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课新学期开始了【主题说明】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对小学生活比较熟悉,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自控力、自觉性都有待提高,因此,新学期开学伊始,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除身材长高外,还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锻炼了一些能力。在新的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新学期努力的方向。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3.行为目标: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难点: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课前准备】1.搜集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照片、作业本若干。2.学生暑假出游的照片。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暑假出游的照片。2.学生分享暑假的快乐。3.教师小结:快乐的假期已经过去,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导入本课课题。1.此处教师可酌情改变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活动一:不一样的我1.教师可以采用书中的两幅图,也可以课前搜集学生的一、二年级的作业本,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不同。2.学生分小组,各自找出自身发生的变化。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小组成员的变化。4.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交流的方式。2.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并明确自己新学期努力的方向教师总结: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们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既有外在的变化,如个子长高,身材壮实,也有内在的变化,如知识增加了,能力提高了,更加坚强了。在不同的时期,我们会经历不同的变化,现在,新的学期开始了,为迎接新的变化,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引入活动二。活动二:你准备好了吗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中列举的两方面的准备工作:调整作息、准备学具。6.引导学生明确新学期努力的方向,学生可以画出来,也可以写出来。7.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打算,并及时给予反馈。心理引导: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以及内在的变化,同时,明确新学期努力的方向,为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分享屋(总结提升)归纳出新学期开始的准备计划。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分享屋中的儿歌。2.组织学生在儿歌中寻找新学期的计划。3.学生在全班分享。4.教师给予反馈、补充。心理引导:总结提升感性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性认知。1.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分享。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3.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执行新学期计划,增强对新学期的向往。1.教师呈现要求:新学期,你准备怎么做?请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2.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回顾自己开学以来的表现,把自己表现好的行为告诉父母,不够好的行为暗暗下决心改正。1.此环节可由教师灵活安排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练习题】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你会做哪些准备呢?【活动反馈】1.学生对活动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2.最后一环节,学生能否坚持。46 【教学参考素材】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小学的生活和日常行为规范,此时,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师和家长不是放手“不管“,只是让他们能够逐步学会管理约束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比如,新学期开始前,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新学期做好准备,家长只是提醒孩子做准备,而并不告诉孩子具体准备什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自控能力得到锻炼。其实家长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寒暑假带孩子旅行,可以让孩子参与整个旅行计划的制定、收拾行李。在整理物品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将物品分类,尽量避免家长代办。【心理学背景知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行为”与“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Wast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学派。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另一位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有机体之所以能学会特定的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受到了强化作用的缘故——即它们的行为有正效应。他证实,实验室的动物在通过计划性地施以强化物(如食物等),经训练会按照特定的行为方式行事。比如他训练老鼠学会转动轮子,爬上阶梯,把玩具推过地板。从本质上讲,很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即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经过受到成千次强化作用的学习而出现的。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个体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华生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在一定情景的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动作,即习惯。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会长期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或行为。46 第二课我喜欢的课程【教学目标】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凭兴趣、直觉进行学习活动,因而造成对某一学科偏爱,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很容易造成偏科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班会与品德课,它不是摆道理,而是针对现象找原因,指导学生在体验中寻求调整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尝试。  【教学重点、难点】让每一名学生不偏科,并喜欢上原来并不喜欢的课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调查交流先从孩子们每天接触的各门学科调查入手,指导学生自查自己喜欢哪一学科,与父母进行比较,这些学习活动、这些人,都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对比思考,寻根问源对学生喜欢某一科的学习,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体验、交流、总结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总结喜欢学习的原因,再通过对比,说出不喜欢的学科及其原因。面对这些情况,孩子们免不了会产生困惑,甚至不安,我及时进行疏导,告诉孩子们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很正常。同时欣赏能实话实说的孩子,消息他们的顾虑。(三)、体验总结,疏导调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有效的方式调查消极行为与心态。因此,我紧扣主题,通过PPT,引导孩子们对照“喜欢课程”的原因,总结出“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原因找到后,寻找正确的调整方式就水到渠成了。我通过小品表演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情境,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出主意,孩子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想出了各种办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作画写话,表达心声在课堂最后,我根据孩子们所想的办法,归纳总结出调查的几个方法,并让孩子们在《童年》音乐声中,画一幅代表自己喜欢的学科,或向任课老师写几句话,把自己的心里话与内心世界通过图文方式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完成了学习,明白了原因,找到了调整的方法,相信他们一定能慢慢调整过来的。46 第三课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主题说明】微笑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带给他人快乐的心境、和谐人际关系。本课的设计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2.情感目标:体验微笑带来愉悦心情。3.行为目标: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微笑的好处,鼓励学生用微笑、语言等不同形式来传达愉悦的心情。难点: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歌声与微笑》歌曲视频。学生准备:纸、画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导入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鼓励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幅图?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3、教师总结:是呀!微笑的孩子咱们都喜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着微笑,好吗?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通过活动,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微笑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欣赏最美的笑脸。活动一:歌声与微笑1、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面对面围成两个圈。2、教师播放《歌声与微笑》歌曲视频,学生伴着视频,一起唱这首歌,感受歌声与微笑带来的快乐。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声与微笑》。4、请学生说说唱完《歌声与微笑》后的感受。1、如果有会跳舞的学生,可以请她伴舞。2、学生作画时,教师要巡视,适时评价。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46 5、教师总结:歌声与微笑都更带给我们愉悦感,歌声流进我们的心间,微笑写在我们的脸上。你觉得班上谁笑起来最美,请为他(她)画一张笑脸吧。引入活动二。活动二:最美的笑脸6、教师先示范,说出班级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笑脸,并说明原因。7、学生明确自己认为班上笑起来最美的同学,并给他(她)画笑脸。8、学生作画时,教师巡视。9、教师总结:生活中,爱笑的孩子总是带给人阳光般的温暖,让人觉得他最美丽,微笑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谐人际间的关系。分享屋(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对微笑的感受。理解微笑在生活中的作用。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儿歌,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同学,表演微笑着向老师和同学问好。2、说说生活中微笑的好处。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1、联系生活,说说微笑的好处。2、本环节用时至少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学会对自己微笑,对周围人微笑。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1、请学生对自己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微笑。2、引导学生练习,每天出门前对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回家后再对着镜子问问自己:“今天你微笑了吗?”1、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练习题】见到长辈和同学时,恰当的做法是。A、微笑着主动向他们打招呼B、视而不见C、等待对方先打招呼D、面无表情地问好【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2、学生能否体验到微笑带来的愉悦感。46 【教学参考素材】甜蜜的微笑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狐狸。每天早上,蜜蜂们出门采花蜜的时候,都会跟小狐狸打招呼:“早上好,可爱的小狐狸!”小狐狸站在草地中央,朝蜜蜂们点点头,微微笑,算是回答。蜜蜂们说:“小狐狸的笑真甜啊,比1000朵茉莉花的花蜜加在一起还甜呢!”有一天,小狐狸的外婆病了,妈妈让小狐狸到白鹳大夫家取药,给外婆送去。白鹳大夫开的药苦极了,外婆不喜欢吃。就說:“我不吃药。”小狐狸说:“不吃药病怎么能好呢?”外婆说:“你先给我蜜糖吃,我就乖乖把药吃了。”外婆家里没有蜜糖,出门找蜜蜂去买吧,小狐狸又没有钱,怎么办呢?突然,小狐狸有了一个主意,她站在外婆跟前,对着外婆微笑:“我的笑比1000朵茉莉花的花蜜加在一起还甜呢,外婆,你尝尝我的微笑吧!”外婆说:“我很愿意尝尝比茉莉花蜜更甜的微笑。可是,小狐狸,你首先得告诉我,它们装在哪个杯子里。”小狐狸对着镜子仔细找,马上就找到了:“在这儿哪,外婆!”外婆睁大眼睛朝小狐狸的脸上看,哈,可不是吗!小狐狸脸上有两个小酒窝,每个酒窝里面都装满了蜜糖般的微笑。外婆把尖尖的嘴贴到小狐狸的脸颊上,亲一亲,高兴地说:“呀,我尝到了,真甜哪!”吃过了甜甜的蜜糖般的微笑,外婆乖乖地吃下药,病一下子就好了!【心理学背景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微笑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常易在面部呈现出来,“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这是对面部表情的形象形容。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对一个信息的总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公式:一个信息的总效应=7%的词语+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在交往过程中,微笑是最常见的面部表情。有人说微笑是通向世界的护照,是打动心弦最美好的语言。的确,笑是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它能使得者获益,使给者无损。它发生于瞬间,但真诚的微笑留下的印象却是永远。