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余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摘编自《习近平谈文化自信》)材料二: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材料三: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线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C.《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D.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讲好《红楼梦》的故事,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B.《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C.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力。D.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B.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C.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象征着民族的精神,厚植着文化自信的底蕴,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可以帮助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阅读它可以加深对社会、人生等的认识,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④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读懂中国。5.①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②我们应该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③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④我们要充分发挥《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错误。依据原文“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可知,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而非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B.“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错误。依据“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可知,作者强调的是让《红楼梦》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而不能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C.“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已然和未然错误。依据“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强调的是还没有发生,是未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错误,依据“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可知,《红楼梦》在海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而不是一定就会得到,过于绝对化。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错误。原文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伟大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可概括为: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依据材料三第四段“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一段“《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可概括为: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依据材料三第二段“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可概括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依据材料三第三段“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可概括,为: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依据材料三第四段“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可概括为:我们要充分发挥《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俄]契诃夫“普里希别耶夫中士!你被指控于今年九月三日出言冒犯并动手殴打了本县警察日金、村长阿利亚波夫、乡村警察叶菲莫夫,见证人伊凡诺夫和加夫里洛夫,以及另外六个农民。你承认自己有罪吗?”普里希别耶夫,一个满脸皱纹和肉刺的退伍中士,手贴裤缝立正,操起沙哑而低沉的嗓子,回答时咬清每一个字,像发布命令似的:“调解法官先生!有罪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那一天,我同老婆安菲莎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走着,一看——河岸上聚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人。我请问:老百姓有什么权利在这地方集会?什么目的?我喊了一声:散开!开始推开众人,要他们回家去,还下令乡村警察揪住他们的脖领,把他们轰走……”“对不起,要知道你既不是本县警察,也不是村长,难道你管得着赶散人群这种事吗?”“他管不着,管不着!”审讯室里各个角落里的人齐声喊道,“他搅得人不得安生,大人!我们忍了他十五年了!自从他退伍回乡,从那时起,弄得人简直想从村里逃走。他把大家害苦了!”“正是这样,大人!”村长作证说,“全村人都在抱怨。真没法跟他在一起生活!处处都有他,还大喊大叫,吵吵闹闹,总得由他来维持秩序。他揪小伙子的耳朵,跟踪监视婆娘们,生怕她们出事,倒像是她们的老公公……前几天,他挨家挨户下令不许唱歌,不许点灯。他说,没见法律规定可以唱歌的。”“请等一下,”调解法官打断他的话,“现在,让普里希别耶夫继续陈述。”“遵命,”中士操着哑嗓子说,“长官,刚才说到,赶散人群不关我的事……好,先生……可要是民众闹事呢?难道能允许乡民胡作非为吗?我绝不许可,我不是庄稼汉,我是中士军官,退役的军输给养员,在华沙当过差,还在司令部呢,所有的规章秩序我都知道,先生,可是庄稼汉都是粗人,啥也不懂,就应该听我的,因为——那也是为他们好。就拿眼前这件事来说吧……兴许这个淹死的人是投水自尽,说不定是一桩刑事凶杀案……可是本县警察日金满不在乎,只顾抽他的烟。这个本县警察,光是听着笑。那些庄稼汉也一样。我说,你们都呲牙咧嘴做什么,可是县警察开口了,‘这类案子调解法官管不着’我一听这话就冒火了。县警察,你是这么说的吧?”中士转身问县警察。“说过。”,“大家都听见了,你当着众人的面就是这么说的:‘这类案子调解法官管不着。’大家都听见了,你就是这么说的……我火冒三丈,长官,我甚至吓着了。我跑到他跟前。我责问:‘你怎么能这样说调解法官先生?你是本县警察,怎么反对官府?啊?’可是村长说话了:‘调解法官超出权限的事一样也做不来,他只能管管小事。’他就是这么说的,大家都听见了……我就说:你怎么敢蔑视官府?嘿,你可别跟我开玩笑,否则,老弟,事情就不妙!”想当初我在华沙当过差,那个时候,只要我一听到这类不成体统的话,我就朝大街上张望,看有没有宪兵。‘老总,’我喊,‘你上这儿来!’于是把事情原原本本都报告他,现如今在乡下你跟谁说去?我气愤极了。