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材料二: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而《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传统文化类综艺的文化互通在形式上吸引年轻人注意,表述上建立现代文本编码,呈现上古今碰撞逐步实现观众对典籍文化的认知。如今,青年群体作为媒介参与和意义建构的主要群体,具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常将某一议题推向社会进程深处。面对青年文化现象,《典籍里的中国》使用现代化表达方式建立具有引导力的文本编码,其 现代日常话语呈现依托于舞台场景营造冲突感和趣味性。古今碰撞的节目表现以读书人撒贝宁为代表,撒贝宁个人风格搞怪有趣,受到具有反叛精神青年喜欢,他的现代人物形象将现代化思潮审美品味带到古代,古今碰撞产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表达、穿越符号搭载在现代性文化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向青年群体靠拢,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楚辞》篇中,撒贝宁将现代橘子带给屈原,求问楚辞何以灿烂不朽,一颗橘子贯穿屈原少年玩乐、青年得志、楚秦交好、国家灭亡全过程,橘子代表屈原对土地上人民情感的隐喻,是爱国家爱人民上下一心的象征。这种现代文学意向表达以穿越元素的搭载为包裹,以情动人,实现观众戏剧情绪共振,家国一体的认知得以建立,使节目获得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年轻受众中确立有效传播的印象管理路径,用现代化意向、青年文化文本以及更新的传播想象力激活观照人本的文化向心力。《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选择特定的典籍并从中选择句子进行演绎,节目开始由读书人撒贝宁打开书籍引入,在节目呈现上由访谈间、典读会、戏剧演绎依次向观众展示认知优先级,观众经过节目次序的排列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典籍及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和观众建立共识。另外,典籍人物的选择从司马迁到李时珍,再到屈原、孔子、徐霞客、老子,这些经议程设置的典籍承载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如老子集天下大道传递世人智慧,袁隆平为家国粮食储备奋斗在科研一线,屈原为国投汨罗江明志,这些典籍文本其映射的家国情怀在传播中得以凝聚观众共识。《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专家讲解+识读典籍+演员演绎”三重叠加的媒介仪式重复解释,不断积累受众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尚书》篇传递自古华夏一体的想象性主题,《天工开物》传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心思想,《史记》篇讲述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主题,《本草纲目》传递家国天下、大医精诚的价值信仰,《论语》讲述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中华民族智慧,《孙子兵法》传递兵者是国之大事的家国之重,《楚辞》传递了为国为民的大国情怀。三重叠加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接受、认同节目意义。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摘编自马欣《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 C.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D.《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B.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C.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D.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B.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C.“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D.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4.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5.某卫视将打造一档传统文化综艺类节目,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你的建议要点。【答案】1.C2.D3.A4.①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公共话语的表达;②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③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④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5.①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②提炼主题,搭建意义;③讲究文化传播策略,活化经典,打破壁垒;④凝聚价值观,影响精神世界。【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原文“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来看,“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因,“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是果。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错误。从原文“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可知,“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是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所采用的措施,并不能说是“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原因。D.“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错误。《典籍里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没有说“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是其主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错误。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剖析了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符合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B.《觉醒年代》是电视剧,不是大众传媒。C.“天宫课堂”是科普节目,不属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不属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 公共话语的表达;由“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可知,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由“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可知,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由“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可知,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可知,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讲究文化传播策略,活化经典,打破壁垒;由“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可知,提炼主题,搭建意义;由“《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可知,凝聚价值观,影响精神世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薄奠(节选)郁达夫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着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星期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 “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心理。