号称美国“酒店之王”的希尔顿,其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服务人员微笑的魅力,“今天你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这一句话已经成为酒店管理中的名言,正是微笑征服了客人。正像诗人所形容的那样: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微笑永远是生活里明亮的阳光。只要心中有了微笑,我们就能穿过世事的云烟,沉着应变,耕耘心田,结交更多的朋友,走向成功的彼岸。参考文献雷厉.谈人际沟通中的身体语言[J].大众科技,2006,(4)46 第四课任性可不好【主题说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一些孩子任性,唯我独尊。任性的人难以与别人合作和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严重的将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多源于教养方式不当和缺乏同伴交往机会。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和家长引导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改掉任性等不良习惯。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鲜明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清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初步懂得有些事必须做,有些事不能做,学会简单分辨,不固执己见。【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任性的危害,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2.情感目标:体验任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消极情绪。3.行为目标:学会辨别是非,逐渐改正任性的坏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辨别是非,逐渐改正任性的坏习惯。2.难点:体验任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消极情绪。【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书、配套图片。2.学生准备:学生用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认识到自己的任性行为是不好的。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小女孩和妈妈去玩具店时,吵闹着要买很多玩具,妈妈十分生气。2、请学生回忆:你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吗?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任性的危害,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活动一:任性的小花猫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动一下面的图片,图片包含三个情境,第一个情境:小花猫与小狗、小象、小兔、小牛等小伙伴开心地围坐在一起,轮流讲故事。第二个情境,轮到小花猫讲故事了,但小花猫却说:“哼,我不干!”1.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46 ,其它小伙伴都很生气,指责小花猫任性、自私。第三个情境,小花猫仍然不肯讲故事,擅自离开了,其它小伙伴继续开心地玩游戏。2、教师可以自己讲解,也可以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讲解故事。3、听完故事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花猫的行为让大家不开心?你喜欢这样的小花猫吗?为什么?4、学生交流、讨论。5、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6、教师总结:小花猫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故事,但当轮到小花猫时,它却不干了,说明小花猫自私、任性,因为它的行为,其它小伙伴都很生气,纷纷指责小花猫,小花猫任性地离开了,其它小伙伴继续开心地玩游戏。如果小花猫没有任性,轮到它时,它给小伙伴们讲了故事,那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活动二:故事新编7、小组同学合作续编故事,并给故事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8、请代表发言,在全班分享新故事,并宣布故事的题目。心理引导:任性有许多害处,任性的人难以与别人合作和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严重的将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多源于教养方式不当和缺乏同伴交往机会。分享屋(总结提升)学会调整任性的情绪,固执己见。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出现过任性的行为?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呢?2、鼓励学生勇敢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3、教师总结,引出儿歌。4、学生朗读儿歌,并领悟理解。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至少10分钟。46 拓展园(拓展延伸)学会辨别是非,逐渐改正任性的坏习惯。教师叮嘱学生回家后与爸爸妈妈聊聊自己曾经做过的任性事情,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请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帮自己改掉任性的坏习惯!1.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练习题】周末的晚上,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串门,两个小伙伴一起看书、做游戏,不知不觉到了8点半钟,这是丽丽与妈妈约定的回家时间,可丽丽仍然不肯回家,你认为丽丽应该怎么做?【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2、学生是否认识到任性是不好的。【教学参考素材】任性在独生子女身上多有发生。任性表现为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果放任儿童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儿童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行为。儿童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多源于教养方式不当和缺乏同伴交往机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孩子自制力较弱;2.家长溺爱迁就,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正确与否,都给予满足;3.教育方式不当,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需要和意见,或者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的缺点,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形成任性的不良习性;4.家长放任自流,孩子我行我素;6.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不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心理学背景知识】任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想得到什么东西,非要得到不可。想做什么事情,非做不可。别人越是阻止,他们就越坚持。如任其发展,孩子将难以与别人合作和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严重的将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怎样改变孩子的任性性格呢,以下措施值得参考。1、家长要合理地满足儿童提出的要求,当儿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应坚决拒绝。2、家长要对儿童宽严并济,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3、家长要纠正自己的任性行为,为儿童树立榜样。4、家长要学会冷处理,即采用暂时不理采他们的态度。5、以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说理教育。6、家长要学会转变儿童的注意力。7、家长应防患于未然,一般家长比较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要认真分析、考虑,是可能估计到孩子发生任性行为的情况的。比如,上街出门之前,就与孩子约法三章,说清要去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否则就不准去,让孩子心中有数,或许就可能避免任性行为的发生,家长最好在事前事后都给予鼓励和表扬,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和做好。46 第五课轻松课间【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过一年的小学生活,对小学生活已逐渐适应,但是还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课间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是学生学校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回味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又可适当休息,为下节课打下良好基础,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是学校生活重要的一部分。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课前准备】1.任课教师先向班主任了解能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学生和未能合理安排的学生情况。2.了解二年级学生课间经常玩的活动。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环节目标操作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一教师呈现小学生课间十分钟愉快活动的场景,让大家分享课间活动中的开心事儿!教师小结:上完一节课,大家都希望能在课间的时候得到休息放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课间十分钟。导入本课课题。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活动二:(一)课间十分钟46 鼓励学生分享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初步感知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1.学生充分分享:除了游戏活动之外,课间十分钟所做的事情(可以以上一节课的课间为例说明)。2.小组分享,将小组同学课间十分钟所做的事情展示、分享(展示时还原当时的顺序)。3.引导学生思考:做这些事情感觉时间够用吗?4.教师反馈:看来课间十分钟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如何安排才能让我们的课间十分钟不忙乱呢?5.心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间十分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合理安排乐趣多4.请大家为刚才自己的课间活动安排排一个顺序吧!(也可先给教科书中的活动排序,然后再给自己的安排排序。)5.学生完成后分享。6.教师反馈:看来,只有在课间十分钟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才能享受课间十分钟的乐趣!7.心理引导:从体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时间的观念,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1.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2.本环节重在学生的分享,并初步感知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学问大。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分享屋(总结提升)1.归纳出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方法。活动三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引导出本环节。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46 2.使学生认识到课间十分钟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3.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3.教师给予反馈、补充,并板书合理科学安排课间十分钟的原则:如认识课间十分钟的作用、事情是否紧急、列出任务清单等。4.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将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3.本环节用时不超过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对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活动四1.教师引领学生一起了解国外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安排。引导出本环节。2.学生讨论这些安排的合理性。3.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4.心理引导:扩大视野,多角度、全面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1.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国外小学生课间活动安排的合理性。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练习题】即使下课了,敏敏也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她总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看课外书,你觉得敏敏的这种做法对吗?你想对敏敏说什么吗?【活动反馈】1.学生对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2.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是否逐渐变得安全有序。【教师参考素材】对于学生来说,课间十分钟显得十分重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又可适当休息,为下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科学消费课间十分钟呢? 心理学上有过“倒摄抑制”理论,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所以,有专家建议将课间十分钟分成“3-5-2”46 三个阶段,做到科学消费这十分钟。即前3分钟回味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有不懂的问题,最好现场问老师,力争当场解决。中间5分钟,走出教室,活动活动身心,参加一些小范围的放松活动,以备进入下一个兴奋区域。后2分钟,为下节课准备阶段,学生要提前进入教室,备好文具、书籍及预习一下有关内容,有备无患。这样也比较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学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心理学背景知识】1.自主时间“自主”即自己作主,不受他人支配。“自主时间”即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所谓自主时间,就是除了课堂学习以及满足饮食、睡眠等自身生理需要以外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时间是时间的一种,它具备时间的特殊属性:即(1)不可替代性,时间没有替代品,时间是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2)不可储存性,时间永远不可能被积攒储存。(3)不可再生性,时间一去不复返,失而不可再得。2.