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年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满分必备主题02中国式诗意
2023年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满分必备主题02中国式诗意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1
2
/11
剩余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中国式”里有乾坤主题02中国式诗意中国式诗意是一份深情,致敬从古至今的每一位中国贡献者。中国人内心的诗意,是永远铭记那些最英勇的人,是对家与国最深情的眷恋。中国式诗意是一股劲头。从“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到“天宫”揽胜、“天问”探火,这些年来,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下,中国航天让神话故事走进现实,将诗意传递到宇宙中。如今,“中国式诗意”,蕴含着中国人的担当、勇敢,是国家给人民的温暖,也是人民对国家的爱护。在多个国家疫情蔓延、物资短缺时,中国向世界伸出了援手。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捐助物资同去的,还有中国对其它国家的尊重——捐赠物资的寄语。对韩国,一句“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寄托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对日本,一句唐朝的“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表达患难与共;对意大利,一句“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感谢恩情;对印度,一句玄奘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给印度加油……隽永情深的词句,背后是中国投桃报李的感恩,更是厚重的华夏文化底蕴。1举创新之火,燃文化之魂。2.“承”传统之清风,入时代之青云。3.浮世有清欢,平淡藏绚烂。4.生活充满诗意,浪漫蕴于平凡。5.传承优秀文化,坚守中国浪漫。6.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7.守住诗意,点亮人生。8.诗意是忙碌中的逸致,混沌中的坚强。9.打开诗词大门,迎接盎然诗意。10.没有“失意”的霜寒,哪得“诗意”的芬芳?1.一粒种子,一生追梦。袁隆平的一生可谓充满诗意的一生,“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评价先生: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11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孙晓廷写诗《痛别袁隆平院士》;垂泪天惊雨泣谁,时端饭碗始生悲。乘凉禾下神农梦,君去何期可展眉。1.《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让人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这些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着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2.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3.记得小学一年级,学孟浩然的《春晓》。正是春寒料峭,早上下了小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缩着脖子,犯春困。扭头看向窗外,操场上空荡荡的,只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新开的迎春花被打落一地,嫩黄的花瓣细细密密地铺开,铺在无人的角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一刻,忽然觉得好惆怅。忽然就懂了诗人远隔千年的某一个清晨的心境。这些简单的小诗,多年后我再也不背了。但初见初诵这些小诗时的心情,当时脑海中的画面,以及那种共鸣和理解,竟然一刻也未曾忘记。对美的感知力,是不经意间烙印在灵魂里的。其实你早就知道,不管是“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音韵美,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语言美,在你还很小的时候,在第一次懵懂记诵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清新明丽、语言明快、能激起每个人的丰富联想的词句,是我们美学教育第一个无言的老师。4.直到现在,你也说不清它们到底哪里好,到底有什么用,但是每次读来都觉得亲切可爱,像是抓到了什么东西。仿佛透过这些句子,可以看见自己孩提时代——明亮单纯的眼睛,跟着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软软糯糯的声音认真诵读。那是千百年间无数前辈为我们妥善记载、传抄、拓印、整理的诗篇,那是历经千百年打磨的文字。那是我们的来处。你从没忘记过它们。你曾经读过的书,背过的诗词,领会到的美,都会溶进你的气质,你的见解,你的生活中去。最后,它们构成了你。5.诗词曲赋,它们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在世间行走。若你能感受到“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的意味,就会知晓对事物的热爱都应源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其他外界的称赞或是奖赏;若你能体会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1 中的惺惺相惜,就能从白居易身居高位却能对歌女的认同中,学会尊重和平等;若你能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样的道理刻进脑海,就不会轻易被环境影响,沾染上不好的习气。每个人都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的文字,你真的能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吗?只有从小进行无功利的阅读,才能更早地塑造起对美的感知;只有阅读美的东西,才能在其中汲取养分,从而拥有良好的气质修养。1.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经历沸水淋身的茶叶永远沁不出芳甜的茶香,没有经历磨合的贝永远孕育不出璀璨的珍珠,没有经历风霜的竹笋永远成长不成挺拔的青竹。杜工部颠沛流离,吟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苏东坡被贬黄州,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林则徐戍守伊犁,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孟晚舟羁押千日,坚信“如果信念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3.不是只有诗人才有诗意的生活,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他犹如一轮喷着烈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猛烈地燃烧,染红了当时青年人冰冷的心,于是猛士学会了“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诗意生活从针砭时弊,呐喊救国开始。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针对其中提到的两种说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等,无不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加之视频中低沉悠扬的中国传统曲风,山居生活的诗意呼之欲出。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量。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这种讨论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在最近的讨论中,有两个说法值得注意: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11 例文: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走红,拥有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量,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破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看起来可能还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国人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众文化传播极为重要,因为大众文化更能够为一般人所理解,更能够让人们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文化的魅力。