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兰州一中2022-2023-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地理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60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澳大利亚一场“灾难级”的山火肆虐。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山火,直到“百年一遇”的大暴雨才熄灭。下图是澳大利亚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澳大利亚各行政区()A.依据单一指标划分B.有明确的边界和地理位置C.植被类型基本相同D.人口合理容量均保持一致2.本次暴雨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①河网密度增大,城市供水系统被破坏②居民迅速迁移,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③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阻碍交通出行④将山火灰烬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B2.D 【解析】【分析】【1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各行政区是有明确的边界和地理位置的,B正确;行政区一般是根据自然和人文指标划分的,不是依据单一指标划分的,A错误;各行政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有差异,植被类型会有差异,C错误;各行政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差异,人口合理容量也有差异,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次暴雨一般会使的河流水量增大,不会使河网密度增大,①错误;暴雨期间居民会安全转移,但灾后会重返家园,不会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②错误;暴雨一般会使的河流水量增大,形成洪涝灾害,阻碍交通出行,③正确;暴雨将山火灰烬冲入河流,会造成河流水体污染,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特征及暴雨带来的危害。第1题,区域主要特征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第2题,以暴雨为载体,考查了暴雨带来的危害。读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的建设说明了影响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A.技术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C.地形因素D.劳动力因素4.苏嘉线经过上海,此举带来的影响是()A.削弱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地位B.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向杭甬线沿线地区 C.促进上海卫星城的建设,扩展上海的城市职能D.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增强长江三角洲经济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答案】3.B4.D【解析】【3题详解】交通线路的修建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故排除A、C、D,选择B。【4题详解】苏嘉线的建设,将打造以杭甬线为中心的发展走廊,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增强长三角经济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该线路的建设会增进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地位,但不会导致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向杭甬线沿线地区,也不会扩展上海的城市职能,故排除A、B、C。选择D。【点睛】现代铁路建设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情况来看,社会经济是决定因素,开发交通线主要是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技术是保证,需要克服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灾害。自然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人口流失严重。21世纪初,中央出台多项改革方案振兴东北,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东北投资转型开级。下图示意东北三省经济结构失衡水平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2003年到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结构失衡水平空间分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值区数量明显减少B.低值区显著集聚C.高值区被较高值区包围D.低值区范围明显扩大6.大庆一直处于失衡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A.政策优势丧失B.技术人才流失C.资源依赖过度D.市场腹地狭小 【答案】5.C6.C【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高值区数量没有减少,A错;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结构失衡水平低值区分布较分散,B错;高值区被较高值区包围,C对;低值区范围有所减小,D错。故选:C。【6题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大庆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历史悠久,煤矿资源趋于枯竭,由于资源依赖过度,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C对。而技术人才流失、政策优势丧失、市场腹地狭小等都不是导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A、B、D错。故选C。【点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五点,分别是:工业技术装备老化;建筑景观旧;不利的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增加了农民收入③延长了产业链④改善了局部气候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该地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水土保持B.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C.促使土壤盐碱化D.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7.A8.C【解析】【7题详解】这种开发模式在缓坡修建梯田,在陡坡植树种草,从而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林草等多种农业形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林草和水库改变了当地的地区环流,改善了局部气候。这种模式只是农业种植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延长产业链。A正确。 【8题详解】这种开发模式在沟谷不同坡度的地方发展不同的农业方式,因地制宜,从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在陡坡植树种草,在缓坡开垦梯田,在沟谷打坝淤地,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有效地减缓了坡地径流,从而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为是坡地和沟谷地形,不会导致盐碱化。