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高一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四)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某DNA合成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DNA的合成,而不影响处于其它时期的细胞进行细胞周期运转,抑制剂解除后细胞能继续进行细胞周期运转。先后两次将一定剂量的抑制剂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一定时间后,可使所有的细胞抑制在G1期和S期交界处狭窄的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一次抑制剂处理时间不小于G2期、M期和G1期时间之和B.该抑制剂可以抑制减数分裂,使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第一次抑制剂去除后,细胞均从G2期开始进行细胞周期运转D.第一次抑制剂去除后,细胞到达G1期终点前第二次加入抑制剂【答案】C【解析】【分析】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G2期,其中S期进行DNA的复制。【详解】A、细胞经G2期、M期和G1期之后进入S期,第一次抑制剂处理时间不小于G2期、M期和G1期时间之和,可使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A正确;B、该抑制剂作用于间期细胞,可以抑制减数分裂,使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正确;C、第一次抑制剂去除后,细胞均从S期开始进行细胞周期运转,C错误;D、第一次抑制剂去除后,细胞到达G1期终点前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可使所有的细胞抑制在G1期和S期交界处狭窄的区段,D正确。故选C。2.一些环境污染物引起染色体片段断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断片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形成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的间期时,它们便浓缩为主核之外的小核,称为微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B.不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容易参与微核的形成C.微核的组成成分通常为蛋白质,而不含有DNAD.只有在分裂中期才能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24-,【答案】B【解析】【分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断片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形成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的间期时,它们便浓缩为主核之外的小核,称为微核。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畸变。【详解】A、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畸变,A错误;B、不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向两极移动,不能进入主核,所以容易参与微核的形成,B正确;C、微核是由染色体断片浓缩形成的,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C错误;D、在分裂期都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D错误。故选B。3.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tRNA种类数少于理论上61种,可能与某些tRNA能识别多种密码子有关C.携带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个体可能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D.有些猫的毛色黑黄相间,这与控制毛色的不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是一个密码子,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理论上应有62种tRNA,但tRNA种类数少于理论上的62种,可能与某些tRNA能识别多种密码子有关,B正确;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病,携带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个体可能为杂合子,故可能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C正确;D、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决定性状,有些猫的毛色黑黄相间,这与控制毛色的不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24-,故选A。4.下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B.①过程可同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C.图Ⅲ中的a、b、c、d4个细胞不可能有三个极体D.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一定是过程②出现异常【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果蝇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图中ⅠⅡⅢ分别为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详解】A、图I表示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而不是4个染色体组,A错误;B、①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C、图示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且Ⅰ中的性染色体是XY,因而是雄性个体细胞细胞减数分裂,所以图III中的a、b、c、d4个细胞均为精细胞,不可能有三个极体,C正确;D、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既可能是①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过程②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而出现异常,D错误。故选C。5.某兴趣小组对校园中一种植物——青蒿进行研究发现,控制其株高的有4对等位基因,且对株高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10cm,基因型为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26cm。如果已知亲代青蒿株高是10cm和26cm,则F1的株高及F2中可能有的表现型种类是( )A.12cm、6种B.18cm、6种C.12cm、9种D.18cm、9种【答案】D-24-,【解析】【分析】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10cm,基因型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26cm,每个显性基因对高度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则每含一个显性基因青蒿株高增加(26-10)÷8=2cm。【详解】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10cm,基因型为AABBCCDD的青蒿株高为26cm,4对等位基因对株高的作用相等,则每含一个显性基因增高(26-10)÷8=2cm。已知亲代青蒿株高是10cm和26cm,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含4个显性基因,表现型为10+4×2=18cm。F2中的基因型有:含8个显性基因的、含7个显性基因的…不含有显性基因的,共有9种情况,所以F2中可能有9种表现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6.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某次杂交结果如下所示。下列哪种检验方法和结果可以确定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A.上述图示即可说明,不必再进行杂交实验B.子代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其后代雄果蝇全是白眼,雌果蝇全是红眼C.子代红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其后代红眼和白眼之比是3﹕lD.