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 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简要分析这首诗。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答案】1.C2.B3.D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C.“说明生命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故选B。【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红药”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C。D.“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星堆人的脚印周拥军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开出来,领头的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径自庄重地往前走,仿佛是赶去主持一场盛大的祭典……迎面就是一大片房子,房顶没有了,墙壁也没有了,只剩下支撑房子的脚——一排排黑得发亮的木桩。房子的脚一律站在沼泽地,没有整齐的队列,它们用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疏疏密密地站在那里。三四千年前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呢?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和砖块,古蜀人把一棵棵树、一根根竹从森林里抬出来,然后开始在树桩上搭建房子。他们用木、竹架起屋架,编成篱笆,在篱笆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屋顶……完成这一切,一幢房子就建成了。干栏式建筑安全、干燥而温暖,一幢站着的房子,隔绝了风雨,也隔绝了野兽。房子的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林,一条条蚕舒适地躺在桑叶上,它们的任务就是吃。它们吃下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丝,织成的却是古蜀人的梦。所有的决定都在桑林掩映的房子里作出,谁狩猎,谁捕捞,谁养蚕,谁织锦。作出决定的是蚕丛。长年戴着面具的蚕丛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大耳、大嘴、凸眼。带着族人,他找到了这块宜桑、宜猎、宜渔、宜耕的土地。完成那次无比艰难的跋涉后,他的青春不再了,步履不再稳健,头发也开始花白,但他的话就像木结构房子的榫卯一样,精准地连接到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动中。天一亮,古蜀人就出发了,迎着野兽的吼声出发。他们走进森林,森林里便会有一阵骚动。隔着三千余年,我们看到了古蜀人身上的兽皮,看见一根根象牙被古蜀人制成了珍玩。一批古蜀人走进森林,也有一批古蜀人走不出森林,他们成了森林的一部分。也有人走向水。那片水是长江支流的一个汊,江跑累了,它在那里停了一下,把那里停成了一片水 泊。这片浩渺的水是古蜀人生命的源头。他们的印记里有太多水的故事,水不仅开辟了这片河谷,还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一片宽阔平坦的原野。凛冽的风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吹过来,吹到这片平原时,它放缓了脚步。田垄间,农夫的身影或隐或现,他们手中不再是那些笨重的石器,而是精工浇铸的青铜农具。有了青铜农具,那片土地,才真正臣服。土地臣服后,耕种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桑、猎、渔的位置自动后移了。古蜀人离开了那片狭窄的河谷,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次,长征的队伍里没有蚕丛,蚕丛把自己种在了那片茂盛的桑林里。他沉睡的地方,立起一只巨大的青铜面具,面具上,两只前凸的眼还盯着古蜀人远行的方向。一位高大瘦削的铜人,静静地站在一座规模巨大的祭祀台前。他站在那里,那一方山水就安静了。他应该就是鱼凫。他是那个时代真正读懂了长江的人。长江从雪山上发源,在崇山峻岭中冲波逆折,流着流着就流成了一片壮阔的水。从一条江的流向中,鱼凫坚定了一个族群的走向。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拓国计划。在他的计划里不仅有坚固的城池、巍峨的宫室、壮观的神庙,更让人景仰的是,他的计划里,还有一支马队。那是一支英雄的马队。冬天来了,蚕停止了织茧,绣娘停止了织锦,驮着蜀锦的马队就上路了。他们从成都平原出发,纵贯亚洲,一直走到遥远的欧洲地中海区域,从风华少年,一直走成一堆骸骨,走成了骸骨,他们还在家人的梦中行走。也有幸运者,他们回来了,运回了盐、珍稀古玩和那个时代最遥远的梦……那条路,需要透支我们全部敬仰。鱼凫做成了他想做的一切。他不仅开拓了一片规模巨大的国土空间,还开拓了一片规模更大的文化空间。最核心的国土空间当然是他的城池,最核心的文化空间则和青铜有关。三四千年后,一个个祭祀坑被轻轻地揭开了面纱,青铜神像、青铜面具、青铜容器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来,连同它们身上厚厚的历史信息一起摆在密封的橱窗里,这时人们才发现,那个神秘世界的文化气息有多么丰厚。最让我心情激荡的是那棵硕大而精美的青铜神树。那个世界有太多的谜无法解释,他们只能求助于心中的神。神在哪里呢,当然在天上。古蜀人选择用昂贵的青铜来浇铸一棵通天的神树。神树上缀满神鸟,一只神鸟代表一个太阳;还有一条蓄势待飞的龙,仿佛随时准备飞向天空。神树立在那里,所有的山都向它颔首,所有的云都向它聚拢,所有的目光,都向它肃穆地致意。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是那片富庶的国土。手持先进武器的外族军队一夜之间就杀到了城下。城墙倒了,宫室烧了,青铜器、玉器、陶器一股脑儿被人扔进了土坑。他们肯定不是屈辱地消失的,一些破碎得十分厉害的青铜兵器,展示了他们为守护这片国土所作的努力,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直到1929年的春天,一个村民用锄头挖开了一处土坑。土坑里没有棺木,没有骸骨,只有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被破坏的痕迹,它告诉我们,古蜀人 曾经历过的劫难。一个凭勇气、智慧和勤劳维系繁衍的民族,他们沧桑的历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摆在土坑里。我在一只装满了鸡蛋的陶盆前长久地停了下来,鸡蛋已风化成了石头,但因为这些鸡蛋,那里还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我的身旁,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蜀人有较高建筑智慧,他们根据环境特点,用木竹草泥把房子建在树桩上,这种干栏式的建筑能很好地防水防野兽。B.作者笔下的古蜀人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蚕丛到鱼凫,从桑猎渔耕发展到跨国贸易,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C.李白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作者描绘的古蜀国历史画卷弥补了史料缺失,证明蚕丛、鱼凫开国的真实性。D.作者面对三星堆遗迹凝神思考,思绪纵横驰骋,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古蜀国历史的神秘、神奇,表达了对古蜀文化的赞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星堆遗址新祭祀坑被发掘,各种文物破土而出。