D.小说标题“薄奠”指的是“我”对车夫微薄的祭奠,“我”的奠品虽然简陋,却表现出“我”这个贫穷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答案】6.D7.C8.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洋车的存在衬托着车夫生存的艰辛。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洋车代表着车夫的希望与梦想。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9.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心理”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 艰辛;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可以分析出洋车寄托着车夫美好的追求,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最后,“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根据车夫妻子的话,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因此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②,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 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盂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盂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③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注:①楩枫,黄楩树与枫香树。豫章,即樟木。②穿圹,挖掘墓穴。③赇,贿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B.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C.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D.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到错误,最终收回成命。B.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将贫困,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C.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D.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14.优孟用合适的劝说技巧,两次劝谏楚庄王都取得了成功,试做分析。【答案】10.C11.C12.D13.(1)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2)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念耻辱。14.优孟劝谏方式委婉柔和。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优孟既照顾楚庄王内心感情、避免触犯王命,又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又给楚庄王说清抛弃孙叔敖儿子会给楚国造成人才损失,从而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句中“之时”“之下”表时间和地点,和前面内容不能断开,排除ABD;“华屋之下”作“置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错误。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优孟识礼”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分析可知,真正的目的是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其次,优孟提出安葬的方法是: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爱”,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喜欢的东西;“以”,介词,凭借;“以楚国堂堂之大”,定语后置句;“何求”,寻求什么东西;“薄”,寒酸、寒薄。(2)“山居”,住在山野;“起”,起用、任用;“鄙”,卑鄙;“顾”,顾念、关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马者,王之所爱也,以堂堂楚国,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分析可知,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优孟既照顾楚庄王内心感情、避免触犯王命,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由“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分析可知,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从而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优孟两次劝谏方式都委婉柔和,间接表达了劝谏意图,所以能够成功。参考译文:优孟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设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楚相孙叔敖知道他是贤德的人,便好好地对待他。孙叔敖病重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之 后,你会贫困。那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几年后,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到要背柴卖来谋生,一次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时嘱咐我贫困时就前去见你。”优孟说:“你不要远行到别的地方去。”于是他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学得酷似孙叔敖,连楚王的左右大臣也无法分辨。一次楚庄王设宴,优孟上前敬酒,庄王见了大为吃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楚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庄王答应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要这样做,楚相不值得当。像孙叔敖担任楚相,竭诚尽忠,廉洁奉公,以此来治理楚国,楚王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儿子却没有安身之地,穷得卖柴谋生。要是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于是唱道:“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念耻辱。一想要身后家室富,又怕受贿枉法,干坏事犯大罪,身遭杀戮家随灭。贪官怎可做!要想做个清廉吏,奉法守职,至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又怎么做!楚相孙叔敖一生清廉,到头来妻儿穷困卖柴糊口,楚相怎么值得当!”于是庄王向优孟致谢,随即召来孙叔敖的儿子,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给他,用来祭祀孙叔敖。以后十世一直不曾断绝祭祀。