C正确。我国某著名通信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下图为某海外发展路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影响该企业海外扩张逐步深入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发展B.成本降低C.技术进步D.政策扶持10.该企业将发达国家作为海外扩张的最后一站,主要是因为()A.发达国家市场竞争力强B.发达国家产品价格高C.发达国家消费市场饱和D.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11.该企业利用海外人才资源的优势逐步实现海外扩张,有助于其()A.加快产业分工B.促进产业升级C.加快产业转移D.实现产业集聚【答案】9.C10.A11.B【解析】【分析】【9题详解】图示海外扩张由近邻香港,到发展中国家,再到其他地区,最后到发达国家;随着企业发展推移,自身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断壮大,国际竞争力强,从而可以由技术水平较低地区向技术水平较高地区扩展。故选C。【10题详解】 发达国家通信产业的市场起步较早,同类企业技术先进且产品竞争力强;该企业作为通信产业的后起之秀,只有当各方面条件都趋于成熟时,才有能力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进行竞争,故选A。【11题详解】该企业海外扩张利于充分利用海外人才,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从而促进其产业升级。利用海外人才资源的优势对产业分工、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下图为非洲某大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关于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B.中游地区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森林茂密C下游沿岸地区干旱少雨,人口稀少D.河口地带渔业资源较丰富13.图中大坝建成后导致该河流域()A.上游水量减少,含沙量增多B.大坝附近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C下游沿岸土地生产力提高D.河口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14.关于该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叙述,最合理的是()A.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B.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种植业C.下游重点保护水质,发展淡水养殖业D.下游重点保护植被,发展畜牧业【答案】12.D13.D14.A【解析】【分析】 【12题详解】结合图中的尼罗河可知,尼罗河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A错。中游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荒漠广布,B错。下游沿岸受尼罗河影响,沿岸人口较多,C错。河口地带渔业资源较丰富,D正确。【13题详解】大坝不会减少上游水量,A错。大坝附近受水库影响,气温年较差减小,B错。下游失去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C错。河口三角洲地区流量减少,地下水受海水影响增大,水质变差,D正确。【14题详解】上游为水源地,应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A正确,B错。下游气候干旱,水域面积较小,不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C错。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宜发展畜牧业,D错。【点睛】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北溪2号”管道是欧盟和俄罗斯联手建设,跨越波罗的海直接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总长1224千米,届时,俄罗斯将向德国等欧盟国家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欧洲的能源压力。下图示意“北溪”输气管道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实施“北溪2号”项目的根本原因是()A.俄欧之间的天然气供需现状B.天然气无污染、燃烧率高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D.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16.与陆上天然气管道相比,“北溪”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其主要目的是()A.缩短管道长度B.降低施工难度C.减少周边国家制约D.减少陆地植被的破坏 17.“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欧盟等国的重要意义是()A.提高能源利用率B.保障能源安全C.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D.增加就业机会【答案】15.A16.C17.B【解析】【分析】【15题详解】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丰富,产量大于消费量,天然气有富余,而欧盟地区天然气产量小于需求量,天然气供应紧张,从而需要建设“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来调配资源,协调天然气产需不平衡,这是建设“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根本原因,A正确;天然气是相对清洁的能源,燃烧率高,但还是有一定污染,且B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图中显示,“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主要穿过海洋,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排除C;虽然管道输送损耗小、但建设成本不低,不是“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A。【16题详解】读图,“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选择通过公共水域,减少穿过周边国家的领土,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周边国家制约,C正确;如果为了缩短管道长度,应选择直线路径,图中显示,“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在海洋中有明显的弯曲,排除A;“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通过地区往往是海洋中较深地区,因此施工难度较大,不是为了降低施工难度,排除B;管道选择波罗的海中部通过,可以减少陆地植被的破坏,但对海洋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因此减少陆地植被的破坏不是管道选择波罗的海中部通过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C。【17题详解】“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使得大量天然气可以便利地输送至德国等欧盟国家,缓解了输入地的能源紧张状况,保障当地能源供给的安全,B正确;能源利用率受技术条件等的影响,“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提高德国等欧盟国家能源利用率影响不大,排除A;“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输送的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因此天然气的输入不能提高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比重,排除C;“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和投入运营可能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但不是“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对德国等欧盟国家的主要意义,排除D。