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正确看待中国文化,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李子柒的视频当然不可能实现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形象的愿景,但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的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片断所形成的生动鲜活的立体形象,没有许许多多不全面、不整体的传播,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传播丰富性和完整性。最后,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的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李子柒的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状态缺少了解的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题材的吸引力,这也说明选择合适的素材是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的例子。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供料型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是关于对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的话题,其中有两种观点: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题紧扣时代脉搏,既关涉青年学子自身,也关涉社会、民族,大气又接地气。本次作文11 的任务则是“写一篇驳论文”,目标很明确,就是写一篇文章来驳斥上述的两种观点。如此看来,试题已经指明了立意及写作的方向,考生不用在此犹豫徘徊,更不可另起炉灶,把本题看成一道全开放的材料作文题,写诸如同意这些观点的议论文,所以读题、审题、立意要认真仔细,不可草率为之。。自那以后,每每星光满天时,台灯下都有一个坚持的影子。我认真地书写着每个字的笔画,追求着每个字的完美。无人陪伴,脑海却总是有那天的场景,激励着我将失败转化为动力,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李子柒,一个分享“中国式”田园生活的网红,她的视频主要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既分享了中国传统美食,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李子柒身上体现了多重热点话题或时代精神:诗意家国、田园情怀、文化传承、匠人精神、智慧创业、奋斗青春、知识变现、美丽乡村……,得到了无数粉丝的青睐。——微博材料二: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例文:追传统之窈窕,成文化之新章折梅酿酒,采薇烹鲜,染布裁衣……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这是对“拿来主义”的动人诠释。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为李子柒的尝试做了注解。从传统中拿来“采菊东篱下”的性灵之美,从时代里拿来“巡天遥看一星河”的科技之光,智慧传承,勇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风姿窈窕,奏响新章。去芜存菁,辩证传承,文化方如星河荡漾,花耀四海。忆往昔,现代化的巨轮下,古城墙、四合院、名人故居等承载文明厚度的建筑,碾为苍白的文字介绍,令人叹息的地理坐标。抚当下,传承文化渐成共识。绮丽雅致的苏绣、素朴纯净的扎染,这些传统的工艺,重焕生机,“飞入百姓家”。铿锵有力的京剧,典雅细腻的昆曲,在“文化热”中赢得更多的拥趸。京杭大运河上,数千年的橹声,变成壮阔的电声,在世界的注视中,奔腾流涌……诗意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正摇荡时代心旌,声震世界之林。11 然而,盲目复古也会让传统文化蒙羞。近些年兴起的所谓“女德班”“国学班”,把对传统的启蒙简化为机械的背经,把全人的教育窄化为道德的附庸,把历史的糟粕当作文化的“高光”。“国学”成了盈利的噱头,就会在“污名化”中渐失人心。因此,有甄别地传承,文化才会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智慧创新,文化方能跨越历史,打动时代。如果故步自封,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在一汪死水中丧失蓬勃的活力,新鲜的生命。从中华艺术宫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科技的加持,减少了文化遗产的磨损,俘获了千百年后的人心,也以动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绚烂;故宫发起的“云游园”,让世界听到了烟柳杏花和朱墙黄瓦的私喁,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绵远;《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让经典以新的形式绽放;《哪吒之魔童降生》为神话赋予时代精神,推动国漫崛起,讲好中国故事;古典器物章服的纹样成为手机壳、口红盒的设计灵感,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擦亮了文化瑰宝的创新之路……反观一些“老字号”“老工艺”,不求自新,终致式微,“珠玉毁于匣中”。因此,文化需要辩证传承,与时更新,才不至成为一片供人瞻仰的废墟,一捧束之高阁的枯花。以传承为号,创新为鼓,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才更会窈窕生姿,奏响新章。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介绍了李子柒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互联网+的新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食、工艺、民俗,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等式:“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而她身上的诸多“热点话题或时代精神”标签,也恰恰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与交融。材料二摘自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该语段体现鲁迅对文化的态度,即沉着地甄别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使用”“存放”还是“毁灭”,同时要勇敢地“拿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有所更新。这里的关键词等式为“甄别传承”+“勇于更新”=新文艺。当代网红李子柒关于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对“拿来主义”的践行,而鲁迅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恰是对李子柒文化实践的注解。所以,两则材料的交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写作时本文的论点可为“传统文化需要辩证传承与创新”。可以根据两则材料大意首先归纳出:在生活节奏迅速、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下,传统文化既需要辩证传承,又需要与时更新,方能重焕生机,摇曳生姿。论据除了李子柒外,还可以举诸如“阿木爷爷”“自得琴社”以及故宫博物院等等在传承与创新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现实事例辅助论证。然后,进一步指出传承与创新都有条件:如果不加甄别地继承,不加创新地守成,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日渐式微,丧失活力。