一想到如今的老百姓放肆得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服从命今,我心里就有气,我抡起拳头……当然我没有使劲,真的,就这么轻轻地打了一下,好叫他下次不敢再说您长官的坏话……本县警察这时出来为村长保驾。我因此连县警察也……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你要是见着蠢人不打他,那就昧了良心了。何况遇到人命案子……民众闹事……”“可是你要知道,这不关你的事!”“什么,先生?这怎么不关我的事?奇怪,先生……有人胡作非为,还不关我的事!刚才他们向您诉苦,说我禁止唱歌……这唱歌又有什么好处?他们放着正经事不干,就知道唱歌……如今还时兴晚上点着灯闲坐着。该睡觉了,他们却闲聊,还嘻嘻哈哈,这事我都记下来了,先生!”“你记下什么了?”“哪些人点灯闲坐着。”说罢,普里希别耶夫从衣袋里摸出一张油污的小纸片,戴上眼镜,念道:点灯闲坐的农民计有……“够了!”法官说完开始询问证人。普里希别耶夫把眼镜推到额头上,不胜惊讶地望着调解法官,他那双瞪大的眼睛发亮,鼻子变得通红。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审讯室里各个角落一片不满的埋怨声和压抑着的笑声,他更是弄不明白最后竟是这样的判决:拘禁一个月。“什么罪?”他大惑不解地摊开双手问,“我犯了哪条王法?”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世界变了,他在这个世界没法子活下去了,种种阴暗、沮丧的念头困扰着他。但是,当他走出审讯室,看到一群乡民聚在一起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不由得手贴裤缝立正,操起沙哑的嗓子,生气地喊道:“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县警察、当地村长甚至法官都对普里希别耶夫表现出不满,可见沙皇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和争权夺利的激烈。B.普里希别耶夫的话语中强调“规章秩序”“命令”“官府”,等这些词,说明他作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对当地人的辖制。C.普里希别耶夫最终被判决“拘禁一个月”,这暗示当时沙皇俄国也兴起了变革之风,要求民主自由,改良专制秩序。D.普里希别耶夫虽然不明白自己被判拘禁是犯了什么罪,但他也认识到现在这个社会变了,他在这个世界没法生存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民说普里希别耶夫“搅得人人不得安生”却不得不“忍”他十五年之久,这是侧面表现普里希别耶夫是沙皇专制卫道士的形象。B.小说语言幽默讽刺,“满脸皱纹和肉刺”“手贴裤缝立正”“摸出一张油污的小纸片,戴上眼镜”等塑造出普里希别耶夫漫画式形象。C.小说叙述角度新颖,将普里希别耶夫如何同当时不作为的官员和违反政府规章制度的村民的矛盾故事集中在一场官司的判决上。D.普里希别耶夫在审理中说的辩词多次停顿或转换内容,且用很多推测性的词语,展示了他竭力辩护的窘境,也表现出他的丑态。8.小说结尾“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小说中的普里希别耶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对孪生兄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相似点。【答案】6.A7.C8.①构思巧妙,相似情节也照应开头。②突出了普里希别耶夫蛮横无理、固执僵化的形象。③暗示沙皇专制思想对普里希别耶夫影响之大,并通过他来控制人民。9.①两人都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②两人都固执蛮横,打小报告,好控制别人;③两人都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代表,外强中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A.“可见沙皇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和争权夺利的激烈”错误。原文为“他搅得人不得安生,大人!我们忍了他十五年了!自从他退伍回乡,从那时起,弄得人简直想从村里逃走。他把大家害苦了”,体现的只是人们对普里希别耶夫作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对当地人的辖制的不满,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当时不作为的官员和违反政府规章制度的村民”错误,官员并不是“不作为”,村民并没有“违反政府规章制度”,结合“奇怪,先生……有人胡作非为,还不关我的事!刚才他们向您诉苦,说我禁止唱歌……这唱歌又有什么好处?他们放着正经事不干,就知道唱歌……如今还时兴晚上点着灯闲坐着。该睡觉了,他们却闲聊,还嘻嘻哈哈”等来看这只是普里希别耶夫的偏执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理解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题干问小说结尾句的作用,需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构上,小说开头说“我喊了一声:散开!开始推开众人,要他们回家去,还下令乡村警察揪住他们的脖领,把他们轰走……”,结尾是“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两个相似的情节使得文本构思巧妙,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人物上,开头写“河岸上聚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人。我请问:老百姓有什么权利在这地方集会?什么目的”,于是普里希别耶夫就要求人们散开;结尾他“看到一群乡民聚在一起谈论什么的时候”,又说“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从中可以看出普里希别耶夫蛮横无理、固执僵化。主旨上,小说前文写普里希别耶夫没有退休的时候就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如今退休了,他依然不能看到百姓聚集,不能听到任何影响专制秩序的话,这就暗示沙皇专制思想对普里希别耶夫影响之大,并通过他来控制人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由“‘他管不着,管不着!’审讯室里各个角落里的人齐声喊道”可知,当时的俄国百姓已经有了自由的意识,认为退伍军人管不着他们聚集的事,但是普里希别耶夫却不允许他们聚集,不允许百姓有自由,可见他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由“处处都有他,还大喊大叫,吵吵闹闹,总得由他来维持秩序。他揪小伙子的耳朵,跟踪监视婆娘们,生怕她们出事,倒像是她们的老公公……”“想当初我在华沙当过差,那个时候,只要我一听到这类不成体统的话,我就朝大街上张望,看有没有宪兵。‘老总,’我喊,‘你上这儿来!’于是把事情原原本本都报告他”可知,普里希别耶夫监视别人,打小报告,控制人。在别里科夫的监视下,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由此可见,两人都固执蛮横,打小报告,好控制别人。,小说的结尾写“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世界变了,他在这个世界没法子活下去了。种种阴暗、沮丧的念头困扰着他”,可见他明明知道世界变了,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他依然大喊“平民百姓,散开!不准聚会!都给我回家去”,可见他外强中干;别里科夫最后在瓦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并从此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的,一个“笑”就让他丢了性命,可见他的外强中干。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捕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廉吏传·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犯南”中“军”的用法一样。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船员都惊惧害怕,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B.