- 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贵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临时所在地。例如南宋在杭州设临安府,就称之为“行在”,而仍然将东京汴梁称为京师。B.吴孙兵法,是《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合称。“吴”指吴起,“孙”指孙武,二人并称“孙吴”,皆战国军事家。-21- C.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足球。战国就开始流行蹴鞠游戏,而汉代开始成为兵家练兵之法。D.薨,帝后死曰“崩”“驾崩”,诸侯、大夫死曰“薨”,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霍去病是侯爵,所以称“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霍去病少年得志。他依靠家世关系和个人能力,很快出人头地,得到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机会,很早就立功封侯。B.霍去病战功彪炳。他每次出征战绩优异,杀敌超过战损;有一次合骑侯没能和他会合,他竟凭借一己之力杀到祁连山。C.霍去病受宠显贵。霍去病大放异彩后,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逝世后玄甲军列阵送葬,坟墓谥号都规格极高。D.霍去病不恤士卒出征塞外,士兵忍饥挨饿,而霍去病个人拥有大量食物,他却不分给部下,甚至还有心情玩耍游戏。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14.霍去病是军事奇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其取得辉煌战绩的具体原因。【答案】10.B11.D12.C13.(1)然而(霍去病)也敢深入敌境,常和精骑冲在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赐福,不曾陷入绝境。(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作战勇往直前,部下精挑细选,方略不拘古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汉”作“降”宾语,“降汉”指的是投降汉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据前文“使人先要道边”可知,“得”的宾语为“浑邪王使”,“得浑邪王使”是动宾结构,中-21- 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帝后死曰‘崩’‘驾崩’,诸侯、大夫死曰‘薨’”错误,皇帝死曰“崩”“驾崩”,皇后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错误,原文“比大将军”,意思是和大将军卫青一样受器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亦”,也;“天幸”,上天赐福;“尝”,曾经;“绝”,绝境。(2)“道”,为宗旨、原则等;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明德”是光明正大的品德;“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写霍去病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写霍去病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写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由此表明霍去病取得辉煌战绩是因为勇于作战,不怕冲锋陷阵,永远勇往直前。②“予壮士”,写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与轻勇骑八百”,写霍去病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由此表明霍去病取得辉煌战绩是因为注重将士的勇猛与精壮,精挑细选部下。③“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写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霍去病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表明霍去病取得辉煌战绩是因为不拘泥于古法书籍,而讲究打仗的谋略。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凭借皇后姐姐的儿子的身份,十八岁便担-21- 任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春天,担任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有战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那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征,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率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部队,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战死过半,杀敌超过损失。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侯迷失道路,无法联络。霍去病杀到祁连山,获取很多首级与俘虏,增加封邑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用财物抵罪,被贬为平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常常是精挑细选的兵马。然而,他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眷顾,不曾陷入绝境。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此后,单于恼怒浑邪王身处西线却多次被汉军打败,他想召来浑邪王,再将其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等谋划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利用诈降来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迎上去。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下属的副王、副将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就冲入匈奴营帐,得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八千要逃跑的匈奴人,于是让浑邪王单独坐着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指挥浑邪王的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宅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要家宅干什么?”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喜爱他。但是霍去病年少就担任侍中,身份显贵,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还为他派遣太官携带数十车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并加以丢弃,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玩耍蹴鞠。此类事情很多。霍去病元狩六年去世。武帝很悲伤,出动属国的玄甲军,排列阵势,从长安直到茂陵,为他修建墓冢,墓冢形如祁连山。为他定谧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义,称为景桓侯。(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21-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山东泰安市东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登临游览遍了。B.颔联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C.尾联以“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D.诗以“醉别”始,干杯作结,首尾呼应,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16.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答案】15.D16.①“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明亮的意思;②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以动写静,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③“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④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错误,诗中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虽有惜别之意但无缠绵哀伤的情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明”是形容词,明亮,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以动态的海浪映衬静态的山色,便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山海相互映衬,海的蔚蓝之“明”,也使山的苍绿耀眼,整体带给人一种开阔、明丽的意境。在如此美景之下,自己与友人作别,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21- 的友情,互相衬托;开阔的艺术境界也衬托出诗人“且尽杯中酒”的豁达爽朗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真理的获得不分早晚,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将月光化虚为实,又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4)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闻道②.夕死可矣③.故有之以为利④.