时间管理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最早提及时间管理的研究之一出现于1973年。当时的研究者Lakein(1973)认为,时间管理意味着确定个体的需要,设定目标以满足这些需要,明确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的先后序,并通过制定计划、安排进度,使各项任务能够在限定条件下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Britton(1989)及Maean(1994)又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他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把时间管理看作是心理管理的一个方面,认为人类的时间管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近年来,Franc1s--Smythe(2006)提出,时间管理就是按照某种主观有效的方式对时间的使用进行自我控制,以实现目标。这一过程包括设定目标,排列目标的先后顺序,制定行动计划,安排任务进度,并根据进度表和任务完成情况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监控,以适应目标的变化及其先后顺序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单一的认知取向转向带有人格倾向的综合研究主义道路,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黄希庭等人(2001)在分析前人有关时间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价值观研究、自我监控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研究,从个体支配和利用时间的人格特质角度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运用时间的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人格倾向,并称之为时间管理倾向(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它既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认知特点,也是个体对时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的提出也为时间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所以,我们认为,“自主时间管理”就是学生(主体)通过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客体)来使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的过程。3.调查结果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小学生在时间管理与安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46 缺乏自主时间管理的意识。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了每天被动地完成各种任务,缺乏独立自主性,更谈不上计划性,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盲无目的”的随意状态,久而久之,导致不会安排学习、生活任务,不会科学地分配时间。1.缺乏自主时间管理的方法。部分小学生学习、生活缺乏计划,做事缺乏计划导致时间大量浪费,如:不考虑事情的可行性,结果使可以同时进行的事情以先后次序的形式进行;不考虑事情的连续性,做了一部分,不及时完成,很快之前完成的时间也浪费掉了;学习时不考虑学习方法的选择,结果长期用低效率高耗时的方法学习;学习计划的制定脱离学习目标、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计划无价值等。那么,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从主观角度来看,有的小学生认为,只要忙忙碌碌,有事干,就不是浪费时间。结果就是,时间被占得满满的,孩子累得够呛,可是学没学好,玩也没玩好。小学生从来不知道时间可以管理,从来没有进行过时间管理,从没尝过时间管理的甜头,不知道高效省时的滋味,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低效耗时的方式。从客观方面来讲,尽管早有教育学家提出了“时间管理”的观点,但我国多数学生并没有实现对自主时间的有效管理,多数小学生也没有学会自主时间管理。他们在时间管理过程中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没有主动参与管理、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这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差甚远的。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都没有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时间管理方式上,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时间管理方式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教师、父母过多地包办代替,使得小学生没有时间管理的机会,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就谈不上有时间管理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了。46 第六课专心就能找到【主题说明】注意力作为个体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已经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信息加工中的重要心理机制,其重要性愈来愈清楚地显现出来,尤其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与学习活动的紧密关系更加突显。集中注意力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因为他们筛选信息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的辨别能力还较弱。本节课力图通过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和尝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注意力对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2、情感目标:体验注意力集中时的感受。3、行为目标:初步了解和尝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了解和尝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难点:使学生认识注意力对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一段带有“雨”“雷”字的文章。2、学生准备:在前面一位同学的背上写一个字,或是一个词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专心对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的图片(有条件可以多媒体呈现)。两个小男孩正在专心画画,小女孩也被吸引过来看这幅美丽的画。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小男孩的表情。2.请同学们用两个词语描述图中正在画画的小男孩的表情,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3.教师小结:只有一心一意的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集中注意力。本环节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氛围。时间:5分钟46 活动营(体验分享)使学生初步认识注意力对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力集中时的感受。初步了解和尝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活动一:找水果1、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各有多少个苹果、梨子、橘子,找完后迅速举手向老师示意。2、老师记录下前三名学生所用的时间,同时,请同学们各自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课本的相应空白处。3、老师公布苹果、梨子、橘子的实际数量及前三名同学所用的时间。4、请用时最短且答案正确的三位同学说说自己找水果的秘诀。5、老师整理记录,写到黑板上。6、老师强调“专心”在活动的正确率及时间效率上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活动二:找数字6、请同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找出图中的数字,并记录下每次所用的时间。7、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找数字的窍门。心理引导: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可以从训练注意的选择性、稳定性等方面入手。1、训练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让学生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对于小学生二年级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活动方式一定要有趣味性。2、对学生注意力的训练,要做到全员参与,老师要细心观察个体的差异,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时间: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总结提升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性认知。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几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与方法,并结合实例证明这些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2、带领学生朗读分享屋中的儿歌。时间: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学会运用训练注意力的方法1.老师告诉学生,注意力的提升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训练的。鼓励学生每天花十分钟时间,专心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成效。时间:5分钟46 【练习题】回家做作业的时候,能不能想一些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呢?【活动反馈】1、学生对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能将课堂所学的策略与方法运用到学习中。【教学参考素材】教育学家鲍尔曾经说过“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它可能而且确实是发生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瞬间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需要把握儿童的学习时间。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岁到10岁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约在20分钟,10岁12岁连续注意的时间约在25分钟。所以教师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利用好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保证课堂效率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观形象和语言相结合、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把握住课堂的最佳教学时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自然也会提高。注意力的训练策略:1.充分重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因素,则需要和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尽量消除这类因素的影响。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还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抓起,要和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一起抓。例如部分学生喜欢上课玩文具,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从入校起,将书本、文具等摆放整齐,每堂课前都要检查,排除文具等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2.教师应注意采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方法防止学生注意力转移。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注重语言艺术,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注重情感沟通,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3.家长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当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排除干扰孩子学习的因素。如果家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孩子就能耳濡目染。视频节目1、家庭教育视频(118赢)-怎样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原创视频-搜狐视频http://my.tv.sohu.com/us/158834335/55884775.shtml2、如何提高孩子专注力_视频在线观看-56.comhttp://www.56.com/u85/v_MTA5Njc3ODE4.html3、提高儿童注意力的科学方法-原创视频-搜狐视频http://my.tv.sohu.com/us/1853370/4643869.shtml4、怎样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教育视频-搜狐视频http://my.tv.sohu.com/us/4256336/2027183.shtml46 5、家庭教育(124)提高儿童注意力的科学方法-教育视频-搜狐视频http://my.tv.sohu.com/us/150621034/62657717.shtml【心理学背景知识】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不集中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病理原因——儿童存在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另外,有听觉或视觉障碍的孩子也会被误以为充耳不闻,不注意听或视若无睹。这些情况需要得到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治疗才能改善。环境原因——许多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此外,孩子的学习环境混乱、嘈杂、干扰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教育方式──家长可从这几方面自查:①父母教养态度是否一致?②是否太宠爱孩子,使孩子缺少行为规范?③是否为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④家里的活动是否太多,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例如孩子程度跟不上老师家长的要求,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大人给予强化等。⑥孩子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⑦是否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心理原因──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得到关注,或者为了逃避父母给予的过重的负担,便下意识地通过一些行为来达到目的。