吕端深受器重,宋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宋真宗则因为吕端拥立有功还加封他右仆射之职。C.吕端得到礼遇,因其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在婚嫁之时,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2)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14.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答案】10.B11.C12.B13.(1)宋真宗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回话,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2)第二年,(吕端)因疾病缠身请求免职,(宋真宗)不许。宋真宗亲自到吕端家中探望,抚慰非常周到。14.①受赵元僖牵连,被朝廷审问时,吕端积极配合调查;②吕端顾全大局,他比寇准早居相位,却请求与寇准轮流执掌朝政事务;③太宗崩逝,李后欲谋立楚王,吕端从容应对,拥立太子;④吕端思虑周全,真宗即位垂帘见群臣,吕端要求卷起帘子,确定是真宗才叩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见吕公奏事,得到嘉许时未曾有得意的神情,受到挫折时未曾有忧惧的表现,也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不久,吕端升任户部侍郎、平章事。“吾观吕公奏事”语意完整,“吕公奏事”是“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真台辅器也”是判断句,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的能力。A.正确。句意:因事受到处分,被贬商州。/趁机击杀沛公(刘邦)在他的座位上。B.正确。“尹”,名词做动词,做府尹。/“军”,名词做动词,驻军、驻扎。句意:当时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C.“文中‘拜’‘充’……都是升官之谓”错,“拜”是授予官职,“充”是担任官职,不是升官。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宋真宗则因为吕端拥立有功还加封他右仆射之职”错误,原文中吕端被加封右仆射与拥立宋真宗没有直接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入对”,入宫回话;“肃然”,恭敬的样子;“名”,名词做动词,直呼其名。(2)“明年”,第二年;“被疾”,疾病缠身;“甚至”,非常周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遂下堂,随问而答”可得出:受赵元僖牵连,被朝廷审问时,吕端积极配合调查;由“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得出:吕端顾全大局,他比寇准早居相位,却请求与寇准轮流执掌朝政事务;由“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可得出:太宗崩逝,李后欲谋立楚王,吕端从容应对,拥立太子;由“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可得出:吕端思虑周全,真宗即位垂帘见群臣,吕端要求卷起帘子,确定是真宗才叩拜。参考译文: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年少时聪明颖悟,爱好学习。他以父荫蔽补官千牛备身之职,历任成都府知府,处理政务清正简约。被召入朝任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因事受到处分,被贬商州,后又多次升迁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吕端出使高丽,(途中)暴风吹折桅杆,船员们都惊惧害怕,吕端就像在,斋阁中一样照常读书。吕端升任谏议大夫,仍然任开封府判官。当时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赵元僖去世后,有人告发他有不法之事,吕端因辅助有失受到牵连,(朝廷)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到开封府审问吕端。(当时)吕端正在处理公事,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迎接他们,两位使者说:“奉诏令前来审查你。”吕端神情自若,回视随从说:“把我的帽子取来。”两位使者说:“何必如此迅速呢?”吕端说:“皇上下令调查,那就是有罪在身了。”于是吕端走下大堂,配合调查询问。吕端被贬为卫尉少卿。不久便恢复旧职,任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赵普在中书省任职,曾(称赞吕端)说:“我见吕公奏事,得到嘉许时未曾有得意的神情,受到挫折时未曾有忧惧的表现,也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不久,吕端升任户部侍郎、平章事。当初,宋大宗想任用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决意任用吕端为相,还因任用太晚而感到遗憾。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识大体,他因与寇准同时为官,自己先当上宰相而担心寇准会心中不平,于是请求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轮流在朝会时充当领班和执掌朝政事务,一起到政事堂议事,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宋太宗驾崩后,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帝,召吕端入宫,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将王继恩锁在阁中,并派人看守,自己入宫。于是在福宁宫内庭中尊奉太子为帝。宋真宗即位,垂帘召见群臣。吕端肃立殿阶之下,不拜,请求(侍臣)卷起帘子,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走下殿阶,率群臣叩拜呼万岁。宋真宗每次召见辅政大臣入宫回话,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又因为吕端身体肥胖,朝堂台阶较高(使他感到吃力),(宋真宗)特地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加封吕端为右仆射。第二年,(吕端)因疾病缠身请求免职,(宋真宗)不许。宋真宗亲自到吕端家中探望,抚慰非常周到。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吕端做了多年宰相,从不积聚资产。他死后,他的儿子吕藩等贫穷匮乏,又临近婚嫁之期,于是把住宅抵押出去。宋真宗时,从皇家库藏中拿出五百万钱赎回住宅还给吕家,又另外赐了一些钱物,使他们得以偿还此前的债务。吕正惠神态端庄,遇事识大体,(在拥立宋真宗之时,)卷起帘子,率先观察(是否真宗本人),担负起重任,真不愧为安邦定国的大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为登楼远跳即兴之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B.诗歌前四句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飞动,有跳跃性。C.颈联通过艺术的对接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尾则由景及情,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16.苏轼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的高妙之处。【答案】15.B16.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江楼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为下文借景招客做铺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前两句“海天”“山势川形”是远景,三四句“灯火万家”“水中央”是近景,所以应该是由远及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比喻新奇,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皎洁晶莹,宛如霜雪。