无之以为用⑤.玉户帘中卷不去⑥.捣衣砧上拂还来⑦.古来圣贤皆寂寞⑧.惟有饮者留其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捣”“砧”“拂”“惟”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时代不同,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形象和风采、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些精神品质却是__________①__________的,尤其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今天,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时代机遇,又面对重重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参与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呢?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创造了为我们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发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_________②___________,“青年大学习”等聚焦青年的新媒体栏目也不断涌现,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互动性、突出的贴近性,吸引了众多青年。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介手段怎样变迁,都有着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种精神犹如火把,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__________③__________,并以璀璨夺目的光辉,继续引领新时代青年笃定前行、矢志奋斗。-21-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B.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是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C.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D.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①一以贯之;②日新月异;③薪火相传19.C20.句中将精神比作火把,火把照亮了人前行的道路,精神照亮了人类前行之路,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强调“有些精神品质却是”贯穿始终的,应用“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第三空,根据语境强调“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发展迅速,不断更新,应用“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第四空,根据语境强调“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代代相传,应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开启”与“走进”互换位置。语序不当,“为我们”要放在“创造了”之前。A.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创造”。故选C。-21-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把“这种精神”比作“火把”。“这种精神”是本体,“火把”是喻体。“火把”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而这种“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精神,也将引领人们不断向前。两者都有引领人们向前的正面价值,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划线句子把“这种精神”比作“火把”,生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血液中90%的成分是水,在一定程度上,“①,血质决定体质”。有些人会通过喝大量的饮料来补充水分,()。大部分饮料是将饮用水、糖分、果汁或添加剂混合成一定比例进行勾兑的,一方面能够丰富水的口感和味道,起到解渴作用;另一方面,颜色亮丽的饮料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但是②,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人们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③,吃得少了,导致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发育。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B.虽然,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C.虽然,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害的D.然而,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害的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8个字。【答案】21.A22.①水质决定血质;②长期饮用此类饮料;③降低食欲【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句是“有些人会通过喝大量的饮料来补充水分”,所填句子是“饮料对身体的影响”,依据句意内容,前后两句构成转折关系,而后一句的关联词,不能用“虽然”,应该用“然而”,据此排除BC;再比较AD,依据文段后文内容“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主要是阐述饮料对身体的不良作用,因此本空应阐述的内容为“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据此排除D。-21- 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一句“血液中90%的成分是水,在一定程度上”可知,本空阐述内容与“水”有关,再结合后句“血质决定体质”可知,本空应阐述的是“水与血质”的关系,是“水质决定血质”,才能与后句连接起来,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水质决定血质”;第二空,结合后一句“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可知,说明前一句是其原因,导致后文“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的原因应该是饮料摄入多,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长期饮用此类饮料”;第三空,前句是“人们容易产生饱腹感”,本空前有“从而”,说明本空是前句的结果,“产生饱腹感”的结果应该是不想吃饭,降低食欲。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降低食欲”。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衣衫褴褛地见魏王。魏王问道:“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贫也,非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所谓“贫”,是指物质上的贫困,所谓“惫”是指精神上的困顿。目光炯炯、贫而不惫的庄子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代代后人。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渐渐远离物质的贫困。那么,生不逢时的庄子贫而不惫的故事,能给生逢其时的你怎样的启示呢?请结合以上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庄子《山木》中的寓言故事、材料解读与任务要求等几部分构成。寓言故事主要讲庄子衣衫破旧拜见魏王,魏王认为其精神倦怠、疲惫不堪,但庄子却认为他不是精神疲惫而是因为贫穷,-21- 并指出“此所谓非遭时也”,这是自己如此现状的原因。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出“贫”是物质层面的,而“惫”是精神层面的,引出写作任务。写作任务非常明确,庄子生不逢时却能“目光炯炯、贫而不惫”,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代代后人,接着,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指出我们已经远离了物质的贫穷,回归现实,引导考生思考。最后明确写作任务“生不逢时的庄子贫而不惫的故事,能给生逢其时的你怎样的启示”。“生不逢时”的庄子尚且贫而不惫,那么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更需努力。这里的“启示”指的是考生要从庄子身上获得人生启悟,在时代的大潮下,踔厉奋发,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行文构思上,开篇概述材料内容,引出读庄周寓言的感受,明确态度,如“读庄周山木寓言,感华夏民族复兴,欣逢盛世戢鳞翼,吾辈学子奋楫行”;然后围绕“生逢其时不躺平,青衿志远踔厉行”“风云际会大潮涌,有为青年担使命”“欣逢际遇担责任,奋力扬帆助国兴”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表明决心并发出呼吁。立意:1.生逢其时,更需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时代,以青春热血献国家。2.以不惫之精神助力时代之兴盛。3.贫而不惫显精神,不贫却惫当戒之。4.助力时代,奋楫笃行。5.庄周炯炯之精神,我辈灼灼之奋发。6.生不逢时尚如此,生逢其时更峥嵘。7.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岁月8.穷富无法选择,精神永远积极。9.贫而不惫,困而不屈。-21-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13 12:40: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89.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