46 第七课学会说“不”【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权利说“不”,认识说“不”是表达自信、表示尊重的合理方式。  2、学会拒绝的技巧,活动中掌握说“不”的技巧,学“不”。【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环节一:敢于说不——沙沙的故事有的同学说好朋友就是与自己常在一起玩的人。“是经常在一起,保持高度一致是要一起上街,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无论何时何事,都要保持高度一致。”其实,在与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果断拒绝。下面我们来看沙沙的故事。请同学们通过声音、语调、表情的变化来进行表演,同学们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想一想,哪一种处理方式是我们常用的?哪一种是你们认为比较好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这两位同学各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呢?(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有的同学体会到了沙沙碍于情面,不敢拒绝朋友的无奈与苦恼的心境,有的同学分析了王冬只顾自己开心是自私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回答,明确: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我们在与同学交往时是应该学会说“不”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损害朋友情谊又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呢?  师小结:有些时候,面对朋友的要求,我们本想拒绝,心里很不乐意,但却点了头,碍于一时的情面,却给自己留下了长久的不快。因此,在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断然拒绝,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说“不”。  (二)、授新  (1)明确的陈述拒绝的原则和理由,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和体谅。(2)用真心诚意的态度、言辞,去说服、打动对方。  (3)找出替代的方法。(三)辅导结语:不论是多么好的朋友,只要是两个人,就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就有一些时候各人有各人的事情。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却要两个人来一起做,对我们的时间是不是一种浪费?因此,该拒绝的时候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其次,我们要多站在朋友的角度为朋友着想。有一颗宽容的心,理解的心,如果朋友有比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事,那么,我们应该尽力帮助。教师寄语:经常相处的人不一定就是朋友,而相距万里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朋友。朋友之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相通,而不在乎是否有求必应,更不在乎是否形影不离,让我们高呼:理解万岁!46 第八课遇到困难要求助【主题说明】现在的独生子在家向来是养尊处优,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所有的事情全由家长一手包办,包括遇到了困难,也只需要在那里等着,反正父母都会帮自己解决,根本用不着自己想办法、自己担心导致现在的孩子在离开父母后遇事什么都不会去做,只会哭,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本课是专门针对这一点,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遇到的困难是没关系的,只需要学会主动向身边的人求助就可以解决困难,培养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并获得自信心。【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到遇到困难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2.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遇到困难时得到他人帮助的快乐,学会主动求助,并在他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人。3.行为目标:学会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请身边的人帮助自己解决困难。【教学重点、难点】当遇到困难时学会向身边人进行求助。【课前准备】1.课堂展示PPT2.生活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无助的照片。3.制作“乐于助人爱心贴”的小贴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的图片(有条件可以多媒体呈现)。图片中的年轻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该怎么办呢?鼓励学生举手发言。3、归纳,引出课题。4、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只要我们说出我们的困难,只要我们大胆的求助,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本环节可用于活跃气氛。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46 活动营(体验分享)体验在遇到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对自己的用处很大。活动一:游戏:贴鼻子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贴鼻子”游戏,开展两次游戏活动。第一次学生独自贴。“看一看,自己贴对了鼻子的正确位置吗?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在蒙眼的情况下,正确贴对鼻子的位置呢?”第二次游戏:学生在上面找位置,其他同学在下面帮忙提示:往左、往上、对了、贴。2、教师小结: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在有些时候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本次任务。所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灵活应对,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活动二:大胆的说出来3、回忆:你平时遇到过哪些困难呢?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后来是怎样解决的呢?4、学生看图,联系自己,说一说自己的情况。5、情景表演:根据书中的四幅图片内容,请同学演一演,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6、教师小结:是啊,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不少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都会寻找身边的人帮助自己。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说:“请你帮助我!”1、此处建议将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用时分别给予建议,并在学生谈论自己的经历时注意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做负面评价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分享屋(总结提升)明确知道,遇到困难寻求帮助。1、教师引导: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我们知道遇到困难并不可怕,要学会应用身边的资源,大胆主动的向别人寻求帮助,在他人的帮助下,苦难一定会得到解决。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分享屋中的儿歌,巩固加深本课的学习内容。3、心理引导:通过教师总结,加深对求助的深刻认识,并举出生活中可以求助的案例加深印象。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至少5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学会并使用求助方法。1、教师导语:现在让我们都来制作一些“乐于助人爱心小天使”的方便贴,如果下次再遇到困难时,就用这些求助贴寻求帮助吧!2、学生自制方便贴。本环节用时控制在10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46 2.学生是否学会了向他人寻求帮助。【练习题】遇到数学难题时,你会。A.找父母帮忙B.找邻居家姐姐帮忙C.找老师D.抄同桌作业【教学参考素材】一、视频资源【视频】遇到心理困扰学生要学会“求助”http://v.ku6.com/show/ounAjrCWqOwHNNrg.html【视频】电梯遇险学会自救http://v.ku6.com/show/4XmikNT-FdHwdSyPDcHq8Q...html【视频】陌生人求助你会帮忙吗http://my.tv.sohu.com/us/87275464/53997111.shtml【视频】你会拨打110吗?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zgRFzzMS-I/【视频】《新闻直播间》70%受访者遇到问题不会求助邻居http://video.sina.com.cn/p/news/v/2014-04-12/165763733455.html二、小故事曾经有记者问巴西总统卢拉:“你的第一任老师是谁?”卢拉深思了片刻,很简短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到了门口,钥匙却怎么也找不着了。而当时我的爸爸妈妈都去了外地,要两三天才能回来。怎么办呢?于是我转到房子的后面,想从窗户里爬进去,可是窗子是从里面关死的,只有砸坏玻璃才进得去,就在我举起一块石头准备砸的时候,邻居博尔巴先生看到了我。“你想干什么,小伙子?”他吃惊地问。“我的钥匙丢了,从门里进不去。”我无奈地回答。“你就不能再想点其他办法吗?”他似乎不满意,接着问。“我已经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不会吧?”他说,“你根本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至少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钥匙,神奇地把门给轻易打开了。当时,我一下子愣住了。原来,我妈妈临走时留了一把我家的钥匙在他那儿备用。答案不言而喻,大家都非常知晓,谁是卢拉总统的第一任老师。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做事的人。一个会做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心理学背景知识】心理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的,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下面介绍集中重要因素。46 第一,要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直线、顺利发展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能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视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的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第二,改善挫折情境。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要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挫折情境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氛围。第三,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善。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第四,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在从事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和条件。抱负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时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是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第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到挫折后,如果有几个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感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宽慰,重新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46 第九课赶走坏习惯【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系统的学校教育,个人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弱,主动性仍然欠缺,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引导他们进行辨别。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认同和向往。3.行为目标:让学生能够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难点:学生能够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培养学生对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认同和向往。【课前准备】1.故事《被抛在海里的点金石》。2.教师自制“垃圾桶”。【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故事《被抛在海里的点金石》,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最后捡到点金石了吗?为什么?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3.教师总结:同学们也有很多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我们今天一起来“探测”生活中的习惯,看哪些习惯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障碍,然后改正它。导入本课课题。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激发学生对好习惯的认同和向往。活动一:日常行为探测仪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活动一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提问:这些小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好吗?2.请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3.教师点评归纳。4.引导学生思考:你和身边的同学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5.学生思考、回答。7.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敢于正视自己缺点的小勇士,可是仅仅将这些坏习惯说出来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导入活动二。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分辨好习惯和坏习惯;活动二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的不良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好习惯的认同和向往。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活动二:丢掉坏习惯8.教师出示“垃圾桶”。9.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坏习惯写字纸上,丢进垃圾桶。10.请同学们自愿分享丢进垃圾桶的坏习惯,并说一说这些坏习惯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干扰?11.学生分享。心理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从而坚定改正坏习惯的决心,激发学生对好习惯的认同和向往。