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合时宜了。(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张五李白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直接表达对张五的赞美之情,次句直接点明离别时的氛围,照应标题。B.“舞”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烛焰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轻”令人想见罗裳的轻盈。C.诗中虽无一个“夜”字,但由“银烛”“秋月”等意象可知,此次离别是在“夜晚”。D.饮到酒酣兴浓时,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16.诗中的张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又是怎样刻画张五形象的?【答案】15.D16.张五是一个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诗歌通过对张五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以及借诗人对张五的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解析】 【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不正确,从诗意看“解下龙泉宝剑”的是诗人,“换取”也缺乏依据。“为尔倾千觞”中“尔”即“你”,指张五。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先看张五的形象。“别酌酣高堂”,写张五在离别酒宴上把盏欢饮,“酣高堂”写他醉卧高堂,洒脱不羁。“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四句写他在宴会上把酒、听歌、观舞,银烛摇曳,歌声激荡,美女轻舞罗裳,渲染了宴会的热闹气氛;张五吹奏横笛,吟弄秋月,琵琶弹奏的是《陌上桑》乐曲。刻画了张五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再看写法。有正面描写,如写他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有侧面烘托,结尾“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写诗人被张五的性格和情绪激发,对张五十分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曾皙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3)《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端章甫②.愿为小相焉③.莫春者④.春服既成⑤.以吾一日长乎尔⑥.毋吾以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章甫、莫、既、毋。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致可分经、史、子、集四类。经与儒家典籍有关,史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历代 正史,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集则以古代诗文为主。,。此外,人们对典籍的态度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比如,经书在中国古代被尊为正统,然而,二十世纪的国人经历了由“废经”到民间读经的各种折腾,逐渐()了儒家经典的义理价值,对圣贤的话语感到()。帝制时代的终结,客观上将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开来,庙堂儒学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对许多儒者来讲,儒家经典从国民教育体系中淡出,无异于()。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淡忘不知所云割裂火上浇油B.淡忘不甚了了剥离雪上加霜C.遗忘不知所云割裂雪上加霜D.遗忘不甚了了剥离火上浇油19.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很长B.不但中国文化经典数量多,产生跨度的时间也很长C.中国文化经典数量不但多,跨度产生的时间也很长D.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时间跨度产生得也很长20.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C.《孟子》中的“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冠者”指的是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D.《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答案】18.B19.A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淡忘:逐渐忘记,一般与“逐渐”搭配。遗忘:忘记,忘却。句中有“逐渐”,所以用“淡忘”。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不甚了了:指心里不太明白,不是很清楚。对圣贤的话语,应是不太明白的意思,所以用“不甚了了”。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相比撕裂侧重结果)。剥离:附着物或覆盖物脱落;(组织、皮肤、覆盖物等)脱落。“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不属于“不应当分割的东西”,指把两种 不同事物分开,所以用“剥离”。火上浇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雪上加霜:是指再次遭难而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句中指让儒家经典再次受到更严重的伤害,所以用“雪上加霜”。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准确的能力。“中国文化经典”是统一话题,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中国文化经典”后面,排除BC;D.“时间跨度产生得也很长”主谓搭配不当,应为“产生的时间跨度也很长”。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春秋》”错误。《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故选A。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得动它?”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减)[注]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40回,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2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写出了她们与众人的不同,“撑”字生动表现了她们努力憋住笑的情态。B.刘姥姥饭前吟“诗”引得众人发怔,该细节尤为传神,无声的间歇时间,为后面写大笑做了铺垫。 C.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D.刘姥姥并不知道宴会上大家是拿她取个笑儿,之所以放下自己的尊严,是想博贾母一乐,得到众人的待见,得到些实惠。22.下列不属于金陵正册十二钗的人物是()A.妙玉B.巧姐C.晴雯D.史湘云23.在描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黛玉、宝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请任选两位加以赏析。【答案】21.D22.C23.①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写出了湘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②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表现了她身体孱弱,经不起狂笑的特点。③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这反映出宝玉的天真和孩子气浓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他在贾家尊宠的地位。④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反映出惜春的娇气、年龄小,单纯可爱。