故选B。【点睛】天然气输送工程的影响:优化沿线和输入地区的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缓解输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输出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开发,拉动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建设时可能破坏植被和动物生活环境、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 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这里是它们觅食、生存、繁衍的天堂。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8.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A.充分利用海陆风B.湿地分布较广C.避开天敌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19.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B.寻找新的栖息地C.受西风带气流的影响D.开辟新的迁徙路线【答案】18.B19.C【解析】【18题详解】材料中明确告诉我们“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同时读图可知其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故B项正确;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风向多变,不利于鸟类的迁徙飞行;不是鸟类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此种线路并不能避开天敌,故C排除;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而沿海地区本身就是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故D项排除;故选择B。【19题详解】 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故C项正确;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等于兜了一个大圈子到达目的地,这个路线并不能缩小距离;故A排除;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栖息地基本上不变,故B排除;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鸟类不会专门去开辟一条路途更远的迁徙路线,故D排除;故选择C。【点睛】动物大迁徙指的是大批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有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主要原因:1、繁殖。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因而进行迁徙。例如北美和俄罗斯的大规模鲑鱼洄游。2、觅食。为了解决生存需要,不得不迁徙。例如东非的角马大迁徙。3、季节变化引起的迁徙,例如温度和植被变化,所以雁南飞去寻求良好的生存环境。4、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等气象灾害。“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约3-4吨煤生产1吨油品。2021年,我国“煤制油”年产能约924万吨,同期我国石油进口量51298万吨。完成下面小题。20.最适宜布局“煤变油”产业的是()A.浙江广东黑龙江B.浙江广东江苏C.山西陕西内蒙古D.贵州山西福建21.发展“煤变油”产业对我国最重要的意义是()A.替代石油进口B.增强能源应急能力C.减少大气污染D.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答案】20.C21.B【解析】【20题详解】“煤制油”的原料是煤炭,由材料中的,约3-4吨煤生产1吨油品,可知煤制油需消耗大量的原煤,远距离运输成本较高,所以煤制油适宜在煤炭丰富的省区布局,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故C正确;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煤炭资源匮乏,故AB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煤制油”的产能远不及石油进口量,无法替代进口,故A错误;仅靠一种产业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用很有限,故D错误;煤制油的产品仍然是化石燃料,减少大气污染作用有限,故C错误;由于我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而煤炭是我们的优势能源,可以在应急情况下,缓解石油的不足,所以煤制油的最重要意义就是提高能源应急能力,故B正确。故选B。 【点睛】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包括内蒙古的准格尔,鄂尔多斯,陕西的神木,府谷,山西的朔州等地。这里的煤大部分属于发热量高的优质动力煤,埋藏浅,可以露天开采,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 莱茵河是欧洲的一条国际性河流,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场灾难促成沿岸各国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下图示意1986年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A.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B.污染物跨国传输C.有毒物质的产品贸易D.废弃物跨国转移23.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给我国的启示是()①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②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③对跨国污染源进行检测预警④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22.B23.C【解析】【2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是由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引起,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A项错误;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污染物跨国传输,B项正确;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属于环境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属于产品贸易,C项错误;涌入莱茵河的大量化学原料并非是废弃物,只是出于火灾的原因才注入的莱茵河,故D项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①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有利于规避、减小环境风险,对;②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太过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现实,②错;③对跨国污染源进行检测预警,可以提前预防,及时处理,降低损害,正确;④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有利于有效解决跨国环境问题,正确。