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凸显文物的精美、华贵,生动形象。B.青铜神树是古蜀人与神灵沟通的载体,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神树的庄严肃穆。C.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大量笔墨写由三星堆遗址引发的联想想象,对古蜀国的消失和发掘则用笔简略。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8.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的含义。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答案】6.C7.A8.①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出土文物会更多,获取的历史信息会越来越多。②古蜀国虽然已经消失,但古蜀文化绵延不断,生生不息。9.①以空间的转换为横向行文线索,展开对三星堆遗址的描写,从房屋到桑林、森林,再到水泊、原野,从成都平原纵贯亚洲到地中海区域,视野宽广。② 以时间的发展为纵向行文线索,由眼前之景触发,遥想古蜀国从蚕丛时期、鱼凫时期到消失的历史,再到首次发掘,最终又回到眼前,思路清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弥补了史料缺失,证明蚕丛、鱼凫开国的真实性”错误。作者只是根据文物想象当时的场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凸显文物的精美、华贵”错误,此处用拟人手法主要凸显三星堆文物的生命感和带给人的震撼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由“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可知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出土文物会更多,获取的历史信息会越来越多。由“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是那片富庶的国土。手持先进武器的外族军队一夜之间就杀到了城下”“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可知“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是说古蜀国虽然已经消失,但古蜀文化绵延不断,生生不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结构的能力。由“迎面就是一大片房子,房顶没有了,墙壁也没有了,只剩下支撑房子的脚——一排排黑得发亮的木桩。房子的脚一律站在沼泽地,没有整齐的队列,它们用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疏疏密密地站在那里”“房子的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林,一条条蚕舒适地躺在桑叶上,它们的任务就是吃”“他们走进森林,森林里便会有一阵骚动……一批古蜀人走进森林,也有一批古蜀人走不出森林,他们成了森林的一部分”“也有人走向水。那片水是长江支流的一个汊,江跑累了,它在那里停了一下,把那里停成了一片水泊”“一片宽阔平坦的原野。凛冽的风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吹过来,吹到这片平原时,它放缓了脚步”“他们从成都平原出发,纵贯亚洲,一直走到遥远的欧洲地中海区域,从风华少年,一直走成一堆骸骨,走成了骸骨,他们还在家人的梦中行走”,从房屋到桑林、森林,再到水泊、原野,从成都平原纵贯亚洲到地中海区域,可知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横向行文线索,展开对三星堆遗址的描写,视野宽广。由“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所有的决定都在桑林掩映的房子里作出,谁狩猎,谁捕捞,谁养蚕,谁织锦。作出决定的是蚕丛。长年戴着面具的蚕丛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大耳、大嘴、凸眼。带着族人,他找到了这块宜桑、宜猎、宜 渔、宜耕的土地”“他应该就是鱼凫。他是那个时代真正读懂了长江的人。长江从雪山上发源,在崇山峻岭中冲波逆折,流着流着就流成了一片壮阔的水。从一条江的流向中,鱼凫坚定了一个族群的走向。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拓国计划。在他的计划里不仅有坚固的城池、巍峨的宫室、壮观的神庙,更让人景仰的是,他的计划里,还有一支马队”“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是那片富庶的国土”“直到1929年的春天,一个村民用锄头挖开了一处土坑。土坑里没有棺木,没有骸骨,只有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我在一只装满了鸡蛋的陶盆前长久地停了下来,鸡蛋已风化成了石头,但因为这些鸡蛋,那里还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由眼前之景触发,遥想古蜀国从蚕丛时期、鱼凫时期到消失的历史,再到首次发掘,最终又回到眼前,可知文章以时间的发展为纵向行文线索,思路清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初践祚,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而笾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二十有一人,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B.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 C.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D.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祚,原指踏上庙堂前的台阶,在古代指帝王即位,亦作践胙、践统、践位、践国。B.国学,历史上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也就是“国立学校”,文中即为此意。C.有事,古代国家大事主要指祭祀和战争。此处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有事”意义相同。D.《礼》,六经之一,是古代儒家典章礼仪制度的著作,包括《周礼》《仪礼》《礼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重视文教,崇尚儒学。他一方面设置官署,选拔文儒,授予官职;另一方面查考古代典籍,改革国学礼仪,确立了孔颜先圣先师的祭祀地位。B.贞观初年,国学高度发展,不仅校舍规模扩大,生员也不断增加,就连邻邦酋长子弟也纷纷慕名而来,此时儒学兴盛,发展到空前绝后的程度。C.面对传世经典因成书年代久远而存在许多谬误的现象,唐太宗先后诏令颜师古、房玄龄等人分别参与了“五经”的考定整理和讨论审议等工作。D.颜师古学识渊博,精通经学。在学术争论中,能依据不同情况给予清晰明确的回答,且能详细明确地援引经典;曾受命疏通阐发“五经”经义。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14.唐太宗和岑文本关于“学习之道”的理解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D11.C12.B13.(1)当时儒生们学习并接受师传旧说,而这些旧说错乱讹误相传已久,他们都不同意颜师古的考订,一时间各种异说蜂拥而起。(2)国君无论是愚笨还是明智,贤明还是昏庸,没有谁不想求得忠臣贤才来辅助自己的。14.君臣二人都肯定了勤学的重要性,太宗侧重以学习激活人性之灵,而岑文本侧重以学习涵养性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大收天下儒士”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项;“擢以不次”是“以不次擢”的状语后置句,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B项。