【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从选文中“鸳鸯一面待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可以推断出刘姥姥知道自己在宴会上的角色,故意出洋相引得大家开心。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的把握能力。C.金陵正册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是副册之首,不在正册中。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形象的能力。“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湘云性格豪爽,笑至喷饭;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写出了湘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黛玉笑岔了气,表现了她身体娇弱,“伏着桌子只叫‘嗳哟’”,表现她经不起狂笑。“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滚到贾母怀里”反映出宝玉的天真和孩子气浓的性格特点,“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表明了他在贾家尊宠的地位。 “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王夫人比较矜持,而且知道是凤姐弄鬼,笑得指着她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薛姨妈一向持重,但也笑到喷茶。“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探春精明强干,处处不忘主人身份,却也笑到忘乎所以。“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惜春年纪最小又很娇嫩,笑到叫奶妈揉肠子,反映出惜春的娇气,单纯可爱。五、作文(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上述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守正创新,踔厉笃行国学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方自成一派,独树一帜;艺术巨匠乔治.莫兰迪坚守初心,终身画“瓶”,用静物诠释艺术的真谛。他们在“变”与“守”中传达审美的差异,成就艺术的个性。推此及它,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亦是如此,于不变中坚守,于变化中创新。“变”与“守”如同一株相生相胜的并蹄莲,在共同生长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辉。因此,我们应在“变”与“守”的辩证统一中坚守初心,踔厉奋发,开拓创新,笃行不怠。何为变?乃于旧局中开新篇,在传统中求创新;何为守,即于发展中守初心,以不变应万变。在物质世界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忘初心,虽能方得始终,但创新创造更能大放异彩。敦煌守护神常沙娜大漠相伴一生,但是常沙娜更为卓越的贡献,是让传统工艺“重获新生”。她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生活和艺术创作,参考藻井图案的礼品丝巾与景泰蓝一起为新中国献出第一份国礼。由此可见,“变”与“守”相辅相成,“守”与“变”相得益彰。守正创新,踔厉笃行,开创未来!创新转化,创造发展,既是时代吹响的号角,也是书写未来的良策。君可见,翻译大师许渊冲用英语演绎中国戏曲《牡丹亭》,实现了一次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猛烈碰撞,激发出文化交融的火花;君可见,钟 星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以直播的方式贴进手机屏幕,飞进人们的心灵;文化类综艺也从未缺席,从《中华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等节目,让传统文化变“活”了,更“近”了,给予当下人以文化滋养,启迪心灵,于历史的厚重感中聆听时代鲜活的脉搏。诸如此类,无不为传统与陈旧注入新的时代价值,无不用创新创造,为时代发展增光添彩。反观当下,秦腔不思创新融合,那么它永远只能属于秦川大地,泯然于历史的尘埃。然而继承了徽剧与汉剧的京剧,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便逐渐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孰是孰非,不言而喻。一味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勇于创新创造,方可贯通古今,凝魂聚气。然而,守正有时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强基固本。稽之往史,“乡规民约”教化民风、滋润人心,“中华民俗故事”烙印文化、熠熠生辉;揆诸当下,家规已潜移默化的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被国人铭记于心。国家专项拨款守护“失落民俗”,助力中华文化步伐铿锵。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的创新守正。守正之良用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诚如斯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以扎实学识、坚强意志,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时代的画卷徐徐铺展,守正创新,我们踔厉笃行,一起向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中外两位艺术泰斗在艺术追求的方向上大异其趣:齐白石的画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中臻于完美,而乔治.莫兰迪的画在坚守自我中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从两位画家的毕生实践来看,无论是“变”还是“守”,都能抵达艺术的巅峰。也就是说,从方向选择.上看,材料中的“变”和“守”虽然截然相反,但都是正价值,并不分高下,在审题过程中不能轻易地将二者对立。同时,必须在同一维度上理解“守”与“变”的内涵。材料中是就绘画艺术这一具体领域里的“变”和“守”来揭示二者的正面价值,但审题立意时当然不可仅在绘画艺术这一狭窄的领域展开议论,要打开思路,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变”和“守”在其他领域的更普适的内涵。材料中的“变”,是“变化”“创新”,重在调整;其中的“守”是“坚守”自我,重在求精求微。但换到别的领域呢?“创新”和“坚守自我”还是同一维度上相对的正价值吗?显然不一定。比如,有的同学一方面谈应该“坚守初心”,另一方面谈“创新”,就很显然很难统一于提升个人修养,实现理想抱负这一维度上,相对来说对“变”和“守”的比较好的理解就变成了“坚守初心”和“灵活变通”了。如果放在文化领域,“变”和“守”的关系又理解成“创新”和“守正”或者“创新”和“传承”的关系为好。二者关系上,绝对的“变”和绝对的“守”都不存在。齐白石固然追求变化,但他绘画的基本题材、笔 法、技巧毕竟大多传统的;乔治.莫兰迪固然在坚守自我,但只是相对于“其他艺术家”向内求的成分更大一些,他执着的追求和自我突破的过程绝非简单的“守”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守”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在既有方向和规则下向更精更深处作探求,探求本身也有“变”的成分。另外,这组论题在行文中又极容易写成泛泛而谈、空发议论的文章,或者仅从形式上追求“分论点+素材”式的贴标签式的文章。欲写得充实、具体,最好还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如可以写大家熟悉的文化传承上的“变”和“守”,科技进步上的“变”和“守”,社会变革上的“变”和“守”,国家制度上的“变”和“守”……当然,对于这种关系型的论题,还是要写出明确的倾向,同时对倾向的另一方面的合理性予以必要的承认,以此写出思辨性。如更主张“创新”的观点,也要承认“守正”的必要性。行文中切忌写成“既要创新,又要守正”的“两不得罪”的文章,也不能写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缺乏具体分析的官话、套话式的文章。立意:1.以守正为本,铸创新之魂。2.辩证继承,转化创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09: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3.0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