最后,还应针对要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方面给出具体方法。考题三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应更是身处困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但也有许多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对此有何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我们年级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苟且与远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大众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正是一句“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的阐释。通过品味“苟且”与“远方”,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这杯沸茶中沉淀的“诗意”。苟且与苦难,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都不可避免的。古代剑豪亚索曾说过:“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天才会有天才的痛苦,霍金就因渐冻症而瘫坐轮椅。凡人亦有凡人的痛苦,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双腿残疾,张定宇身患不死的癌症——渐冻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些苦难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却似乎怎么也不可战胜。但无疑的一点是,“苟且”扎根在每个人身上,且伴随一生。可是你发现了吗?亚索在死亡的疾风中练就闻名日本的剑术;霍金在仅有的生命里做出了不知何其伟大的物理贡献;史铁生在生命的灰色中创作出对有生命独到见解的篇章;张定宇在金银潭一线勇抗疫情,蹒跚却坚定地走在抗疫战斗的路上……在生命苟且的折磨之中,他们不屈不挠,永远在奋斗的火焰中释放能量与光彩!如同高尔基的海燕,如同雪莱的云雀,绽放了生命最悠长的诗意。比起那些遥不可及漫无目的的流浪,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远方”。曾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觉得生命平庸而冗长,不知道哪里会有“诗意”,他找到大师求教,大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年轻人喝下,却觉无香无味;大师再用沸水泡了一杯,示意年轻人再饮,年轻人顿觉茶香四溢、味佳舒心。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击,没有磨难的历练,生命的“远方”是不是也变得寡然无趣?苟且之中,更出诗意。那些没有被痛击流血的生命,也许亦可将美好的诗意当成概念来认知,却很难体会到它的内在。那么,我们如何在战胜困难时也体会到诗意?11 特拉瑞斯曾说:“每次失败,我都向着这座山奔跑,直到耻辱再也追不上我!而当我站在山顶,我总觉得那时的凡间比星辰更明亮。”是的,只有跌了再爬,爬了再跑才能摆脱泥潭,永远趴在失败的地方,那你是永远也战胜不了挫折的。人生没有巧可以取,唯有坚定目标,重拾斗志,再次投入抗争的洪流,介于“再起”与“失败”之中,其实就已经让心中“生命的诗意”,绽放出比星辰还明亮的光芒。人生如此,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不应在摔倒时自暴自弃,我们应在人生大大小小的“苟且”之中,去奋斗,去死缠烂打,哪怕生命已经遍体鳞伤,但那,才是生命最美好的诗意啊!审题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底层的生活中坚持读诗,内心充满力量和向往,超越平凡的生活,未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脑瘫诗人”余秀华在困顿的命运里尝试写诗,乐观自信,坚定执着,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灵魂高贵,超越普通甚至卑微病痛的躯体,活成灿烂暖阳,温暖有情。综合两位人物的经历,再结合荷尔德林的名言,我们能够挖掘出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的是身处困顿与底层时的一份内心的安定、宁静与从容的诗意,具体内涵有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生命至上。考生要注意,对“诗意”的理解不要局限于“诗歌”本身,也不要局限于某种“闲雅”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内心的对美好的体验、感受和表达。这种美好,可以来自自然,也可以来自社会生活。考题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我时常比喻唐诗宋词就像一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但释放出来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华文明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属于最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灵,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你感受到了自己血脉里的那份诗意了吗?近日,太原五中文学社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征文。要求结合读过的古典诗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感悟和思考。要求:①自拟标题,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要出现个人信息;③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11 诗意之光普照今世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见证了《三国演义》的深谋远虑,我们领略了《孔子语录》的儒学智慧,我们感悟了《人间词话》的诗意绝伦……典籍的思想和智慧之光,穿过历史的雾霭,重重照进华夏儿女心中,化作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今天,让我们重读文化经典,追溯普照今世的经典之光。传承诗意,彰显中国淡雅情怀。重温典籍,带我们回首男耕女织的美好:或是“种豆南山下“的朴素心情,或是“相与步于中庭”的月下徘徊,抑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淡泊情怀。文化经典中的诗意在李子柒手中化为中国让世界着迷的魅力,他用镜头记录水稻的一生,稻花香里话丰年;马踏山,不负春光好时节,似那般“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的浪漫,是文化软实力,白岩松慨叹李子柒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中制作美食,以一种令人羡慕的方式享受生活,这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正是来源于典籍,又化作中国的文化力量,散发浓郁的诗意。传承爱国,彰显中国骁勇精神。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今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壮志。文化经典中的爱国力量激励万千中国人民为国献身,读过《三国演义》,我们震撼于徐庶、甘宁、孔明等人的为国赴死。读过《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感叹于七心灯前,怀着兴复汉室,忠于国家的执念。这缕爱国之光传递给逆行疫区的白衣天使,传递给擎炬渡江的卫国战士,也传递给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化作每个人保家卫国的力量。传承协作,彰显中国携手共赢的理念。翻开《六国论》,读到“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品评墨子兼爱非攻,品赏《孔子语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难发现,典籍中的协作之光,已然化作如今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历史洪流的沉浮,我们携手共进,“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不以邻为壑,凝心聚力共担风雨,同舟定能绝江河,共舆方能至千里。