译文:这一年唐太宗还广泛招纳天下儒士,赏赐给他们布帛,供给驿传车马,下令他们都集聚到京师,破 格提拔他们,他们中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学生精通大经中的一种以上的,都得到了官职。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意义相同”错误。本文此处的“有事”是指祭祀,而“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有事”是指发动战争,两者并不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发展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错误,原文只是说“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并没有提到“绝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传习”,学习并接受;“舛谬”,旧说错乱讹误相传;“非”,不同意,不赞同;“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第二句中,“无”,无论;“不肖”,昏庸;“莫”,没有谁;“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互文,要合译;“自为”“自佐”,都是宾语前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可知,君臣二人都肯定了勤学的重要性。从“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可知,太宗侧重以学习激活人性之灵。从“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可知,岑文本侧重以学习涵养性情。参考译文:唐太宗刚刚登基,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讲求礼乐教化的儒士,让他们保留现任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享用的精美的膳食,按日轮换着在皇宫里值班,太宗在上朝听政的间隙时间,就把他们引进内殿,和他们讨论古代典籍,商议谋划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在国立学校里建立孔子庙堂,取法过去的规定,尊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庙堂供台)祭祀用的笾豆、干戚等礼具和乐舞之具,在当时也开始齐备了。这一年唐太宗 还广泛招纳天下儒士,赏赐给他们布帛,供给驿传车马,下令他们都集聚到京师,破格提拔他们,他们中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学生精通大经中的一种以上的,都得到了官职。(在这之后)国立学校增设学舍四百多间,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也增加了学员。吐蕃和高昌、高丽、新罗等外族首领,也派子弟到长安求学。于是国立学校之内,负箧求学和登筵讲学的人几乎达到万人,儒学兴盛,在古代还不曾有过。贞观四年,唐太宗认为经书距离古代圣人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出现了很多文字讹误,就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订“五经”。等到考订完毕之后,又下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召集许多儒生再次详细讨论。当时儒生们学习并接受师传旧说,而这些旧说错乱讹误相传已久,他们都不同意颜师古的考订,一时之间各种异说蜂拥而起。于是颜师古引用晋、宋以来古本,针对他们提出的疑义给予明白清晰的回答,引经据典,详细而明确,都出乎他们意料,这些儒生无不叹服。唐太宗对颜师古也称赞了好久,并将他考订的经书颁行天下,让读书人都来学习。(后来)唐太宗又因为经术师承不同,解释各异,且章句繁杂,下令颜师古和国子祭酒孔颖达等大儒,撰写“五经”的疏义,名为《五经正义》,交付国子监作教材使用。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下诏说:“左丘明、卜子夏……二十一人,从现在起太学里凡举行祭祀之典时,可使他们配享孔子庙堂。”太宗就是像这样尊儒重道。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勤于学习,被称为是一种美好品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①苏轼霜乾②木落爱秦川,兴发身轻逐鸟翩。贪看暮山忘远近,强陪归客更留连。貂裘犯雪观形胜,骏马随鹰抟野鲜。为问南溪李夫子,壮心应未逐流年。[注]①李彭年,即下面的“李夫子”,“斯人有才而病废”(苏轼《与监承事书》),时为闲员凤翔上清太平宫监宫,苏轼时任凤翔府任签判(从八品)。②霜乾,即“霜干”,指傲霜挺立的树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都借“落木”这一意象疏朗的特征,表现出意境的空阔。B.首联以“爱”“兴发”等词语直接写作者对送别之地景色的喜爱,从侧面写出当地的山川之美。 C.第四句承标题“送崔岐归”之意,写自己勉强抑制离别时的愁绪来陪归客赏景,因而流连忘返。D.本诗虽然属于送别诗,对于送别对象却着笔不多,而是用较多的笔墨写了送别之景及娱游之乐。16.前人评论苏轼:“豪迈而多情。”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联加以分析。【答案】15.C16.(1)颈联写诗人貂裘犯雪,骑骏马、随飞鹰追逐猎物的事,境界阔大雄浑,表现了其“豪迈”的胸襟;(2)尾联在送别崔岐之际却挂心友人李彭年,劝勉友人其雄心壮志勿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同时这也是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表现出“多情”的一面。【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自己勉强抑制离别时的愁绪”理解错误。诗句中,“观形胜”“抟野鲜”这是作者的行为动作,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勉强抑制”愁绪,而是书写的豪迈的心情,所以,本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人在诗中并未表达离别时的愁绪。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苏轼的诗歌风格多“豪迈”,颈联“貂裘犯雪观形胜”是说诗人穿着皮衣冒着风雪观看雪中的山川美景,体现了诗人心情的豪迈;“骏马随鹰抟野鲜”是说诗人在宽阔的野外追赶猎物的行为,是动作的豪迈。因此颈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诗风。尾联“壮心应未逐流年”,是说壮志情怀不能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少,这句诗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从情感上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多情;同时这句诗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写照,是诗人见到眼前的美景而激起的情感,也能体现作者的多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__________,_________”的坦诚表白,说自己并没有把名节看得太重,打消了晋武帝对他的怀疑和戒心。