分享屋(总结提升)归纳总结好习惯的表现,强化学生对好习惯的向往。1.引导学生总结好习惯的表现。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到良好习惯的美好。心理引导:巩固讨论主题,强化学生对好习惯的向往。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动。1.鼓励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并能坚持下去。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把感性认识落实到理性的行动中,同时体会改正坏习惯的愉悦!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坏习惯。3.学生是否认同坏习惯对自己的成长会产生干扰。【练习题】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有;坏习惯有。46 第十课发现差异【主题说明】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发现事物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探究,从而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与对比,学会发现事物间的差异。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差异,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行为目标: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方式去探究事物间的规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观察的方法。难点:学会观察,主动探究事物间有趣的知识。【课前准备】魔术袋中装上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通过小魔术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积木,了解事物间的差异。1.展示魔术袋,让学生猜一猜这个袋子中有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分别请同学轮流上讲台,先用手摸一摸,并说出积木的形状,然后展示出来,看是否准确。3.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摸出积木的形状的。同样是积木,但是它们的形状却各有不同,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给予了正确的判断,真棒!本环节用时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活动一:大家来找茬儿请同学观察两幅图,找出图中不同之处。首先请同学说一说图中一共有几处不同,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找的活动二:我的观察秘籍(这个环节活动是承接上一活动吗?是说一说怎样发现差异的吗)如果是,则建议两个活动合二为一去做。同时,可以将活动进行延伸,同学们我们在平日里观察事物时,还运用了哪些方法去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呢?请举例说一说。本环节用时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归纳总结发现差异的方法让学生熟读儿歌,并请同学对于归纳出来的方法举出具体的事例,便于将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本环节用时5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观察落叶,发现差异,探究学习。1.请同学收集不同品种的树叶,观察其差异。2.请同学收集同品种的树叶,观察其差异。46 3.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此环节,除观察落叶外,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本环节用时5分钟【活动反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差异时,一定要讲清楚观察的诀窍。【练习题】我选择的落叶是,我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使它们不同的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知识】观察,被称为“智力的门户”,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主动形式。观察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或要求,按照顺序,全面且敏感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尤其是要能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鄂科版)jc.dodoedu.com小学儿童观察水平随年级的增加而逐步发展提高,并且在小学低年级发展最为迅速。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引导其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该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那么,怎样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呢?(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萌发观察力的引线,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是培养观察力的动力。(2)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客观世界中的人和事物,各有其特殊性。观察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有所差别。常用的方法有: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回味相结合,观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结果等。(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这有限的生活领域中,要想通过观察获得深广的生活内容,必须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全面观察与细致观察相结合。(4)促进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观察能化物象为表象,为认识事物积累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才能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触及对象的本质,并加深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并学会解决问题。(5)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写观察笔记,各种日常观察所得经过作者分析思考后,不论量多量少,只要明白、真实都可用不同的格式记入观察笔记。46 第十一课面对陌生人【主题说明】小学生是社会中娇嫩的花朵。由于小学生涉世不深,天真无邪,在生活交往中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被陌生人所左右,甚至受到伤害。通过本次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知中领会、体验、质疑,教育学生怎样分辨好人和坏人,看清善恶,并初步树立起自我防备的意识和手段。不能否认的是,在这阳光灿烂的社会中仍有阴暗的一面,而二年级的小学生很难辨别是非。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人,防范不法侵害,减少危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有初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懂得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3、行为目标:懂得防范坏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小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提高分辨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难点:知道从陌生人的话语中辨析好人坏人的方法。懂得如何防范坏人,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1、教师用书2、教学PPT【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不能相信陌生的坏人。1、教师分享阅读《小红帽》的故事;2、提问:如果你是遇到大灰狼的小红帽,你会怎么做?3、教师总结:陌生人也许是坏人,不能轻易相信。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了解从陌生人的话语中辨析好人坏人的方法,做一个“机灵的小红帽”;并懂得防范陌生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活动一:遇到陌生人1、教师列举各种遇到陌生人的情境;2、提问:在生活中,当你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活动二:机灵的小红帽1、想一想你学到的好办法;2、演一演,做个机灵的小红帽;3、教师总结,对表演的小朋友进行鼓励与表扬。1.活动一重让学生认识到陌生人有好有坏,兵要学会区分辨别。2.活动二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应对坏人的各种方法,在遇到坏人时更好地保护自己。46 心理引导: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从陌生人的话语辨别好人坏人的方法,懂得如何防范坏人。3.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4.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学会面对陌生人利于自身的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并学会机智地面对的陌生人1、老师分享顺口溜一则,并教会学生,让其谨记于心。2、请小朋友在课堂上背诵顺口溜。(鼓励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心理引导:陌生人有好有坏,只有学会分辨陌生人,才能在遇到坏人时不慌张,机智应对。1.对于大胆举手背诵的学生,给予奖励。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进一步了解如何防范陌生人教师布置课后实践: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讲一讲今天学习的内容,听听他们还有哪些建议吧!并在下次上课时向大家分享。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3、学生是否能够从陌生人的话语中辨析好人坏人。【练习题】向父母分享课堂内容,并听听他们的其他建议,作好记录。【教学参考素材】从前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总是带着奶奶送的红帽子,所以大家都叫她“小红帽”。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酒,奶奶生病了,快给奶奶送去。路上要小心哟!”小红帽对妈妈说:“好,我会小心的。我去看奶奶啦!”说完小红帽就高兴地走了。她刚走进森林就碰到了一条狼。狼说:“你好,小红帽!要到哪里去呀?”小红帽说:“我要到奶奶家去。奶奶病了,我给她带了好吃的蛋糕和酒。”“你奶奶住在哪里呀,小红帽?”小红帽说:“奶奶的房子就在三棵大树下。”狼想:“我要把她们两个都吃掉。”于是它对小红帽说:“小红帽,你看周围这些花多么美丽啊!采点给你奶奶吧,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小红帽想:“是啊,这些花这么漂亮,奶奶一定会很高兴地。”于是她开始采花了。这时候,狼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吞进了肚子。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戴上奶奶的帽子,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小红帽到了奶奶家,走到奶奶的床边,狼从被子里一下子扑起来,一口就把小红帽吞进了肚子,狼吃饱了,就躺到床上睡着了。46 一位猎人走过,看奶奶的门是打开的,于是,他走进去看看,看见狼躺在床上,肚子还在动,于是,猎人拿起一把剪刀,把狼的肚子剪开了。小红帽和奶奶都被救了出来,这时候猎人搬来几块大石头,塞进狼的肚子。狼醒来之后想逃走,可是那些石头太重了,它刚站起来就跌到在地,摔死了。他们高兴极了,奶奶吃了小红帽带来的蛋糕和酒,感觉好多了。【心理学背景知识】孩子总是善良天真,难以独自面对陌生坏人的侵害。要使孩子免受非法侵害,应经常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和教育,让他们学会面临危险时如何脱逃和掌握防卫的技能。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和学校参考。首先,平时多教育孩子记住自我情况、了解必备事项。譬如,牢记父母的名字,电话号码,或把电话号码让孩子随身携带,记住一些紧急电话号码,如火警、交通事故急救电话等等。其次,应时刻对陌生人保持警觉。教育孩子尽量和熟悉的同伴在一起,切忌单独行动,但也要有意识地把尊重他人和自我保护相区分。家长和老师可以以游戏、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违法犯罪惯用伎俩。第三,在单独在家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可以婉言拒绝,也可以打电话通知父母或者等父母回家再接待。此外,当陌生人给与优待时,譬如钱、礼物、食物等等,不要接受,立即走开,除非父母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接受。第四,接到陌生人电话时,对于奇怪的试探性电话,要提高警惕,可假意让大人接听或者借口打错电话挂断,不要透露独自在家,并及时向父母报告情况。第五,熟悉家庭周边的环境,在必要的时候方便求助。最后,家长最好不要让孩子带贵重首饰或其他物品,以免遭到抢劫,路遇匪徒,不应与其搏斗,应先脱离险境再及时报警。46 第12课说到做到【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撒谎还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有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欺骗,是不对的,许多家长也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帮助掩盖,并没有加以纠正,逐渐便形成了习惯性撒谎的不良行为。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3.行为目标:体验说到做到的感受,懂得诺言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难点: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课前准备】1、教学PPT。【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讲述《范式守信》的故事,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讲述自己听到这个故事的感受。3.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做事说话应该学会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活动一:借出的橡皮擦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活动一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教室里,小红找明明借橡皮擦用,本来是答应了明明下午还给他的,可发现这块橡皮擦很漂亮,自己很喜欢,这时……2.请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办呢?。3.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坐在小学的教室里了,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当我们向同伴做出承诺时,我们就应该去遵守,不能够去撒谎欺骗同伴的友谊。活动二:你怎么做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观察、描述,说说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情境的处理。6.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7.请学生将所交流的情节写下来。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不诚实守信对同伴间的友谊会造成不良影响。