同学们,“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希望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如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那般苦学经典,传承诗意情怀、爱国精神、协同理念。怀着对前人的敬仰,我们也更有勇气和力量。审题指导:11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生命的诗意”审题立意。材料一是习总书记的话,关键词是“文化血脉”“文化土壤”,并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意义;材料二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的认知,他认为诗词是中华文明的概括表达形式,是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是“最中国”的文化表达方式。这样就引领考生的关注点从中国文化缩小到“诗词”。而第三段则从诗词的意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引导,如“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逐层递进,阐述了诗词对我们中国人的巨大影响力。此段还提出了一个词——诗意。这样考生就能把握住“诗意”的具体含义,而不至于偏题了。材料任务部分给出了征文主题——“生命的诗意”,要求“结合读过的古典诗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现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根据提示语“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将古典诗词与自己当下生命成长中的情感、思想、精神联系起来,找到二者的联系,明确“诗意”的内涵。考题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吟诗填词,是古人真性情的流露,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苏州姑娘周立言是一名旗袍设计师,她设计制作的每一件旗袍的命名都来自古诗词或古典文学,如“绿竹猗猗”。她说:“我们现在也许远离了古典,但是内心会不自知地热爱古典,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方式把诗意带在身上。”③《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说:“中华经典诗词总能在某一个瞬间直抵人心,又润物无声。诗词来源于生活,而对于诗词的热爱总能让人们的生活比从前精致那么一公分。”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诗词?怎样让它的美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生活?学校古代文学社团计划举办一次以“传承经典,诗意生活”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署名一律为“艾诗雯”。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让古诗之美伴我诗意生活11 古诗词,是炎黄子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智慧的凝结。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对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我们就是要多诵读,让这类文化经典深入我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本诗能让人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诵读的同时更要深入品味诗词。一旦深入品味,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可以变得明智,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领悟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是能冲破阻力,向前发展。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以感悟出诗人的豪气。为了能唤醒国人,谭嗣同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希望同志们能逃脱虎口继续为变革而奋斗。我们仿佛听到了他的仰天大笑,他笑出凛然正气,他笑澈了这个腐朽的社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让人深深懂得了,从小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我们懂得了,国家兴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但当的责任。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诗与词,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与内涵,它代表着中国语言的精粹。它凝练飘逸的语言正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诗词,以它卓越的思想性与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人。所以,多多品读,不光是传承经典,更是在美丽我们的生活。苏州姑娘周立言把古诗词镶嵌进她设计制作的旗袍里,“把诗意带在身上”。这启发我们,可以让古诗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试想一下,当你学累了,看见笔杆上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否会精神一振呢?当你困扰于和同学有了小矛盾,看见书签上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绪是否就会豁然开朗了……所以社会应该大力开发古诗词文创产品,让古诗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我们再提到古诗词,就不只是记诵品味,还可以让它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陪伴我们,让它的美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更精致,更有诗意。【审题】试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以白居易为例,指出古人借助诗词表达感情,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第二则以周立言为例,指出古诗词或古典文学在当今时代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开始了对生活的美化。第三则引用颜芳的话,指出对诗词的热爱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精致。写作时,可以对这些事例和话语进行分析,指出古诗词并非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古代之物,而是增加生活诗意的必需品。还可以指出,周立言的做法应该在生活中普及开来,进而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试题提出了两个问题: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诗词,怎样让它的美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生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篇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11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0广东中考语文(满分作文必备)复习课件:第四部分 打造属于自己的高分主题作文 第一单元 十年考题主题分析(共56张PPT)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十大主题50段满分作文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亮点解析 主题立意妙
2023年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满分必备主题01中国式不服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3-08-22 22:30:01
页数:11
价格:¥2
大小:50.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