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自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2022级高一历史上期末自测题2023年1月一、选择题(一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1.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排除C;完备的说法错误,排除D。2.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推广B.统一趋势日益增强C.商鞅变法的推动D.各诸侯国兴修水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越,因此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3.秦始皇沿着新修的弛道、直道等巡游天下,并在琅邪等地刻石纪功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皇帝之德,存定四极”。秦始皇此举(  )A.树立了君主勤政爱民形象B.得到各地百姓普遍认同C.复兴了周代礼乐制的传统D.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巡游天下……临察四方……存定四极”可以看出目在于巩固统一,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爱民之意,排除A项;秦始皇巡查各地无法体现“普遍”认同,尤其是六国故地,排除B项;周代礼乐制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匹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4.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 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体现的是中原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并非是民族隔阂,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5.《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限定信息“实质”,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藏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际上体现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没有体现册封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C项;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民主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6.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具有双重影响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促进南北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运河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大运河也便利统治阶级对 江南地区人民的掠夺。因此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具有双重影响,B项正确;“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体现作者的一方面认识,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与唐朝盛世无关,排除C项;“促进南北交流”只体现了作者的一方面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7.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8.观察如图所示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相权被一分为多,而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又重新出现集中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反弹,A项正确;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之间激化,排除B项;宋朝相比唐朝的政府机构更加复杂,出现了冗官现象,行政效率逐渐降低,排除C项;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9.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 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A.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B.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C.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表明理学中“格物”“重理”思潮对绘画领域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影响下绘画领域重视探究自然规律的风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花鸟画是否注重意境,排除B项;心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时期职位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官僚机构的膨胀C.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内阁相对于清朝军机处而言,其仍具有一定权力,但军机处彻底成为传达君主旨意的工具,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官僚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中央集权的加强”指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范围,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1.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业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说明洋务运动 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故选D;洋务运动期间外商企业在中国实力强大,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然而在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但在短短12天后,复辟闹剧就草草收场。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A.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袁世凯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C.太平天国倡导的平均主义理想深得人心D.孙中山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领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被迫取消,张勋复辟短短12天就草草收场,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B只能说明袁世凯复辟,不能说明张勋复辟,排除;太平天国于1864年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是说帝制复辟不得人心,D与材料无关,排除。13.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明()A.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C.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D.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2~1919年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之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说明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排除C项;民 国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4.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在20世纪初访问中国时说:“(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因为它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触动社会运作机制,而没有影响实际控制社会的生活观念。”下列项中,与上述观点相契合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救亡图存,君主立宪C.民主科学,伦理觉悟D.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可知,该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是思想文化运动,据材料“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反对儒家伦理道德,C项正确;据所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不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排除A项;据所学,“救亡图存,君主立宪”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排除B项;“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不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5.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A.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故C选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A选项错误;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作用是主力军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选项说法有误。16.如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1927年50.818.71928年10.976.61929年71930年5.5A.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B.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C.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D.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答案】C【解析】【详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革命的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表格中就反映了1927年以后农民党员占比明显增大,故选C项;中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排除A项;农民党员的增多体现了觉悟的提高,但不能反映“全面”,排除B项;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剧烈变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17、18题各20分,19题12分,共52分)17.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二1911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答案】(1)合理性: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说明:秦朝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汉朝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汉朝大一统政治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说明,比如郡国并行制、藩镇割据的消极影响。任意两个例子即可。)(2)主张:反对中央过分集权,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结果:辛亥革命后,各省形成了军阀割据之势。(3)认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要符合自己的国情和民情;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合理性:据材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可得出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回答,如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也可以从反面的郡国并行制和藩镇割据的消极影响来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主张:据材料二“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可得出反对中央过分集权,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结果:据材料二“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后,各省形成了军阀割据之势。【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结合国情,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角度思考。18.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材料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角度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答案】(1)措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缺陷:单纯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的不妥协)。(3)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指的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小问说明,政治制度方面,据材料一“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方面,结合所学民国时期知识可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小问缺陷,据材料二“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可得出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第二小问新的特点,据材料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可得出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的不妥 协)。【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以来的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可知,五四精神的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从五四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等角度思考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答案】示例1:我赞同该学者主张的1921年-1949年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基本特征是“上升”的观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推进并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国民革命军建立,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掀起了大革命高潮。1927年以后,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等一系列活动,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日本全面侵华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开辟敌后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总之,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示例2:该学者认为1840-1900年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基本特征是“沉沦”,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1840-1900年,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在“沉沦”。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侵犯中国主权,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但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中国社会也有“上升”。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开展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国民众思想解放和中国政治革新。总之,1840-1900年中国社会既有列强侵略下的“沉沦”,也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斗争与探索。 【解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03 18:12:04 页数:11
价格:¥2 大小:655.3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