活动二重在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常见事件,做到不撒谎不骗人。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分享屋(总结提升)体验说到做到的感受,懂得诺言的价值。1.引导学生总结当不守信、撒谎时,会怎么样?诚实、守信时,又会怎样?自己喜欢哪种方式?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验说到做到的感受,懂得诺言的价值。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对诚实守信的认识。1.组织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将承诺记录下来,并提醒自己。2.鼓励学生时刻做到不撒谎不骗人。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通过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觉,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可贵;2、使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做出的决策都不应违背诚信原则,并学会提醒自己遵守。【练习题】我已经信守的诺言有_______,我违背的诺言有__________。【教学参考素材】范式守信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元伯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学习,后来都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一见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两年前分手时,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就那么确定他会来拜访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心理学背景知识】“诚信”即诚实守信,其本质是“知行统一”,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友善、讲究信用。心理学上认为诚信是个体自觉地表现出与认识一致的行为表现。在个体成长初期,基于所受教育及经历中早期经验的积累,形成对诚信要求的认识,即初始诚信认识,个体在初始诚信认识指导下,产生诚信行为,并对诚信行为的结果有特定预期,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反馈反作用于诚信认识。即以早期教育和生活经历为基础而形成,由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反馈加以调整。故受认知和实践双重影响。陶渊明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呢?1、在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中的强化应更多指向诚信行为,而不是获利情况,教育中也应强调这种引导,这会影响到将来个体的归因倾向;2、注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示范;可以合理的利用范式进行诚信教育,利用范式的形象,唤起学生对范式的钦佩和追求,进行观察学习。3、学校教育中多联系实际,不可以流于表面的空洞说教;4、除了认知教育外,还要加强行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意境性复制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范例生活的情景中,从做中学会诚信。5、引导学生向有利于诚信的角度归因,即诚信可以带来长远的成功,失去诚信损失重大。46 第十三课分享带来快乐【主题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社会的家庭成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普遍,很多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溺爱使儿童形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缺乏分享意识。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在活动中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3.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和同伴、家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想法和智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和同伴、家人主动分享自己的物品、想法和智慧。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课前准备】1、教学PPT,《小熊布迪》故事的文本或音频或视频。2、几张同样大小的画有一个大圆圈的白纸板或彩色卡纸。3、一个小鼓和一朵小花。4、学生准备彩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出示《小熊布迪》的卡通图片并讲述故事节选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音频)。2.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熊布迪和小猪莫扎特,同学们更喜欢谁?为什么?3.学生自由举手回答。4.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喜欢能大方地和小熊布迪分享玩具的小猪莫扎特,后来小熊懂得了“和好朋友分享”,也受到大家的喜欢,他们在一起开心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分享的快乐!导入本课课题。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和朋友、家长之间除了分享物品之外,还可以分享想法、智慧等,让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物品和事件时,体验分享的快乐。活动一:神奇的圆1.教师宣布活动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请学生简单地添上几笔,看看这个圆能否变成一个新的物品。2.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彩笔在课前分发的白纸上独立尝试。3.教师巡视。4.学生完成后在作品上署名并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5.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6.教师总结:这个圆因为同学们的创意分享才变得如此神奇!其实,在生活中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想法、智慧等;活动二重在通过分享经历的事件,体验分享的快乐。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同学们之间不但可以分享玩具、食物、学习用品,还可以分享创意、想法和智慧!而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好玩的经历、心爱的玩具、喜欢的图书愿意和大家分享,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吧!导入活动二。活动二:新感受7.教师宣布游戏规则:鼓声响起,花开始在同学们中间传递,鼓声停,拿到花的同学分享一小段自己的故事或喜欢的歌曲、节目,并说明分享的原因。8.游戏进行时间由教师酌情处理。9.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一个人享受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有区别吗?10.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11.教师小结。心理引导:在游戏和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分享屋(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分享的意义。1.教师总结前两个环节的内容,梳理出分享的意义。2.教师出示PPT内容。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分享的意义。心理引导:归纳总结,体会分享的意义。1.总结归纳围绕前两个环节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调分享意识的培养。1.布置学生完成《拓展园》部分内容,并准备一张空白白纸,粘贴在这一页。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分享,培养分享的意识。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智慧。3.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分享。【练习题】我曾经和(人物)分享过。【教学参考素材】一、《小熊布迪》故事节选有一只小熊,名字叫布迪,与小猪莫特是好朋友。有一天,莫特来与布迪一起玩,莫特建议说:“我们来玩小木船吧。”于是莫特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盆,布迪拿来小船,在水上来来回回地开了起来。“突突突,突突突”,布迪开心地玩了起来。“让我玩会儿吧!”莫特在旁边有点等不及了。“不行,我现在要让小船再转个圈儿!”布迪喊道,“小船是我的,只有我一个人能玩它!” 莫特只好再去寻找其他玩具,“这是什么?哦,是一辆货车!”它把货车从玩具柜上拿了下来。布迪一见,赶快把货车抢了过来。“这是我的水泥搅拌车!是奶奶刚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给我玩玩吧”莫特说。“现在不行!”布迪边说边抱着车子跑出了房间。布迪抱着车子和一个糖罐子跑了回来。一个人在那玩小货车,把糖当作水泥来搅拌,莫特着急了,对布迪说:“我就玩一小会儿,真的。”“不行,这是我的新玩具,只能我玩。”布迪兴高采烈地玩着,莫特却呆呆地望着窗外,一句话也不说。    第二天一早,小猪莫特又来了。布迪一见到它,赶紧把水泥车抓了过来,抱得紧紧的。“我现在不想玩车了,我有更好玩的东西,就在我的包里面,是小松鼠借给我的。”莫特说着从包里拿出了一架带弹弓的玩具飞机!莫特拉开弹弓一射,“嗖”的一声,飞机就飞了出去。布迪小声问:“我可以试试吗?”“好啊,我可不像你那么小气”,莫特大方地说。布迪也很高兴,就说:“你可以玩我的水泥车。”两个小伙伴交换了玩具,玩了一会之后,又换了回来。玩了一会儿,两个小伙伴都饿了。布迪在柜子里翻出了一大块儿巧克力,高兴地拿给了莫特,说:“这也是奶奶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咱们一人一半”。莫特笑着接过巧克力说:“谢谢”。莫特和布迪还在一起做警察和船长的游戏,可开心了。46 二、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的内涵很丰富,既是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也是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规则,同时,分享也包含着快乐体验。现在的家庭中,“6+1”“4+1”的家庭模式大量存在,许多家长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家长言传身教。家长可以将学会分享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水果或点心时,问问孩子“你要来一点吗?”(2)家长和孩子做个约定,角色互换。当孩子不愿分享时,家长可以考虑和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当孩子要求家长分享时,家长也可适时拒绝,让孩子体验到“只有和同伴学会分享,才能开心快乐地在一起玩。”(3)培养孩子学会分享需要把握好分寸和节奏,不要强迫孩子与同伴分享。与大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但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并反复强化分享的快乐,同时,告诉孩子,不要炫耀自己心爱的物品。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外在强化,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分享意识。【心理学背景知识】一、分享的含义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保证着人们与别人的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和享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带给人们的各种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分享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各种社会、各种宗教、各种文化中,分享行为都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二、分享行为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研究者考察了4岁-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291名被试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公平分享”倾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研究资料显示,年幼儿童确实能表现出分享、助人或利他行为。例如,在家庭中开展的研究表明,甚至两岁以下的儿童都能对他人表现出分享行为(如分享玩具),帮助妈妈做家务,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现的情感焦虑做出反应。两、三岁儿童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反应,比如与同伴分享一块好吃的甜饼。如果成人经常要求儿童想想别人的需要,那么儿童就更可能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行为。但就总体而言,为他人而做出的自发的自我牺牲行为在婴儿和年幼的学前儿童中相对较少。多数研究发现,年龄和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三、分享行为培养策略1、情境讨论。情境讨论是儿童获得是非观念,习得行为的重要方法。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从而获得正确的分享观念。2、角色扮演。让儿童亲身扮演一些角色,可以使他们身临其境的体验角色的处境和内心世界,可使他们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有利于他人的选择。3、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主要是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塑造儿童行为的方法。这种社会训练有联想式学习、操作式学习和替代强化式学习三种社会训练方式。联想式学习是儿童通过联想来学习;操作式学习是直接模仿的学习通过强化来实现;替代强化学习,也称观察学习则是指儿童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认知特定的行为和由行为产生的后果。对于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利他、合作、帮助等,班杜拉发现,运用观察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儿童在观察的过程中,是一种积极认知的观察,既有情绪的感染作用,又有抽象的思维活动,这既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又避免了尝试错误带来的惩罚,因而是行之有效的。4、移情训练。短期的移情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儿童获得分享观念的认知和分享行为的习得。5、教育引导。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在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教师为了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树立三方面的榜样:一是教师自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儿童创造分享的机会;二是同伴中树立好榜样,把乐于分享学习资源或是其他物质的同学立为榜样;三是通过寓言、神话、故事等人物形象来提高儿童的分享意识。46 二年级第十四课学习需要好习惯【主题说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养成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等一些好习惯,这样才能让我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而有所获。