子代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1﹕1【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详解】A、一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不论雌雄均具有红眼和白眼,不能确定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A错误;B、若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子代红眼雄果蝇XBY与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雄果蝇基因型为XbY,表现型一定为白眼,子代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表现型一定是红眼,B正确;-24-,C、子代红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其后代红眼和白眼之比是3﹕l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杂合子自交的结果,C错误;D、子代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1﹕1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杂合子测交的结果,D错误。故选B。7.研究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转入人凝血因子基因的山羊发生可遗传的变异,和普通山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在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答案】B【解析】【分析】1、真核生物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而编码区又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真正编码蛋白质的是编码区的外显子,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只是起了调控表达的作用;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RNA聚合酶的催化生成mRNA的过程。3、受体细胞如果是植物细胞一般选用农杆菌转化法,如果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一般用显微注射法,如果是原核生物一般用钙离子处理。【详解】A、因为真核生物的基因中存在非编码区,而编码蛋白质的只是编码区的外显子,并且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所以凝血因子基因的碱基对数目应大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A错误;B、该技术利用了基因重组技术,该技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使转基因山羊的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转入人凝血因子基因的山羊和普通山羊能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故和普通山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因为目的基因导入到了受精卵中,而转基因羊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所以转基因羊的所有体细胞都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C错误;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时,RNA聚合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同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催化合成mRNA,D错误。故选B。8.在一个家系中,具有甲和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图),其中的一种属于伴性遗传疾病。下列-24-,选项中错误的是()A.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4与Ⅲ-5生育一个患两种疾病的孩子的概率是5/12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有4种可能的基因型D.Ⅱ-3的致病基因都来自个体Ⅰ-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Ⅱ-4和-5均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均无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有一种病是伴性遗传病,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Ⅱ-4和Ⅱ-5都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7),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Ⅱ-4和Ⅱ-5都无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和乙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A正确;B、先分析甲病,Ⅲ-4母亲是aa,本人患病,因此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1-2/3×1/4=5/6;再分析乙病,Ⅲ-4的基因型为XBXb,Ⅲ-5的基因型XbY,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1/2,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5/6×1/2=5/12,B正确;C、Ⅱ-2不患甲病,为隐性纯合子aa,不患乙病,但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因此Ⅱ-2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XBXb,Ⅱ-2的基因型是aaXBXb;Ⅲ8对于甲病来说本身患病,且有一不患病的姊妹,其父母基因型是Aa,因此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或Aa)对乙病来说,其双亲不患乙病,但有患乙病的兄弟,所以父母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Ⅲ8也可能有2种基因型XBXB或XBXb;因此若同时考虑甲病和乙病,Ⅲ8的基因型有4种: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其有四种可能,C-24-,正确;D、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3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I-2,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其母亲,所以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I1,D错误。故选D。9.如图为线粒体DNA的D环复制示意图。其中一条链因为密度较高称之为重链(简称H链),另一条链因为密度较低称之为轻链(简称L链),复制时,以L链为模板,先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后合成H链片段,新H链一边复制,一边取代原来旧H链被取代的旧H链以环的形式被游离出来,由于像字母D,所以称为D环复制。随着环形轻链复制的进行,D环增大,待全部复制完成后新的H链和旧的L链、新的L链和旧的H链各自组合成两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线粒体DNA复制完成以后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线粒体DNA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C.线粒体DNA分子的H链要比L链长D.线粒体DNA的两条链也符合反向平行【答案】C【解析】【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出两个DNA分子。【详解】A、线粒体为环状双链DNA分子,故线粒体完成DNA复制后无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24-,B、线粒体DNA复制的过程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C、线粒体DNA分子的H链和L链中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H链和L链一样长,C错误;D、线粒体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故选C。10.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眼睛的红色与青色由基因B和b控制,而翅缘的黑色和灰色由基因D和d控制,其中一种表现型仅在雄性中表现。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F2为F1自由交配获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P(纯合)F1F2黑翅缘红眼(♀)×灰翅缘青眼(♂)黑翅缘青眼(♀)黑翅缘红眼(♂)黑翅缘红眼(♀)∶黑翅缘青眼(♀)∶黑翅缘红眼(♂)∶黑翅缘青眼(♂)∶灰翅缘红眼(♂)∶灰翅缘青眼(♂)=4∶4∶3∶3∶1∶1A.控制眼色的基因与翅缘颜色的基因均表现为伴性遗传B.F2的黑翅缘红眼个体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C.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时因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F1表现出多种表现型D.