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环境安全(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讲义 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专题15环境安全考点热度★★★★☆内容索引考点0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考点0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考点0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考点04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微专题01碳达峰与碳中和微专题0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微专题03酸雨微专题0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考点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命题解读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2022年6月浙江省高考真题)冰川消融1、以全球变暖为背景,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考查碳排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国际合作;2、以设立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进而分析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相关的问题;3、以污染物跨境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区域环境安全的影响,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4、结合区域图、数据统计表、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2022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碳关税(2020年7月浙江省高考真题)氧化亚氮(2020年7月浙江省高考真题)两极海冰消融(2019年4月浙江省高考真题)黄浦江防汛墙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023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生态修复(2021年6月浙江省高考真题)荒漠化(2021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种植海草(2020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互花米草环境保护(2021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城市雨污分流(2020年7月浙江省高考真题)防治大气污染考点0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高考解密】本专题通常以全球变暖为背景,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考查碳排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国际合作。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碳循环的示意图与温室效应的原理图进行探究,先将两者的关系梳理清楚,然后要把握住关键:碳排放如何打破平衡,从而对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在应对措施方面,如何实现碳减排是关键。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从宏观角度认识到碳排放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碳减排也不是一个国家、地区的责任,而是所有国、地区必须共同承担起的责任,强调过程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行国际合作实现碳减排。【真题探究】(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为应对全球变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对进口工业品征收碳关税(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征收相应的关税)。2019年,韩国非化石能源生产量占比为31.1%,能源发展重点为风能、太阳能等。下图为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略图。材料二:韩国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工业部门为电子、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蔚山主要工业部门为石化、冶金、造船等,大邱主要工业部门为化纤纺织、汽车等。(1)简述韩国没有建设大型水电站自然原因。(2)韩国企业界预计,征收碳关税将对工业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其原因。
(3)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蔚山与大邱的工业布局优势。【核心精要】一、碳循环1、碳循环的概念: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2、碳循环的主要形式: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如果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1、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2、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30多种气体。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一是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2)二是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3)三是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4)四是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5)五是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四、国际减排合作1、碳减排的原因: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2、碳减排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原因: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2)内容: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3)责任: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变式演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11月20日至12月18日在卡塔尔举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北半球冬季举办的世界杯。卡塔尔国土面积的90%被沙漠覆盖。承办方设计的吉祥物“拉伊卜”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其灵感来源于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抓住了白色长袍和头饰特,点,对其作了拟人化处理。卡塔尔在承办本届世界杯时作出了绿色低碳的环保承诺,为创办全球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在建筑设计、运动场的再利用、绿地建设和绿色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下图示意卡塔尔区域及吉祥物“拉伊卜”。(1)分析卡塔尔世界杯在冬季举行的原因。(2)分析吉祥物“拉伊卜”的设计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3)分析卡塔尔为实现“碳中和可能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并说明理由。考点0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高考解密】本专题通常以设立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进而分析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相关的问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能出现,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难度中等。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通过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展开,要求学生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类型和意义角度对自然保护区这一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继而以多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等概念,并具体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综合思维,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真题探究】
(2023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由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构成,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高达2045亿元,其各项价值量占比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5.属于图中“其它”项目的是()A.农林产品B.科普教育C.休闲旅游D.净化空气6.该公园GEP高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力高B.科研价值高C.森林面积大D.纬度跨度大【核心精要】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知识拓展]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2、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3、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
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4、自然保护区的类型:(1)按保护对象分类:三大类别和九个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②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③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5、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生态安全: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和战略性。[特别提醒]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样重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2、生态破坏:(1)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2)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的功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3)当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超过了其自身修复能力时,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3、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1)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变式演练】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有“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的美誉。甘草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中草药,用途广、销量大。由于人类掠夺式开采,鄂尔多斯高原遍地丛生的甘草数量急剧减少。2000年,当地建立了鄂尔多斯甘草自然保护区,该区域也是自治区“绿盾2021”的重要区域。下图示意鄂尔多斯高原位置。(1)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简述甘草的生长习性。(2)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甘草的恢复和保护给当地带来的生态效益。(3)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考点0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高考解密】本专题以污染物跨境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区域环境安全的影响,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掌握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两种主要形式,重视引导学生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影响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让学生理解全球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通过补充阅读让学生更明确我们国家在应对该问题上做出的积极措施,以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8、9题图【真题探究】(2016年10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第8、9题。8.“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核心精要】一、污染物跨境转移1、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2、形式:(1)自然转移: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2)人为转移: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3、原因: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4、方向: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5、影响:(1)移出国: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2)移入国: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实质: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作为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2、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具体措施:第一,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第二,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第三,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3、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具体措施:(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5)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变式演练】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洋垃圾”泛指由国外进入中国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出口,既可减少本国的环境污染,节省大量垃圾处理费用,又可获得可观的贸易收入。受此驱动,发达国家不断寻求固体废弃物出口渠道,把固体废弃物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下图示意2014~2020年我国进口“洋垃圾”数量及增长率变化情况。2021年1月1日起,我国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洋垃圾”。(1)概括图示年份我国“洋垃圾”进口数量的变化特点。(2)分析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原因。(3)简述发展中国家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的措施。