(2)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字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3)杏花是春天灿烂的花木,杏花盛开之时,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春风。诗人笔下的“杏花”诗意十足,其中不少成了千古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 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宦”“矜”“作”“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孩子很多付出的时间,所以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具体表现是:打疲劳战,牺牲夜晚的睡眠时间,白天却____________,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这是____________的努力;上课时忙着记笔记,却没有用心听课,没有紧跟老师的指挥棒转,这是____________的做法;课后刷了很多题,也花时间整理错题本,可厚厚的错题摘抄本只是无灵性的壳,错过的题几天后还是做错,工整的错题本成了摆设;看着答案哪题都会,没有答案无从下手,做题不用心思考,也不会____________。相应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各科学习没有合理规划时间、学习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刷很多题但是遇到难题就跳过……“伪勤奋”最明显的特征是学习没有目的性,耗时多,收效少。都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但一定要真勤、真学、会学、乐学、学会!低质量的勤奋,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看起来很刻苦,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需要克服的问题或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昏昏欲睡自欺欺人本末倒置举一反三B.昏昏欲睡掩耳盗铃本末倒置融会贯通C.萎靡不振掩耳盗铃因果倒置举一反三D.萎靡不振自欺欺人因果倒置融会贯通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孩子付出的时间很多,所以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B.“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孩子很多付出的时间,但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C.“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孩子很多付出的时间,所以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D.“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孩子付出的时间很多,但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A19.D20.①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错题摘抄本”比作“无灵性的壳”。②比喻手法的运用,揭示了“错题搞抄本”流于形式、未经学生思考的特征,将“错题摘抄本”的无用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能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1)“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句中与“打疲劳战,牺牲夜晚的睡眠时间”有关,应该是“昏昏欲睡”。(2)“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句中指课堂上昏昏欲睡,导致“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属于“自欺欺人”。(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因果倒置”,是一种在相对确定的条件下把原因和结果相互颠倒,视结果为原因和视原因为结果而引起的谬误。句中“上课时忙着记笔记,却没有用心听课”属于“本末倒置”。(4)“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句中与“看着答案哪题都会,没有答案无从下手,做题不用心思考”并列,“也不会”后填“举一反三”。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存在语病有:成分残缺,“‘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改为:“伪勤奋”,是……学习(状态)。排除AB。不合逻辑,“孩子很多付出的时间”和“往往没有相应的回报”是转折关系,排除C。语序不当,“孩子很多付出的时间”改为“孩子付出很多的时间”或“孩子付出的时间很多”,也能排除BC。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可厚厚的错题摘抄本只是无灵性的壳”中使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本体为“错题摘抄本”,喻体为“无灵性的壳”,用“是”连接,相似点为徒有其表不实在。生动形象地说明学生整理了很多错题,但没有消化吸收,不动脑思考,走走形式,花费了时间却是徒劳无功。用来批评伪勤奋,发人深省,富有启迪感召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直接后果,轻则影响机体功能,①。专家表示,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专家建议:首先,要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②。运动可以强壮骨骼,(),改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中老年人群也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肌力的提高和骨质疏松的预防。最后,要增加日光照射。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20分钟日照。我国饮食结构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③,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专家认为,相对于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高危人群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诊断治疗。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机体反应性也会得以增强B.机体反应性也因之而增强C.还有助于增强机体反应性D.还能够使机体反应性增强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示例:①重则致残甚至致死②其次,要适量运动③经常接受阳光照射【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上文说“运动可以强壮骨骼”,下文有“改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可见此处强调运动的重要性,主语应该承前省略强调“运动”,而且前后分句间是递进关系,排除AB;结合前后分句间的动宾结构(强壮骨骼、改善……功能、降低……风险)特征,确定应该表述成“增强机体反应性”,排除D。