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3

2/53

3/53

4/53

剩余4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第2课时 竹里馆王维第1课时 新课导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背景链接《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ɡ)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朗读感知听课文朗读,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深的竹林。篁,竹林。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这里指“幽篁”。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诗意: 品读揣摩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人在这独特的美景下独坐,弹琴,长啸。作者所写的景物虽平淡无奇,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的意境。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歌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小结:这首诗意境的形成,在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的一致。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性情,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志趣。此诗写隐居者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歌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优美高雅的境界。 小结: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山林幽居的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新课导入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 朗读感知听课文朗读,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家乡。笛子的美称。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诗意: 品读揣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 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诗人因闻笛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逢入京使岑参第2课时 新课导入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学习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背景链接《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在去安西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朗读感知听课文朗读,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沾湿的样子。路途遥远的样子。请求,烦劳。捎口信。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诗意: 品读揣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再读这首诗,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岑参的从军思想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小结:岑参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写得很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余味深长,感情真挚。 晚 春韩愈 新课导入宋代诗人朱熹有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春”的魅力在哪里?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晚春》。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朗读感知听课文朗读,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指柳絮。才气、才情。懂得,知道。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竞相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诗意: 品读揣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表现晚春景色。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有了个性,成了精灵,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情趣。 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人们历来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一:“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示例二:“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示例三:春、夏、秋三季里争芳斗艳的花卉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专情,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小结: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诗人选择了“百般红紫”和“杨花榆荚”两个群体意象,前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后者朴实无华、随风飞舞,它们在矛盾中得到统一,共同表现出“晚春”之美,并营造出广阔的审美空间,给人以启示。 总结存储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诗。我们领略了“诗佛”王维的空灵;“听”到了触发李白思乡之情的《折杨柳》曲;感受了岑参对京都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也见识了韩愈《晚春》诗之见仁见智的领悟。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9 01:03:01 页数:53
价格:¥2 大小:5.9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