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生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身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夏夜江楼清凉宜人,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结合尾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作者以亲切的口吻招客消暑,情意真切,充满了人情之美,可知颈联的描写为下文借景招客做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凸显冉有谦虚谨慎、敦厚礼让的性格,更彰显了“礼乐”的重要性。(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答案】①.小乔初嫁了②.羽扇纶巾③.如其礼乐④.以俟君子⑤.钉头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易错字:纶、俟、磷、庾、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①________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________。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________的一笔。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家庭的命运。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18.①居高临下(自以为是)②无可非议③浓墨重彩19.示例:教育让人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20.①赞美与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增加气势。③运用态度鲜明的词语,如“应”“值得”“不应”。④结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和后文的“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可推知,此处强调的是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故应填“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形容所处的地势极为有利,也形容人的气度不凡或态度高傲。“自以为是”,形容不虚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十分主观。第②处,结合前文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和后文举例说明出身贫苦,但都可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有所成就,可见此处强调的是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故应填“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完全正确,合情合理。第③处,此处强调的是纵观古今仁人志士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上有所成就,故应填“浓墨重彩”。“浓墨重彩”,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突出、醒目,分量很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增长才干”和“掌握知识”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实现……命运”搭配不当,应该为“改变……命运”。修改为:教育让人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语意上,句子中既有对奋斗者的肯定,又有对嘲笑着的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在句子结构上,句子运用了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如“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整齐明了,增强气势。在选词上,词语大都态度鲜明,如“应”“值得”“不应”“争做”“拒绝”。结尾运用感叹句“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加强了语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①,与西班牙的一个传说有关: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为“圣乔治节”,再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定为“世界读书日”。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呼吁人们走进阅读。当然,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②,我们应该每一天都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在中国,嗜书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李白“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③,凭借这种执着,我们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愿每一个人都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请你写一段推介文字,体现《乡土中国》或《红楼梦》的经典价值。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答案】21.①这一节日的由来②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③他们对读书都很执着22.示例1:《乡土中国》是衡量中国基层社会的标尺,透过它通俗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我们可以看清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与特征。示例2:《红楼梦》里有道不尽的儿女情长,有诵不够的诗词歌赋,更有品不完的盛衰兴亡,它如涓涓细流,浸润人们的心田。【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面说“每年的4月23,是世界读书日”,后面说“与西班牙的一个传说有关”可知,此处是说确立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与下文的传说有关,故此处可填“这一节日的由来”。第②处,此处与“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形成递进关系,故此处可填“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第③处,此处是对前面列举的人物事例的总结,再根据“凭借这种执着”,故此处可填“他们对读书都很执着”。【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写推介词的能力。《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有诵不够的诗词歌赋,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中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乡土中国》中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当今现代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意义。