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治四中2024届高三8月月考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所以当时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选D;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发展,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外交流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2.北魏在平定中原后,政府把人民迁移到平城周边并分给他们土地,实行“计口授田”;太武帝时期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孝文帝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得到土地后,向国家交纳赋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北魏豪强地主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B.发展农耕经济是北魏长期国策C.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得到满足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以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政权进入中原后,迁民平城,分给他们土地,到太武帝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再到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反映出发展农耕经济是北魏长期国策,B项正确;材料与北魏“豪强地主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得到“满足”,C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确立,D项错误。3.下列各项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A.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D.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公元439年,北魏就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是在公元493年,排除A项;北魏政权位于北方,迁都之举促进了鲜卑族汉化的繁荣,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迁都后,孝文帝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排除D项。故选C。4.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D.官员升迁多元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公府属入仕的占1.2%”等信息可知选官权力中央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可知是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书院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是以何种形式做官,不体现官员升迁,排除D项。故选B项。5.秦、隋两朝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②都因实行暴政而迅速灭亡③都留下影响深远的工程④都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春秋战国局面。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混乱的局面;两个朝代都是因为实行暴政成为短命王朝。秦朝只存在15年,隋朝存在37年;秦朝修筑长城,隋朝修筑大运河,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开始实行,秦朝没有实行科举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6.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7.《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材料“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AB错误;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错误。8.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如下变化: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与这些选官方式对应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分别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主要依据分别是: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D正确;ABC均不合题意,故排除。9.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年代户数永业田(奇)口分田(亩)应受已受未受应受已受未受天宝元年(742年)4311801075105482075740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117905411249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唐朝中期受田户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赋役制度有待调整,A项正确;中央政府权力减弱表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并未反映“国家严控土地交易”,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11.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 【解析】【详解】据材料“……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可知,陪葬的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也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陪葬的骆驼……”,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制陶业和制瓷业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错误。12.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北宋初年(中国)。通过材料中的“与守臣通签书试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官在执行军事、经济、法律等方面政令时,都需要受到通判的制衡,以此达到限制地方主官的政治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知州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官员,设置目的并非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开支,排除B项;设置知县不是为了减轻地方军费,知县的设置是政府正常管理的需要,排除C项;宰相是中央政府最高官员,不涉及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13.宋朝规定只要考中进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榜下捉婿”的婚姻现象。《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说明,宋朝①市民阶层兴起②科举制度发展③门第观念淡化④贵族垄断选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规定只要考中进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发展,故②正确,根据材料“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门第观念淡化,故③正确,故②③正确,故选B;商人和手工业者属于市民阶层,材料不涉及,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④与材料不符,故④排除;综上所述ACDB错误。14.判断以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辽、西夏、金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D.金、西夏、南宋【答案】B【解析】【详解】①是兴庆,是西夏都城,②是东京,是北宋都城,③是中京,是辽的都城,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西夏、北宋、辽,故B正确;①是兴庆,是西夏都城,故ACD错误。15.某史书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出现于A.秦都咸阳B.汉都长安C.北魏洛阳D.北宋东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说明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应该是北宋时期,故D正确;北宋以前的商业活动都没有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的限制,A、B和C排除。故选D。16.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借贷方式实际支给还贷数实际价值现钱例1000文1200文(借钱还钱)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2400文 A.加强人身控制B.放松经济控制C.税收的公平化D.实物的货币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钱的借贷方式为“现钱例”;“实际支给1000文”,但还贷数为“1200文或120斗(借钱还粮)”,这说明青苗钱这一政策的特征是“实物的货币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控制,而是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税收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铁器牛耕出现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C.经济重心南移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北宋以后,南方人才比重逐渐高于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到人才比重的变化,故C正确;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错误;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人才比重的变化无关,故B错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题意无关,故D错误。18.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②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③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④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外贸成为宋元国库重要财源、青花瓷等远销亚非、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①②④说法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政府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即闭关锁国政策是从明朝开始实行的,说法③错误,与其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9.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A.自然法则B.天人感应C.伦理纲常D.历史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理在社会上“张之”就是三纲,“纪之”就是五常,说明“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伦理纲常,C项正确;自然法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历史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0.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A.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B.以孝治国开始成官方意识C.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D.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孝、理等均和理学密切相关,仁宗、孝宗、理宗成为皇帝的庙号则说明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孝宗,不符合题意,排除;庙号制度并非源于两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1.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例,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在全国更好地推行行省制C.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D.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 一个个行省,使地方行政区划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其主要目的是抑制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方便在全国推行行省制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客观结果,不是目的,排除C项;元朝改变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目的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2.以下文化现象,属于元朝时期的()①指南针广泛应用航海②出现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③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元朝时期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在宋代就已经出现,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时期的绘画就已经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23.下图是中国某个朝代政府架构变化的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完善了三省六部制B.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D.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改制后”皇帝之下没有丞相,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关,显然这是明朝初期丞相制度废除后情况,B项正确;A项不符题意,材料中改制后明显没有丞相,说明不是唐朝,排除A项;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之前丞相已经废除,材料明显改制后没有丞相,不符题意,排除C项;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之前已经没有丞相,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4.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宋代太湖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但是清代时,这一地区出现了棉桑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由湖广地区供应,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未涉及其对工业上市镇的影响,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漕运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种植的结构发生变化,但此时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5.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①推动了中外交往②传播了中华文化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④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采用的是和平交往的方式,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又推动了中外交往,①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具有“厚往薄来”的特点,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负担,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起到抵御西方殖民侵略的作用,而且明朝时期,除澳门被葡萄牙占领外,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很少,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材料三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不得照抄原文)(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答案】(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3)基本前提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汉代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根据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材料二中“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及材料三中“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北人南迁、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政策、民族融合、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如: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等。【小问3详解】可从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借鉴经验,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27.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根据所学“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举两个例子(3)依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根据所学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具体内容)【答案】(1)现象: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2)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 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如何“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解析】【详解】(1)教训:根据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可归纳出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危机:根据材料“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可归纳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方法与认识:建构历史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揭示客观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本质性和发展趋势,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历史进程。材料下边所示为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再活五百年》歌词的节选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面对冰刀血剑风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都为梦中的明天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1)举出康熙帝统治时期,“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三例。(2)作为历史剧的主题曲,词作者在歌词中透显出了怎样的史观?该史观以哪类人群为治史的重心?(3)如果康熙帝再活五百年,他是否还能在“风口浪尖中紧握住日月旋转”?为什么?【答案】(1)中俄雅克萨之战,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降服台湾郑氏势力,设置台湾府等。(2)传统史观。以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为历史重心。(3)不能。虽然康熙帝曾创造过盛世景象,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或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但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极端,小农经济、闭关政策、禁锢思想;同时,中西方差距拉大,更加滞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有中俄雅克萨之战,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降服台湾郑氏势力,设置台湾府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中国)。据材料“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面对冰刀血剑风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词中透显出了传统史观,以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为历史重心。【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中国)。康熙帝逝于1722年,五百年后为2222年,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结束了统治,因此不能。在分析原因的时候结合清末相关内容进行展开,虽然康熙帝曾创造过盛世景象,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极端,小农经济、闭关政策、禁锢思想;同时,中西方差距拉大,更加滞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11 20:40:01 页数:14
价格:¥3 大小:760.6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