若F2中黑翅缘红眼(♀)与黑翅缘青眼(♂)杂交,后代雌性中性状分离比为5∶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亲本红眼(♀)×青眼(♂)杂交,F1中红眼为雄性,而青眼为雌性,表现与交叉遗传,因此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相关基因型可表示为ZbZb、ZBW,说明红眼对青眼为显性,分析亲本和子代的翅缘颜色发现,灰色只在雄性中表现,且不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表现为从性遗传的特征,为DD、Dd、dd在雌性中均表现为黑翅缘,DD、Dd在雄性中表现为黑翅缘,dd在雄性中表现为灰翅缘,A错误;B、亲本的基因型为DDZBW和ddZbZb,F1的基因型为DdZBZb、DdZbW,则F2-24-,的黑翅缘红眼个体的基因型DDZBW、DdZBW、ddZBW、DDZBZb、DdZBZb,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B正确;C、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DdZBZb、DdZbW,两对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因此,即使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也不会导致F1表现出多种表现型,C错误;D、F2中黑翅缘红眼(♀)的基因型有DDZBW、DdZBW、ddZBW,比例为1∶2∶1,该群体中卵细胞的基因型和比例为DZB∶dZB∶DW∶dW=1∶1∶1∶1,则该群体与黑翅缘青眼(♂)1DDZbZb,2DdZbZb杂交,后代雌性均表现为黑翅缘青眼,D错误。故选B。11.在正常的DNA分子中,碱基缺失或增加非3的倍数,造成这位置之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称移码突变。下列关于DNA核苷酸替换或增减及其生物学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碱基替换为另一对碱基是最简单的突变,这种替换都发生在同类碱基之间B.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的突变,均造成翻译时所有密码子读取位移C.碱基替换或数目改变都有可能使该基因决定的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D.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症,就是移码突变造成基因功能变化的实例【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详解】A、碱基替换可发生在同类碱基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类碱基之间,A错误;B、增加或减少三个碱基造成的突变,可能不会造成翻译时所有密码子读取位移,B错误;C、碱基替换或数目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都有可能使该基因决定的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D、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于碱基对替换引起的,D错误。故选C。12.下图是两种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4-,A.两种病毒均需先合成病毒RNA的互补链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C.两种病毒的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都不需要逆转录参与D.两种病毒首次RNA复制所需的酶都是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RNA(+RNA)中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复制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埃博拉病毒(EBOV)的RNA(-RNA)先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其中亲代-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酶和多种蛋白质,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两种病毒均先以自身RNA作模板复制出碱基互补的RNA,再以该RNA为模板复制形成子代病毒RNA,因此都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A正确;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这两种病毒都是RNA复制病毒,故两种病毒的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都不需要逆转录参与,C正确;D、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酶是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而埃博拉病毒(EBOV)的酶来源于宿主细胞,D错误。故选D。13.海洋哺乳动物与鱼类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下列属于进化论对这种相似性解释的是()A.海洋哺乳动物适应与鱼类相似的环境B.鱼类进化出了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结构-24-,C.海洋哺乳动物直接从鱼类进化而来D.海洋哺乳动物从未进化出使用四肢的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海洋哺乳动物与鱼类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按照达尔文的观点“适者生存”,那么这种相似性可以解释为海洋哺乳动物适应与鱼类相似的环境,A正确;B、海洋哺乳动物与鱼类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应该是海洋动物进化出与鱼类相似的结构,B错误;C、海洋哺乳动物与鱼类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并不能得出海洋哺乳动物直接从鱼类进化而来,C错误;D、海洋哺乳动物与鱼类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不能得出海洋哺乳动物从未进化出使用四肢的能力,D错误。故选A。14.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90%,而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51.5%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D.连续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基因型频率+1/2杂合体基因型频率。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详解】A、被释放的群体中,杂合子约为90%×77%=69.30%,显性纯合子比例为90%—69.30%=20.70%,则显性基因频率约为20.70%+69.30%/2≈55%,A错误;B、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说明褐体色螳螂个体数的减少与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死亡有关,B错误;C、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24-,上一年相似,从题意分析,绿体色螳螂个体比例保持基本不变,说明该地区绿体色螳螂能适应环境生存,C错误;D、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说明褐体色和绿体色个体数目比例保持不变,则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D正确。故选D。15.右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增加,a的基因频率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A正确;p点时,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由于二者基因频率之和为1,故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故B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向变异,故C正确;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最后接近1,说明纯合子所占比例增加,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二、不定项选择题16.下图表示在细胞分裂和受精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4-,A.a、c是有丝分裂阶段,b是减数分裂阶段B.在MN段,细胞核DNA含量加倍C.在GH和OP段,细胞内染色体数相等D.在M点,细胞内DNA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各占50%【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详解】A、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包括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A错误;B、MN段经过了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因此该阶段所处的时期细胞核中DNA含量加倍,B正确;C、图中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C错误;D、L→M点表示受精作用,因此,在M点,细胞核内DNA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各占50%,D错误。