综上可知,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点睛】环境安全问题(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2)主要类型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下图是重庆渝东北地区某有机生态农场的循环生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该生态农场选址远离主城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人口稠密、地价便宜B.交通便利、市场较近C.污染较少、环境优美D.地形多样、气候宜人25.沼气池在该农场实现有机生态的目标中作用重大,具体体现在A.为农场各生产环节提供充足的能源 B.提供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C.使用传统方法生产,减少科技使用D.收集废弃物,增加废弃物处理成本26.图中湿地景观的作用不包括A.处理直接产生的沼液,减轻污染B.提供灌溉水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C.减轻农场雨涝,维护生物多样性D.美化农场环境,调节了局部小气候【答案】24.C25.B26.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因素和生态农业,学生要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和生态农业的优越性。【24题详解】该生态农场选址远离主城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污染较少、环境优美,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C对;远离主城区人口密度小,A错误;远离主城区,市场较远,B错误;地形多样、气候宜人,对农业生产影响小,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25题详解】沼气池可以提供能源和肥料,同时也可以净化环境,在该农场实现有机生态的目标中作用重大,具体体现在提供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选择B。【26题详解】从图中看沼液主要输入绿化工程,不是靠湿地处理;湿地可以提供灌溉水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湿地蓄积雨水,减轻农场雨涝,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能够美化农场环境,调节了局部小气候,选择A。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7.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28.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A.耕地后备不足B.水资源浪费严重C.人均土地面积少D.缺水问题突出【答案】27.A28.D【解析】【27题详解】a要素南北方差距最大,且南方远高于北方,从四种要素对比分析,南北方水资源差距最大,所以a要素为水资源;bd要素都是北方多于南方,分别为土地和耕地资源;c差距最小,南方略多于北方,为人口资源;所以选A项正确。28题详解】从图中对比分析,北方耕地比重高,但水资源比重低,水、土资源搭配极不协调,所以缺水问题突出,D项正确。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29.北京市()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3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解】读图可知,春季多大风,吹散污染物,故北京雾霾春季较少,故A错误;机动车辆比重最大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故C错误;工业占16.3%,小于机动车辆22.2%等,故工业并不是最主要原因,D错误;从自然因素上说,夏季降水量大,具有洗尘作用,所以雾霾天数少,故B正确。【30题详解】读图可知机动车辆是最大的污染源,所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故D正确。人工降雨只能暂时缓解,A不对。缩短冬季供暖时间不符合实际,B不对。对有污染的工业搬迁到郊区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不对。故选D。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下图示意2008年、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1)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间变化特征。 (2)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先进零部件制造业范围扩大;热点区域西移,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一些地区由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2)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3)三地需将各优势互补发展,嘉定区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太两市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立足汽车研发,昆、太两地应该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构建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为材料,涉及工业区位、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的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范围和规模扩大,冷点区域减少;热点区域分布往西移动,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一些地区有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小问2详解】该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以从产业基础、人才、科技、资金、政策和市场等方面回答。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上海市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经济发达,投入资金雄厚;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署战略协定,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小问3详解】从产业协同的角度,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可以从发挥各地优势、打造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等方面回答。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嘉定区经济发达,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太两市相对土地丰富,劳动力较廉价,又有政策支持,可以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立足汽车研发,昆、太两地则利用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从而构建汽车产业链;优劣互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为实现长远发展,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为更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平原位于断层陷落地带,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自古农业发达。