因此,本课将会告诉学生一些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平日里落实这些好习惯,让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伴随着他们每一天的学习。【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感受学习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学习中的一些好习惯。2、情感目标:通过运用学习中的好习惯,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轻松。3、行为目标:将学习好习惯运用到每天的学习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学习中要养成的好习惯。难点:学会运用学习中的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课前准备】教学PPT收集一些学习好习惯的儿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认识到学习需要好习惯。1.观察图片中的学生,说一说谁的习惯好,谁的习惯不好。2.这时老师提问,图中的哪些学生能回答,哪些学生不能回答呢?为什么?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正在进行的课堂,说一说同学的表现。得出结论:学习需要好习惯。本环节用时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学会区分学习中的好习惯与坏习惯。活动一:画红旗判断图中哪些是好习惯,在好习惯下画上红旗。本环节用时5分钟了解自己已有的学习好习惯;感受好习惯的运用为学习让学习更加快乐和轻松。活动二:(因看不清电子书中的字,不清楚活动标题)1.请同学们说一说,学习好习惯有哪些?2.在自己养成的学习好习惯下画上笑脸。3.说说好习惯是如何让自己学的更加轻松快乐的?书中仅列举了一部分学习好习惯,同学们在交流时,可将书中没说到的学习好习惯直接写在书中好习惯的后面,加以补充。本环节用时15分钟46 分享屋(总结提升)总结学习好习惯。1.此环节总结了听课的小秘诀,引导学生熟记。2.学生可以在老师帮助下编写其它学习好习惯的儿歌,记录下来熟记。如课前准备好习惯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摆放好,等着老师来上课。本环节用时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发现问题,改进提高。1.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寻找方法改正。2.制订改正计划,并按要求实施,每天记录下改正方法及效果。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用小纸条的形式写出身边同学的不良学习习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然后将纸条交给同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直接的批评带来的伤害。本环节用时5分钟【活动反馈】1.学生是否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2.学生是否了解自己的学习好习惯,感受到好习惯会让自己学习的更加轻松快乐?3.学生是否认识到了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加以改正,在学习中坚持好的学习习惯?【练习题】1.我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有,2.我改进的方法是。【教学参考素材】小学生学习好习惯的16条标准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能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  2.学习卫生的习惯  (1)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  (2)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3.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专题安排等。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  4.预习的习惯46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会听课是搞好学习、提高素质的关键。听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  6.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上课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8.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要宏亮,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先把问题想好。“想”是“说”的先导,只有“想”的周密,“说”得才有条理,才透彻。  9.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研讨,使自己在叙述、解释、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调整看法,实现对知识的科学建构。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不迁就、不谅解,不拖延时间。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13.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对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要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为有意。要养成观察兴趣,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设计观察程序,并且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14.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件学具都要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锻炼了手和脑,又能帮助理解,使知识记忆深刻。  15.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要做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实践中验证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16.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46 学习用品是学习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对学习用品要珍惜、保护,小心使用,不乱扔、不故意损坏。要敢于向任意损坏学习用品的行为作斗争。来源:奥数网http://www.aoshu.com/e/20090429/4b8bc9f97175a.shtml【心理学背景知识】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由于学习习惯的自动化活动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习惯有如下特点:1.生成性。学习习惯并不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之下逐渐形成的。后天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练习。但是养成作为行为方式的学习习惯的练习与学习本身的练习是不一样的。作为学习中的练习,为了达到灵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所进行的练习,要求多种方式的变换,以增强学习内容的迁移性。可是,学习习惯形成的练习则更多地依靠简单的重复,这种简单重复经常是在固定的情境和固定时间,而不需要多种形式的变换练习。有些习惯甚至只要经过一次就巩固下来了。2.固定化。正是因为学习习惯是在某种情境中简单地重复某种行为方式,所以学习习惯具有固定化的特征。一旦在同样或者相似的情境中,这种固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被改变或者被中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3.自动化。从心理机制上说,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行为的自动化和定型的条件反射系统。所以自动化是学习习惯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学习习惯的自动化其实就是一种特殊学习行为方式的熟练,但是又与熟练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体现在主体的参与意识上。熟练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形成的,比如小学生四则运算的技能与技巧。而学习习惯并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练习的结果。许多习惯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的结果,而有些习惯并没有经过任何练习,只要经过一次就巩固下来了。比如上学迟到,不按时起床,作业不工整等。4.情感依赖。学习习惯形成后不去进行这种动作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也就是说学习习惯一经形成,通常会促使学生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境中做出特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倘若不如此,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许这和学习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有关。就生理机制来说,学习都是大脑皮层暂时联系系统的形成,即动力定型的形成。学习习惯对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珀金斯认为培养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的学习技能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说,学习习惯养成是带有根本性的学习策略。2.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益的具体操作方式。学习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学习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3.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第十五课让我来帮你46 【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活已逐渐适应,同学相互熟识,交往增多。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困难。因此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相互帮助的意识,体会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受到别人帮助是幸福的,而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懂得受到别人帮助是幸福的,而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2.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3.行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与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课前准备】教学PPT。【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故事《小鸭子得救了》。想一想:小鸭子为什么得救了?2、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小男孩摔跤了,如果你经过小男孩身旁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身边类似的故事。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讲述自己身边类似的故事。3.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们。导入本课课题。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初步感知帮助人的快乐。活动一:我来说你来猜1、想一想,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帮助过别人的故事。2、小组分享,请向支持你的同学点赞哦。3、学生讨论,师总结:什么是帮助?(在别人有困难时,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援。)活动二:让我来帮你4.情景表演:让我来帮你(把你的故事和同学一起演一演。)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帮助别人后的心情。6.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7.教师将学生说出的新感受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心理1.要引导学生要谈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心情,初步感知助人的快乐。分享屋(总结提升)使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1.引导学生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2.引导学生朗读儿歌,使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心理引导:强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感受。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体会到内心的愉悦是帮助别人的最好回报。1.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2.花儿朵朵:鼓励学生坚持帮助他人,每帮一次,就为自己画上一朵小红花。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人的快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3.学生是否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练习题】今天我帮助了他人。A.借文具给同学B.安慰伤心的同学C.扶了摔跤的同学D.帮老师拿本子E其他【教学参考素材】一、帮助他人的格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罗夫·瓦尔多·爱默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二、故事《小鸭子得救了》一只鸭妈妈带着几只鸭宝宝走在森林里,小鸭们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整齐地排成一队,紧随其后。小鸭子们非常兴奋,有两只东张西望,一不小心掉到大树坑里。鸭妈妈围着树坑急得直打转,“嘎嘎嘎”大叫起来。剩下三只小鸭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农夫经过森林,鸭妈妈大叫着走向农夫,用它那扁扁的嘴巴咬住农夫的裤管,把农夫拖到坑旁,拼命地朝下点头。农夫低头一看,原来两只小鸭正挣扎着。他恍然大悟,连忙用箩筐把两只小鸭捞起来,笑着交给鸭妈妈。鸭妈妈向农夫深情地鞠了一躬。农夫笑眯眯地走了。【心理学背景知识】46 利他行为是指在行为者自愿的情况下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利于他人的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独生子女的环境里,利他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为了解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本研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其动机进行初步分析。1.助人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帮助他人的总体水平良好,但更倾向于选择帮助家人完成家务或者帮助朋友寻找丢失的东西,而对于帮助陌生老奶奶过马路或帮助同学大扫除等方面,帮助水平较弱。2.合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总体水平良好,但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同学合作完成比赛学习和完成任务,而对于参与晚会,合作水平较弱。