故选B。17.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是CSS基因编码序列第391位的G-C碱基对突变成T-A碱基对所致。下图1所示是该遗传病的一个家族系谱图,图2是CSS突变基因表达示意图(▼表示突变位点)。对图1中5~10号个体与该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发现6、8、9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5、7、10号个体均有两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4-,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该CSS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明显缩短C.完成翻译过程时mRNA与RNA聚合酶的结合发生在核糖体中D.若7号与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正常和一个患病的概率是3/8【答案】A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图形:根据图甲可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题中对5~10号成员与该病相关等位基因进行测序,结果发现8、9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5、7、10号个体均有两种,而且8、9均为男性,5、7、10均为女性,据此可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用A/a表示。【详解】A、题中显示,8、9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纯合子),5、7、10号个体均有两种(杂合子),结合系谱图可知,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A正确;B、由图乙可知,该CSS基因突变的结果是肽链缩短,缩短的原因是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即相应密码子由③GAG变成了⑥UAG,mRNA并没有缩短,B错误;C、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而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进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完成翻译过程时mRNA与tRNA的结合发生在核糖体中,C错误;D、根据5、7、10号个体均有两种碱基序列,推断7号个体为该病携带者,若7号与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3/4,生患病孩子概率为1/4,故两人生了两个孩子,正常和患病各一个的概率是3/4×1/4×2=3/8,D正确。故选AD。18.下图为人体细胞内某基因表达的部分图解,其中a、b、c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24-,A.人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发生图示a、b过程B.a过程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C.b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至少涉及三类RNAD.该激素属于分泌蛋白,c过程发生在细胞外【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过程是转录,b过程是翻译,c过程是蛋白质加工过程。【详解】A、图示过程产生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所以图示过程发生在下丘脑细胞中,A错误;B、a过程是转录,需要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作原料,B错误;C、b翻译过程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翻译的过程以mRNA为模板,转运工具是tRNA,所以b过程涉及三类RNA,C正确;D、c过程是蛋白质加工的过程,在细胞内完成,D错误。故选ABD。19.对DNA分子的碱基进行数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其中某种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来推断其他碱基数目及其比例。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数目为x,其比例为y,以下推断错误的是()A.碱基总数量为x/yB.碱基C的数目为x(1/2y-1)C.嘌呤与嘧啶的比例为x/(1-y)D.碱基G的比例为(1-y)2【答案】CD【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24-,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详解】A、若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目为x,其比例为y,则碱基总数为x/y,A正确;BD、检测得知一个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目为x,其占碱基总数量比例为y,则与该碱基互补配对的碱基T数目也为x,占碱基数量比例为y,,另外两种碱基(G、C)的数目均(x/y-2y)÷2=x(1/2y-1),B正确,D错误;C、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相等,因此嘌呤与嘧啶的比例是1,C错误。故选CD。20.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婴幼儿发育,降低免疫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变、叶酸降解(叶酸缺乏使生殖能力下降)。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黑色素增多,黑色素对紫外线有阻挡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紫外线强的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比浅肤色人群生存、生殖能力更强B.紫外线弱的高纬度地区,浅肤色人群比深肤色人群有更好的适应性C.人类肤色出现差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定向选择的结果D.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使其适应性降低【答案】AB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深色皮肤可以阻挡紫外线,减少皮肤癌,减少叶酸分解,因此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比浅肤色人群生存、生殖能力更强,A正确;B、紫外线弱的地方,浅肤色的人可以更好的吸收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B正确;C、环境对性状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人类肤色出现差异,C正确;D、肤色浅的人可吸收更多的紫外线,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因此,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不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21.玉米(2n=20)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今有两种基因型纯合的玉米子粒,其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白色糯。-24-,(1)请用以上两种玉米子粒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4种子粒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黄色糯、白色非糯、白色糯,比例接近1∶1∶1∶1_________(用遗传图解回答)。若亲本不变,要获得上述4种子粒,但比例接近9∶3∶3∶1,则这个杂交试验与前一个杂交试验主要区别是什么?_________(用文字回答)(2)如果上述的白色糯玉米不抗某种除草剂,纯合黄色非糯玉米抗该除草剂其抗性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那么,如何用这两种玉米作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抗该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_______(用文字回答)(3)现有多株白色糯玉米,对其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另一些白色糯玉米植株,花粉不经过射线处理,进行自交。结果,前者出现黄色糯子粒,后者全部白色糯子粒。由此推测,黄色子粒的出现是发生_____________的结果,其实质是射线诱发DNA分子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4)在适宜时期,取基因型杂合的黄色非糯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植株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__,若让这些植株自交获得后代,可用__________处理,处理后的植株自交所得子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____________(一致、不一致),在植株群体中表现_____________(一致、不一致)。