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由上文的“轻则影响机体功能”,推出应该表述成“重则……”,再结合生活常识,确定答案为:重则致残甚至致死。 ②处属于“专家建议”的内容,前有“首先”,后面该有“其次”,再结合后文“运动可以强壮骨骼……”,得出答案:其次,要适量运动。③处由“最后,要增加日光照射。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20分钟日照”可知空处应该强调“阳光照射”,再结合“我国饮食结构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以及“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确定答案为:经常接受阳光照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1:近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毫无堆砌之感,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就收获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材料2: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春晚将舞蹈《唐宫夜宴》搬上舞台,这支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到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舞台还运用了先进技术,串联起多件国宝级文物,令表演者身入其境、观众沉醉其中,节目一播出,便收获了热议和好评。材料3:“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连日来,这首现代小诗居然被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被网友疯狂转载,称其“最美最甜”“惊艳了大唐”。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改编的《琵琶行》成了流行歌曲爆款,《唐宫夜宴》成了舞蹈艺术的新宠;原本高冷的甲骨文成了萌萌的表情包,变得魅力四射,深受网友欢迎……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唱响文化自信的最强音!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明珠蒙尘,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伙计们,抄家伙!”一首融合现代摇滚和传统华阴老腔元素的《给你一点颜色》被谭维维唱响,迅速问鼎热搜榜。她在歌中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豪迈质朴,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厚重积淀,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让传统文化火起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完美的“穿越”。从“萌萌”的故宫文 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借助新技术手段传承传统文化,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能激发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让传统文化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因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损害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出现。比如将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或短视频,颠覆了原有的文学形象;在文娱节目中恶搞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图片或绘画扭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严重地损害、亵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极大地误导了国民。这些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现象。《琵琶行》《唐宫夜宴》的走红,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生机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定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绽放魅力,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文化自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永葆生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国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本题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谋求发展”的话题。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中心指向统一,但又互有补充。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正面范例,强调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演绎,依然可以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但材料一强调形式上要创新,材料二强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如何做”的问题有所启发。材料三是个反面实例,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要发展,但前提是要尊重文化,而不是借“热爱”之名“戏说”甚至“恶搞”文化。考生写作时可先提出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传承并焕发生机。然后论述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如采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改良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等。可利用的素材有《上新了故宫》,樊锦诗的《数字敦煌》,还有《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改良版的汉服等。然后论述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恶搞,应在尊重传统文化。最后论述作为青年人,应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立意:1.品味传统文化之美,更新文化之魂。2.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永不过时。3.在坚守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3:54: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3.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