如“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写推介词,选取其中一部作品,使用比喻手法,写出作品的价值意义或影响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高一年级准备开展经典文学课本剧表演活动,同学之间出现了一些讨论。“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可是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类似的情形。材料二:《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就这一现象对2000位青年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受访者愿意“甘当配角”,51.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甘当主角”。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也有人认为“甘当配角”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取舍?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做国家需要的“角”是争当“主角”,还是甘当“配角”,看似两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其实并不相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均不可或缺。时代犹如一场大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人都得盛装登场,精心扮演。究竟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都得听从时代的召唤,服从国家的需要。只要国家需要,我辈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明年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八零后扶贫干部邱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嘱托,令人感佩不已;“林恒明桃3颗,雷淑莲桃17颗,兰谢金桃6颗”,村干部孙丽美的工作笔记里,与群众相关的事项总是格外详细。“时代楷模”邱军和孙丽美奔波于大山,奋战在乡村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主角意识”和“主角精神”。真正的“主角”是国家需要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扶贫事业需要他们,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舍弃城市里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艰巨的乡村扶贫之路。他们迎难而上,闯关夺隘,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的风采必将永远闪耀在百姓的心中,辉映于历史的天空。,只要国家需要,甘当“配角”又有何妨?邓清明,我们要记住这个名字。他是我国首批现役唯一尚未飞天的航天员,备战23年,55岁的他仍在坚持训练。落选神十一后,邓清明曾含泪拥抱景海鹏,他说他很骄傲,因为每次任务都参加了,“战友安全回来,才是做备份的结束。”当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王亚平等人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时,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配角”——邓清明。于他而言,23年的漫长等待又算的了什么,只要任务完成,他都一样骄傲和自豪。国家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国家需要他当“配角”,他就无怨无悔地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配角”。功臣不必在我,功臣必定有我,“配角”一样可以很伟大。青年人有激情,有抱负,有凌云壮志,有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要有家国胸怀和时代视野。不管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剧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角”。祖国需要我们出现在哪里,就让我们出现在哪里:祖国需要我们做“主角”,就让我们勇立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祖国需要我们当“配角”,就让我们坚守岗位,做好扶花的绿叶,须知,春意满园不只是花的点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一由课本剧活动引出“做主角还是配角”的思考。就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而言,主角虽然光鲜亮丽,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主角”必须得有“配角”来衬托,而且“主角”和“配角”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所以“配角”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争当“主角”的人喜欢站在舞台最高点,喜欢被人关注;而“甘当配角”的人,其表现形式为墨守本分,安于现状,不争不抢不出风头。材料二则以《中国青年报》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说明了当代青年两种不同的态度:争当主角和甘当配角。就两者比例而言,则说明主角和配角一样重要,同样值得被认可、尊重。主角和配角都是戏剧或生活中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主角最显眼最醒目最重要,也承担着主要责任,争当主角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主动承担、开拓进取、舍我其谁的精神和意识。配角如同一颗螺丝钉,虽不起眼,却配合主角完成整个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甘当配角体现的是一种安分守己、默默奉献、顾全大局、不争名利的气度和胸襟。一部戏剧,一个社会,不可能全部是主角或全部是配角,所以无论是争当主角还是甘为配角,都有可取之处,都无可非议。当然,我们也可以辩证地对待这个取舍。既要勇于争当主角,也要乐于甘当配角,这样的选择亦是知进退、懂分寸的境界。从写作任务来看,主要是针对新时代青年,如何取舍自己的社会角色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你可以认为应该争当主角,你也可以认为甘当配角,总之只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即可。,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观点:小角色可以绽放大光彩。主体可以采用分论点的结构形式。分论点一,放弃主角,甘当配角,是退让,是牺牲,亦是奉献与担当。分论点二,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结尾再扣题:只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扮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就一定能绽放大光彩。立意:1.甘做人梯,当好配角。2.为甘做配角的人点赞。3.勇做红花,敢于担当。4.勇立潮头,引领时代。5.多元让世界更美好。6.人生如戏,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观众。7.配角也是“角”。8.既要争当“主角”,也要能当好“配角”。9.角色无贵贱,做好本分是关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22:4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3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