【答案】(1)①.②.前一个试验是F1进行测交;后一个试验让F1进行自交(2)选择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3)①.基因突变②.碱基序列(4)①.10十②.秋水仙素③.一致④.不一致【解析】【分析】玉米(2n=20)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4-,【小问1详解】纯合子(AABB和aabb)作亲本,后代要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必须通过F1的测交来实现,其具体过程为AABB×aabb→F1:AaBb,再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值接近1:1:1:1,遗传图解如下:纯合子(AABB和aabb)作亲本,后代要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9:3:3:1,需通过F1自交实现。【小问2详解】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由于纯合黄色非糯玉米抗该除草剂其抗性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细胞质基因),那么黄色非糯性玉米要做母本,因此选择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小问3详解】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出现黄色糯子粒,白色糯玉米植株,花粉不经射线处理,进行自交,全部结白色糯子粒,说明不是环境在影响生物体表现型,前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基因突变的实质是DNA分子结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小问4详解】基因型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植株(AaBb)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代花粉的基因型有AB、Ab、Ab和ab,而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其染色体条数是10条,基因型为配子的基因型,对获得的植株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正常的植株,由于都是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在同一植株上表现一致,而在植株群体中表现不一致。22.图1表示人体某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该细胞仅发生了一次变异,且图中只绘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图1中数字代表染色体编号。-24-,(1)图1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____,该细胞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写染色体编号)。该细胞发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该细胞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该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2)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图2各种细胞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作答)。图中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答案】(1)①.初级精母②.b③.1与2,3与4④.染色体结构变异⑤.aXB、aXB、AAY、Y⑥.2(2)①.(c)→b→d→c→e②.a、b【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处于减数分裂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又因其细胞中3号与4号这对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同,且2号的一条染色单体上增加了A基因所在的片段、另一条染色单体上少了A基因所在的片段,说明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3号与4号分别为X与Y染色体。分析图2:b、d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核DNA数=1∶2,但b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d的2倍,说明b处于减数分裂Ⅰ或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d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a、c、e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核DNA数=1∶1,但三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之比为4∶2∶1,说明a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c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或末期,e为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小问1详解】图1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核DNA数=1∶2,3号与4号这对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同,说明图1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3号与4号分别为X与Y染色体,因此图1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属于图2中类型b。在该细胞中,1号与2号是一对同源染色体,3号与4号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2号的一条染色单体-24-,上多了A基因所在的片段、另一条染色单体上少了A基因所在的片段,说明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依据图1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特点和染色体的行为可推知:该细胞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XB、aXB、AAY、Y。该细胞中有2套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2个染色体组。【小问2详解】根据图2呈现的信息可推知:a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b处于减数分裂Ⅰ或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c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或末期、d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e为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可见,若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图2各种细胞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b→d→c→e或b→d→c→e。处于减数分裂Ⅰ或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中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23.转铁蛋白受体参与细胞对Fe3﹢的吸收。下图是细胞中Fe3﹢含量对转铁蛋白受体mRNA稳定性的调节过程(图中铁反应元件是转铁蛋白受体mRNA上一段富含碱基A、U的序列)。当细胞中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不能与铁反应元件结合,导致转铁蛋白受体mRNA易水解;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水解。(1)合成转铁蛋白受体的模板是_________________,该模板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2)图示mRNA的5'端位于__________(填“左”或“右”)侧,若转铁蛋白受体基因中某碱基对缺失,则合成的肽链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3)若转铁蛋白受体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mRNA中有_________________。(4)据图可知,铁反应元件能形成茎环结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当细胞中Fe3﹢不足时,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难被水解,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易-24-,被水解。