考点04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高考解密】本专题考查时主要结合区域图、数据统计表、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本专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环境法规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的内涵。学生身处校园,对于法律法规,政策的施行有距离感,对于这部分内容停着在听闻的价段,所以建议可以采用网络或实地调查、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强学生实线,使其更加有代入感。本专题存在大量的新名词、新极念,同时涉及比较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内容简单但是相对较为枯燥,需要教师采用更多的趣珠性、生活化场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真题探究】26.(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核心精要】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1.1983年,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后又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2.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和贯彻执行,从而在法治轨道上规范了企业和公民行为,为实现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1.措施(1)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成效(1)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2)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1.提出背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2.主要内容(1)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5)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3.主要措施(1)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2)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位置。(3)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4)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变式演练】4.【问题探究】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排入大洋(下图)。十年来在关闭的福岛核电站厂区内,储存冷却核房水的部分等体发生轻微位移及泄漏。2021年4月13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高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120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遭到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日本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1)分析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原因。(2)简述日本福岛核废水的排放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说明沿岸国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微专题01碳达峰与碳中和【专题讲解】一、含义1、
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我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使其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二、背景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3.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三、影响1.重构产业结构(1)重构能源产业我国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度发展可再生能源。(2)重构制造业我国所有的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3)碳交易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收的新支点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达14亿美元,成为特斯拉“赚钱之最”。蔚来2020年所有业务净亏损,而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却有1亿人民币。2.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1)改变我国现有的经济版图如果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2)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如果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国际竞争的焦点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3.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保持清醒神器”咖啡杯上吸管的位置被可翻盖直饮代替,塑料吸管也被环保可降解吸管代替。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四、我国面临的困难
我国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国在化石能源“富煤、缺油、少气”的同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建成我国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其资源基础是丰厚的。在达成“双碳”目标方面,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多样的:首先是产业偏重工业、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其次是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惯性较大;第三是我国处于历史节点,转型不利将导致落后和低效投资。我们需要认清实现双碳目标是世纪大考和时代命题。五、我国具体措施第一,“能源减碳”与“蓝天保卫战”具有高度的协同性。随着实施碳达峰和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空气质量的特征指标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目标35ug/m3,并进一步达到全球目标15ug/m3。第二,节能、提效是降碳的一大举措,“产业结构、管理、技术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2019年,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2.7倍。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降1%,就能减排1亿多吨CO2。第三,电力行业减排,要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并与储能、智能电网协同。同时,还要推动煤电高效、洁净化利用和灵活性改造,让热电联产和生物质掺烧,煤电逐步、有序减少。第四,交通行业切实提倡绿色出行。以电代油,以氢代油,逐步建成“美丽中国”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第五,实现工业减排。目前,工业耗能占全社会能耗的60%,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同时在轻工业上,让“热泵+电加热”取代锅炉。第六,建筑行业实现电气化是关键。供暖、制冷、照明、烹饪、家用电器等均可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会加速建筑业的脱碳;另外,建筑的改造不仅可节能,还能产能,利用BIPV(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力自发自用,潜力巨大。第七,要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分类资源利用的程度,将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第八,发展碳汇,鼓励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第九,要把“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总之,“双碳”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科学论证的目标,能够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六、公众参与,从我做起1.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2.绿色发展,科技先行
从行业看,在“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此外,还要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变式演练】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20日圆满闭幕。北京冬季奥运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赛区承办所有的冰上项目;延山庆赛区承办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项目;张家口赛区的崇礼区承办除雪车、雪橇及高滑雪之外的所有雪上项目。下左图为张家口2附近年积雪日数和平均风速图,下右图为张家口祟礼区局部地形示意图。
(1)分析张家口崇礼区作为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区位优势。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冬奥为契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双奥之城——北京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2)说出北京冬奥会在达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3)分析北京冬奥会给张家口带来的积极影响。微专题0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专题讲解】一、位置和范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 ,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三江源区是青海南部的高原主体,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二、地理环境特征1、自然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2、 地质特征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一个较小区域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青海省也由此闻名于世。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三、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保护的重要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2.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3.突出问题: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4.保护措施: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变式演练】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下图示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1)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就此作出合理解释。(2)简析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3)就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建议。微专题03酸雨【专题讲解】一、酸雨的概况:1、定义:酸雨的正式名称是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2、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2)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全球三大酸雨区是:西欧、北美、东南亚。3、分类:酸雨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pH值低于4.7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有机铅转化为无机铅,抑制树木根部进行细胞分裂,置树木于死地;若pH值低于3.5,还会直接伤害植物叶面,使之枯黄死亡。二、酸雨的形成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出现的酸雨,与煤炭的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地区燃烧的煤含有大量的硫,这种物质经过燃烧以后会转化成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雨雪在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这种工业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就会产生酸性降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机动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碳氧化合物,这些物质与雨、雪相结合以后也会促使酸雨产生。在我国的酸雨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三、酸雨的危害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2、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在降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3、酸雨对人体也有巨大的影响。酸雨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并且酸雾会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而且如果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的人,会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4、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四、酸雨的防治措施 1.采用原煤脱硫技术,除去燃煤中40%一60%的无机硫。2.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3.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4.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可燃冰等。五、我们能做的1.生活中我们可以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2.支持公共交通,多搭公交;3.少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一次性塑料袋;4.积极参与植树栽花活动,注意保护绿色植物;5、家里冬天烧热水,选择清洁能源,尽量避免煤炭等含硫燃料。 6.可以向周围的人普及酸雨相关知识。
【变式演练】7.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完成下列各题。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说出酸南的主要危害。(2)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3)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微专题0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1、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彰显了党的领袖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2)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4)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5)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3、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1)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3)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4)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5)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6)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变式演练】8.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工业布局受资源、市场、政治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材料二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制定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1)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为缓解能源、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试提出建议。(2)建设长江经济带其上游和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什么?为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