3.捐赠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捐赠行为的总体水平相对于其他三项利他行为的总体水平而言较弱,但小学生更倾向于捐赠旧书本和笔,而对于钱和旧衣服,捐赠水平更弱。4.分享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与他人分享的总体水平良好,但小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人分享食物,比如朋友和家长等,而对于陌生人,分享水平较弱。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出于移情的作用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当小学生能够站在利他对象的角度上,体会利他对象的需要与痛苦时,出于帮助利他对象减少痛苦的目的,小学生会实施利他行为比如,在调查问卷中,小学生与陌生小妹妹分享糖果这个行为,当小学生看到陌生小妹妹哭泣时,也会诱发他们内心的触动,从而促使小学生实施利他行为。2.获得具体的奖励或表扬具体奖励是指物质奖励,即通过奖励小学生一些文具盒钢笔等物品来刺激小学生的利他行为;表扬是指区别于物质奖励的精神奖励,即通过赞扬实施利他行为的小学生来鼓励小学生的利他行为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实施利他行为之后,多数家长和教师愿意采用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他们认为,有的物质奖励学生是很喜欢的,物质奖励对小学生有即时效果,是小学生实施利他行为的外在动力与物质奖励相比而言,精神奖励具有更好的后续效应比如,有很多的小学生愿意为了获得班主任颁发的荣誉红花而实施利他行为。3.出于对恩惠的回报互惠规范理论认为,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他期待得到回报性的帮助付出者希望日后成为获得者,没有互惠行为也就没有利他行为的存在从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感恩,包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付出与感恩出于感恩父母和同学付出的目的,多数小学生会选择实施利他行为。4.避免批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人处于内疚悲伤或其他消极心境时,利他行为有助于抵消不良感受所以现实中的人帮助别人常是为了避免自我责难和批评比如,在学校里,由于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不热衷于参加学校或是班级的集体活动,只想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学生与其想法相悖的现实情况是,集体活动对于班级荣誉而言十分必要,为了避免来自教师批评或避免来自同学的误解,小学生选择与班级同学合作,实施利他行为比如,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参加集体晚会的人数相对其他年级而言,就相对偏低,只有84.8%的学生选择会参加集体晚会,与最高水平98%相差了近十五个百分点,便可能是因为这种原因。46 第十六课当我生气时【主题说明】小学儿童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学习生活、同伴交往和亲子交往等过程中,当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容易生气发脾气,影响问题的解决。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气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学会自我调整,合理宣泄情绪,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2.情感目标:能自我调整,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3.行为目标:教给学生一些合理宣泄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难点:教给学生一些合理宣泄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学PPT。【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动物们正在开心的玩积木,忽然小花猫生起气来,这时,其它的小动物都是什么心情呢?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说一说小花猫为什么会生气,动物们的表情和心情又是怎样的。3.教师总结:当好朋友一起游戏时,如果发生了意见不统一时,就会产生争执,继而生气,你曾经生过气吗?引出活动营的环节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教给学生一些合理宣泄的方法。活动一:生气的我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生气的情景:和谁在一起?因为什么而生气?当时自己的表情怎样?心情又如何呢?2.请学生举手说一说,并把生气时的自己画下来。3.教师引导:我们都遇到过因为别人而另自己生气的事情,可生气却会带给我们一些不好的后果。活动二:消消气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观察、描述自己因为生气,而产生了哪些不好的后果呢?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生气时造成的影响。6.教师引导: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7.学生讨论出解决生气的小妙招。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回忆生气时的情景,明白生气不好;活动二重在激励学生找到生气时让自己消气的有效方法。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46 分享屋(总结提升)能自我调整,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1.引导学生总结:以后再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怎样去处理。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气的好方法。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正确运用消气方法。1.组织学生思考教材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消气方法用到生活中。2.鼓励学生正确宣泄自己的怒气,保持心情舒畅。1.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练习题】小红和明明因为谁也不愿做清洁而发生了争吵,正巧你经过看见了这件事,你会怎么处理?【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学会了消气的方法3.学生是否能将消气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教学参考素材】宝宝爱生气,给父母巧支招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爱生气,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或哭闹,令人心烦。其实,孩子生气是一种渴望心理需求的表现。孩子由于年龄特性所致,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决定,往往会遭受挫折,所以会以生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性格特性上来说,生气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会使孩子变得不快乐,尤其在孩子早期的情绪冲动上,由于不会用其它方式来表达,只能选择哭泣、吵闹、发脾气等方式,使自己和家人都深受其害。  导致孩子爱生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孩子自身的情感需求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生气的真实愿望是要大人注意他的存在,关注他的需求、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天性敏感、缺乏安全感、依恋性强,那么这种“爱生气”的表现又会更加强烈一些。  2、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  孩子在2岁左右会处在第一个心理反抗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生气、发脾气,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是正常的,只是每个孩子表现的程度不同。  3、孩子向别人示威  有些时候,生气只是作为孩子向他人示威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受到攻击或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时,通常会用生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果父母的性格暴躁、易怒,这些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中也会像父母一样,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5、孩子缺少关爱  情感上处于缺乏状态的孩子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他们不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技巧,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会故意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包括生气、发脾气等。爱生气的孩子往往表面坚强,而内心敏感脆弱,易受伤。  孩子生气的原因各有不同,生气的表现却是大同小异的,但不管何种表现,父母都要用耐心和细心去理解、安抚他们,帮助他们舒缓不良情绪。  1、给孩子一个拥抱: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当孩子生气时,给他一个拥抱,让他在父母的怀抱里感受关怀和温暖,让孩子找回安全感。  2、采用移情式教育:移情教育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这样能够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更友好、宽容。  3、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需要舒缓压力和不满,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孩子生气时,可以给他一个枕头或是塑料锤子,让孩子进行宣泄。46   4、做最好的倾听者:孩子生气时,要让他们把心中的愤闷说出来,父母要做最好的倾听者,并适时地给予安慰和理解,帮助孩子放松心理。  5、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榜样,家庭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场所。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常常用玩笑来化解矛盾与冲突,孩子会认识到生气、不开心原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6、针对孩子的气质进行针对性教育:孩子的天生气质类型有很多种,有的孩子是敏感、易怒型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的话,父母要做好长期的准备,耐心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快乐、开朗的性格。生气和高兴、悲伤都一样,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但是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会对孩子的性格方面形成不利,所以爸爸妈妈要善于引导,让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疏导情感。【心理学背景知识】儿童情绪管理的策略第一、以认知策略增进儿童情绪的认知能力儿童是通过情绪与认知两套神经系统在学习控制情绪,因此长久处在被情绪控制的状态里,会形成神经上的记忆而影响其认知学习。教师在协助儿童的情绪管理上,不仅要消除儿童的消极情绪,更要注重对儿童的积极情绪进行研究和培养。教师在儿童的情绪管理方面,要让儿童能够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以及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Feshbach(1978)认为儿童情绪的认知成份——辨别他人的情绪、取代他人的观点和角色的能力,它是儿童发展正向社会能力的重要成份。在道德发展理论上,同理心有助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儿童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痛苦,这有助于攻击行为的抑止,因此,同理心是儿童正向成长的重要基石。自一岁开始,孩子已能由他人情绪的反应中,领悟到怎样的行为能安抚他人、激怒他人、将快乐分享给他人,也能同理的回应他人的不舒服。当孩子渐长,其所表现的安抚行为越来越符合对方的需要,由儿童与他人的互动的观察中,常常可以发现他们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帮助、分享、肢体上的安慰、口语的同情、保护、担心等行为。第二、以行为策略增进儿童情绪表现的适当性行为策略是指从观察具体行为开始,运用行为主义理论的增强及减弱作用,以改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以行为策略来增进务虚表现的适当性,可以是自发的,由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接受别人的训练。需要改进的儿童情绪行为必须是具体、可以观察的,整个改进的过程需采用渐进式,而且应在儿童的能力及意愿范围内。如果情绪是为了帮助人的生存,是每个人从出生就会有的经验,那么怎样表达?人从一出生就拥有的生理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然发生变化,同时基于这套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互动,经过个体的认知系统,形成个体的“心理系统”,再影响人的生理及其与外界的互动,因此,在谈及情绪表达时,学者多认为情绪的表达是透过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与姿势、声调、语言来进行。儿童的情绪表达包括正向情绪反应、负向情绪反应和多重情绪反应。第三、以情感策略增进儿童情绪的感受能力情感策略是指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儿童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情感世界,认识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才能被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当儿童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所强调的情绪表现方式时,若是一味地否定,将使儿童丧失学习情绪无对错的机会。因此,当此情形出现时,应先给予儿童情感上的接纳,之后再进行处理。学会欣赏儿童情绪表达的多面性,儿童时而冲动、时而出现负面的情绪或正面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儿童的情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只有真正地以完全尊重的态度理解这些情感的时候,生活才被真正重视。情感可能造成混乱,它可以使人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可以使人愤怒,也可以使人高兴,使人伤心,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也能使得到的安全感再次失去。同理心的情感成份是指儿童能分享他人的情绪感受。此反应的来源可能直接根据他人外显的情绪、行为表现,也可能间接的由对方的处境,立场来推知。当儿童对受伤的小动物、路边的小花小草或陌生人表达关心与同情时,试着放下成人的价值或理性批判,体会孩子的感受,欣赏他们纯真的同理心。孩子的情感来自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般的、充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情感是我们交流文化的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和孩子一起去寻找情感答案,就意味着精心呵护我们的这种交流文化。4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08 14:50:02 页数:46
价格:¥8 大小:288.45 K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