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Fe3﹢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细胞内___________的浪费。【答案】(1)①.mRNA②.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或AUGC)(2)①.左②.变长或变短或不变(或不能合成)(3)①.(远)大于3n②.大量不翻译的碱基序列(有多个铁反应元件)(4)①.该片段存在能自身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②.指导合成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③.物质和能量【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当细胞中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结合Fe3+而不能与铁反应元件结合,导致转铁蛋白受体mRNA易水解,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难水解,从而调控转铁蛋白受体的数量。【小问1详解】蛋白质翻译的模板是mRNA,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或A、U、G、C)。【小问2详解】翻译的方向是5′→3′,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知,图示mRNA的5'端位于左侧。若转铁蛋白受体基因中某碱基对缺失,可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或不改变成熟mRNA碱基排列顺序,因此合成的肽链可能会变长或变短或不变。【小问3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若该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或合成后被切除。【小问4详解】由于铁反应元件部分片段存在能自身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因此铁反应元件能形成茎环结构。当细胞中Fe3+不足时,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难被水解,其生理意义是指导合成更多的转铁蛋白受体(TR),有利于吸收更多的Fe3+,反之,转铁蛋白受体mRNA将易被水解。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Fe3+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24.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已知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由B、b基因控制,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24-,(1)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4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其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号。(2)已知某地区甲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10%,则女性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____。若5、6号个体准备生育二胎,推测其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为生出健康的孩子,他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进行____________(“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答案】(1)①.伴X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隐性②.BbXaY③.2(2)①.18%②.5/16③.产前诊断【解析】【分析】3号和4号不患乙病,生出的女儿患乙病,得出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正常,生出患病的儿子,又题干中表明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1详解】遗传系谱图分析,3号和4号正常,生出患乙病的女儿,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题干中指出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不乙病患甲病,基因型是BbXaY,其中Xa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小问2详解】已知某地区甲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10%,则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为10%,女性中携带者的概率为2×10%×90%=18%。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1/2BbXAXA或1/2BbXAXa,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BbXAY,因此5号和6号个体生出患乙病的概率为1/4,生出患甲病的概率为1/2×1/4=1/8,则生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7/8+3/4×1/8=5/16,为了生出健康的孩子应进行产前诊断,包括B超检查和基因检测等。25.利福平抑制细菌RNA的合成,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下表数据为某医院连续四年该药物在住院患者中的人均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24-,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1)利福平可能的抗菌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________________(存在/不存在)关联。(2)从进化的角度看,细菌耐药率升高的原因是:细菌本身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差异,利福平对细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群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升高。(3)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网和细菌耐药检测网,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耐药检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请分析为什么要作出这一规定?________(4)为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研究者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d,观察结果(如图),统计抑菌圈的直径。挑取该平板上________________(填“靠近抑菌圈”、“远离抑菌圈”或“任意位置”)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预期实验结果: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提出该实验不够严密,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__________。【答案】(1)①.与启动子结合,阻断RNA转录过程或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②.存在(2)①.抗药性的②.自然选择③.抗药基因频率(3)提醒医生控制该抗菌药物的用量/换用其他抗菌药物,避免主要目标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4)①.靠近抑菌圈②.抑菌圈逐渐减小③.平板需增加一个区域,放入一个不用抗生素处理的圆纸片【解析】-24-,【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利福平抑制细菌的生长,主要在于能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由表格数据可知,第1年到第4年,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小问2详解】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择,使病菌的抗药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小问3详解】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可以提醒医生控制该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换用其他抗菌药物,避免主要目标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小问4详解】挑取该平板上靠近抑菌圈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逐渐减小。为使实验更严密,平板需增加一个区域,在该区域放入一个不用抗生素处理的圆纸片。-2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