近年来当地人口激增,占用了300-500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引汉济渭"工程横穿秦岭屏障,秦岭引水隧洞长98.3公里。图示意“引汉济渭”工程。(1)与露天引水相比,简述隧洞引水具有的优势。(2)分析渭河干流水电开发的不利自然条件。(3)“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可能会引发渭河平原的土地盐碱化,分析其原因。【答案】(1)(与露天引水相比),隧洞引水蒸发量较小,水资源利用率较高;沿途封闭,人为污染较小,水质较好;占用土地较少;隧洞引水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比较要体现)(2)渭河流经半湿润地区,径流量较小;流经平原,落差较小,水力资源较贫乏;平原地形建坝工程量大(或不利于建坝);河流含沙量大,蓄水后易造成泥沙淤积;渭河平原为断裂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冰期不利于发电。(3)“引汉济渭”后,渭河水位抬高,沿岸的地下水水位也抬高(高于临界水位),强烈的蒸发下,盐分易在土壤表层富集会引发盐碱化;补充农业用水后,耕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灌溉(天水漫灌等)会引发盐碱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跨流域调水的区位和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详解】(1)与露天引水相比,隧洞引水在地表以下,因此可减少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沿途封闭,受外界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可以保证水质;且占用地表土地较少;隧洞引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小。(2)据材料可知,渭河平原位于断层陷落地带,因此地质条件不稳定;据图可知,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以南,属于半湿润地区,径流量较小,且流经平原,地势落差较小,因此水力资源较贫乏;大坝适宜建在峡谷地带,工程量小,而渭河平原地形建坝工程量大;北方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蓄水后易造成泥 沙淤积;秦岭以北,河流有结冰期,冰期则不利于发电。 (3)“引汉济渭”后,渭河水量增加,水位抬高,沿岸的地下水水位也抬高,同时所处北方地区蒸发旺盛,在强烈的蒸发下,盐分易在土壤表层富集会引发盐碱化;补充农业用水后,耕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灌溉也会引发盐碱化。【点睛】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的江苏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通过实施稳步推进耕地休耕,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专家通过研究耕地压力和耕地资源的生态状况及其循环交互作用,对江苏省2017~2036年耕地休耕最大面积进行了测算,得出了2017~2036年江苏省耕地休耕最大面积变化趋势和耕地休耕弹性边界(休耕规模与当地耕地面积的比例)变化趋势(下图),为江苏省合理确定粮食主产区耕地休耕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二:下表为2021年浙江、江苏两省粮食产量相关信息。(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行政区总面积(万平方千米)播种面积(千公顷)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 浙江省10.551006.7620.96167.6江苏省10.725427.53746.16902.0(1)说明江苏省实施耕地休耕的背景。(2)推测江苏省耕地休耕最大面积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3)与浙江省相比,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答案】(1)耕地质量高,粮食供应充足,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污染。(2)江苏省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加重区域粮食生产任务,增加耕地压力;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土地的利用超过生态承载力,生态问题突出,耕地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不断缩减,区域耕地休耕最大面积持续缩小。(3)地势平坦,平原面积比重大;土壤肥沃;滩涂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地处平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少(夏秋季受台风影响少)。【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苏省耕地休耕相关文字及浙江、江苏两省粮食产量相关信息为材料,涉及江苏省实施耕地休耕的背景、江苏省耕地休耕最大面积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江苏省实施耕地休耕的前提条件是粮食供应充足,即便大面积耕地休耕也不会影响粮食供应,这主要得益于耕地质量高,单产高;实施耕地休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土壤养分消耗过大,土壤肥力下降,土地出现退化,必须通过休耕来恢复土地生产力;实施耕地休耕还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污染有关,休耕可以减少污染积累。【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江苏省耕地休耕最大面积呈持续缩小的趋势。江苏省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对人口的吸引力大,人口规模会不断扩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会扩大,从而加重区域粮食生产任务,受其影响,休耕地最大面积会缩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非农占用耕地增加,耕地资源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休耕地最大面积缩小;土地的利用强度大,超过生态承载力,会出现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耕地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不断缩减,从而导致区域耕地休耕最大面积持续缩小。【小问3详解】 与浙江省相比,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表格中分析得知。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江苏的播种面积比浙江大,这是因为江苏平原面积大,地势平坦,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表格内容显示,江苏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浙江大,据此可知,江苏省为平原地形,土层深厚肥沃,粮食单产高;历史上大江大河泥沙输送与沉积较多,因此江苏省滩涂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浙江主要为丘陵地形,夏季滑坡、泥石流较多,台风登陆也不利于浙江粮食生产,而江苏地处平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少,夏秋季受台风影响少,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比较有保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8-26 10:39:01 页数:24
价格:¥2 大小:1.5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